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總理何在?

帝國強大至此啊!

對於衆望所歸的即將繼任爲帝國第三任期總理大臣的張康仁和歐陽賡兩位人選而言,他們的任務不再是像唐紹儀那樣穩定帝國的秩序和朝代的平穩過渡,而是積極、嚴厲的推行法治精神,推行新文化的改革,推行新經濟的崛起,推行真正的光復革命,推行更堅強的新外交,推行更壯麗的新建設。

他們應當感謝唐紹儀任期內留下的平穩過渡的寶貴遺產,也當積極進取和尋求更偉大的突破。

其實還有一個人是更爲合適的人選,那就是宋彪一直比較親睞的宋教仁,但在光復黨控制內閣大部分席位的基礎上,無論如何也無法推出一位民主黨的內閣總理候選人。

……

1920年9月中旬,金秋時節,宋彪乘坐火車返回北京,但是這一次的他沒有再回中南海,皇庭中央宮已經在歷時十年的建造中完工,中央政府每年給予內廷總署的撥款不過四百萬中圓,根本不夠這座皇庭中央宮的修建,所有開支幾乎都是靠商界人士和國民的募捐,以及皇產內部的撥調。

中央宮最初定址是在雲崗一帶,章炳麟特意找到了幾位風水大師,最後有一位根據正式定稱的“中央宮”建議重新定址在青龍湖,宋彪後來親自去看了地形,感覺也是建在青龍湖的東北端比較合適,以內廷的名義在周邊購地2萬畝,納稅修改爲皇家建築用地之後。在這一帶重新建造中央宮。

中央宮的總設計師有兩位,一位是俄國著名的猶太裔設計師羅森,另一位是滿清御用的宮廷總造工樣式雷的第七代傳人雷廷勝,其他一些國內著名的園林大師,和俄、德在華的一些著名設計師都有參與。

基本格局是西式結構的底子,包括像宮廷的下水道、避難所和大局的框架來自於俄國,建築風格的搭配。建築的佈局,園林的設計,裝飾的選擇大體還是國內的大工匠負責。整個設計過程中和圓明園的特點很像,很多方面都參考了東正教的聖莎屋大聖堂。

考慮這兩年的一些特殊情況,在雲崗原有的皇宮建築的基礎上改修了神武皇祠。這纔是真正的第一廟,允許國民前往這個地方朝拜上香之類的,神武皇祠沒有明確的宗教特徵,就是最傳統的家族祠堂格局,安置了皇帝和皇后的長生位,皇室也委派了一名內侍官負責管理,也算是答謝國民的祝福吧。

等皇帝真的死了,這裡就真是大家前來拜祭的地方了。

中央宮的佔地面積是非常大的,建築格局也非常恢弘,有中式。也有西式,大部分還是比較典型的帝國風,所謂帝國風有很強烈的秦漢時代的特徵,也保留了從殷商時期就保留下來的重檐廡殿頂結構。

民國時期很多官方建築都有廡殿頂結構,關鍵在於重檐和重檐的多少。中央宮的主殿是皇極殿,相比太和殿,它的廡殿頂更陡,彎度更大,四檐明顯飛翹,而是底下三層漢白玉基座。三層樓宇搭配三層重檐。

所以,皇極殿不僅規模更大,而且更高,氣勢非常恢弘,全部採用漢白玉的石柱,一定程度上參考了雅典神廟的那種古希臘建築風格,整個雕刻的風格轉變的更爲寫實和現代主義,題材也不僅僅是圍繞龍做文章。

除了皇極殿,其他的地方整體還是和宣政園時期有比較大的相似,特別是設置上,但和中南海深處城市中央不同,中央宮相對處於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而且周邊土地都歸屬皇家的建築用地,這一帶也就是禁止外人進入的。

整個房山縣和大興縣合併成京都縣後,本身也就是一個大園林,中央軍部在房山新鎮一帶,一直到鳳凰亭地區,北部是皇家園林和宮廷地區,永定河西側到新鎮就是中央內閣政府和國會所在地,一些國立的飯店都分散在四周,便於國會期間招待,以及招待記者和報道團隊,大興縣從一開始就被設置爲中央帝國大學、中央軍事學院、中國科技大學的所在地,包括其他的一些中央研究機構,比如像中央調查總局、中央國家銀行、中央外國專家局、中央社會研究院、中央政治研究局、中央科學院、中央工程院都位於這裡,國家情報總局則位於永定河西岸,和中央調查總局隔河相望,中央軍事情報部則位於鳳凰亭,中央保密局位於青龍湖南側,也基本證明中央保密局和皇室的關係是最爲密切,而中央調查總局則不受帝國內閣政府限制。

中央機構和皇庭耗費十年之久,這才乘着帝國成立十週年之際搬遷到京都縣,徹底擺脫了北京市內城的限制,對北京市民而言也是一個好消息,至少地價掉落了不少。

全部的中央機構全部轉移過來,差不多是1.4萬人,加上妻兒子女,通過三年時間逐漸搬遷過來的總人口在4萬人的規模,而京都縣原有的居民則大致在三年前就轉移到其他縣。

經過這樣的大調整,京都縣就顯得非常的寂靜,遊客是不能亂來的,整個縣40%的地區是不能隨意通行的,道路很寬敞,但是基本沒有多少人。

這裡就是這個189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帝國的中央政治中心,帝國的陪都則是在西安,西安的咸寧縣改稱西京縣,未來會逐步完善整個建設規劃,在戰爭緊急時期,如果有遷都的必要則立刻從皇室開始轉移至西京縣,避免戰爭之中會出現混亂局面。

此時的宋彪也是第一次正式的回駕中央宮,而且是帶着皇室一起回來,在他之前,內廷、中央政府、中央軍部都已經正式的遷移過去了。

比之宣政園。中央宮肯定是更爲奢華輝煌。

他也心安理得,他畢竟不是國家主席,不靠稅收過日子,皇室有自己的財產,也不是偷的,更不是搶的,他也沒有必要假惺惺的做姿態。睡衣不用補了又補,出去卻還到處住宮殿般的專用別墅。

沒必要。

中央宮的佈局是典型的中西合璧,也是在中國園林上第一次使用了城堡這樣的建築結構。皇室正常居住辦公的地方是宣政宮,這是非常典型的中西合璧的辦公樓,建築風格很特別。非常像四合院,但它屬於樓宇式的四合院,這個就有點像白金漢宮的那種特徵,採用單檐廡殿頂。

回到中央宮之後,宋彪真花了幾天的時間來適應這種新的居住地和宮殿,也是到處遊玩一番,因爲這個中央宮的園林是很有特點的,幾乎是薈萃了中國園林南北的特點,也吸收了國外園林和古典建築的很多特點。

所以,中央宮從開始建設就被稱之爲是帝國時代的圓明園。

很漂亮。

典雅天下。金碧輝煌。

在某種程度上就象徵着帝國的這一時代。

在中央宮適應了幾天之後,宋彪就在新的辦公廳裡召見唐紹儀、歐陽賡、張康仁三人,爲什麼召見他們,因爲帝國的第三屆內閣就在這一時期正式的確定下來,10月之前。下一任總理就要通過國會的選舉,最後在皇帝這裡批准確認,12月之前,總理要提交全部的內閣大臣名單,最遲明年1月份,總理要上任。明年3月份,總理要率領全部內閣成員接受皇帝的第一次訓政,以及參加皇帝主持的最高國宴。

作爲穩定的民主國家,這個行程是必須非常穩定的,一個環節亂了,後面都會亂了。

宋彪在廬山的這段時間呢,歐陽賡和張康仁一直都在拉票,他們首先得衝過黨內選舉這一關,因爲國會議員的選舉已經結束了,中國光復黨在中央國會的377個席位中佔據284個席位,這個席位水平幾乎是能修改憲法了。

宋彪其實已經出手調整,任命了大量的民主黨和其他黨派的國會議員,但是光復黨在唐紹儀的帶領下確實是乾的很不錯,地方支持的力量非常大,包括黨派在地方選舉的競爭中,水平確實也高於其他黨派。

中國民主黨前身在同盟會時期的影響力多大啊,現在還是靠宋彪的平衡策略才維持了32個席位,維新會下滑的水平是最快的,現在梁啓超和維新進步黨已經不足爲奇了,下一屆的文教大臣肯定不會給他,已經沒有聯合執政的價值,只有梁啓超一個人是國會議員。

現在的問題就是光復黨內部支持歐陽賡和張康仁的票數差不多,張康仁是典型的帝黨中堅,經濟財政工作抓的非常厲害,有目共睹,歐陽賡在外交這個方面也是大放異彩,特別是這一次的中蘇戰爭問題,立場很漂亮。

他們和唐紹儀都是當年的留美幼童出身,歐陽賡還讀完了耶魯大學的法律專業,張康仁是哥倫比亞法學院畢業,同樣是法律專業。

這個競爭還是很激烈的。

因爲年紀都差不多,兩個人都正好在六旬上下,帝國現在是求穩,只要總理不出大錯,基本都能幹滿兩任,兩任一結束就是70歲了,誰也等不起,能不能活到70歲還是問題呢,就算活到了70歲,下面那一批積極衝上來,歐陽錫、張鍈緒、楊兆麟都不是省油的燈,連宋教仁、孫逸仙、梁啓超也有心問鼎寶座。

現在不拼,那還什麼時候來拼。

關鍵是皇帝也沒有表態,兩個人手心手背都是肉,放棄誰都捨不得。

但是這個問題確實是不能再拖下去了。

回到中央宮以後,大致休息和適應了幾天,宋彪這天上午就將三個人都招到自己的辦公廳裡,準備和他們談一談啊,儘量還是內部決定吧,現在的帝國還沒有非常成熟的民主機制,不能因爲這種過於激烈的選舉搞出了內鬥和分裂。

等三人都進了辦公廳,鞠躬敬禮之後,宋彪讓人給他們三個人賜坐。允許他們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

宋彪並沒有急着說話,先看了他們幾眼,不知不覺都已是年過六旬的長者,想當年剛結識之時的他們可還是風華正茂,正是人生中最爲鼎盛的中年歲月。

時光悠悠然的擦肩而過,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他自己何嘗不也是在一恍惚間就成了中年大叔。

想着這番心思。宋彪不由得在心裡唏噓感慨一番,頗覺得人生真如南柯一夢般的恍惚。

就這樣的思量了片刻,他才先和唐紹儀說道:“總理在過去的兩屆任期中乾的很不錯。國民滿意,朕也滿意,只是憲法如此。最高連任兩屆,最多不得超過三屆,你現在不管怎麼說也得離任了。”

唐紹儀道:“依法治國,臣下自當服從憲法所約,過去十年恍惚而過,思量過去,反省過去,臣下也覺得無愧於心,如今退任總理之職,心中也沒有太多的遺憾了。謝過皇帝這十年間的扶持和資助,臣下感激不盡。”

宋彪很高興他能有這番姿態,道:“你爲朕治理國家,勞苦功高,朕當然是要鼎力支持你。雖然在中蘇戰爭期間。你不管是有心,還是無心,多多少少也在總理這個位置上給朕出了些難題,可畢竟都是過去的事,朕也不想再提。君主立憲之國,君主和總理之間有爭議也是民主之體現。各盡其職而已,既然事情已經過去了,那也沒有必要追究相互的職責。朕是開誠佈公的和你談及此事,也是希望你能理解朕的一些想法,朕知道你現在對光復黨理事長和國會議長的位置看的很重,以你的聲望,確實也比較合適,朕對此沒有任何的異議,但朕希望你能開一個先河,從你開始形成一個慣例,那就是總理退任之後就開始擔任中央帝大的校長。教育對於中國的意義有多大,中央帝大對於帝國又有多少的分量,你我心中都很清楚。”

他說的很坦誠,現在回想中蘇戰爭之時,唐紹儀在某些事情上的不配合,確實也令他不爽,但是總理也有自己的難處,畢竟年年打下去的政府是扛不了多久的,唐紹儀也不是想讓帝國戰敗,而是希望帝國見好就收。

要說懲罰的意味還是有點,可也不必要表露的很明確,說不定等第三屆政府沒有幹好,宋彪還得請唐紹儀回來救場。

唐紹儀心裡也清楚這些事,中央帝大的校長能算是一個很不錯的安排。

共和國時代,大學校長就是一坨屎,芝麻大的廳局處級幹部,手中無權無勢,能混上來的都是學術流氓,流氓是真,學術是假。

在這個帝國時代則還是保留着那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很多特色,也有民國那種熟悉的味道,你能當一個大學校長,那就像是翰林院的掌院學士,岳陽書院的山長一樣,那也是很不得了的社會地位,特別是中央帝大就更不得了啦。

中央帝大建校之初,宋彪以皇帝的身份給中央帝大寫了一個校訓,這個校訓在此時的帝國時代是非常著名的,即“立志修身治國,胸懷天下蒼生萬物”,震旦大學的校訓是“薈萃天下精英,開創萬物新生”,所以,這兩所大學培養的也是帝國最爲尖端和高明的人才,而帝大的指向性更強,像帝大的財經學院、政法學院和外國語學院,這可以說是專門爲了培養帝國第一流的政客、法官和外交家。

帝大和震旦不一樣,除了歷史成績,帝大通常不是很重視學員的筆試成績,推薦分、面試分、筆試分各佔1/3,能夠到帝大讀書的學員基本都是各所公私立高中、預科之中的活躍分子,都是一些天生就對政治和社會活動很感興趣的青年。

既然皇帝要求是形成一個慣例,不是一個總理如此,唐紹儀也不便推辭,而且這個位置應該說還是很令人羨慕的,堪稱是帝國未來精英的導師,只是相對於光復黨理事長和國會議長的位置要差了許多吧。

唐紹儀在心裡掂量了一番,還是和宋彪答覆道:“臣下必當不負皇上重託,爲人師長,訓導國之精粹,此乃臣下莫大榮耀。”

宋彪就謝道:“你能這樣想,朕還是很高興的。因爲你的功勞是後面的總理很難趕得上的,只要你能開這個先河,後面就都好辦了。中央帝大的位置空不出來,還可以去中國科技大學和其他的大學,總理都是如此,其他內閣大臣和省長也都更容易這麼安排,你們的社會資源強大。當校長最大的好處就能夠利用自己的政治聲望籌集經費,辦教育不能光靠政府,特別是辦大學。因爲政府的教育經費和撥款還是要更多的傾向於義務教育,就算是公立大學,那也要儘可能的多吸收一些社會捐助。所以。朕非常希望在這件事上形成一個社會風氣和慣例,退任之後的高層官員都要以積極投身辦教育爲己任,以此爲光榮,哪怕他們是跑過去沽名釣譽的,只要能給大學拉來社會贊助和好處,咱們就得多支持。”

唐紹儀感嘆一聲,覺得自己命苦,但還是答道:“皇上英明神武,思及長遠,功在千秋。臣下鞠躬盡瘁而憾不能效忠久遠。”

現在拍馬屁,晚了,宋彪原本還真是沒打算讓他來引導這個風潮和先河。

安排了唐紹儀的退路之後,宋彪這才和張康仁、歐陽賡說道:“下面就是你們兩個人的事情了,既然是君主立憲之帝國。對於你們誰出任總理之事,朕身爲君主自然不需要過問,也沒有過問的必要,你們心裡其實都清楚,你們兩個人不管是誰上臺,對朕而言的意義都是一樣的。這兩屆內閣之中。表現真的很不錯的人也未必就只有你們兩位,就朕個人而言,農業大臣王永江、工業大臣鄭廷襄、交通大臣袁世凱、國土資源大臣宋教仁、稅務總長歐陽錫,還有文教大臣梁啓超,可以說都乾的很漂亮啊,只不過你們身處閃亮的舞臺,所有的成績都被大家看到了而已。王永江這幾年得罪的人比較多,鄭廷襄在內閣之中資歷尚欠,所以在黨內都沒有得到太多的提名。朕要和你們說的話很簡單,誰先誰後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總理的位置也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關鍵在於彼此的職責。考慮下一屆中央政府所面臨的國際壓力比較大,外交棘手於內政,國家領土疆域大了,和外國的爭議也更多了,不盡要維護國家利益,爲帝國爭取更寬鬆的發展環境,還要儘可能的繼續開拓帝國在海外的利益,這些事也真的不容易,所以朕建議你們內部要有一個協商,下一屆總理以外交爲主。”

宋彪這番話一說,張康仁心中自然是很難過的,帝國能有今天,張康仁是功不可沒啊,張康仁自己也覺得信任內閣總理大臣的位置非他莫屬,而且他在唐紹儀派和忠君派之間的爭鬥中,一直是保持中立的,而歐陽賡此前一直還是唐紹儀派。

歐陽賡心中高興,可也不敢表露出來,只道:“皇上,若是臣下出任總理,當出訪歐洲,同德國重建親密的外交合作,同時繼續加強中法同盟關係,儘可能在反制英日同盟的壓制和牽制之時,維持和英國適當的和平往來,再訪美國,爭取美國之支持。此外,臣下當派遣外交副大臣前往蘇俄,維持兩國通商貿易,爭取利用蘇俄被各國封鎖之局面擴大帝國在蘇俄的利益,待帝國更強之時,再繼續考慮加強對蘇俄的壓制和封鎖。外交之上,親法美而暗通德俄,制衡英日而不至於對抗,力保帝國在中東、中亞和南洋的利益,和各國維持合作爲先,領導亞洲抗衡英俄爲後。”

宋彪微微頷首,問道:“內政上呢?”

歐陽賡不假思索的答道:“無他,唯依法治國而已。”

宋彪繼續頷首。

歐陽賡也是這兩年纔在政治上顯露出強硬派的特徵,這個人本身也是比較厲害的,很有心計,他那時候當舊金山總領事的時候,清政府要他拒絕批覆孫逸仙赴美,結果他還是強行將這個事情辦了。

特別是在對一戰和中蘇戰爭的事情上,他的強硬姿態也是很得到大家的讚譽,特別是宋彪很欣賞,這也是因爲帝國實力上升,統領外交工作的人要能敏銳的覺察到各國對華呈現退讓姿態,你退讓,我就要強硬。

歐陽賡在一戰時期支持帝國增加出兵規模,他那時說了一個很有趣的話。他說“過去啊,我們見誰都怕,就怕別人找茬欺負我們,現在不一樣了,我們要讓別人怕我們,他們不怕,我們就沒有辦法維護國家的利益”。他這番話對於整個外交部的影響是很直接的,就基本代表1917年之後的帝國外交在風格上日漸走向了強硬派。

對於內政,歐陽賡的想法和考慮到的東西並不多。但畢竟是帝黨,在皇帝身邊的時間和機會多,大體知道皇帝的想法。

如今帝國二十年內都未必有大戰。前面十年的過渡期也已經走過來了,國力漸強,軍政穩定,下面幾屆中央政府就不是單純搞過渡,搞穩定,搞基建了,而是要在整個帝國的文化、政治、精神、制度層面要推行更爲強硬的風格,特別是要將皇帝所提倡的“隆禮尊賢爲王,重法愛民爲霸”的思想落實於實處。

宋彪考慮了一段時間,既覺得歐陽賡說的很對。又過於簡單,就追問道:“從什麼地方下手?”

歐陽賡想了想,慎重的答道:“臣下想從交通部和海關下手。”

宋彪當即批准道:“可以,是要動手了。”

袁世凱在交通大臣的位置上乾的是很漂亮的,有目共睹。粵漢、黃河、北方、新疆、川漢、成天、福建、浙贛鐵路的大修通,都是袁世凱任內十年乾的事,可以用雷厲風行,效率驚人來形容。

可袁世凱畢竟是舊式的滿清官僚出身,手腕和行事中都是滿清朝廷大員的那種作風,有的地方辦事邏輯不合法也就算了。畢竟帝國當時急於求成嘛,但是袁世凱手握重權,很多地方辦的不乾淨。

比如說他知道每條鐵路要途徑的線路,總是會安排家人朋黨提前購置土地,從中牟取暴利,這幾年中賺了不少錢,私下還資助報紙,爲自己謀取聲譽和熱議,想要靠這種手腕當總理。

袁世凱最初是在新政強國會,後來主動退會,實際是想要加入光復黨,結果未能成功,只好躋身於立憲黨,張謇在第一屆工業大臣的任上出了一些問題,第二任就被鄭廷襄所取代,使得袁世凱在立憲黨內逐步取代了張謇的地位。

袁世凱對新政強國會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他原本希望是通過和皇帝表忠心,利用幾個黨派的聯合支持推動自己當總理,但隨着光復黨在本次國會的選舉中大獲成功,此事也就只能是不了了之。

期間也有一些報紙評論過袁世凱在交通大臣任上牟取私利,袁世凱倒是不太當回事,只是最後幾年有所收斂而已。

海關那邊是樑士詒,這個人的野心也不小,和袁世凱堪稱是狼狽爲奸,做的事情也差不多。

如今帝國外事已了,現在收拾內政,顯然不可能讓他們繼續逍遙下去,宋彪雖是一直沒有明確的表態,可他心裡希望這個事情不僅要查,還要嚴查不殆,中央調查總局那邊更是一直盯着,帝國此前制定的《反貪法案》又嚴厲,目前的證據足夠這兩人在牢裡蹲上二十年之久,只是他們自己覺得位高權重不怕事而已。

既然歐陽賡這麼說了,宋彪也就不再多問,和張康仁、歐陽賡說道:“推選總理的事情就你們自己黨內決定吧,朕的意見呢,你們都不要對外說,以免影響其他人的決定,你們自己心裡明白就行。朕還是那句話,不要將總理這個位置看的太重,帝國纔是最重要的。”

話已至此,張康仁和歐陽賡心裡也都明白皇帝是何樣的意思。

不管第四任總理是誰來擔任,第三任還是先讓歐陽賡這個外相上臺,儘可能先將帝國目前所面臨的各種外交風險處理妥當,以後的事情則是以後再說。

和唐紹儀、張康仁、歐陽賡三人談了一個上午,宋彪基本算是將這個事情捋順了,估計後面不會有太意外的情況出現,這就親自起身送他們三人離開。

此後回到辦公廳裡,站在窗戶前的宋彪心裡感慨很多。

世界局勢動盪不安,未來的大世界終究要走向何處,恐怕連他都難以揣摩清楚,《凡爾賽和約》和《中蘇停戰和約》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令宋彪真正憂慮的問題只是蘇德結盟恐怕是難以避免,因爲中法同盟的關係在很長時期內都不可能改變,蘇德若不結盟,蘇聯反攻中國和德國反攻英法都是不可能的事,兩國領導人就是再瘋狂,再憎恨對方也必然要聯手。

這真是兩大獨裁國家一聯手,世界隨之將要徹底黑暗了。

日本的海軍和蘇聯的陸軍聯手,帝國危矣!

此時正值巔峰閃光之上的中華帝國,未來終將是在何處啊?

對宋彪而言,除了軍事上的憂慮之外,他最需要考慮的則是如何保證有一位意志堅定到足可支撐住帝國內政、外交的總理,在那戰亂紛飛的黑暗時代裡配合他征戰天下!

他今年34歲,二十年後54歲,正是身爲軍事最高統帥的黃金歲月,那位總理呢?

支持核武皇帝請到各大書店或網店購買閱讀。

第110章 奉天巡撫蔭昌第295章 牛鬼蛇神第270章 領導亞洲第103章 手裡有兵,誰怕誰第299章 順其自然第103章 手裡有兵,誰怕誰第288章 三都澳海戰第334章 可怕的德國第14章 吉人自有天相第23章 彪爺的兵營第122章 秋山真之(二)第145章 神奇的橡膠第334章 可怕的德國第126章 翻譯體和張作霖第246章 文萊第94章 遼陽會戰(三)第17章 前洞嶺伏擊戰(上)第400章 敲詐,勒索,利益至上第349章 帝國只能是世界第一第104章 東三省鐵路第332章 古列斯坦王宮第8章 學霸之子第15章 劉銅炮的陰招第140章 日本就是個悲劇第161章 東北騎兵(二)第350章 誰都不可能退縮第110章 奉天巡撫蔭昌第80章 布魯西洛夫上校第17章 前洞嶺伏擊戰(上)第321章 機械之王第16章 日軍步兵中隊第293章 濟州海戰(一)第233章 華盛頓條約第2章 殺啊,中國人第47章 剋制日軍的大屠殺第219章 打白條的1170噸黃金第1章 核基地的哨兵第150章 死個王爺怎麼辦?第263章 失之東隅(262)第195章 海防和疆防287章 首都第132章 旁觀者第171章 恭賀革命第400章 敲詐,勒索,利益至上第308章 金道嶺的反擊戰第265章 先下手爲強第169章 非戰而屈人之兵第98章 東北軟黃金和遠東商行第302章 父子第138章 一葉之舟第177章 統一,再統一,宋教仁第269章 兩代人的不懈努力第264章 偉大的元首,一個新事件第341章 人口競爭第23章 彪爺的兵營第165章 和談第76章 俄國的再戰日軍之邀請第253章 蜀山劍俠傳第180章 蜀道難第206章 震旦第290章 時代已經變了第109章 奉天新軍示威事件(三)第80章 布魯西洛夫上校第137章 風格第328章 有錢纔是霸主第149章 考察團來了第313章 一切剝削階級都將滅亡第245章 下南洋第244章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第32章 暉春馬幫第9章 武裝七步論第77章 再戰日軍之決心第127章第204章 北四省第150章 死個王爺怎麼辦?第91章 真金白銀第132章 旁觀者第117章 總攬三省大權第192章 一五計劃第88章 日軍的詐術第223章 自由價更高第169章 非戰而屈人之兵第262章 赫爾曼.戈林第219章 打白條的1170噸黃金238章 帝國風第275章 徹底亂了第338章 猶太的利弊第73章 紅土崖(二)第305章 宿離山下第296章 精英雲集第244章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第59章 聖喬治勳章第144章 撫順的刺痛第311章 一萬年那麼久第236章 依法治國第131章 因爲獨裁,所以臭味相投第279章 糊塗的勝利第315章 黑暗之前的暮光第167章 天下亂了第325章 亞盟
第110章 奉天巡撫蔭昌第295章 牛鬼蛇神第270章 領導亞洲第103章 手裡有兵,誰怕誰第299章 順其自然第103章 手裡有兵,誰怕誰第288章 三都澳海戰第334章 可怕的德國第14章 吉人自有天相第23章 彪爺的兵營第122章 秋山真之(二)第145章 神奇的橡膠第334章 可怕的德國第126章 翻譯體和張作霖第246章 文萊第94章 遼陽會戰(三)第17章 前洞嶺伏擊戰(上)第400章 敲詐,勒索,利益至上第349章 帝國只能是世界第一第104章 東三省鐵路第332章 古列斯坦王宮第8章 學霸之子第15章 劉銅炮的陰招第140章 日本就是個悲劇第161章 東北騎兵(二)第350章 誰都不可能退縮第110章 奉天巡撫蔭昌第80章 布魯西洛夫上校第17章 前洞嶺伏擊戰(上)第321章 機械之王第16章 日軍步兵中隊第293章 濟州海戰(一)第233章 華盛頓條約第2章 殺啊,中國人第47章 剋制日軍的大屠殺第219章 打白條的1170噸黃金第1章 核基地的哨兵第150章 死個王爺怎麼辦?第263章 失之東隅(262)第195章 海防和疆防287章 首都第132章 旁觀者第171章 恭賀革命第400章 敲詐,勒索,利益至上第308章 金道嶺的反擊戰第265章 先下手爲強第169章 非戰而屈人之兵第98章 東北軟黃金和遠東商行第302章 父子第138章 一葉之舟第177章 統一,再統一,宋教仁第269章 兩代人的不懈努力第264章 偉大的元首,一個新事件第341章 人口競爭第23章 彪爺的兵營第165章 和談第76章 俄國的再戰日軍之邀請第253章 蜀山劍俠傳第180章 蜀道難第206章 震旦第290章 時代已經變了第109章 奉天新軍示威事件(三)第80章 布魯西洛夫上校第137章 風格第328章 有錢纔是霸主第149章 考察團來了第313章 一切剝削階級都將滅亡第245章 下南洋第244章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第32章 暉春馬幫第9章 武裝七步論第77章 再戰日軍之決心第127章第204章 北四省第150章 死個王爺怎麼辦?第91章 真金白銀第132章 旁觀者第117章 總攬三省大權第192章 一五計劃第88章 日軍的詐術第223章 自由價更高第169章 非戰而屈人之兵第262章 赫爾曼.戈林第219章 打白條的1170噸黃金238章 帝國風第275章 徹底亂了第338章 猶太的利弊第73章 紅土崖(二)第305章 宿離山下第296章 精英雲集第244章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第59章 聖喬治勳章第144章 撫順的刺痛第311章 一萬年那麼久第236章 依法治國第131章 因爲獨裁,所以臭味相投第279章 糊塗的勝利第315章 黑暗之前的暮光第167章 天下亂了第325章 亞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