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軍遠去的時候,崇禎等人剛剛返回了皇宮乾清宮,駱養性出現了。
“陛下,探子密報!”
駱養性說着,把一份資料雙手遞給了崇禎。
“東林賊子,好膽!”
崇禎一目三行看完,頓時大怒。
“容下官一觀。”
這個時候,長孫無忌走了過來,拿過了密報。
“東林黨僱傭了紅毛洋人,學西洋戰法莫里斯方陣,購入足夠裝備八萬大軍的火器長矛?”
“紅毛人還把自己在用的兵器直接賣給了他們,果然好膽。”
他拿着密報,輕蔑一笑。
“如此一來,秦淮軍就有八萬人之多。”
“民團差不多也是這個數量,他們也沒有大炮,到底能不能打贏紅毛人訓練的兵馬?”
“若是民團敗了,朕恐怕南方的局勢會一發不可收拾。”
崇禎皺眉說道。
“一發不可收拾,正好讓他們互相攻伐罷了。”
“那錢益謙要反擊也是先打湖廣,再不濟最多是和你的老對手農民軍聯合起來。”
“那又如何?我等如今並不需要依靠南方的賦稅續命,反而那些地主纔是我們的問題。”
“陛下別忘了你背後有整個大唐,你手裡也有五萬新軍正在訓練,局勢糜爛的時候他們也練成了。”
“天下若不亂,你如何殺地主震朝綱?”
“地主這等東西,如今這個天下,不要也罷。”
長孫無忌傲然說道。
“話雖如此,不過損失的始終是大明的人力。”
崇禎有些不忍心地說道。
“那就簡單不過了,給他們最好的黑火藥,紙殼子彈,加快他們的射速和威力。”
“再放開大炮給他們,反正那些前裝炮也就那樣,陛下你到時候可是有飛機大炮的。”
“這等土玩意,給他們又何妨?”
長孫無忌說道。
“給他們大炮和最好的黑火藥便能成事了?”
崇禎有些不確定地問道。
“李靖將軍,你怎麼看?”
長孫無忌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扭頭詢問旁邊的大唐軍方大佬李靖。
“所謂的莫里斯方陣,不過是西班牙方陣的弱化版本,成軍快,戰鬥力不如西班牙人。”
“並沒有什麼太特別之處,對你的大明的鴛鴦戰陣和車陣並沒有什麼明顯優勢可言。”
“大明傳統的火器戰法已經足夠對付他們,明軍之前糜爛不過是因爲訓練鬆弛、拖欠軍餉和吃空餉罷了。”
“除了那些武將的家丁,其餘明軍幾乎已經成了農奴,當然毫無戰鬥力可言。”
“如今那些士紳斥巨資打造起來了八萬傳統明軍,對付那些手持西洋人武器的秦淮軍,夠用了。”
李靖的話語,讓崇禎的臉色有些難看。
不過他的中二病也確實不敢向唐人發作,這些人才是他真正的衣食父母啊。
“既然沒有威脅,那就讓你的王恭廠調整火藥配方,生產紙殼子彈和炮彈吧。”
“我們大唐那邊還有一堆沒有處理的前裝炮,一併送來吧,以後再算錢。”
長孫無忌馬上提出瞭解決辦法。
“陛下,你要是答應最好趁早,不然火炮來回折騰也麻煩。”
“別忘了您的稅監民團已經在出發的路上了。”
杜如晦也幫腔道。
“好,既然如此,那就這麼辦吧!”
崇禎也不再廢話。
……
“用我的積分去搬運唐朝那邊淘汰下來的前裝炮?”
面對前來傳遞消息的杜如晦,楚傑的臉色有些古怪。
“仙人,我們只需要傳送炮管即可。”
杜如晦說道。
雖然是前裝炮,但是大唐之前那些淘汰下來的短管130毫米步兵炮也是正兒八經的現代鋼鐵工藝,加上是短管,實際上沒有多重。
“算了,好人做到底,加上炮架一起運過去吧,只運送兩萬噸!”
楚傑想了想,反正也就一萬積分一萬噸,何況那邊是稅監民團打西洋人訓練的軍隊,若是輸慘了估計大明那邊又來個外國人陰影。
搞出這樣的事情還不如直接扔兩萬積分進去,當買個面子了。
“仙人,不用那麼多,炮架97公斤,炮管92公斤,整門炮算兩百公斤。”
“五門一噸,萬噸都夠送五萬門了,大唐那邊還能用的前裝短管炮不過是一萬二千門罷了。”
杜如晦倒也會數學。
“行,不過你這邊一門炮要抽30兩白銀給我,我不要現銀,到時候買你們時代的東西從裡面扣。”
楚傑也談錢了。
他的積分點可是價值一萬積分的,三十兩白銀大約也等於現代一萬塊錢。
他不求賺,也就只求不虧罷了。
畢竟這些積分都是唐人和明人合作產生的,跟他關係不大。
只是這次的運送不是爲了救命,而是爲了賺錢,楚傑當然要抽回成本。
“下官明白了,這等事情下官直接可以做主!”
杜如晦作爲兵部尚書,這點事情倒是可以做主,反正坐擁全球資源的大唐並不缺銀子,只是缺消費項目而已。
“嗯,那你們弄吧!”
楚傑揮了揮手。
“下官告辭!”
杜如晦拱手下拜之後,轉身離去。
穿過專用通道之後,來到仙門之前,兩個仙門之間並非沒有人,反而熱鬧無比。
畢竟來自大唐的各種工匠和士兵,都在兩個門之間穿梭。
每兩個小時就來一百人,杜如晦返回的時候正好已經是明朝和唐朝那邊的凌晨十二點,又有一百個士兵穿了過來。
“拜見杜大人!”
他們看到杜如晦之後,連忙讓路。
杜如晦傳過去之後又會佔用一個名額,又會有一個人滯留。
以至於穿過唐朝大門的人員,經常會滯留好幾個人在兩個通道之間等待。
不過,幾十米長的通道里放有食物和飲水機,牆上貼着圖文並茂的使用說明,還佈置了彩鋼板房搭建的廁所。
他們過來的時候也被嚴令不得往楚傑的辦公室跑,倒是沒有帶來多大的混亂。
“仙人答應了,陛下速速叫回一部分稅監民團接手裝備吧。”
杜如晦返回了明朝皇宮之後,宣佈了這個好消息。
與此同時,遠在錦州的李德等人,也終於動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