第二九六章 革命者(一)

“嘟!”

隨着一聲長笛聲音,福祥號客船在牽引船的拖引下,緩緩的駛入港口,在客運碼頭的一個泊位上停靠,這個泊位的岸邊插滿了彩旗,在客船停靠的地方還掛着一面大橫幅,寫着“慶賀福祥號客船首航成功” 的字樣。而這時在福祥號客船的側舷上,也擠滿了客人,觀看港口的景像。

原來福祥號客船是青島造船廠建造的一艘近海客船,排水量3500噸,航速爲12節,可以搭載500名旅客,並且設有100間客房,另外還可以搭載800噸的貨物,能夠在6級海況下行駛。剛剛從上海走了一個來回,完成了首次航行,如果這一次航行沒有大的意外,下一次就將從天津直達上海。

這時在客船的二層側舷上,聚集着一羣年輕人,約有7、8人,年齡都在2、30歲之間,全部都是身穿洋服,留着短髮、未系辮子,正在指指點點,議論紛紛,神色之間頗爲興奮的樣子。

“星臺,看來這海外華人確實是有些阡陌,只看這港口的繁忙景像,但卻秩序景然,人貨多而不雜、忙而不亂,雖然還不能和東京、大阪這樣的大港口相比,但文明氣像,到是相差無幾啊。”

“是啊,只看這港口,確實有幾分現代城市的樣子,看來這次我們來青島定是大有收穫。只是不知道海外華人又是何等風範。”

“我看還未能就此定論,只是一座港口而已,如果以繁榮景像、秩序而論,上海、廣州的港口也未必相差多少。”

先前說話的那人搖了搖頭,道:“上海、廣州的港口均是在租界,由洋人管理,而清廷治下的港口幾曾有過這樣的氣像,我的目力雖然不佳,但也見岸上的執事人等均是我中華漢人,因此僅此一點,也可見海外華人之不凡了。”

又有一人呵呵笑道:“也是,夏先生仍誠實豪爽之人,絕不會故做浮誇之言,咦!夏先生在那裡?怎麼沒有出來,這都快要下船了。”

“夏先生和黃先生、徐先生、秋先生還在船艙裡說話,他說了,讓我們別急着下船,等在船上多等一會,等其他的客人都下了船我們再動,到時候自然有人到碼頭來接我們。”

其他人聽了,也就都放下心來,繼續談笑,又過了好一會兒,船上的客人也都己經下得差不多了,這時正在御貨,只聽腳步聲響,又有3、4個人來到船舷邊,爲首的是一個50歲左右的老人,身材魁梧,方面大耳,長髯垂胸,其他幾人的年齡也都較長,均在30歲開外,還有一名女子。

這羣年輕人見了,也都紛向打招呼道:“夏先生。”

原來這老人正是夏思痛,他在1902年底受華東政府的委託,到海外去尋找有志革命之士,到山東來共圖大事。夏思痛出海之後,先到南洋,足跡遍及東南亞諸島,到是也結交了一些華商、志士,不過都是零散數人,不成組織,而且那裡華東政府的名字未顯,因此也都對華東政府不感興趣。

夏思痛在南洋遊歷了大半年,雖然成效並不大,但也增漲了不少見識,而且也打聽清楚,在日本聚集着大量的革命志士,組建的團體衆多,聲勢頗大,於是夏思痛又來到日本。結果和華東政府的爪哇護僑行動錯過了。

雖然是初到日本,但夏思痛的交往頗廣,既使是在日本,也能經人轉託,交結到不少人,生活衣食不愁,而幾個月後,經人引見介紹,和不少革命者相識。

其實在日本結識革命者,根本不需要有人引見介紹,因爲在日本,中國革命者的行動基本是完全公開的,不僅能夠隨意的聚會、結社、發表演說、組織社團,甚致是創辦報紙雜誌出書,可以公開宣揚武裝推翻清廷的主張。儘管清廷多次向日本發出抗議,但日本政府以言論自由爲名,對此基本不聞不問,還有不少日本政界、工商界的人員和中國的革命者結交成友,甚至是資助革命者,因此說這時的日本是中國革命者的大本營,到是一點也不爲過。

日本當然不是好心幫助中國的革命事業,只是一種兩面下注的手段而己,畢竟日本和中國的文化相通,又知曉中國歷史,不少日本政治人物都認爲,按照中國歷史的發展,清廷實際己經進入王朝末期,基本己經無力迴天了,只是能夠苟延殘喘幾年而己,因此現在的革命者,在將來很可能成爲中國政壇上的重要人物,日本政府有必要和革命者中的知名人士保持良好的關係,政界人士可以和他們建立私人友誼,將來日本就能對中國保持足夠的影響力。

這個時候在日本比較有影響力的革命團體主要是3個,一是由孫中山創辦的興中會;二是由黃興、宋教仁創辦的華興會;三是由蔡元培、陶成章等人創辦的光復會。

其中當然是以興中會的影響最大,因爲興中會雖然是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但在1895年就在日本成立分會,在日本己有近10年的發展,而且興中會的創辦人孫中山的個人聲望也是最高的。孫中山的個人聲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到這時爲止,孫中山己在中國組織了廣州起義、惠州起義,儘管這兩次起義都是以失敗而告終,但畢竟是有行動,這一點要比其他只說不練的革命團體當然是要強得多。

而另一方面,則是孫中山在英國倫敦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公使館的蒙難經歷。當時英國的《泰晤士報》、《地球報》均對此進行了報導,在歐洲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成爲震驚世界的政治迫害案。在輿論的壓力之下,當時英國首相梳士巴利勒令中國公使館釋出孫中山,否則將駐英大使龔照瑗及一衆外交人員驅逐出境。

孫中山被釋放之後,用英文出版了《倫敦蒙難記》一書,從默默無聞變成了名聲大噪的世界級政治流亡人士,因此這一事件也成爲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的轉折點,一舉成爲革命者陣營中聲望最的人。

不過日本也不是隻收留革命者,同時也收留和扶持以康有爲、梁啓超爲代表的維新派,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康粱兩人分別在英國、日本的保護下,逃到日本,並以日本爲基地,號招在日華人支持自己,在中國推行立憲,並且反對慈禧,力主由光緒親政,主持改良。

其實在康有爲、梁啓超初到日本時,孫中山曾託日本友人宮崎寅藏、平山周等向康有爲示好,希望能和康梁同商革命大業。但康有爲以朝廷忠臣自居,又自命當代聖人,而當時孫中山的名氣只是在海外,在國內還是無名之輩,因此自然不把孫中山放在眼裡,斷然拒絕了孫中山的提議,從此兩派分道揚鑣。

但這時康有爲、梁啓超確實均是大有名頭的人,而且康有爲又善於自吹,不僅以聖人自居,還把自己打扮成爲帝師,並且假稱自己是奉了光緒的密詔外逃,招兵討賊勤王。由於這時皇權在中國人心目中還有相當的權威性,因此康有爲的這一番包裝在海外的中國人中確實有不小的號招力,

兩人來到日本之後,立刻就招集到一批信徒,並且在橫濱創辦《清議報》,宣傳自己的改良立憲主張,而且康、樑兩人均是當代國學大師,妙筆生花,文章的條理清晰、字句工整,言語有據,在這個以報紙爲主要宣傳工具的時代,確實是非常有用的,相比之下革命者的文章顯得激情有餘,但卻文理不足,因此維新派一時聲望之盛,甚致壓倒了興中會。

後來康有爲在1899年赴美髮展,留下樑啓超在日本主持大局,並在加拿大正式成中“中國維新會”又稱“保皇會”,並在美洲、南洋、香港、澳門甚致是興中會的老剿檀香山設立分會,一時聲勢頗爲浩大。

不過庚子國變之後,清廷的聲望大跌,不少中國人對清廷也徹底失望,加上一批有深厚國學基礎的革命者來到日本,使革命者陣營的理論實力大增,1903年,革命者中的國學大師章太炎發表《駁康有爲論革命書》,文章的論證嚴密,文風雄健,對康有爲的改良維新主張進行痛快淋漓駁斥,從此雙方在報紙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論戰,頗爲類似現代網絡中各大論壇的爭辯與炒作,但從大勢來看,是革命者開始扭轉頹勢,維新派則每況愈下。

從表面上看,革命者和維新派的論戰是主義、觀念之爭,但實質是雙方都要爭取在日的中國留學生及海外華僑,畢竟這時兩派在國內基本都沒有什麼基礎了,活動經費的募集以及運動的基本力量,都要在留學生及海外華僑中爭取,因此雙方其發展空間極爲狹窄,自然是大有水火不相容之勢。

夏思痛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來到日本,當然對夏思痛來說,自然是革命者的主張對路,而且華東政府也是這樣的主張,因此很快夏思痛就倒向了革命者的陣營,並且和孫中山、章太炎、陳天華等革命者中的有名人物相識。

而且夏思痛爲人豪爽、見多識廣,又有深厚的國學根基,更爲重要的是他還是華東政府的代表,更是給他增加了不少的份量。日本與中國接近,而且又注重收集中國的信息資料,因此華東政府的不少資料消息都傳到了日本,相比於南洋,在日本的華人對華東政府的瞭解要深得多,不少人也對華東政府很有好感。

第一八七章 護僑行動(九)第五四六章 鎮南浦登陸(六)第二十七章 清室回京(一)第五六零章 夜襲(一)第一四三章 訪問(三)第一四二章 北倉之戰第五七零章 預備會議(五)第七章 移交第六十六章 德國使團(六)第三一二章 結局第六二四章 登陸日本(六)第五五九章 美國(二)第九章 俄國求和(下)第二十六章 夜話(上)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九十二章 青州之亂(五)第五四五章 鎮南浦登陸(五)第一二三章 學校(二)第二六七章 進城(三)第四二六章 停戰期(七)第五零七章 清廷招撫(四)第一零四章 考查(一)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五一三章 穆棱河之戰(九)第五二三章 談判(一)第八十六章 安置營(二)第一四九章 上任(三)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二十九章 清室回京(三)第五九三章 濟南衆態(三)第二一零章 奇襲庫倫(四)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二一六章 爪哇之戰(六)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五六八章 預備會議(三)第六六六章 臺灣海峽之戰(七)第三十九章 談判(下)第五三二章 新機構第四六七章 迎擊俄軍(四)第四八二章 統一商界(四)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六六五章 臺灣海峽之戰(六)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五十二章 佔領大沽口(三)第四零六章 旅順攻略(三)第一三一章 外調(五)第八十七章 戰前準備(四)第六八九章 反制(三)第五八三章 青島密約(三)第六六七章 臺灣海峽之戰(八)第三零九章 備戰(三)第四五二章 新聞發佈(一)第二七五章 戰爭開始(四)第六八五章 結束戰爭(六)第六零六章 東北戰事再起(四)第三六一章 徳國特使(九)第四八三章 登陸作戰(五)第五四七章 鎮南浦登陸(七)第九十四章 安置營(十)第五二四章 談判(二)第四八零章 統一商界(二)第五二六章 反圍剿(六)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一九五章 巴達維亞(三)第二百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六)第四二八章 進攻北京(七)第五九三章 上海租界(五)第三二零章 騎軍(四)第六八八章 反制(二)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五五三章 接受談判(五)第五一四章 清廷招撫(十一)第二二零章 談判(二)第七十章 海軍顧問(上)第一百章 新根據地(三)第二四三章 第一家族(二)第五六一章 美國(四)第五八九章 農場巡視(四)第六四零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二)第四零五章 北京攻略(一)第一七三章 德國之行(五)第七十章 金融(一)第三三三章 海歸(四)第三十四章 年度總結(四)第二零一章 作戰計劃第六五三章 撤僑(五)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三十六章 圈孑第三四四章 歐洲危機(上)第四一五章 北京攻略(十一)第七一三章 日本屈服(下)第四十四章 錦州之戰(二)第二九六章 脅迫(一)第一六八章 回訪日本(下)第一三七章 合肥見聞(一)第二一零章 戰爭規則(六)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三三四章 海歸(五)第一六八章 回訪日本(下)第二一八章 爪哇之戰(八)
第一八七章 護僑行動(九)第五四六章 鎮南浦登陸(六)第二十七章 清室回京(一)第五六零章 夜襲(一)第一四三章 訪問(三)第一四二章 北倉之戰第五七零章 預備會議(五)第七章 移交第六十六章 德國使團(六)第三一二章 結局第六二四章 登陸日本(六)第五五九章 美國(二)第九章 俄國求和(下)第二十六章 夜話(上)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九十二章 青州之亂(五)第五四五章 鎮南浦登陸(五)第一二三章 學校(二)第二六七章 進城(三)第四二六章 停戰期(七)第五零七章 清廷招撫(四)第一零四章 考查(一)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五一三章 穆棱河之戰(九)第五二三章 談判(一)第八十六章 安置營(二)第一四九章 上任(三)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二十九章 清室回京(三)第五九三章 濟南衆態(三)第二一零章 奇襲庫倫(四)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二一六章 爪哇之戰(六)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五六八章 預備會議(三)第六六六章 臺灣海峽之戰(七)第三十九章 談判(下)第五三二章 新機構第四六七章 迎擊俄軍(四)第四八二章 統一商界(四)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六六五章 臺灣海峽之戰(六)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五十二章 佔領大沽口(三)第四零六章 旅順攻略(三)第一三一章 外調(五)第八十七章 戰前準備(四)第六八九章 反制(三)第五八三章 青島密約(三)第六六七章 臺灣海峽之戰(八)第三零九章 備戰(三)第四五二章 新聞發佈(一)第二七五章 戰爭開始(四)第六八五章 結束戰爭(六)第六零六章 東北戰事再起(四)第三六一章 徳國特使(九)第四八三章 登陸作戰(五)第五四七章 鎮南浦登陸(七)第九十四章 安置營(十)第五二四章 談判(二)第四八零章 統一商界(二)第五二六章 反圍剿(六)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一九五章 巴達維亞(三)第二百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六)第四二八章 進攻北京(七)第五九三章 上海租界(五)第三二零章 騎軍(四)第六八八章 反制(二)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五五三章 接受談判(五)第五一四章 清廷招撫(十一)第二二零章 談判(二)第七十章 海軍顧問(上)第一百章 新根據地(三)第二四三章 第一家族(二)第五六一章 美國(四)第五八九章 農場巡視(四)第六四零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二)第四零五章 北京攻略(一)第一七三章 德國之行(五)第七十章 金融(一)第三三三章 海歸(四)第三十四章 年度總結(四)第二零一章 作戰計劃第六五三章 撤僑(五)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三十六章 圈孑第三四四章 歐洲危機(上)第四一五章 北京攻略(十一)第七一三章 日本屈服(下)第四十四章 錦州之戰(二)第二九六章 脅迫(一)第一六八章 回訪日本(下)第一三七章 合肥見聞(一)第二一零章 戰爭規則(六)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三三四章 海歸(五)第一六八章 回訪日本(下)第二一八章 爪哇之戰(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