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南京(27)

聽着崇禎的話,饒是馬士英此時心神浮動,也是禁不住屏心靜氣,看看皇帝要說什麼。

看着衆人的模樣,崇禎也是滿意地一笑。

皇太子最近出的這些主意,在崇禎看來,多半是好,有幾樁似乎不大切乎實際。還有一些,他有點影約的擔心。

甚至,有一點懷疑。

但一想起自己在景山將欲殉國,皇太子卻帶兵殺回相救……想到那樣的情形,什麼天子太子,什麼君王嚴父,都是拋諸腦後

沒有這個兒子,大明現在是什麼樣兒?

舉城皆降到舉國皆降,能有多遠?

無論如何,最少在現在,崇禎心裡頭對朱慈烺有的只有信任,只有慈愛,只有給予的大權和對將來朱慈烺成就的厚望

私下裡,他是盼着自己比宋高宗強,而這個兒子,也一定要強過宋孝宗

一定

看向衆人,崇禎微笑道:“前日已經有消息,李自成已經撤出京師”

這個消息,應該是昨夜朱慈烺收到的最新奏報。臨出京前,他就留下人手,同時還派人往山海關,寧遠,從天津出海再到山東上岸,更是佈置了不少人手。

這個時代,消息送到了就是真的,什麼暗戰諜報,其實很尋常。除非是能在對方高層安插人手,不然的話,能送到準確消息,就算是很不錯的諜報水平了。

象東虜想知道明朝消息,就只能是兩個渠道,一個是山西晉商,通過買賣時透露的內地情形,不過多半是大路貨色,不買通官員,看不到邸報文抄,也就只能是普通的軍情。

另一條路子,就是通過蒙古部落在與漢人交易時打聽到的零星消息,不準,延時。

李自成都要打到北京了,知道消息的多爾袞纔派人送信給“陝西諸帥”,等送到的時候,北京都被李自成拿下來了。

除掉交通因素,只能說明當時的情報交流有多困難了。

相比較而言,李自成的小劉營算是不錯的情報組織,特別是煽動和發佈消息,刺探軍情,甚至配合大軍行動,都有不錯的建樹。

朱慈烺的班底,則是他自己一手打造出來的。

不是什麼專業的水平,但費了一番心思,特別是沿途佈置了不少交通點用來傳遞消息,把從後世學的那些皮毛功夫全用上了……效果居然還很不壞。

最少,北方消息,一直是源源不絕,天天遞送而來。

李自成退出京師,在當時來說,對很多人都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大消息。

畢竟這個流賊十幾年顛撲不倒,屢挫屢起,現在居然擁有數省地盤和百萬大軍,建立朝廷政府,儼然有新朝之主的氣象。

正因爲這一點,纔有大量的明朝中樞官員選擇放棄崇禎和明朝,轉而投向新朝。

這種心理的關鍵點,就在於北京的得失。

得北京,順天下人心,在這一點上,這種掏心戰術是一點沒錯的。

如果沒有建奴入關,李自成得北京後再怎麼胡搞,天下也多半是他的了。

不過現在形勢自然不同,崇禎說完,也是半響不語,只是看着自己眼前這五個軍務大臣,要看看他們是何反應。

這都是朱慈烺的建言建議下挑選出來的,老實說,除了王家彥和吳偉業外,其餘三個,崇禎既不熟悉,也並不瞭解,這幾人的能力,還真的要看。

“臣恭賀皇上”

馬士英是總理大臣,到這時候,才知道錢謙益的苦惱是什麼。

他必須先說話,而且,要揣摩聖意來應答,萬一不當,皇上心裡自然是十分不悅。

其餘大臣,就可以根據他的話來修改訂正,或是看皇帝的反應來反應了。

倉促之間,他也看不到皇帝的臉色,但賀喜之詞剛一出口,眼角餘光便看到皇太子面色一沉,向着他微微搖頭。

“這是什麼意思?”

馬士英反應極快,腦海中如電光火石一般,立刻就在猜度着皇太子的用意。

“李自成退出,就是說他氣數不夠奪得天下,大明江山可以再中興。或者說,最少南北朝的局面可保……那爲什麼太子會搖頭?”

最近南京城中,因爲朱慈烺有意的施爲,士林之間已經在紛傳着東虜的威脅。但就算如此,坊間對東虜有奪天下之志也是十分疑惑

更多的人,只認爲東虜是蠻夷小邦,在關外佔地利之便才能逞兇一時,對整個建州部落的野心都是認識不足。

在崇禎年間,東虜幾次入關兵鋒都不及南方,這也是南方士大夫對這個蠻夷部族缺乏警惕的重要原因。

不過政治人物,只要稍加提點,便可以轉變自己的思維。

眨眼之間,馬士英就想明白了。

賀喜之後,便緊接着道:“然則,平西伯引東虜入關,雖名借師平亂,卻也需防東虜狼子野心……若是前門拒虎,後門入狼,則京師仍然不保,平西伯怕也有後顧之憂”

思路順到這裡,反而要明晰的多,當下又接着道:“所以臣以爲,需早選派大臣,經略山東、河南,屯田強兵,以剿流賊,安人心,杜外患”

這麼一番對答,連崇禎也是改顏相向了

對馬士英在地方上的能力,崇禎是非常欣賞的。雖然此人在他當國的早年被削籍,但復起之後,展露出來的能力叫崇禎十分欣賞,幾年之間就當方面之任,然後保住江南一帶安靜無事。但,這只是地方上的成就,馬士英畢竟沒有在中樞任職。

此時短短時間的奏對,就已經叫崇禎十分欣賞和歡喜了。

他是一個容易情緒化的帝王,當下便先看看朱慈烺,眼中是十足的滿意神色。這個馬士英,皇兒能夠發掘推薦,果然十分稱職

“先生說的很是。”崇禎按捺住興奮之情,又向馬士英垂詢道:“然而經略山東,河南,當以何時,派何人,籌保餉,派何支兵馬,如此種種,先生可有成算?”

“這,請皇上容臣下去細思,寫成節略奏上。”

“好,這樣也好。”

崇禎也知道自己有點急切了,當下定定心神,又向着衆人道:“地方人選,當以諸卿公推。而淮、揚、鳳、廬一帶,都關係到南京畿輔的安全”

衆人都是提起精神,知道皇帝的話,就是適才所宣稱的大事,當下一邊看向皇帝,一邊又瞄向皇太子。

朱慈烺倒是十分的鎮定,這件事,是他經營多日,甚至人到南京,還把班底中的不少人留在了淮安一帶。

至於揚州,有高起潛事先經營過,拿過來並不困難。

鳳陽一帶,是馬士英的老巢,此人是不是願吐出來,通過這麼短短時間的觀察,還不能得出結論。

而馬士英帶親兵入城,半夜叫開京營看守的聚寶門,囂張跋扈,把自己的督標人馬留給黃得功節制,從這幾點看,想從容得到鳳陽、廬州,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關鍵便是在於,崇禎留在內,涮新政治,對付那些因循守舊,蠅營狗苟的官僚,以崇禎的皇威和他幫助修改後的中央機構,恐怕問題不大。

而他在外,鞏固淮、揚、徐一帶的防線,經略山東,在清軍追擊李自成時的大好良機,相機給對方找一點麻煩。

這是一定要親臨前方纔能做好的事,否則的話,現在這種局勢下,他留在南京,也可以發揮相當大的作用

“皇太子,英武過人,朕深知矣”

崇禎此時也是面色凝重,看向衆人,沉聲道:“非皇太子,朕已經於京師萬歲山殉國矣。”

這件事,皇帝在到南京後多次宣揚,衆所皆知。

人都知道皇太子英武仁孝,已經逃走的情形下,又返宮救出皇帝,這一點來說,皇上和太子這父子之間現在的融洽關係,得來也非易事。

不是這件事證明了自己的領兵能力和孝心,皇帝豈能這麼放心?

“今天下事,無大過師旅之事。皇太子仁孝天生,而英武睿智,專堪統帥一方。今流賊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而東虜入境,其志非小。皇太子當得以專師旅之事,征戰四方,拱衛南京,爲朕討平不服”

說到此,崇禎已經站起身來,大聲喝道:“朕意已決,賜封皇太子爲徵虜平賊大元帥,開府領軍來人,取大元帥弓箭、儀旗、令箭、寶劍、鎧甲、冠服並印信來”

饒是五大臣已經有心理準備,聽着皇帝的話,仍然是一個個面色大變。

漢時制度,皇太子有自己的親軍,臣佐,唐制是太子有六率親軍,而安史之變以後,太子經常可以加兵馬大元帥,領軍監國。

不過唐制如此,也經常引發皇帝和太子彼此爭權,甚至皇帝被太子駕空,強迫退位的事情發生。

自唐之後,太子領軍開府的事,就再也沒有過了

現今崇禎不僅對皇太子信任有加,而且居然還到了可以使皇太子開府領軍,專責一方的地步

在崇禎的命令之下,大隊的太監涌入乾清宮殿中,每人手中捧着的或是漆成明黃色的弓箭,或是刻着“如朕親臨”的金令箭,要麼便是明黃色的鎧甲,皇太子皮弁服也加飾團龍,東珠,更加的漂亮華貴

第277章 會戰(13)第107章 立基(9)第272章 會戰(8)第91章 風雲(7)第279章 會戰(15)第106章 立基(8)第71章 犧牲第178章 變化(4)第87章 風雲(3)第215章 收穫(8)第87章 風雲(3)第81章 史公第73章 盛京第167章 淮上(5)第49章 城門第293章 會戰(29)第306章 會戰(42)第20章 巧遇第163章 淮上(1)第350章 會戰(41)第73章 盛京引子第80章 福王第234章 轉折(14)第16章 潰敗第97章 風雲(13)第220章 火器(3)第288章 會戰(24)第一百一二十八章 南京16第145章 南京(33)第312章 會戰(48)第290章 會戰(26)第260章 序幕(6)第244章 轉折(24)引子第10章 校閱第26 助餉第313章 會戰(49)第232章 轉折(22)第3章 武官第266章 會戰(2)第一百一二十九章 南京18第179章 變化(5)第296章 會戰(32)第112章 立基(14)第282章 會戰(18)第37章 羣英會(7)第182章 變化(8)第二卷南方第一百一二十六章 南京14第276章 會戰(12)第310章 會戰(46)第41章 走路第19章 都中第101章 立基(3)第183章 變化(9)第二卷南方第一百一二十七章 南京15第47章 總兵第341章 決勝(16)第153章 南京(41)第一百一二十八章 南京16第185章 變亂(2)第54章 理想第169章 練兵(1)第232章 轉折(22)第215章 收穫(8)第83章 重逢第172章 李巖(1)第57章 陷落第276章 會戰(12)第228章 轉折(8)第29章 閣臣第66章 熱血(9)第188章 變亂(5)第87章 風雲(3)第35章 羣英會(5)第272章 會戰(8)第307章 會戰(43)第233章 轉折(13)第247章 轉折(27)第201章 餘波(9)第116章 南京(4)第330章 決勝(5)第315章 會戰(51)第97章 風雲(13)第219章 火器(2)第76章 彷徨第10章 校閱第二卷南方第二百五五章 序幕1第11章 瘋狂第173章 李巖(2)第171章 練兵(3)第273章 會戰(9)第233章 轉折(23)第237章 轉折(17)第165章 淮上(3)第9章 獲獎第270章 會戰(6)第270章 會戰(6)第55章 突變
第277章 會戰(13)第107章 立基(9)第272章 會戰(8)第91章 風雲(7)第279章 會戰(15)第106章 立基(8)第71章 犧牲第178章 變化(4)第87章 風雲(3)第215章 收穫(8)第87章 風雲(3)第81章 史公第73章 盛京第167章 淮上(5)第49章 城門第293章 會戰(29)第306章 會戰(42)第20章 巧遇第163章 淮上(1)第350章 會戰(41)第73章 盛京引子第80章 福王第234章 轉折(14)第16章 潰敗第97章 風雲(13)第220章 火器(3)第288章 會戰(24)第一百一二十八章 南京16第145章 南京(33)第312章 會戰(48)第290章 會戰(26)第260章 序幕(6)第244章 轉折(24)引子第10章 校閱第26 助餉第313章 會戰(49)第232章 轉折(22)第3章 武官第266章 會戰(2)第一百一二十九章 南京18第179章 變化(5)第296章 會戰(32)第112章 立基(14)第282章 會戰(18)第37章 羣英會(7)第182章 變化(8)第二卷南方第一百一二十六章 南京14第276章 會戰(12)第310章 會戰(46)第41章 走路第19章 都中第101章 立基(3)第183章 變化(9)第二卷南方第一百一二十七章 南京15第47章 總兵第341章 決勝(16)第153章 南京(41)第一百一二十八章 南京16第185章 變亂(2)第54章 理想第169章 練兵(1)第232章 轉折(22)第215章 收穫(8)第83章 重逢第172章 李巖(1)第57章 陷落第276章 會戰(12)第228章 轉折(8)第29章 閣臣第66章 熱血(9)第188章 變亂(5)第87章 風雲(3)第35章 羣英會(5)第272章 會戰(8)第307章 會戰(43)第233章 轉折(13)第247章 轉折(27)第201章 餘波(9)第116章 南京(4)第330章 決勝(5)第315章 會戰(51)第97章 風雲(13)第219章 火器(2)第76章 彷徨第10章 校閱第二卷南方第二百五五章 序幕1第11章 瘋狂第173章 李巖(2)第171章 練兵(3)第273章 會戰(9)第233章 轉折(23)第237章 轉折(17)第165章 淮上(3)第9章 獲獎第270章 會戰(6)第270章 會戰(6)第55章 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