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潞州城外

昭義節度使李筠部主力在太平驛被北漢軍擊敗,全軍回防潞州。

李筠新敗,深懼北漢兵威,派出的張成皓部是作最後的試探,而張成皓部如沒有黑雕軍相助,也將被全殲。李筠再不敢出城應戰,準備死守潞州。李筠對城池攻堅戰極爲擅長,他在城外建起三道防線。陣地從城外十里展開,由外向內劃分爲荒蕪圈、警戒圈和城防圈。李筠還令人挖好護城壕,加固城牆,城牆上大量配置弩、戟、連梃、斧、椎及石塊、巨木、蒺藜等防守器物,城牆內側設置八輛拋石車。

侯大勇對死守城池不以爲然,加之黑雕軍長於野戰,侯大勇就向昭義節度使李筠提出了駐守城外的要求。李筠考慮到潞州城內守軍衆多,糧食準備並不充分,就讓黑雕軍駐守在離城八里的尖頂關。黑雕軍駐防尖頂關,可以發揮黑雕軍騎兵機動靈活的優勢,從側面牽制敵軍,減輕潞州城內守軍的壓力,更重要的是,李筠想到自己損兵折將,若黑雕軍也被殲,則可向陛下證明,不是李筠指揮不力,實是北漢軍和遼軍過於強大。

黑雕軍得令後,立刻趕到尖頂關。尖頂關背靠大山,面前是一塊平原,易守難攻。獅營派出偵騎,嚴密監視北漢軍和遼軍的一舉一動。同時修築工事嚴陣以待。北漢軍前鋒一部被黑雕軍圍殲後,對潞州城進行了試探性進攻,見城防嚴密,就圍而不攻,等待劉崇到來。

侯大勇向黑雕軍傳達的作戰方針是:敵進我退,敵住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在這個策略的指導下,黑雕軍以團爲單位,對北漢軍進行襲擾,連續吃掉北漢軍幾股小部隊。

劉崇親率北漢軍主力,和遼國武定節度使楊袞所率騎兵主力,從團柏出發,在太平驛大敗周軍後,陸續到達潞州。劉崇見潞州城防很嚴,不願久攻,留下六千人圍困潞州,大軍繞城南下,直撲澤州,如順利攻下澤州,東京指日可待,到時生擒柴榮,方可解心頭之恨。

劉崇本是後漢皇帝劉知遠的堂弟,在後漢時任河東節度使,北漢皇帝劉承祐殺光郭威全家後,郭威起兵打敗劉承祐,劉承祐在汴梁城西北被親信所殺。郭威當時並未稱帝,而是立劉崇兒子劉贇爲帝,劉崇得知立自己的兒子爲帝,當然高高興興,但劉贇走到半路,就被王峻派出的七百騎兵繳械,劉贇不久死去。郭威建立大周后,劉崇據太原稱帝,史稱北漢。至此,周和漢成爲死敵。

柴榮接到了戰報,得知兵馬監押穆令均部被全殲,北漢軍與遼軍已到潞州,軍情緊急,力排衆臣勸阻,決定親征。

柴榮清楚,高平之戰是大周生死存亡之戰,自己剛剛登基,在軍隊中威信不夠,如果派大將領兵,發生意外,局面不可收拾,親征能夠最大限度的控制軍隊,防止意外發生。大將擁兵自重,尾大不掉,已成爲晚唐以來的通病。

柴榮部署三路出兵:命天雄節度使符彥卿、鎮寧節度使郭崇率兵自磁州固鎮向西北,插入遼州,切斷北漢軍和遼軍的後路;命河中節度使王彥超、保義節度使韓通率兵從晉州向東北出發,從側面進攻潞州;派遣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義成節度使白重贊、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李重進、鄭州防禦使史彥超、前耀州團練使符彥能、宣徽使向訓率前鋒前往澤州迎敵;命河陽節度使劉詞率軍殿後,作爲戰略役備隊。

獅營偵騎很快發現了北漢軍和遼軍主力南下,圍困潞州的敵軍並不多,侯大勇率黑雕軍主動到潞州城下尋找戰機。

北漢軍故佈疑陣,在城外密佈北漢營帳,旌旗飄揚,並命騎兵輪流在城外奔馳,搞得飛塵四處。然後,以五千兵力迎戰黑雕軍,留下一千軍士圍城。

潞州城被圍後,就與城外斷了聯繫,不知北漢主力南下。李筠不知虛實,嚴令一萬多潞州軍緊守城池,不準一兵一卒出城。

黑雕軍見北漢軍人多,隊形嚴整,沒有各個擊破的機會。北漢軍任務則是圍住潞州,並不想吃掉黑雕軍,若和黑雕軍決戰,潞州守軍攻出,此戰必敗。因此,雙方對峙後,都沒有發起進攻,用弓箭對射一陣後,各自收兵。

白天一戰,把侯大勇氣得吐血,潞州大軍過萬人,竟被區區一千北漢兵圍住,不敢出城迎戰,浪費了戰機,真是天大的笑話。侯大勇回尖頂關路上,在心中狂操李筠的十八代祖宗,其它粗野的校尉們已破口大罵。侯大勇想到張成皓所率潞州軍作戰頑強,並非貪生怕死之輩,忍不住嘆息:“真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侯大勇幾次令獅營派人摸進城去,都被北漢軍截獲,損失了好幾名軍士。白天無功而返,晚上,侯大勇怕營地被偷襲,安排好值勤軍官,命令加強戒備。夜深時分,帶着何五郎、杜剛、陳猛,再次檢查了黑雕軍所佈崗哨。侯大勇在磁州接連遇襲,差點喪命,就把武藝高強的何五郎調到獅營,任親衛隊隊正。回到營帳裡,侯大勇覺得全身痠軟,累了一整天,到現在纔可以稍作休息。

侯大勇練習幾遍陳摶經書中的練氣之法,安定心神。當心神漸進空明之時,突然出現一個奇異想法,把侯大勇嚇了一跳。“我知道高平大戰的過程和結果,如果我率黑雕軍尾隨北漢軍,守住江豬嶺,當可捉住劉崇,那麼,歷史不是改變了嗎。或者在巴公原大戰時,從背後偷襲,高平大戰會如何變化?”

“難道我真的可以改變歷史嗎?”

“歷史能夠改變嗎”

“改變了歷史會發生什麼後果?”

侯大勇以前想的大多是如何在亂世中生存下去,現在高平之戰拉開帷幕,他突然掌握了改變歷史的機遇,內心狂跳,思緒卻如亂麻一般理不清楚。

“不想這麼多了,反正來到這個時代,出現侯大勇,歷史就已經改變了。但歷史書上似乎沒有滄州之戰,是我來之前的歷史根本沒有發生過滄州之戰,還是發生了歷史上沒有記載?”

“這不是我的錯,以後如何變化,只有走一步看一步,現在不能想太深奧的道理,做好該做的事就行了。”

侯大勇回想高平之戰的細節,畢竟,高平之戰是多年前學過的戰例,而且是衆多戰例的一例,總體進展知道,但細節記不準確。

侯大勇把自己知道的一一列出:

時間:在三月十三日到二十日之間,具體時間記不準確;

地點:高平與澤州縣交界處的巴公原;

進程:一是北漢軍先進攻,大周軍將領何徽和另一位大將逃跑,大周軍先敗;二是後來柴榮率軍反擊,北漢軍敗;三是大周援軍到後,北漢軍大敗;四是劉崇從江豬嶺逃脫。因爲當時侯大勇感慨又是一個華容道,所以對江豬嶺印象深刻。

侯大勇重新整理思路,黑雕軍是天雄軍的前鋒營,黑雕軍的任務是進攻,現潞州城攻防戰已成膠着之態,城外幾千北漢軍,定是攻不破有上萬守軍的潞州城,其目的也不在攻城,而在於困住潞州軍,使其不能出城作戰。現北漢軍和遼軍主力已經南下,黑雕軍失去了駐守尖頂關的意義。黑雕軍應尾隨北漢軍和遼軍主力,趁機從背後下手。

侯大勇召集衆校尉,把意見給大家講了。對於侯大勇的意見,大家都很意外。石虎提醒道:“擅自放棄尖頂關南下,可要受軍法處置。如北漢軍和遼軍攻破潞州城,黑雕軍衆人難逃其責。”匡操、王青水贊成侯大勇的意見,胡繼、蘇文森沒有表態。郭炯因在爐烽山上立了功,侯大勇讓其統領豺營,他表態支持侯大勇。

侯大勇最後還是下了決心,黑雕軍向澤州方向進軍。在去澤州之前,侯大勇準備再次襲擊包圍潞州城的北漢軍,最好能搶一些戰馬,武裝四百團結兵。

凌晨時分,在睡眠最沉的時候,黑雕軍悄悄出現在潞州城外。獅營偵騎探知,聯軍分兵守四門,東門兵力最弱,只有一千五百人左右。侯大勇把黑雕軍主力埋伏在東門和南門之間,令狼營佯攻南門,引東門北漢軍來救,東門北漢軍出了營寨後,黑雕軍主力趁機伏擊。

山宗元令狼營軍士點燃火把,在南門北漢軍營地前縱馬狂奔,用火箭朝南門北漢軍帳篷猛射。南門北漢軍的營地被火引燃,藉着風勢,火勢迅速蔓延,南門北漢軍少部軍士在營中滅火,大部軍士衝出營門。狼營並不戀戰,只是用箭射殺追兵,南門北漢軍見來襲之敵並不多,就緊緊跟上,想殲滅這股可惡之敵。狼營騎兵馬快箭準,北漢軍追了一會,見軍士被射殺很多,又害怕有埋伏,遂停止了追擊。

東門北漢軍見南門北漢軍營地起火,立刻起兵直奔南門,跑出營門不遠,受到暴風一樣的鐵箭猛擊,傷亡慘重。東門北漢軍將領很是了得,押住陣腳後,迅速讓部隊縮成一團,用弓箭還擊。侯大勇本不想短兵相接,見很難分割東門北漢軍,就下令撤軍。

潞州城上守軍見城外北漢軍營地起火,東漢軍又受到攻擊,喊殺聲一片,知是黑雕軍在襲擊敵人。張成皓等將紛紛請戰,要和黑雕軍內外夾擊北漢軍。昭義節度使李筠見天未大亮,不明情況,怕中埋伏,嚴令城中衆軍不準出擊,違令者斬。

請戰的衆將眼睜睜看着城外黑雕軍和北漢軍撕殺,性急的軍士開始往外射箭,可北漢軍都在箭程之外,只是浪費了箭支而已,最後,無奈看着黑雕軍消失。天亮時,只見南門北漢軍營帳大多被燒燬,東門和南門之間,到處是中箭倒地的北漢軍士。

第335章 蕩盡羣雄(十二)第288章 南下之路(三)第140章 爭奪河套(五)第329章 蕩盡羣雄(六)第103章 鏖戰西北(十六)第4章 西軍風波第39章 節度三州(三)第131章 經營同心(十七)第126章 經營同心(十二)第312章 南下之路(二十七)第4章 黃牛軍寨第216章 決戰幽雲(七)第151章 爭奪河套(十六)第179章 廟堂之高(六)第1章 首戰告捷第120章 經營同心(六)第6章 激戰馬賊第82章 風雲再起(五)第4章 惜惜相別第92章 鏖戰西北(五)第258章 鹿死誰手(二十一)第284章 鹿死誰手(四十八)第238章 決戰幽雲(二十九)第322章 南下之路(三十七)第91章 鏖戰西北(四)第157章 爭奪河套(二十二)第76章 回到大梁(八)第12章 招賢納士第248章 鹿死誰手(十一)第10章 攻破總壇第195章 廟堂之高(二十五)第272章 鹿死誰手(三十五)第335章 蕩盡羣雄(十二)第25章 決戰鳳州(九)第114章 清水河畔(十一)第343章 蕩盡羣雄(二十一)第9章 疑雲重重第237章 決戰幽雲(二十八)第218章 決戰幽雲(九)第161章 爭奪河套(二十六)第51章 回鶻大軍(五)第60章 出使蘭州(三)第304章 南下之路(十九)第58章 出使蘭州(一)第194章 廟堂之高(二十四)第321章 南下之路(三十六)第251章 鹿死誰手(十四)第23章 符英掌權第281章 鹿死誰手(四十五)第91章 鏖戰西北(四)第375章 蕩盡羣雄(五十五)第65章 大戰過後(二)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374章 當今羣雄(五十四)第172章 爭奪河套(三十七)第16章 人事安排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七)第186章 廟堂之高(十四)第98章 鏖戰西北(十一)第169章 爭奪河套(三十四)第144章 爭奪河套(九)第6章 初到大名第170章 爭奪河套(三十五)第313章 南下之路(二十八)第135章 經營同心(二十一)第248章 鹿死誰手(十一)第121章 經營同心(七)第146章 爭奪河套(十一)第336章 蕩盡羣雄(十三)第63章 奇襲隴西(三)第37章 節度三州(一)第2章 黑雕新軍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16章 鄭州任職第58章 出使蘭州(一)第277章 鹿死誰手(四十)第362章 蕩盡羣雄(四十)第22章 決戰鳳州(六)第333章 蕩盡羣雄(十)第三百五十六 蕩盡羣雄三十四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七)第234章 決戰幽雲(二十五)第19章 決戰鳳州(三)第34章 決戰鳳州(十四)第78章 風雲再起(一)第260章 鹿死誰手(二十三)第40章 節度三州(四)第256章 鹿死誰手(十九)第7章 富貴生活第8章 確定名分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八)第163章 爭奪河套(二十八)第10章 中牟縣令第298章 南下之路(十三)第212章 決戰幽雲(三)第287章 南下之路(二)第13章 大軍奇襲第15章 高平血戰第121章 經營同心(七)
第335章 蕩盡羣雄(十二)第288章 南下之路(三)第140章 爭奪河套(五)第329章 蕩盡羣雄(六)第103章 鏖戰西北(十六)第4章 西軍風波第39章 節度三州(三)第131章 經營同心(十七)第126章 經營同心(十二)第312章 南下之路(二十七)第4章 黃牛軍寨第216章 決戰幽雲(七)第151章 爭奪河套(十六)第179章 廟堂之高(六)第1章 首戰告捷第120章 經營同心(六)第6章 激戰馬賊第82章 風雲再起(五)第4章 惜惜相別第92章 鏖戰西北(五)第258章 鹿死誰手(二十一)第284章 鹿死誰手(四十八)第238章 決戰幽雲(二十九)第322章 南下之路(三十七)第91章 鏖戰西北(四)第157章 爭奪河套(二十二)第76章 回到大梁(八)第12章 招賢納士第248章 鹿死誰手(十一)第10章 攻破總壇第195章 廟堂之高(二十五)第272章 鹿死誰手(三十五)第335章 蕩盡羣雄(十二)第25章 決戰鳳州(九)第114章 清水河畔(十一)第343章 蕩盡羣雄(二十一)第9章 疑雲重重第237章 決戰幽雲(二十八)第218章 決戰幽雲(九)第161章 爭奪河套(二十六)第51章 回鶻大軍(五)第60章 出使蘭州(三)第304章 南下之路(十九)第58章 出使蘭州(一)第194章 廟堂之高(二十四)第321章 南下之路(三十六)第251章 鹿死誰手(十四)第23章 符英掌權第281章 鹿死誰手(四十五)第91章 鏖戰西北(四)第375章 蕩盡羣雄(五十五)第65章 大戰過後(二)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374章 當今羣雄(五十四)第172章 爭奪河套(三十七)第16章 人事安排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七)第186章 廟堂之高(十四)第98章 鏖戰西北(十一)第169章 爭奪河套(三十四)第144章 爭奪河套(九)第6章 初到大名第170章 爭奪河套(三十五)第313章 南下之路(二十八)第135章 經營同心(二十一)第248章 鹿死誰手(十一)第121章 經營同心(七)第146章 爭奪河套(十一)第336章 蕩盡羣雄(十三)第63章 奇襲隴西(三)第37章 節度三州(一)第2章 黑雕新軍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16章 鄭州任職第58章 出使蘭州(一)第277章 鹿死誰手(四十)第362章 蕩盡羣雄(四十)第22章 決戰鳳州(六)第333章 蕩盡羣雄(十)第三百五十六 蕩盡羣雄三十四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七)第234章 決戰幽雲(二十五)第19章 決戰鳳州(三)第34章 決戰鳳州(十四)第78章 風雲再起(一)第260章 鹿死誰手(二十三)第40章 節度三州(四)第256章 鹿死誰手(十九)第7章 富貴生活第8章 確定名分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八)第163章 爭奪河套(二十八)第10章 中牟縣令第298章 南下之路(十三)第212章 決戰幽雲(三)第287章 南下之路(二)第13章 大軍奇襲第15章 高平血戰第121章 經營同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