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鹿死誰手(二)

大梁城是帝都,是北方最爲繁華的大城市,但是,大梁城卻和一般的大城不一樣,是一個奇怪的菱形,菱形的長軸是西北——東南方向,短軸是東北——西南方向。

城市呈菱形的原因,是順應河道走勢的結果。

大梁城內蔡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四水貫都”,四條河通過護城河相互連通,除蔡河外,汴河、五丈河、金水河流勢均自西北而東南。

汴河連接着南北大運河,是大周朝的生命線,蔡河、五丈河轉運大粱附近數州的漕糧,城內河道兩邊多碼頭、倉庫等設施,一些河段成爲街河相接的繁華地區,只有金水河主要供皇宮後苑所用,不用於漕運。

大梁城的外城牆除了十二座大門之外,還設有新政門、新宋門、封丘門等等六座水門,這些水門是汴河水軍的重要咽喉,運送貨物必須經過這些門,而水軍軍士的快速調動也必經這些水門。

大梁城防中,六座水門就由汴河水軍來控制。

傍晚時分,就將落入地平線的太陽紅似火,天空就如要燃燒起來一樣,十艘玄蛟船從汴河慢慢地駛來,玄蛟船壓碎了寧靜的汴河,千萬道波光使傍晚的汴河格外的迷人。

蘇文森站在高高的新政門前,指着汴河是的玄蛟船,道:“何將軍,玄蛟船到了。”

一名身穿便衣、腰跨長刀地年輕人站了起來。他臉上有幾道長長的刀疤,這些傷疤也有夕陽下發着亮光,使一張原本英俊的臉變得有些猙獰。這名年輕人正是“拼命五郎”何五郎,由於在北伐幽州時數有戰功,他就接替戰死的鐵騎軍左廂都指揮使吉青陽,成爲了鐵騎軍左廂都指揮使,一躍而成爲禁軍十二將之一。

蘇文森也得到了侯大勇的提拔,被任命爲鐵騎軍左廂副都指揮使。蘇文森初爲何五郎部下之時,尚有些不服氣,經過易縣之役,他對何五郎心服口服,從此不再直呼何五郎之名,總是尊敬地稱其爲“何將軍”。

十條玄蛟船停靠在新政門口,每條玄蛟船能運兵一百人,一位身穿鎧甲的軍官最先跳下船來,他操着青州口音。對着玄蛟船喊道:“岸口太窄,下船後兩人一排,站起行軍隊列。”

他喊完話,環顧左右,快步來到了身穿鎧甲的蘇文森身前,行過軍禮,大聲道:“末將是青州步軍指揮使崔奇,帶領一千青州兵。特來報到。”

蘇文森沉聲道:“快來見過鐵騎軍左廂都指揮使何將軍。”

崔奇隨着蘇文森的手勢,看到了長相猙獰地何五郎,心裡一楞,既驚其年輕。又異其臉上的刀痕,他不敢怠慢這等有異相之人,立刻上前行過大禮。

何五郎來到崔奇身前,上下打量了一會,突然伸手重重地在崔正肩上拍了拍,崔奇身上的鎧甲發出了“呯”,地一聲。崔奇臉色不變身體不抖,如一根牢實的樹樁。何五郎露出了一絲笑容,道:“青州兵名聞天下,果然強壯得緊,很好。”

一千青州軍士在崔奇的指揮下,依次下船,排成了一個長隊,雖然河門狹窄卻也絲毫不亂,跟隨着何五郎的親衛快速地前往鐵騎軍軍營,青州軍走過。守衛新政門的水軍軍士立刻關閉了水門。

崔奇是山東青州崔家的子弟,雖然經過數十年動亂,山東崔家已經失去了當年天下第一大姓的風光,可是瘦死地驂駝比馬大,在青州崔家潛在的勢力仍然極大,崔家自辦有學堂,崔正、崔奇皆是青州崔家學堂最爲得意的弟子,兩人從軍時間並不長,皆已成爲青州軍指揮使,這其中固然有崔家的影響力,同時也是兩兄弟自己努力的結果。

禁軍攻打幽州之戰中,做爲先鋒軍的鐵騎軍損失慘重,在侯大勇的建議之下,就從素來以精兵勇將聞名於世的青州挑選二千人馬補充鐵騎軍,崔奇率領地這一千人,是第一批到達大梁的青州子弟兵。

到了軍營,蘇文森就着手安排青州軍士諸事,崔正就來到了何五郎的營帳。進了營帳,何五郎就沉下臉來,他自顧自翻着幾張紙片,這幾張紙片是青州別駕公孫維揚送來的青州步軍將領名單,排在第三位地正是面前的崔奇,上面還特意註明排名第二的崔正和排名第三的崔奇是親兄弟,皆爲當日環縣公孫娘子的親弟弟。

侯大勇早已將當日環縣一事告訴了何五郎,並令何五郎親自與第一批到達大梁的崔奇等人接觸,觀其顏,查其色,拭其態度。

崔正臉色不變,筆直地站在營帳中。

“青州別駕公孫維揚是你什麼人?”過了好一會,何五郎這才擡頭問道。

公孫維揚是崔家地女婿,雖然是進士出身,卻受到王家的打壓,窩在環縣十幾年,直到巧遇過路的侯大勇,生活才發生了徹底的轉變,公孫維揚由環縣調回了山東,而且由七品縣令升成了五品的青州別駕。

別駕一職是節度使的助手,權力着實不小,公孫維揚意外地獲得了這個職位,對整個青州崔氏家族當然有着極大的益處,崔氏家主知道此事全拜侯大勇所賜,這個數百年的大族現在已經勢衰,家主爲了振興崔家絞盡了腦汁,可是世事無情,他費盡心力也未能振興崔家,只能眼睜睜看着崔家一天天衰弱下去,如今通過公孫維揚攀上當今宰相,家主自然不會輕易放棄這個機會:竭力地爲侯大勇效勞,或許能讓青州崔氏重振雄風。

這次禁軍抽調二千青州軍到大梁。朝廷出了公文,侯大勇還暗地派出了使節,崔氏家主當然不會放掉這個機會,痛快地答應了侯大勇地使節,崔家少年一代的英雄人物一大半出現在了這二千青州軍中。

崔正清楚地知道此事地前因後果,只是他不知道何五郎的底細,就老老實實地答道:“公孫維揚是末將的姐夫。”

“崔正是你的四哥?”

“正是,他和第二批青州軍士已在前往大梁的路上了。”

“公孫先生當年在環縣很有功績。寒冬臘月,居然不讓一名環縣百姓凍死,實是一個愛民的好官,公孫娘子豪爽大氣,是一位女中豪傑,有這樣地姐夫和姐姐,想必崔奇、崔正兩兄弟也是英雄豪傑。”

崔奇心中一動:這位滿臉殺氣的年輕將軍看來是侯大勇的心腹。口中卻道:“蒙將軍擡愛。”

“剛纔我說的話,是侯相令我轉告的,他還有一道菜相賜與你。”

何五郎拍了拍手。幾個軍士擡着一些漆盒就走進帳中,打開盒子,香味很快就飄滿了軍帳。

這個香味正是“風吹野羊肉”的味道,風吹野羊肉的原料全部來自大牛關,風味獨特,和山東的羊肉迥然相異,崔奇的大姐,也就是公孫夫人。曾經多次託人帶回這種環縣特產,崔奇對這個味道熟悉之極。

何五郎也露出了笑臉,“侯相當日經過環縣,多蒙公孫刺史盛情款待。他特意吩咐我,要用這一道菜來招待崔郎,我離開黑雕軍南下之時,也曾在環縣小住,此菜確實是別有一番風味。”

崔正此時已是心如明鏡,何五郎出自黑雕軍。年紀輕輕成爲禁軍十二將之一,必是侯大勇地心腹,他立刻拜倒在地:“姐夫公孫維揚嫡居環縣十幾年,若沒有侯相提攜,只怕姐姐、姐夫這輩子都離不開環縣,侯相的大恩,公孫家、崔家將銘記在心。”

崔正從懷裡取過一個盒子,他恭敬地取出來,雙手捧給何五郎:“這是崔家祖傳的千年古玉,崔氏家主道。只有侯相纔有資格配用。”

何五郎臉上幾條傷疤稍稍地舒展開來,他接過木盒,道:“崔指揮使一路鞍馬勞頓,早些安歇,明日我領你去拜見侯相。”崔正連忙起身告辭,何五郎又道:“這一千青州軍士,你是否熟悉?”崔正拱手道:“這一千名青州軍士,崔姓弟子有五十多人,多爲伍長或都頭,另外,青州人性情耿介,皆是極爲忠義之士,請將軍放心。”

崔正離開大帳,從屏風處出來一人,卻是黑雕軍前任的軍需官孟殊,他一身普通的圓領長衫,嘴角兩道黑黝黝有鬍鬚,相貌普通,舉止從容,他對何五郎笑道:“古人云,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用在五郎身上,當真貼切不過。”

若論官職,何五郎已是堂堂的禁軍十二將,孟殊只不過是富家商鋪的掌拒,但是,何五郎等少數心腹皆知孟殊在侯大勇面前的地位,而且孟殊在黑雕軍中任軍需官時,何五郎不過是一員小校,因此在私下場合裡,何五郎對孟殊總是恭敬有禮。

何五郎從座位上站起來,用手搓了搓臉頰,笑道:“彎彎扭扭扯了這半天,才把事情說明白,這打肚皮官司地事情,真比衝鋒陷陣還要累人。”

孟殊拒絕了何五郎讓其坐在主位的建議,隨意地坐在主位左廂,隨意道:“五郎現在是堂堂的禁軍十二將,已是一軍之主將,主將和先鋒將不同,要勇,更要有智,這才能帶出一支強軍,五郎有事無事,多多琢磨節度使的處事之法,定然會有大地長進。”

“節度使是天縱之才,學其形容易,學其神則太難。”

從黑雕軍出來的衆位將領,私下裡皆稱侯大勇爲節度使或節帥,甚少有人稱其爲侯相。

此語一出,孟殊不禁多看了何五郎一眼,他斂了斂笑容,心道:以前只道何五郎是衝鋒猛將,如今看來,經過數年磨礪,何五郎確實已非吳下阿蒙,他州才所說的兩句話,一個莽夫如何能說得出來。

“我在屏風罷聽其言,又透過屏風的縫隙看其形,這個崔奇臉形方正,談吐得體,眼神平靜,看來是一個可以值得信賴之人,不過路遙知馬力,日久才見人心,五郎對此子還須暗中觀察,世家大族的子弟,心機深沉得緊。”

何五郎自信地笑道:“在我這裡,崔奇翻不起大浪,蘇文森是崔奇的直接長官,蘇文森手下還有上百地黑雕軍老軍士,他們就和青州軍編在一起,一來可以更好地掌握這支人馬,二來可以用黑雕軍整訓之法操練青州軍,過不了多久,這支人馬就是一支強兵。”

孟殊和何五郎隨意聊了一會,就從軍營的側門悄悄離開,就在孟殊離開之時,數名黑雕軍親衛身穿巡檢軍士的軍服,來到了皇宮之外。

大周翰林院位於皇宮左側,是一座佔地頗寬的院落羣,進了主院,院內綠樹成蔭,時常有風度翩翩的文官穿行其間,人們走在其中,不自覺就放低了聲音,身體也端正起來。

陳子騰雖然在翰林院職位極低,但是,他以一手絕倫的書法受到了柴榮的欣賞,北伐以來,長期陪侍在柴榮的身邊,陳子騰亦成爲翰林院新貴,就算是翰林院元老竇儀兄弟,也不敢對陳子騰稍有怠慢,專門騰出一間獨立的院子供陳子騰居住。

青州步軍來到大梁城之時,陳子騰也正侍立於皇宮,子夜過後,陳子騰這纔出了宮,好在翰林院距離皇宮很近,來往極爲方便。

陳子騰坐上馬車,舒服地靠在後背之上,在皇宮是出入,看似威風,但是其中的苦累根本無人理解:早上入宮時繁星滿天,晚上出宮之時繁星依然滿天,陛下清醒地時候,就要侍立於旁,隨時備詢或書寫詔書,陛下睡覺之時,他還要坐在角落裡等待着陛下醒來,除了深夜睡覺,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陳子騰在馬車上靠了一會,發現馬車未動,就催促道:“陳郎,走吧。”

馬車依然未動,陳子騰感覺有些不對,藉着明亮的月光,只見一人已坐在馬車之上,陳子騰也是文武雙全之人,身手極爲敏捷,他也不說話,揮拳直擊來人的鼻樑,這一拳虎虎有風,若是打實了,來人的臉上必然會開起醬染鋪。

來人輕鬆地格開陳子騰的拳頭,輕聲道:“我是侯相的親衛,莫要動手。”

陳子騰曾隨着侯大勇從靈州南下,親衛隊軍士大多相識,聽來人說話,已認出了來人是侯大勇親衛隊副指揮使江小六,他奇道:“江副指揮使,有何事?”

“我家主人請陳翰林借一步說話。”

陳子騰走出了自已的馬車,跟着江小六來到街角的另一輛馬車之上,馬車轉了幾個彎,來到了一個極不起眼的小院子,主屋裡有隱隱的燈光。

第168章 爭奪河套(三十三)第81章 風雲再起(四)第69章 回到大梁(一)第69章 回到大梁(一)第186章 廟堂之高(十四)第112章 清水河畔(九)第26章 侯府家事(三)第357章 蕩盡羣雄(三十五)第313章 南下之路(二十八)第334章 蕩盡羣雄(十一)第102章 鏖戰西北(十五)第15章 高平血戰第114章 清水河畔(十一)第50章 回鶻大軍(四)第152章 爭奪河套(十七)第326章 蕩盡羣雄(三)第247章 鹿死誰手(十)第8章 確定名分第178章 廟堂之高(五)第323章 南下之路(三十八)第4章 射殺住持第199章 廟堂之高(二十九)第40章 節度三州(四)第114章 清水河畔(十一)第321章 南下之路(三十六)第221章 決戰幽雲(十二)第305章 南下之路(二十)第132章 經營同心(十八)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113章 清水河畔(十)第203章 廟堂之高(三十三)第205章 廟堂之高(三十五)第168章 爭奪河套(三十三)第12章 潞州城外第110章 清水河畔(七)第8章 商隊北行(一)第353章 蕩盡羣雄(三十一)第6章 蛙跳行動(一)第318章 南下之路(三十三)第206章 廟堂之高(三十六)第18章 發現密室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七)第272章 鹿死誰手(三十五)第125章 經營同心(十一)第208章 廟堂之高(三十八)第131章 經營同心(十七)第344章 蕩盡羣雄(二十二)第294章 南下之路(九)第144章 爭奪河套(九)第305章 南下之路(二十)第243章 鹿死誰手(五)第47章 節度三州(七)第9章 何去何從第351章 蕩盡羣雄(二十九)第232章 決戰幽雲(二十三)第35章 大梁城內(一)第38章 節度三州第238章 決戰幽雲(二十九)第16章 鄭州任職第139章 爭奪河套(四)第34章 決戰鳳州(十四)第79章 風雲再起(二)第200章 廟堂之高(三十)第372章 蕩盡羣雄(五十)第226章 決戰幽雲(十七)第143章 爭奪河套(八)第57章 回鶻商隊(五)第79章 風雲再起(二)第8章 商隊北行(一)第328章 蕩盡羣雄(五)第98章 鏖戰西北(十一)第27章 侯府家事(四)第16章 侯府家事(二)第63章 奇襲隴西(三)第343章 蕩盡羣雄(二十一)第286章 南下之路(一)第157章 爭奪河套(二十二)第5章 道士陳摶第352章 蕩盡羣雄(三十)第188章 廟堂之高(十六)第357章 蕩盡羣雄(三十五)第16章 鄭州任職第226章 決戰幽雲(十七)第283章 鹿死誰手(四十七)第15章 城市規劃第243章 鹿死誰手(五)第163章 爭奪河套(二十八)第330章 蕩盡羣雄(七)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第97章 鏖戰西北(十)第14章 再襲敵軍第48章 回鶻大軍(二)第16章 鄭州任職第98章 鏖戰西北(十一)第13章 火燒糧倉第72章 回到大梁(四)第19章 又見青葉(二)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357章 蕩盡羣雄(三十五)第302章 南下之路(十七)
第168章 爭奪河套(三十三)第81章 風雲再起(四)第69章 回到大梁(一)第69章 回到大梁(一)第186章 廟堂之高(十四)第112章 清水河畔(九)第26章 侯府家事(三)第357章 蕩盡羣雄(三十五)第313章 南下之路(二十八)第334章 蕩盡羣雄(十一)第102章 鏖戰西北(十五)第15章 高平血戰第114章 清水河畔(十一)第50章 回鶻大軍(四)第152章 爭奪河套(十七)第326章 蕩盡羣雄(三)第247章 鹿死誰手(十)第8章 確定名分第178章 廟堂之高(五)第323章 南下之路(三十八)第4章 射殺住持第199章 廟堂之高(二十九)第40章 節度三州(四)第114章 清水河畔(十一)第321章 南下之路(三十六)第221章 決戰幽雲(十二)第305章 南下之路(二十)第132章 經營同心(十八)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113章 清水河畔(十)第203章 廟堂之高(三十三)第205章 廟堂之高(三十五)第168章 爭奪河套(三十三)第12章 潞州城外第110章 清水河畔(七)第8章 商隊北行(一)第353章 蕩盡羣雄(三十一)第6章 蛙跳行動(一)第318章 南下之路(三十三)第206章 廟堂之高(三十六)第18章 發現密室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七)第272章 鹿死誰手(三十五)第125章 經營同心(十一)第208章 廟堂之高(三十八)第131章 經營同心(十七)第344章 蕩盡羣雄(二十二)第294章 南下之路(九)第144章 爭奪河套(九)第305章 南下之路(二十)第243章 鹿死誰手(五)第47章 節度三州(七)第9章 何去何從第351章 蕩盡羣雄(二十九)第232章 決戰幽雲(二十三)第35章 大梁城內(一)第38章 節度三州第238章 決戰幽雲(二十九)第16章 鄭州任職第139章 爭奪河套(四)第34章 決戰鳳州(十四)第79章 風雲再起(二)第200章 廟堂之高(三十)第372章 蕩盡羣雄(五十)第226章 決戰幽雲(十七)第143章 爭奪河套(八)第57章 回鶻商隊(五)第79章 風雲再起(二)第8章 商隊北行(一)第328章 蕩盡羣雄(五)第98章 鏖戰西北(十一)第27章 侯府家事(四)第16章 侯府家事(二)第63章 奇襲隴西(三)第343章 蕩盡羣雄(二十一)第286章 南下之路(一)第157章 爭奪河套(二十二)第5章 道士陳摶第352章 蕩盡羣雄(三十)第188章 廟堂之高(十六)第357章 蕩盡羣雄(三十五)第16章 鄭州任職第226章 決戰幽雲(十七)第283章 鹿死誰手(四十七)第15章 城市規劃第243章 鹿死誰手(五)第163章 爭奪河套(二十八)第330章 蕩盡羣雄(七)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第97章 鏖戰西北(十)第14章 再襲敵軍第48章 回鶻大軍(二)第16章 鄭州任職第98章 鏖戰西北(十一)第13章 火燒糧倉第72章 回到大梁(四)第19章 又見青葉(二)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357章 蕩盡羣雄(三十五)第302章 南下之路(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