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懸旨匾後

大殿之上,仁宗的話還在迴盪,趙允讓已經聽不清楚,仁宗到底講些什麼了,仁宗再也沒有看他一眼,偶爾看到他的表情,還有些可憐。

無視,恐怕是對他最大的打擊,這個繼承人的計劃和九龍奪嫡,簡直是畫龍點睛,分化瓦解了宗親們,也讓之前的心腹大敵趙允讓,再也沒有跟他正面對抗的實力,未來他將會成爲一個普通的宗正,甚至在有心人的攻堅之下,連這個位置都待不住。

就算趙允讓還兼着宗正的職務,也只是一個植物而已,不再擁有強大的權利和影響力。

接下來一小段時間,幾乎成了仁宗的一言堂,他平穩的掌控了局勢,把這個制度給確定下來,趁熱打鐵這個火候,仁宗還是可以掌握。

執政朝綱20多年的時間,仁宗也從一介少年,進入到了壯年的時代,無論是對於朝堂的控制,還是對於規則的把握,都是爐火純青的。

之前,或許因爲規則的限制,仁宗不願意破壞規則,也不願意承擔規則之後的後果,幾乎是眼睜睜的看着趙昕失去身份,可是這樣的退一步,卻是海闊天空,看着朝堂上的而一切,他真正的有一種,把所有控制到手中感覺。

北宋分成行政命令,一種是宰撫們簽發,經過皇帝同意的政令,一種是皇帝的中旨,兩者的效力各不相同。

現在,在朝堂之上,宰輔們都同意,內閣會直接票擬,加上仁宗的皇帝中旨,這是約束力最強,法理性也是最強的旨意,除非是某些特例,或者造成惡劣的後果,不可能被推翻。

實際上,除了汝南郡王之外,別人還真的就沒有反對的理由,因爲這對於他們來說沒有影響,繼承,最少是十幾二十年之後的事情,多幾個繼承人,對於王位的穩定來說,是有非常積極的意義,這一點,是得到了老成之人贊同的。

其他人沒反對,這一次之中,吃虧的,就是汝南郡王一個人了,本以爲趙昕死了,哪怕現在不討論立儲的事情,未來也一定是他兒子的,可是這樣一來,8個繼承人就十分可怕,10個,還是憑藉着實力和能力,就算仁宗不偏向的話,也很難入選,更別說,立儲的主要意見,還是仁宗決定,等於說,仁宗牢牢的控制了主動權。

在所有朝臣之中,表情最複雜的,就是翰林學士孫抃和三司轉運司鄭宰,他們兩個可以說是這波,汝南郡王旗下的急先鋒,一個提出了立儲,另外一個直接舉薦了趙宗實,別人,或許都能夠找到開脫的方法,可是這兩個旗幟鮮明的人,誰也救不了他們。

周圍官員,看着兩個人,都是憐憫,他們越衆而出,自我感覺良好,說不定,就會立下擁立之功,可是現在,一個選擇8到10人的辦法,立大量的皇儲繼承人,不但成功解決了他們的要求,也把汝南郡王的權勢給消解的差不多了。

趙宗實之所以這麼的熱門,背後汝南郡王府也是權利很大,這一切都是來源於可能的結果,現在,他的機會只是八分之一,甚至連八分之一都不到得,在衆多聰明人的眼裡,這就是一個陪太子讀書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之下,那些剛剛投靠的牆頭草,早已經是灰飛煙滅,就算是有穩固關係的,也會撇清關係。

明知道一條船要沉了,還要抱着船一起沉的,那不是忠誠,那是傻。

本身投奔汝南郡王的,他們的居心就不良,先不說汝南郡王的兒子還不是王位繼承人,就算是,正統的忠誠也是忠誠仁宗這個天下共主,就算是仁宗死後,汝南郡王的兒子繼位,他也只是一個汝南郡王,是皇父,而不是皇帝。

實際上,宋仁宗死後,因爲皇伯和皇考之爭造成的濮議,成爲了英宗爲數不多執政時期的重要波動,足足持續了18個月,也就是說,在仁宗去世,政壇停擺的前提下,又因爲這件事情浪費了18個月,說實話,其中的攻殲,對於之後神宗的影響也是極大。

這就是一個正統性的問題,北宋在仁宗後期,朝政依然的清明,這種很簡單的稱呼上的問題,就能夠展開一個巨大的政治波動,反倒是到了神宗後期,當神宗死後,保守派在高太后的支持下的,開啓了反擊,那纔是真正的因爲反對反對,完全沒有法理和成俗,這或許就是最終,徽欽二宗悲劇的起點。

正值的人全部不存在了,朝堂上都是魑魅魍魎,又怎麼會有起伏。

說這些有些遠了,仁宗的旨意被記錄下來,在當朝得到了幾乎全部參知政事的同意之後,幾乎不存在任何的問題,趁熱打鐵,仁宗還想把另外一個重要的項目給確定下來。

繼續的說道:“好了,就這麼決定了,5年的培養期,暫時不定儲,到五年之後,根據學業的考覈,大臣的評價,每隔一段時間,會封存聖旨,進入到大殿的正大光明匾額後面,一旦我不幸身故,就以這個聖旨,由宰撫和領太監共同開啓,以作爲立儲的憑證!”

趙信幾乎是全盤的照搬,在跟仁宗的書信之中,甚至把康熙最後的立儲於鼎後,都拿出來了。

這件事情,康熙的本意是,避免太子遭受到攻殲的,畢竟,立下的太子,成爲所有人的公敵,哪怕你做的再好,有無數的繼位者攻殲,他也會出問題,而伴隨着太子失分,他的心態也就會發生變化,甚至爲了皇位,不惜攻擊他。

這件事情,或許會危及到仁宗自身的安全,只有懸旨匾後,纔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這也是有些聰明的,在短時間之中,想到的唯一的漏洞,那就是,只要在教學的進展之下,這些繼承人經過了幾年的學習,幾輪的考覈之後,成功的成爲了準繼承人,爲了判定他們是否擁有執政的能力,幾乎必然要進入到各個領域之中,以判定誰更加的優秀。

這同樣是以前沒有有過的,以前就算有太子,有的繼承人,也有一些皇家的課程,那些課程多是一些儒家的,或者是有皇帝傳授一些帝王心術。

以皇家的條件,以遍佈天下的大儒,可是要麼培養出來的,是一個不通庶務的書呆子,比如說,比較有代表的,就是建文皇帝朱允炆。

再或者,就是完全沉浸於帝王心術,挑撥離間,卻把皇位和天下搞的一團糟。

這兩者都不是大臣們希望的,大臣們希望的是一個對朝政瞭解,手腕成熟,推動着整個北宋向前發展的。

特別是那些參知政事們,他們的地位更高,見識更多,他們也已經從北宋目前的狀況之中,看到弊端的存在,這也是皇帝推動范仲淹變法的根本原因。

一些大臣沒有加入,就是因爲,仁宗子嗣不旺,天知道皇帝還能夠執政多久,20年已經在皇帝之中,算是很多的了,萬一,那麼爭奪和波折就不可避免。

5年的時間不立儲,只是培養繼承人,這一點,沒有人反駁,也沒有辦法反駁。

仁宗把立儲放在了5年之後,可是現在仁宗才34歲,5年之後,也不過是39歲,正值壯年,而且仁宗的身體也米有什麼問題,就算出問題了,以前是沒有選擇,現在有8個選擇,大家推舉就是了。

比起之前,只有趙昕一個,還體弱多病,經常傳出不健康的皇子來說,這些從數百,甚至是上千宗室之中挑選出來,他們的身體是肯定沒有問題,到時候選擇一個最聰明的,健康的就可以了。

哪怕汝南郡王再怎麼的不甘心,在所有人都已經同意的前提下,他也翻不出來什麼浪花,大勢所趨,甚至說,他連阻擋的能力都沒有。

他這才明白,並不是仁宗失心瘋了,仁宗非常的清楚,他早就打算好了,如果是之前,他提出讓苗定的勳爵,甚至後面的侯爵,絕對會提出反應的,可是現在,軍功在身,又有伯的名頭,晉升爲侯爵,幾乎是沒有任何問題,已經不需要他的支持了。

仔細回想起來,真的仁宗不跟他交易,他能夠阻止麼?

汝南郡王希望是,可是翻過頭想了之後,最終的結果卻是不是,沒錯,苗定這個身份,直接封伯,甚至是封侯,這有些一步登天,沒有他汝南郡王的支持,實現的可能性不大。

可是這對於接下來的事情有影響麼?仁宗不過是趁着這個,算計他了一筆而已。

苗定苗家嗣子的身份,又是貴妃的孃家,封個男,甚至是子有什麼難度,保州兵變,他算是知情人,沒有苗家莊,早就成功了,又何來這麼一場風波,團練雖然是普通部隊,可也算是正統的身份,團練使也是進入到文官武將序列,他們立下了斬首大功,升一兩個級別,完全沒問題。

汝南郡王哪怕事先知道,仁宗把一切的計劃擺在他的面前,最多,也就是讓苗定從保州候變成保州伯,區別大麼?不大,可是他能夠改變麼?

大勢所趨,以往根本沒有可能染指皇位的人,現在有了可能,別說八分之一,哪怕是萬一的可能,他們都會傾盡全力,實際上,這就是可怕的陽謀,從想到這個計策起,就無法改變,他完了。

第三百四十五章 妥協 定海速度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二百六十四章 滿朝皆敵第三百一十三章 雜號將軍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大作物第六百四十八章 收復燕雲的計劃第四百二十四章 阻攔八百里加急第三百七十八章 馬加力是馬力第七百三十二章 北宋猜測第三百零三章 實驗數據第二百五十四章 材料和科技第二百五十二章 韓琦和鐵料第五百零一章 最長的橋第五百三十八章 海盜攻略第三百三十章 韓琦到來第二百零八章 棱堡具現第四百八十四章 激進和保守第八百七十九章 兩縱兩橫第八百七十九章 兩縱兩橫第五百一十六章 遠洋海船第二百五十五章 反撲的叛軍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大作物第三百零八章 鍊鋼和淬火第二百二十三章 叛軍襲來第七十一章 夜的黑暗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七百三十七章 奏摺入京第七百八十一章 四星和自助餐第九十二章 中國式前綴第五百八十九章 阻力和決絕第五百零一章 最長的橋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八百零一章 皇元元年第七百一十六章 行軍方法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二百六十三章 地圖炮第二百二十五章 防禦要求第七百九十四章 細分研究第二百五十三章 夢魔纏繞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略眼光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一百六十三章 鹹鬆的鹹第一章 穿越北宋第八百五十七章 玉米收穫第六百四十八章 收復燕雲的計劃第一百二十九章 發泡劑第七百三十六章 定海現狀第三百六十二章 800里加急第七百一十五章 風起廣南第五十二章 絕處逢生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九十二章 中國式前綴第五百七十二章 捲土從來第三百章 皇二子薨第七百九十八章 人口增長第六百一十五章 運河規劃第二百一十七章 價格和利潤第二百七十五章 鉅商雲集第五百一十章 朝會提議第四百一十六章 移民請求第三百三十七章 邊境互市第二百八十一章 鋼鐵成本第一百五十三章 集商和豬下水第二百一十五章 利潤驚人第四百九十九章 施工進度第六百二十五章 真正根源第六百二十四章 最終裁決第三百一十九章 定海軍第二百六十五章 劃時代武器第一百五十八章 森嚴的等級第三百三十三章 打臉襲來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九十一章 箭是捏的!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業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七十一章 夜的黑暗第五百一十二章 禁軍換裝第五百一十九章 實驗數據第一百三十九章 自來水第三百三十六章 改變方向第八百六十七章 百家工廠第六百七十六章 擊退遼軍第三百零一章 鋼鐵和底蘊第三百九十八章 水利和防災第六百二十八章 拖網製作第七百三十二章 北宋猜測第八百二十一章 一月二級第一百九十四章 普通抽獎第七百四十九章 贈送槍械第五百七十七章 琉球發展第三百六十章 奇怪的請求第二百三十三章 長弓的古怪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二百七十四章 保州城落第六百三十六章 熱潮引發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盜島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的謀算第三十六章 盤點收穫第八百四十九章 潛移默化第二百二十七章 神兵和鐵器
第三百四十五章 妥協 定海速度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二百六十四章 滿朝皆敵第三百一十三章 雜號將軍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大作物第六百四十八章 收復燕雲的計劃第四百二十四章 阻攔八百里加急第三百七十八章 馬加力是馬力第七百三十二章 北宋猜測第三百零三章 實驗數據第二百五十四章 材料和科技第二百五十二章 韓琦和鐵料第五百零一章 最長的橋第五百三十八章 海盜攻略第三百三十章 韓琦到來第二百零八章 棱堡具現第四百八十四章 激進和保守第八百七十九章 兩縱兩橫第八百七十九章 兩縱兩橫第五百一十六章 遠洋海船第二百五十五章 反撲的叛軍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大作物第三百零八章 鍊鋼和淬火第二百二十三章 叛軍襲來第七十一章 夜的黑暗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七百三十七章 奏摺入京第七百八十一章 四星和自助餐第九十二章 中國式前綴第五百八十九章 阻力和決絕第五百零一章 最長的橋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八百零一章 皇元元年第七百一十六章 行軍方法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二百六十三章 地圖炮第二百二十五章 防禦要求第七百九十四章 細分研究第二百五十三章 夢魔纏繞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略眼光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一百六十三章 鹹鬆的鹹第一章 穿越北宋第八百五十七章 玉米收穫第六百四十八章 收復燕雲的計劃第一百二十九章 發泡劑第七百三十六章 定海現狀第三百六十二章 800里加急第七百一十五章 風起廣南第五十二章 絕處逢生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九十二章 中國式前綴第五百七十二章 捲土從來第三百章 皇二子薨第七百九十八章 人口增長第六百一十五章 運河規劃第二百一十七章 價格和利潤第二百七十五章 鉅商雲集第五百一十章 朝會提議第四百一十六章 移民請求第三百三十七章 邊境互市第二百八十一章 鋼鐵成本第一百五十三章 集商和豬下水第二百一十五章 利潤驚人第四百九十九章 施工進度第六百二十五章 真正根源第六百二十四章 最終裁決第三百一十九章 定海軍第二百六十五章 劃時代武器第一百五十八章 森嚴的等級第三百三十三章 打臉襲來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九十一章 箭是捏的!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業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七十一章 夜的黑暗第五百一十二章 禁軍換裝第五百一十九章 實驗數據第一百三十九章 自來水第三百三十六章 改變方向第八百六十七章 百家工廠第六百七十六章 擊退遼軍第三百零一章 鋼鐵和底蘊第三百九十八章 水利和防災第六百二十八章 拖網製作第七百三十二章 北宋猜測第八百二十一章 一月二級第一百九十四章 普通抽獎第七百四十九章 贈送槍械第五百七十七章 琉球發展第三百六十章 奇怪的請求第二百三十三章 長弓的古怪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二百七十四章 保州城落第六百三十六章 熱潮引發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盜島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的謀算第三十六章 盤點收穫第八百四十九章 潛移默化第二百二十七章 神兵和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