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韓琦和鐵料

從韓琦離開保州,到現在,差不多一個多月的時間了,按理說,韓琦應該已經完成了述職,前往陝西了。

可是韓琦還留下來,作爲一個樞密副使,負責保州平叛,去了差不多大半年的時間,本職工作有人兼任,卻有一些必須要他處理的東西。

哪怕他的目標定下了,陝西四路總管,可是樞密院副使這個職務,還是要兼着,否則,就壓制不住下面的驕兵悍將,那有哪些在隴西的轉運使。

雖然人在京城,可是一些準備已經開始了,因爲搬遷的關係,苗家莊的水泥生產是停下來了,但是他還是要求,把所有的水泥裝船,運往西北,其中要走水路轉向陸路,需要耗費不少的時間。

苗家莊剩餘的水泥,足以修建10處棱堡,這個靈活運用起來,會在西夏跟北宋的邊界上面,形成一道屏障。

從農耕民族跟遊牧民族的爭奪開始,爭鬥的大方向就是限制和反限制。

遊牧民族的最佳方法,就是避開重兵把守的地方,大範圍迂迴,攻其不備,從匈奴,到契丹,到蒙古,再到後來的滿清,無不是如此。

農耕民族的做法則是,增加攻擊力,限制對手的大範圍迂迴,大部分的前提下,建立堡壘,層層防護的鐵壁戰術,成爲了必然的選擇。

哪怕農耕民族比遊牧民族的生產力更加的先進,可是興建大規模的城堡這一點,還是有些超出了的。

雙方的對比不均等,你限制了這邊,馬是長腿的,除非你能夠如同長城一樣,把整個北方給守衛一遍,可是就算如此,年久失修或者是的王朝更迭,也會產生問題,明末滿清幾次入關,不都是在蒙古附近,繞過正面防禦,迂迴進來的。

棱堡不一樣的,單體強大,不同於長城必須處處設防,他只要形成相對密集的網絡,就可以限制敵方大規模的入侵,在有防備的前提下,棱堡的防護力,又比的長城高的多,說白了,300人的抵擋3萬人,也不是癡人說夢。

如果可以,韓琦甚至想要在的西北,建設成千上萬個棱堡,按照一個棱堡1000貫左右,1000個也不過是100萬貫,總量看起來多,可是隻要30萬的軍隊和100萬前期費用,後期只要支撐起30萬的軍費,西夏再想寇邊的,那就必然會撞得頭破血流。

可惜,沒有後續跟上,他也不可能攜帶100萬前去,不過作爲樞密副使,作爲朝堂高官,他還是有他的渠道,帶錢是肯定,葉清臣在不多的撥款之中,給他撥款了20萬,這是除了軍費的正常支出之外,又讓他帶去。

這筆錢很不錯的,其中5萬貫,會用來建立10座棱堡,並且供給棱堡所有的一切開支,剩下的15萬貫,全力以赴的改造長弓。

長弓很簡單,韓琦也帶了一些工匠回來,只要是一個合格的木匠,只要稍稍瞭解一下流程,就可以生產,而且價格也是極低。

在保州的苗家莊,趙信照顧工匠,給工匠都是最高的標準,可是在軍方,在樞密院,在工部局,工匠們安排了任務,就要幹活的,又是最簡單的這種,也就是訓弓的時候,增加一點技術含量的,最終評估下來,一把弓連70文的價格都不到的。

15萬貫,全部換做長弓的話,可以做出來2000多萬把,這也是韓琦動心的根本原因。

他也想讓北宋普及長弓,可是遇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認可,慣性是一種可怕的東西,長弓和棱堡都拿回來,雖然棱堡還沒有建設成功,長弓卻是擺在面前,在幾次實驗之中,都起到了相當的效果,各方面都遠勝的短弓,可是中樞還在猶豫,這是先例,這是新的東西,萬一出了問題呢?

韓琦也很是無奈,奔走了多日,只是在禁軍之中,抽調了4個軍,一萬人,組成了一個實驗性的隊伍,這或多或少有些雞肋。

4個軍,被韓琦全部帶走,樞密院也抱着,看看情況的想法,北宋也不是古板的一成不變的,如果這個長弓隊,在戰爭之中表現的亮眼的話,一定會擴大規模的。

穩定,纔是一個國家的根源,北宋就是這樣,太龐大了,太複雜了,所遇到的問題也是衆多,這種前提下,穩中求變纔是最正確的,老成謀國的。

韓琦比起在座的諸公來說,多了一份銳氣,在帶走4個軍的禁軍的同時,也從工部局之類的,徵兆了大量的木匠,特別是箭匠,長弓只有這麼一個弱點,那就是消耗大,如果不能保證足夠的後勤,那麼長弓就是一個擺設了。

關於這件事情千頭萬緒,除了木匠之類的,還需要帶走足夠的箭頭,這段時間,韓琦主要的時間都放在樞密院,想要從樞密院帶走一批超過50萬斤的鐵,聽起來不多,可是如果全部做成箭頭,這對於工部局也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當曹劌的這一封奏摺加上東西,被送到樞密院的時候,韓琦跟樞密使和幾個同僚閒聊。

木匠已經基本落實了,箭頭也得到了差不多5萬斤,跟他要求的有十倍的差距,卻也是樞密院能夠擠出來的最多的了,雖然北宋一年鐵料消耗,超過6000萬斤,可是大部分都是有主的,餘量不多。

曹劌的奏摺,當然不可能被司官什麼的壓制住,只是稍作停留,就直接送到了樞密使賈朝昌的面前,正好,他們樞密院大部分首腦都在一起,就直接送到了大堂。

賈朝昌隨手的翻開,看完之後,冷笑一下,道:“這個曹劌,真當自己是樞密使了,鐵料的事情也想插手,否了!”

鐵料,曹劌,韓琦心中一動,他一直在爲鐵料想辦法,可是整個樞密院的鐵料,是賈朝昌負責的,賈朝昌對他不感冒,擠出來的5萬斤,也是通過別的方面得到的,現在有了新的淶源,特別是曹劌和鐵料兩個結合起來。

趙信在苗家莊就改造冶煉,最終早出神兵利器,這是他親歷的,在保州的分別的時候,他也曾經提過,要去大名府建立鐵匠作坊。

當時他還想着,如果回京述職,有機會的話推動一下,一個鐵匠作坊,如果有了軍方的加成的,一定會更加的順利。

在要求鐵料的時候,他也曾經想過,去大名府那裡努力一下,可是神兵利器雖然不錯,可是苗家莊的產量並不是很大,哪怕是到了大名府,能夠有多少也不知道,他需要的可是50萬斤,也就沒有動心思。

現在看來,似乎他有些南轅北轍了,大名府鐵料生產一定是又大又好,曹劌是一個謹慎的人他知道,如果讓他上書,提出這麼大的事情,那麼原因只有一個,趙信的鐵匠作坊打動了他,而且產量是大名府吞不下的.

大名府作爲整個北宋的北方重鎮,在道路這一級別之中,算是最頂級的,僅僅是大名府控制的禁軍和邊軍數量就有幾十萬,這麼一個北宋最重要的軍州,他都吃不下的鐵料,恐怕就真的是十萬級別,或許……

想到曹劌,又想到趙信,韓琦忍不住嘆息一聲,他從來不懷疑趙信的魅力,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他所見的人,包括仁宗在內,單說個人魅力這一點,都沒有趙信這麼的大。

可惜了,作爲親歷者,他感慨於趙信的急流勇退,那是對於北宋,對於朝堂,最爲有利的方案。

事實上,之後的發展也是如此,趙信解脫出來,哪怕是對水泥和棱堡進行深入的研究,已經是對北宋最大的提升了的,按照之前趙信所說的,這個棱堡,只不過是棱堡的基本形態,未來還有更多的棱堡,依託於地形,甚至是內部的改造的。

在韓琦的軍事思路之中,棱堡纔是最適合北宋的,它的作用甚至也在長弓之上,長弓最多增加北宋的射程,跟遼國和西夏的主力軍,也要在戰鬥之後,才能夠展現出來,可是之前,最適合對付遊牧民族的永遠是堡壘。

棱堡已經是集中了古今中外,堡壘上面的精華,300人對付3萬,一百倍的差別,讓人想想都可怕,正因爲變態到如此的程度,棱堡成爲了首選,趙信如果在棱堡上面研究下去,也是北宋之福。

當時,趙信也曾經提過了鐵在棱堡之中的作用,給出的圖紙是閹割的圖紙,外部是用鋼鐵作爲骨架,內部則是毛竹,按照趙信的說法,用毛竹跟鋼鐵的性能差別不是很大,也相當的堅固,可是總是沒有原版的好,而且持續的時間也太少了。

沒想到,他居然高出成效了,連曹劌也被他說動,這個機會不容錯過。

想到這裡,韓琦忍不住說道:“能不能拿來我看看,我剛從北方回來,聽說過着作坊,似乎很不錯,正好我去陝西,也需要鐵料,要不,從我的專項資金之中走!”

第一百九十四章 普通抽獎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和國運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府四區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五百零一章 最長的橋第二百四十六章 危機降臨第二百五十二章 叛亂擴張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六百八十一章 轉運人口第二百四十一章 意外頻發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盜島第七十九章 折服、蟄伏第七百三十九章 分享快樂第三百三十章 韓琦到來第二百四十一章 冶鐵作坊第十五章 金槍班值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四百八十七章 特別的邀請第七百九十章 抵達和午高峰第六百四十七章 拿什麼證明第六百六十七章 不上當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島基地第八十九章 被看低的長弓第二百四十三章 樹炮逞兇第七百九十六章 說動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八百八十二章 結束和妥協第三百一十五章 尋找港口第七百二十八章 兵臨中京第三百一十九章 定海軍第三百二十三章 思維誤區第一百一十三章 提前準備第八百三十章 通信手段第一百九十七章 戶籍審查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加資金第二百二十四章 互相偵查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三百六十一章 遼人短視第八百零四章 裝甲巡洋艦第六百七十七章 大戰之前第二百八十八章 當百鋼幣第四十二章 知識的力量第三百一十章 花式磨刀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航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第三百七十四章 20倍第八百零八章 仁宗出行第一章 穿越北宋第八百四十七章 初到瀋陽第八百一十一章 爭奪和改變第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船第七百七十五章 情感牌第二百八十章 三位大佬第四百三十六章 棱堡浮現第八百零四章 裝甲巡洋艦第六百六十六章 兵臨折津府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八百二十七章 另類刺激第七十八章 戲文的故事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五百五十三章 培養手下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三百零五章 前瞻眼光第七百九十三章 內燃機第七百六十五章 山海關外第五十四章 老式步弩第四百七十八章 貴妃探家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迴歸第二百九十三章 星辰大海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八百一十二章 運輸鏈條第八百零四章 開國大典第六百七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八百五十七章 航海時代第五百七十一章 戰時倉庫第三百八十三章 錢能通神第七百五十五章 盤點收穫第八百二十四章 房子的問題第八百三十六章 天路計劃第六十三章 風的契機第一百六十九章 應對方案第八百零六章 離別進行時第七百九十二章 飛行公式第六十六章 有錢的水匪第八百五十一章 東南亞之戰第五百四十七章 客運貨運第四百二十四章 阻攔八百里加急第六十九章 省力裝置第一百二十一章 磚和水泥第八百三十八章 初步探索第二百四十八章 勝利的錯覺第四百五十三章 炮和船第十四章 絕世猛將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一百一十七章 準備商品第二百一十一章 製作過程第一百九十一章 海上貿易第二百四十七章 驅使民衆
第一百九十四章 普通抽獎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和國運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府四區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五百零一章 最長的橋第二百四十六章 危機降臨第二百五十二章 叛亂擴張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六百八十一章 轉運人口第二百四十一章 意外頻發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盜島第七十九章 折服、蟄伏第七百三十九章 分享快樂第三百三十章 韓琦到來第二百四十一章 冶鐵作坊第十五章 金槍班值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四百八十七章 特別的邀請第七百九十章 抵達和午高峰第六百四十七章 拿什麼證明第六百六十七章 不上當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島基地第八十九章 被看低的長弓第二百四十三章 樹炮逞兇第七百九十六章 說動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八百八十二章 結束和妥協第三百一十五章 尋找港口第七百二十八章 兵臨中京第三百一十九章 定海軍第三百二十三章 思維誤區第一百一十三章 提前準備第八百三十章 通信手段第一百九十七章 戶籍審查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加資金第二百二十四章 互相偵查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三百六十一章 遼人短視第八百零四章 裝甲巡洋艦第六百七十七章 大戰之前第二百八十八章 當百鋼幣第四十二章 知識的力量第三百一十章 花式磨刀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航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第三百七十四章 20倍第八百零八章 仁宗出行第一章 穿越北宋第八百四十七章 初到瀋陽第八百一十一章 爭奪和改變第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船第七百七十五章 情感牌第二百八十章 三位大佬第四百三十六章 棱堡浮現第八百零四章 裝甲巡洋艦第六百六十六章 兵臨折津府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八百二十七章 另類刺激第七十八章 戲文的故事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五百五十三章 培養手下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三百零五章 前瞻眼光第七百九十三章 內燃機第七百六十五章 山海關外第五十四章 老式步弩第四百七十八章 貴妃探家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迴歸第二百九十三章 星辰大海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八百一十二章 運輸鏈條第八百零四章 開國大典第六百七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八百五十七章 航海時代第五百七十一章 戰時倉庫第三百八十三章 錢能通神第七百五十五章 盤點收穫第八百二十四章 房子的問題第八百三十六章 天路計劃第六十三章 風的契機第一百六十九章 應對方案第八百零六章 離別進行時第七百九十二章 飛行公式第六十六章 有錢的水匪第八百五十一章 東南亞之戰第五百四十七章 客運貨運第四百二十四章 阻攔八百里加急第六十九章 省力裝置第一百二十一章 磚和水泥第八百三十八章 初步探索第二百四十八章 勝利的錯覺第四百五十三章 炮和船第十四章 絕世猛將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一百一十七章 準備商品第二百一十一章 製作過程第一百九十一章 海上貿易第二百四十七章 驅使民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