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童謠的坦然,秦修沉默了。
他的確因爲這件事對童謠生出了幾分不滿,但要說討厭,卻還沒有上升到這種程度。
設身處地地着想,童謠做錯了麼?她也不過是在危機面前,竭力找尋着唯一的生機,如果是秦修,或許也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不說話……哼,連討厭一個人都說不出口,真是虛僞!”
童謠含怒瞪了秦修一眼,徑直轉身而去,同時,卻也給秦修留下了一個大難題。
“我不管,中午我一定會去藍海餐廳,你要是不怕我被半夏集團的人抓走,你就別來!”
一隻霧鴉之靈隱去身形,悄悄綴上了童謠的背影,等二者先後消失在走廊盡頭的轉角,秦修不由得嘆了口氣。
“時而優雅幹練,時而果毅堅強,時而含嗔帶怨,這麼多副面孔之中,究竟哪一個你,纔是真正的你呢……”
最終,秦修選擇了妥協,既然答應了童斌,在契約截止之前,他就一定會保證童謠的安全。
但是,凡事可一不可二,這種任性妄爲的行爲,如果童謠再有第二次,秦修絕對不會容忍,甚至會因此而採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他答應了童斌要保護童謠的安全,但可沒說,一定會對童謠任勞任怨,有求必應。
半個小時之後,童謠一則電話,就將藍海餐廳包場。
整個中午,藍光大廈頂層,空蕩蕩的大廳裡就只有他們兩個人臨窗而坐,安靜地用餐。
耳邊,是輕柔悠揚的樂隊合奏,窗外,是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於此遠離塵埃的高空,俯視着這座繁華熱鬧的都市,別有一番滋味。
可惜,秦修的心思卻沒有沉浸在上面,他食不知味,一直在擔憂半夏集團可能發動的襲擊。
所幸,直到兩人返回莊園,一切如常。
並且,不僅是這一天,就在隨後的幾天內,半夏集團莫名地,就放鬆了對水月集團的打壓,任由童謠發揮手腕,挽狂瀾於既倒,將水月集團從瀕臨分崩離析的危局挽救回來,重新走向了正軌。
童斌與童謠盡是不解,但秦修樂得如此,他趁着閒暇時間,又煉製了數道三芒魔咒。
骨靈冷火,治癒重傷,斷肢連續,恐懼詛咒,靈光飛翼……
同時,他也開始了對“人體煉成”鍊金術的研究。
兩隻基因保存完好的史前幼獅化石,寂滅的黃金聖甲蟲,神秘的神農架微小生物,都是他研究的對象。
在鍊金術理論中,生命是由靈魂、物質、能量三位一體構成,其中靈魂是核心,是唯“一”的表徵。
正如一句俗語所言,肉體的毀滅並不是真正的死亡,唯有靈魂和精神的崩壞,才能真正湮滅一個人存在的痕跡。
三份研究材料之中,相對而言,禁錮於銀藍琥珀的神秘微生物,是最簡單,也最困難的研究對象。
在精神感知場、靈界視野,以及其他探測方式紛紛無效的情況下,秦修必須得先找到一種可靠的方法,確認這種微生物存在的跡象,否則,連目標的影子都見不到,又談何研究。
對此,秦修一時半會兒也沒想到什麼好辦法,他只能暫時將其拋至一旁,轉而全力研究史前幼獅化石與黃金聖甲蟲,並且,取得了不匪的進展。
這兩者的情況相似,都是死後身軀保存相對完整,以鍊金術的術語形容,就是靈魂、物質、能量三者之中,僅存物質,而失去了作爲一個個體核心的靈魂,以及用以維持個體存活的能量。
關於靈魂的研究,是鍊金術中最爲精深神秘的領域之一,是秦修目前無法企及的未來。
當然,他並沒有好高騖遠,他的目標,從來就不是靈魂的煉製,而是身體的煉成,即物質與能量的融合。
秦修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爲於寶兒創造一具能夠寄存的肉身,當他消化了魂軀中九陰鬼獸的力量之後,能夠以完整的身體,重活一世。
人死之後,縱然靈魂還能存世,甚至踏上修行之路,像是炎夏有鬼修之道,西方也有死靈國度,但是,無論東西方,都對靈魂修行的前景,看得十分渺茫。
一句“萬劫陰靈難入聖”,就道盡了其中千重險阻,萬般劫難,而且,即使有陰靈僥天之倖,勉強度過劫難,仍是難有大成就。
這是靈魂失去物質承載之後,先天上,就已經存在的根源桎梏,根深蒂固,幾乎無法破解。
相似的情況,也存在於西方的神話傳說之中,幽靈大多隻是中低層次的怪物,很少有幽靈,能夠成長爲真正在巔峰立足的強大存在。
爲了幫助於寶兒這個徒弟,秦修可謂是用心良苦,仁至義盡。
戈登先生古董當鋪店。
二樓,鍊金實驗室。
一隻史前幼獅化石放在秦修面前,旁邊,明亮如鏡的白銀托盤中,是一團彷彿呼吸一般,在不斷蠕動的粉紅色肉塊。
這段時間,秦修以各種方式探測、研究,總算是摸清了史前幼獅身軀的物質組成,然後,就有了這一團相似程度近乎百分之百的幼獅血肉。
排除靈魂的煉製,現在,物質方面的準備已經妥當,剩下的工作,就是激活史前幼獅化石的生機,令這具“死物”,重新恢復對能量的吸收、轉化和利用。
在此基礎上,秦修才能以人工培育的幼獅血肉,補完史前幼獅的身軀,令這種只存在於遠古冰川時代的猛獸,在萬年之後,重現人世。
“人體煉成”相關的研究,即使在戈登先生浩如煙海的藏書中也少有記載,秦修用來喚醒史前幼獅化石生機的辦法,來自於一個偶然的靈感。
“凡草木成妖,必須受月華精氣,但非庚申夜月華不可。因庚申夜月華,其中有帝流漿,其形如無數橄欖,萬道金絲,累累貫串垂下。人間草木受其精氣即能成妖,狐狸鬼魅食之能顯神通。以草木有性無命,流漿有性,可以補命;狐狸鬼魅本自有命,故食之大有益也。”
——《續子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