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何去何從

對於和符英的婚事,侯大勇始終心存憂慮,主要原因是由於符英是符皇后的妹妹。娶了符英,侯大勇將成爲柴榮的連襟,如果說不了解歷史,倒也罷了,侯大勇卻明明知道在幾年後,趙匡胤將和他的部下在陳橋驛上演一出“黃袍加身”的好戲,本來誰當皇帝無所謂,作爲一般大臣,只是換個人來磕頭而已。但作爲柴榮的連襟,就是皇親國戚,命運就很難說了,現在是顯德元年九月,距柴榮去世,只有區區幾年時間。

通過公文往來,侯大勇知道趙匡胤已開始訓練禁軍,事情正在一步步朝着歷史記錄的方向發展。對於趙匡胤的崛起,侯大勇沒有任何理由、也沒有能力去阻止。平心而論,侯大勇認爲趙匡胤還算是一個好皇帝,他奪得皇位後,文治武功都十分了得,武功表現爲“平荊南、定湖南、滅後蜀、滅南漢、滅南唐”,打下了宋朝的江山。文治則表現爲“釋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錄、幕職,躬自引對。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迄於丕平。治定功成,制禮作樂。”爲新興王朝迅速聚攏了人心。

侯大勇來到古代以後,一直爲生存而奮鬥,現在地位提高了,依附於他的人也在不斷增加,如春蘭、秋菊,粥場救下來的小武、小文兄妹,還包括未過門的符英,侯大勇感到了肩上擔子的分量。

侯大勇危機感越來越強烈,不斷進行激烈的思想鬥爭。“現在有三個選擇,一是服從於歷史,任趙匡胤稱帝,則現在必須要主動示好於趙匡胤,表示自己沒有野心;二是扶助柴榮,讓其避開那一場重病,則歷史又不同;三是若無法拯救柴榮,則和趙匡胤爭一日之短長。”侯大勇不原意選擇第一種方案,第二、三種方案可以考慮,但是能否挽救柴榮的生命,確實是個未知數,因爲其間不可預料的變數太多,江豬嶺事件就是一個極好的事例。

“現在趙匡胤地位和我相仿,但佔有中樞之地,近水樓臺先得月。而我也有優勢,我畢竟是柴榮的連襟,有鄭州這個基地,還有一支戰力強勁的黑雕軍。也許上天讓我回到這裡,就賦予了我神聖的使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爲何不能挑起這個重擔?”

“宋朝承繼隋唐帝國,卻長期積弱,先後被遼、西夏、金、蒙古等打得丟盔卸甲,從此以後,中國慢慢從極盛走向衰弱,這和當時宋朝發達的科技、文化和經濟極不相稱,若我取代趙匡胤,能否做得更好?”

侯大勇翻來覆去思考,覺得還是需要未雨綢繆,利用來自現代、對歷史發展大方向基本明瞭的優勢,好好經營鄭州,以此爲基地,增強實力,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決定進退。

打定主意後,侯大勇開始主動行動。前三個月,侯大勇並沒有明確思路,只是盡忠職責而已,現在總體思路是要以建立根據地爲目的,經營鄭州,但又不能讓任何人看出意圖。

侯大勇擬定做好四件事,一件事是再次安撫難民,使流落到鄭州的難民成爲侯大勇最忠實的支持者,這件事做好最容易贏得人心;其次要成立一所類似黃埔軍校的學校,當然,不能叫做軍校,取名爲“嵩山學院”,可訓練一批忠心耿耿的幹部,具體操辦事宜還要細想;三是研究這個時代已出現的新式武器,在不提高軍隊數量的前提下,改良裝備,改變戰術,提高軍隊戰鬥力;四是要加大貿易,聚集財富,提高經濟實力。這四件事只能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在合法的外衣下進行一場靜悄悄的變革,力爭二到三年產生效果。

理清思路後,侯大勇首先在難民中開展工作。難民大多安置在鄭州以北、黃河以南的荒地上,隨着安置工作順利進行,流入鄭州的難民近千戶,達到五千多人。鄭州先前籌得糧食八百石,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一石約一百二十斤。八百石約九萬六千多斤,但是分到每個災民頭上就很少了。

侯大勇再次到各大戶、寺廟中去籌糧,好說歹說,連哄帶騙半威脅,再加上出了一些軍糧,又籌得三千多石糧食,雖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可有點總比沒有好。

然後,鄭州府出了告示,在各縣設立了自願的捐糧點,凡是能吃的能用的,均在捐贈範圍之類。當時民衆多信佛,大多願意行善事積功德,捐糧還是比較踊躍。設立捐糧點十天後,各捐糧點總共收到捐贈糧食近二千石、還有錢幣七百多貫,另外還捐有一些衣物、生活用品和蔬菜種子。

在唐代以來,戶籍制度已很嚴密,侯大勇在滄州立下戰功,獲得劉三莊園後,就在滄州登記入戶,成爲大周朝正式一員,以前沒有戶口,只能算是黑戶。

大周戶籍主要包括戶口、土地、賦役三項內容,規定三年一造。凡季年正月上旬,各縣主管戶籍的戶曹官員,攜帶本縣上兩年所造的手實、計帳,到州府去造一州之籍,籍依鄉、裡次序逐戶登記,每戶以戶主爲首,記其姓名、年齡、性別、丁中、戶等、身分,若有官勳;其次登記家庭成員(包括良、賤民);最後還登記當戶應受田數、已受田數、未受田數。

造籍一式抄寫三份,以鄉爲單位,粘接成卷。粘接處,騎縫寫上某州某縣某鄉某裡籍,州、縣名上各蓋州、縣官印,以杜絕改換作弊。製作完成後,裝潢一份送尚書省戶部,兩份存州、縣籍坊(庫)。造籍後三年內的人口滋生、死亡、沒落、逃亡、新附及奴婢買賣而引起的變化,既要在每年一造的手實、計帳上登記,也要在下次造的新戶籍上附註明白。

侯大勇爲增強難民的歸屬感,命令凡在鄭州分得荒地,或在鄭州有營生的,都可入鄭州戶籍,並令各縣戶曹官員,加緊登記。難民流落鄭州後,意外獲得一份土地,還得到活命的糧食,大部分難民願意留在鄭州入戶。如此一來,鄭州竟多了九百多戶,四千多人。

此舉令澤州、潞州、晉州、沁州和代州等地官員十分不滿,因爲戶部每年的考覈中,人口增減是重要內容,當時勞動力不足,人口增加是地方官員的重要政績,現在人口流失到了鄭州,令這些地方官十分惱怒,於是想盡各種花樣,僞造一些戶口,以提高政績。

侯大勇帶着杜剛、陳猛等二十多中親衛,從鄭州出發,先後到了汜水、滎陽、密、新鄭等縣,視察難民安置工作。

侯大勇沒有和各縣打招呼,都是到了各縣後,纔去找來縣令、縣丞和縣尉,一起到難民安置區,以免他們弄虛作假。走了幾個縣,總的來說還不錯,糧食、種子和農具基本到位,雖說房屋大多是臨時搭建,條件簡陋,但基本生存條件已經具備。

九月天氣,酷暑已過,秋高氣爽,各處荒蕪田地基本種上了各式農作物。

中國的糧食生產結構最先以粟稻爲主,所謂“北粟南稻”,隋唐以前,中國的經濟重心一直是在北方的黃河流域,所以粟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格局到了隋唐時期,隨着經濟重心的南移開始被打破。稻逐漸取代了粟在糧食供應中的地位,麥緊跟而上,與粟處於同等的地位。形成了稻粟麥三分天下的局面。

除了糧食外,各式蔬菜品種已很齊全。一路上,蔬菜種類之多,遠遠超出了侯大勇的想象,親衛們叫得出名字的有矮黃、大白頭、小白頭、蔥、大蒜、葫蘆、冬瓜、山藥、蘿蔔、雞頭菜等等,侯大勇只認得少數幾種。

見難民安置情況良好,侯大勇心情越來越好,每遇到平坦大道,便和親衛們一起賽馬追逐,“風”好久沒有這樣暢快地跑過,把親衛遠遠地扔在後面。

不知不覺,進入了中牟地面,荒地卻漸漸多了起來,有些田土長滿了野草,看到此景,侯大勇放慢了腳步。侯大勇記得,中牟有難民八百多人,三百多戶,怎麼還有這麼多荒地?

爲探明究竟,侯大勇沒有進中牟縣城,就帶着親衛先到難民聚集點。難民聚集點是偏遠的小村,侯大勇一行人,走了近三個小時,纔到了聚集點。走到之時,正是晚飯時間。

聚集點臨時建了不少類似於棚戶的小房子,一個在外面玩耍的小孩子曾在粥場見過侯大勇,立刻認出了他。一溜煙跑走,一會,一大羣人由一名老者帶領,迎了出來。

侯大勇下馬,讓衆人起來,問老者道:“老人家,在中牟縣過得可好。”

那老者道:“總算有了安身之地,熬過這半年,明年有了收成就好了。”

侯大勇見老者衣衫襤褸,面帶菜色,道:“你們分了多少糧食,種子、農具有無?”

那老者道:“都好、都好。”

旁邊一個年輕人接口道:“我們這裡分的糧食、種子和農具比其它幾個縣少,糧食每戶不足一鈞。”

侯大勇一怔,按照從各種渠道收集的糧食,分到災民手中每人約二鈞多一點,一家若有四口人,就有八鈞到九鈞,“看來,難民實際到手的糧食不多,沒有達到分配要求。”侯大勇沒有再說,隨意走進一家棚戶,只見一隻破爛的瓦盆裡全是野菜。

老者跟在後面,見侯大勇臉色不好看,解釋道:“現在有野菜,就少吃點糧食,等到了冬季,挖不到野菜之時,再用糧食。”

侯大勇不知和這些難民說些什麼,想了想,對老者說:“我有飯吃,你們就有飯吃,放心吧。現在可根據農時,種一些菜蔬,自己吃之外,還可到城裡賣,換點錢來用。”

老者聽此言,抹了抹眼,道:“我們不能全靠救濟,有了土地,農具、種子,餓不死我們這些農家人,使君的大恩,我們只有來生變牛作馬來報答。”

侯大勇又走了幾戶,家家情況相似。通過走訪難民,侯大勇斷定中牟縣令有問題。於是帶着親衛,快馬加鞭趕到城裡,到武陽縣城之時,城門已關,親衛通報了姓名,門領見是防禦使親臨,趕忙開門。

侯大勇讓門領帶路,直奔中牟縣令住處。

第259章 鹿死誰手(二十二)第301章 南下之路(十六)第341章 蕩盡羣雄(十八)第11章 救援友軍第186章 廟堂之高(十四)第240章 鹿死誰手(四十三)第72章 回到大梁(四)第56章 回鶻商隊(四)第108章 清水河畔(五)第21章 決戰鳳州(五)第133章 經營同心(十九)第189章 廟堂之高(十七)第336章 蕩盡羣雄(十三)第113章 清水河畔(十)第1章 侯府話別第260章 鹿死誰手(二十四)第300章 南下之路(十五)第180章 廟堂之高(八)第41章 節度三州(五)第8章 確定名分第117章 經營同心(三)第298章 南下之路(十三)第345章 蕩盡羣雄(二十三)第259章 鹿死誰手(二十二)第210章 幽雲之戰(一)第12章 潞州城外第24章 決戰鳳州(八)第306章 南下之路(二十一)第125章 經營同心(十一)第158章 爭奪河套(二十三)第365章 蕩盡郡雄(四十三)第155章 爭奪河套(二十)第68章 大戰過後(五)第10章 中牟縣令第126章 經營同心(十二)第37章 節度三州(一)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107章 清水河畔(四)第158章 爭奪河套(二十三)第110章 清水河畔(七)第228章 決戰幽雲(十九)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172章 爭奪河套(三十七)第375章 蕩盡羣雄(五十五)第140章 爭奪河套(五)第333章 蕩盡羣雄(十)第203章 廟堂之高(三十三)第10章 攻破總壇第1章 首戰告捷第226章 決戰幽雲(十七)第192章 廟堂之高(二十)第296章 南下之路(十一)第116章 經營同心(二)第63章 奇襲隴西(三)第300章 南下之路(十五)第375章 蕩盡羣雄(五十五)第210章 幽雲之戰(一)第13章 大軍奇襲第117章 經營同心(三)第46章 節度三州(六)第61章 奇襲隴西(一)第258章 鹿死誰手(二十一)第193章 廟堂之高(二十一)第302章 南下之路(十七)第245章 鹿死誰手(七)第60章 出使蘭州(三)第44章 獅熊爭霸(一)第350章 蕩盡羣雄(二十八)第4章 西軍風波第347章 蕩盡羣雄(二十五)第187章 廟堂之高(十五)第三六十七章 蕩盡羣雄四十五第49章 回鶻大軍(三)第277章 鹿死誰手(四十)第213章 決戰幽雲(四)第12章 攻心爲上第49章 回鶻大軍(三)第2章 開辦實業第160章 爭奪河套(二十五)第3章 符家說客第84章 風雲再起(七)第74章 回到大梁(五)第19章 決戰鳳州(三)第三百五十六 蕩盡羣雄三十四第305章 南下之路(二十)第88章 鏖戰西北(一)第13章 火燒糧倉第353章 蕩盡羣雄(三十一)第79章 風雲再起(二)第4章 射殺住持第222章 決戰幽雲(十三)第187章 廟堂之高(十五)第359章 蕩盡羣雄(三十七)第325章 蕩平羣雄(二)第191章 廟堂之高(十九)第102章 鏖戰西北(十五)第105章 清水河畔(二)第280章 鹿死誰手(四十四)第13章 火燒糧倉第345章 蕩盡羣雄(二十三)
第259章 鹿死誰手(二十二)第301章 南下之路(十六)第341章 蕩盡羣雄(十八)第11章 救援友軍第186章 廟堂之高(十四)第240章 鹿死誰手(四十三)第72章 回到大梁(四)第56章 回鶻商隊(四)第108章 清水河畔(五)第21章 決戰鳳州(五)第133章 經營同心(十九)第189章 廟堂之高(十七)第336章 蕩盡羣雄(十三)第113章 清水河畔(十)第1章 侯府話別第260章 鹿死誰手(二十四)第300章 南下之路(十五)第180章 廟堂之高(八)第41章 節度三州(五)第8章 確定名分第117章 經營同心(三)第298章 南下之路(十三)第345章 蕩盡羣雄(二十三)第259章 鹿死誰手(二十二)第210章 幽雲之戰(一)第12章 潞州城外第24章 決戰鳳州(八)第306章 南下之路(二十一)第125章 經營同心(十一)第158章 爭奪河套(二十三)第365章 蕩盡郡雄(四十三)第155章 爭奪河套(二十)第68章 大戰過後(五)第10章 中牟縣令第126章 經營同心(十二)第37章 節度三州(一)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107章 清水河畔(四)第158章 爭奪河套(二十三)第110章 清水河畔(七)第228章 決戰幽雲(十九)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172章 爭奪河套(三十七)第375章 蕩盡羣雄(五十五)第140章 爭奪河套(五)第333章 蕩盡羣雄(十)第203章 廟堂之高(三十三)第10章 攻破總壇第1章 首戰告捷第226章 決戰幽雲(十七)第192章 廟堂之高(二十)第296章 南下之路(十一)第116章 經營同心(二)第63章 奇襲隴西(三)第300章 南下之路(十五)第375章 蕩盡羣雄(五十五)第210章 幽雲之戰(一)第13章 大軍奇襲第117章 經營同心(三)第46章 節度三州(六)第61章 奇襲隴西(一)第258章 鹿死誰手(二十一)第193章 廟堂之高(二十一)第302章 南下之路(十七)第245章 鹿死誰手(七)第60章 出使蘭州(三)第44章 獅熊爭霸(一)第350章 蕩盡羣雄(二十八)第4章 西軍風波第347章 蕩盡羣雄(二十五)第187章 廟堂之高(十五)第三六十七章 蕩盡羣雄四十五第49章 回鶻大軍(三)第277章 鹿死誰手(四十)第213章 決戰幽雲(四)第12章 攻心爲上第49章 回鶻大軍(三)第2章 開辦實業第160章 爭奪河套(二十五)第3章 符家說客第84章 風雲再起(七)第74章 回到大梁(五)第19章 決戰鳳州(三)第三百五十六 蕩盡羣雄三十四第305章 南下之路(二十)第88章 鏖戰西北(一)第13章 火燒糧倉第353章 蕩盡羣雄(三十一)第79章 風雲再起(二)第4章 射殺住持第222章 決戰幽雲(十三)第187章 廟堂之高(十五)第359章 蕩盡羣雄(三十七)第325章 蕩平羣雄(二)第191章 廟堂之高(十九)第102章 鏖戰西北(十五)第105章 清水河畔(二)第280章 鹿死誰手(四十四)第13章 火燒糧倉第345章 蕩盡羣雄(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