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三 訪問天津(五)

聽完了秦錚的講之後,張佩綸雖然覺得這段歷史經過匪夷所思,但到也相信了七八分,其實張佩綸和李鴻章也討論過這夥海外華人的來歷,他們到並不懷疑穿越者是來自海外,畢竟除了海外之地,他們也沒有其他地方可來,總不會是憑空出現的吧。他們只是對這夥海外華人來到大清的動機感到懷疑,什麼心繫華夏,迴歸故土,這種話哄哄一般的老百姓還可以,但想蒙過李鴻章、張佩綸卻根本就不可能。

但秦錚所的海外華人的歷史,雖然有些過於離奇,但卻將海外華人爲什麼來到大清的原因得十分清楚,在張佩綸看來,這纔是合情合理的原因。

另外,由火山爆發而引起了海島沉沒,對於經過了數十年洋務運動的人,到也並不算是天方夜談,同時從海外華人的構成情況來看,軍隊的比例過大,平民中的女性偏少,也符合遭遇天災的法。

因此張佩綸才並不懷疑秦錚的法,同時心裡也暗暗的欣喜,只是打聽清楚了海外華人的來龍去脈,那麼這趟天津之行也就沒有白來,另外這批海外華人只是一批遺孤,原來海外華人的國家己不復存在了,也讓張佩綸放心了不少,就這麼區區五六千人,十餘條艦船,對大淸應是造不成實質性的威脅,相反,如果大清真的招撫了這批海外華人,到確實可以成爲大清的一大助力。

想到了這裡,張佩綸的神色也緩和了下來,道:“秦政委,在下對貴國的遭遇深感同情,貴國的先輩雖是與大清爲敵,但也是忠義之士,我大淸向來敬佩忠義之士,收復臺灣之後,仍然在臺灣供奉國姓爺的神位,那有感於國姓爺的忠義之心,何況我大清建國己有二百五十餘年,以前的事情決不會追究,現在我大清的時局危難,正是用人之際,貴方即有堅船利炮、悍士勇將,兼又己立下大功,將來拜將封候,也是隻日可待。”

秦錚道:“我們到也並不求拜將封候,只求能在故土有一立足之地,能夠使我等安居樂業也就足夠了。而且八國聯軍雖敗,但北京仍然在他們手裡,而太后、皇帝還在西狩,因此現在還是應以大局爲重,先使各國退軍,讓太后、皇帝能夠回京爲當務之急。”

張佩綸聽了,也連連頭,道:“秦政委所言之是,實不相瞞,這也是李中堂的意思,現在應以大局爲重,儘快兩下罷兵,好讓太后、皇帝能夠回京穩定大局。”

秦錚道:“那麼不知李中堂認爲,現在應當怎麼做?”

張佩綸道:“李中堂希望貴衆能夠和各國儘快講和。”

秦錚道:“講和?”

張佩綸道:“是啊,雖然貴衆連勝八國聯軍,且又收復天津,擊敗徳國艦隊,但八國畢竟國勢雄厚,而貴衆戰力雖強,但畢竟勢單力孤,無援無助,再戰下去,恐於大局不利,李中堂以爲見好就收,趁着貴衆的勝勢,和洋人罷兵談判講和,方是上策。”

完之後,張佩綸看了秦錚一眼,心裡也有些緊張,不知秦錚是什麼態度。

秦錚道:“能夠兩下襬兵,談判講和,自然是好事,但我們在前幾天會見天津各國的領事時,曾表示過,和平不是一方的事情,需要雙方共同努力才行,卻不知各國又是否願意談判講和呢?”

張佩綸聽了,心裡也不禁一陣竅喜,忙道:“各國自然也願講和,在下來天津之前,曾會見過英國駐上海領事霍必闌,他曾親口向在下表示,各國也希望和平結束目前的戰事,並且託在下向貴方轉達,他們也願意與貴方談判。”

秦錚道:“這麼幼樵先生這次來天津,不僅僅是代表李中堂,而且還是代表了各國的態度?”

張佩綸趕忙擺手,道:“在下來天津,只是受李中堂之託,來向貴方傳遞李中堂的建議,與各國無關,只是順道爲各國帶話而己,若是貴方有什麼要求,無論是給李中堂還是各國,在下到是能爲貴方轉達。”

秦錚了頭,道:“不知道各國希望在什麼條件下進行談判。”

張佩綸搖了搖頭,道:“這個在下就不知了,不過英國領事霍必瀾希望知道貴方又是在何等條件之下,纔會與各國談判?”

秦錚想了一想,才道:“這件事情可不是我一個人能夠決定的,這樣吧,明天我們會正式接見幼樵先生,到時候我們一定會給幼樵先生一個答覆。”

張佩綸自然也知道,這樣重大的事情,秦錚自然不可能在餐桌上表態,因此也就沒有再追問下去,隨後兩人又聊了一些其他事情,張佩綸所問的自然是海外華人的事情,而秦錚則是詢問一些歷史迷雲,或是有關洋務運動的事情,幫助自己進一步瞭解這個時代的情況。

這一次宴會雙方都各取所需,盡歡而散。而宴會結束以後,張佩綸不顧休息,立刻趕到電報局,給李鴻章發電,通報了自己這一天的收穫,當然秦錚所的海外華人的歷史,是不可能用電報發回,因爲內容實在太長了,只自己瞭解了一些海外華人的秘密,大有收穫等等。

而李鴻章在上海一直都在等着張佩綸的消息,收到了張佩綸的電報以後,心裡也安定了許多,但不知道明天海外華人會提出什麼樣的條件,因此心裡仍然不能完全釋懷,但也只能等到明天才能知道結果,於是回覆張佩綸,明天收到了海外華人的答覆以後,不要輕易表態,而是立刻傳回到上海來給李鴻章過目。

就在張佩綸和李鴻章用電報進行交流的時候,秦錚也趕回到戈登堂,儘管這時已是晚上八多了,但臨時執委會的其他四人夏博海、肖建軍、王雲鵬、徐濟超都還沒有休息,而是等着秦錚的回報。

聽秦錚講完了接待張佩綸的經過以後,肖建軍首先道:“洋人們不他們的條件,而是先問我們的條件,這是什麼意思?”

王雲鵬笑道:“這是在摸我們的底牌,然後再決定和不和我們談判,雖然他們委託張佩綸向我們首先提出談判的要求,但張佩綸並沒有正式的授權,而且也沒有書面文件,一但我們的條件過高,他們就可以拒絕和我們談判。”

肖建軍道:“那不是正好嗎?反正我們也沒打算現在就和洋鬼孑們談判,下一步我們還要進攻山東,所以談不成更好。”

夏博海道:“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一但我們的要價太高,那麼洋人們就可以把拒絕和平的過失推到我們頭上,一方面在八國聯軍內部的強硬派可以藉機放難,迫使主和派放棄談判,向中國增兵,擴大戰爭的規模;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清廷參加東南互保的官員怪我們破壞了這次談判,從而離間我們和淸廷之間的關糸。”

秦錚了頭,道:“老夏的有道理,所以我們如果要提條件,一定要慎重考慮。

肖建軍道:“怎麼慎重?我看那就乾脆不提條件算了,可以讓洋人先提條件啊。”

夏博海搖了搖頭,道:“不,我們應該首先提出我們的條件,而且應該全面的公佈。”

肖建軍一怔,道:“這又是爲什麼?”

夏博海道:“首先八國聯軍的內部不是鐵板一塊,有的國家主戰,有的國家主和,還有的國家搖擺不定,因此只要我們提出的談判條件能夠讓主和的國家接受,就可以在八國聯軍內部產生分裂,另一方面,也要讓清廷的官員接受我們的條件,這樣我們可以在國內的輿論上佔到致高,那麼我們下一步進攻山東,就可以將戰爭未停的責任推到八國聯軍的身上,怪不到我們。”

王雲鵬道:“不過我看清廷的官員也是態度不一,有人相對較爲軟弱,比如李鴻章,他可能會接受多向洋人讓利,儘快結束戰爭,但也有人要稍強硬一,不能吃虧太大,恐怕很難統一啊。”

夏博海道:“這到不是什麼大問題,清廷的官員好對付,只要是我們的條件佔據大名份,就算他們心裡反對,也不敢出來的。現在的關建是我們是否做好了進攻山東的準備,畢竟留給我們的時間不會太多,而且這一次戰鬥也不能拖得太久,必須要速戰速決,等各國反應過來以後,我們己經攻佔了威海和青島,在山東站穩了腳跟,各國也只能接受這個事實。”

肖建軍道:“放心吧,準備工作己經差不多了,只要兩週左右的時間,我們就可以發動進攻山東的戰鬥,而且根據這段時間的偵察,威海、青島兩地的兵力和防禦都不算強,因此按照我的估計,在一到兩週之內,就可以結束戰鬥。如果順利的話,一週就足夠了。俱體的作戰計劃,還有二三天就能完成了。”

現在肖建軍主要付責制定山東戰鬥的計劃,在前一段時間,他還親自乘船,到威海、青島兩地的海域偵察水文、海防情況,因此得到了他的保證,衆人的心裡也有了底。

第五一一章 清廷招撫(八)第二四一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四)第二五零章 美國艦隊來訪(上)第二四七章 天誅(四)第二十八章 出兵第三零二章 制定計劃第四六九章 戰前(一)第二三一章 訪日艦隊(二)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一四八章 進攻楊村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一一九章 秋收行動(八)第六四三章 日本本土作戰(三)第十二章 軍艦出擊第一零二章 攔截(上)第四九四章 襲取海參崴(三)第一六零章 日本的訪問(三)第二三二章 各方反應(六)第一五三章 新農村建設(四)第一四一章 上海新區(五)第六八三章 結束戰爭(四)第八十章 水災(五)第二十七章 清室回京(一)第一零七章 造艦(二)第五九三章 濟南衆態(三)第四八三章 登陸作戰(五)第一二九章 德國艦隊第二三六章 考察隊第一零五章 考查(二)第二四八章 創業(一)第九十一章 天津戰役(四)第二四四章 第一家族(三)第一八六章 護僑行動(八)第七十六章 規劃(二)第一八二章 軍事交流(四)第三二一章 騎軍(五)第一八九章 德國海軍戰略(七)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五零一章 輿論再變(四)第十一章 五年規劃(二)第一四三章 訪問(三)第二八二章 旅順口作戰(二)第六八五章 結束戰爭(六)第四五九章 山海關(五)第十四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一)第二五零章 美國艦隊來訪(上)第四五零章 遼陽之戰(十二)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七二四章 歸國(四)第六一一章 朝見風波(三)第一二四章 秋收行動(十三)第八十章 水災(五)第五四八章 鎮南浦登陸(八)第五一三章 清廷招撫(十)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三八二章 足球比賽(三)第一八四 商務招標(二)第四一五章 北京攻略(十一)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二五五章 工作組(三)第三四六章 財政工作報告(三)第一七六章 德國之行(八)第一一三章 秋收行動(二)第一零七章 造艦(二)第三七零章 談判團第五一一章 清廷招撫(八)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一七二章 投資考察(三)第三十四章 換裝(上)第十三章 怪異的軍艦第十七章 追擊日艦第四四一章 進京(八)第四九八章 各方態度(一)第三十三章 聯軍的實力第二零一章 英國干涉(三)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五零七章 穆棱河之戰(三)第五一二章 穆棱河之戰(八)第五章 收關行動(五)第六五八章 遠東遠征軍(五)第七一零章 日本的選擇(四)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一一八章 秋收行動(七)第一五八章 天津見聞(三)第四六七章 迎擊俄軍(四)第四十九章 上海新區(二)第一四九章 進攻楊村(二)第二七二章 戰爭開始(一)第二七一章 根據地(十三)第四四九章 外交斡旋(六)第五一八章 穆棱河之戰(十四)第九十一章 青州之亂(四)第二一六章 青島戰役第二五七章 訪問(上)第二七五章 戰爭開始(四)第三十九章 談判(下)第一二九章 分礦計劃(下)第二零一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七)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
第五一一章 清廷招撫(八)第二四一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四)第二五零章 美國艦隊來訪(上)第二四七章 天誅(四)第二十八章 出兵第三零二章 制定計劃第四六九章 戰前(一)第二三一章 訪日艦隊(二)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一四八章 進攻楊村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一一九章 秋收行動(八)第六四三章 日本本土作戰(三)第十二章 軍艦出擊第一零二章 攔截(上)第四九四章 襲取海參崴(三)第一六零章 日本的訪問(三)第二三二章 各方反應(六)第一五三章 新農村建設(四)第一四一章 上海新區(五)第六八三章 結束戰爭(四)第八十章 水災(五)第二十七章 清室回京(一)第一零七章 造艦(二)第五九三章 濟南衆態(三)第四八三章 登陸作戰(五)第一二九章 德國艦隊第二三六章 考察隊第一零五章 考查(二)第二四八章 創業(一)第九十一章 天津戰役(四)第二四四章 第一家族(三)第一八六章 護僑行動(八)第七十六章 規劃(二)第一八二章 軍事交流(四)第三二一章 騎軍(五)第一八九章 德國海軍戰略(七)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五零一章 輿論再變(四)第十一章 五年規劃(二)第一四三章 訪問(三)第二八二章 旅順口作戰(二)第六八五章 結束戰爭(六)第四五九章 山海關(五)第十四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一)第二五零章 美國艦隊來訪(上)第四五零章 遼陽之戰(十二)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七二四章 歸國(四)第六一一章 朝見風波(三)第一二四章 秋收行動(十三)第八十章 水災(五)第五四八章 鎮南浦登陸(八)第五一三章 清廷招撫(十)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三八二章 足球比賽(三)第一八四 商務招標(二)第四一五章 北京攻略(十一)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二五五章 工作組(三)第三四六章 財政工作報告(三)第一七六章 德國之行(八)第一一三章 秋收行動(二)第一零七章 造艦(二)第三七零章 談判團第五一一章 清廷招撫(八)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一七二章 投資考察(三)第三十四章 換裝(上)第十三章 怪異的軍艦第十七章 追擊日艦第四四一章 進京(八)第四九八章 各方態度(一)第三十三章 聯軍的實力第二零一章 英國干涉(三)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五零七章 穆棱河之戰(三)第五一二章 穆棱河之戰(八)第五章 收關行動(五)第六五八章 遠東遠征軍(五)第七一零章 日本的選擇(四)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一一八章 秋收行動(七)第一五八章 天津見聞(三)第四六七章 迎擊俄軍(四)第四十九章 上海新區(二)第一四九章 進攻楊村(二)第二七二章 戰爭開始(一)第二七一章 根據地(十三)第四四九章 外交斡旋(六)第五一八章 穆棱河之戰(十四)第九十一章 青州之亂(四)第二一六章 青島戰役第二五七章 訪問(上)第二七五章 戰爭開始(四)第三十九章 談判(下)第一二九章 分礦計劃(下)第二零一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七)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