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在黃河兩岸大打出手,多鐸率南路軍前往懷慶和衛輝,準備在消滅懷慶之敵以後繼續由陝州往潼關,直接從潼關打入關中。
阿濟格率軍出征多時,但在陝北的順軍還要苦等他很久。[.]
因爲這個英親王做事向來隨心所欲,他沒有直接從晉北往陝北去,而是在草原上繞道而行,到了鄂爾多斯地方,在草原上召集蒙古諸部,號稱大軍所需騾馬甚多,然後在鄂爾多斯等地把蒙古部落勒索的快哭了,弄到大量的物資駝馬,並且在草原上打獵騎馬,玩樂了好些日子後,英親王才又重新上路,前往陝北。
因爲這件事,後來雖然打下了西安,多爾袞在給阿濟格和多鐸的信中,都是提起阿濟格延期誤事的事。
在多鐸的信中,對阿濟格一事提起來表示失望,而對多鐸寄予更多的希望。
對阿濟格,則是嚴加警告,再犯的話,一定不會輕饒。
當然,阿濟格秉性就是那樣,在襄陽荊州打下來後,李自成死訊傳至,他斬了劉宗敏等大將後,就嫌南方太熱,洋洋自得的回北京去了。
到北京後被斥責,從此就閒置了。
現在這個時候,清軍兩路大軍齊出,動靜極大,多鐸也不負多爾袞所託。
十一月時,大順軍在懷慶先是大勝,擊斃懷慶總兵金玉和,副將常鼎等將也在柏香鎮中被殺。衛輝總兵官祖可法聞訊大驚,急入城中躲避固守。
不過順軍的順境也就到此爲止,十一月中,多鐸抵達懷慶一帶,清軍主力一至,順軍立刻慘敗,幾次交手,順軍十萬人好歹有兩三萬人的主力,結果都不是清軍一合之敵,到十一月底時,清軍主力連戰連勝,懷慶一帶的順軍或是戰敗被殺,或是被俘,或是零星逃竄,十萬大軍,不到半個月的功夫就全部煙消雲散了。
反正不知道李自成佈置這麼一場大戰,其意究竟是什麼?
如果在清軍入山西之初,把懷慶一帶的大軍集結到晉北,死守大同至太原一線,依靠山地和城池天險,恐怕阿濟格這一路就不必擔心了。
李自成可以率高一功和李過等全部主力,前往潼關一帶,從河南一帶再次進軍,與清軍南下一部決戰。
這樣一來,清軍反而顧此失彼,很難佈置。
因爲晉北多山多雄城,兵力少了不夠,而且投降順軍的明將看到順軍實力強,也不會那麼快的又投向清軍。
實力的消長,也就不會那麼明顯昭然,很多首鼠兩端的人,會在站隊時更加慎重一些。
至於多鐸那幾萬南征軍又和阿濟格不同,阿濟格得到了姜鑲和唐通等大量明軍降軍降將,還有吳三桂的關寧軍,實力很強。
多鐸只有自己的本部旗軍,還有耿精忠和孔有德兩部,漢軍實力很弱。
關鍵是,河北河南一帶,明軍根本沒有強勁兵馬,就算想收羅漢軍,也是沒有地方下手。
李自成若是在這方面下手,集結二三十萬人的主力,可能就輕鬆擊敗多鐸,這樣戰略方面就又危脅到北京,局面就活了。
要麼乾脆撤回河南兵馬,固守潼關,自己率主力在晉北打。
總之,事後看起來,順軍在退出北京後,可能因爲一片石和北直隸幾次大戰都失敗了,陝西籍貫的將領不願久留,關鍵時刻掉鏈子,一心只想還鄉。
等到了陝北才發現,清軍可不會固步自封,人家迅速追殺過來了。
也只能依託本土,和清軍做一番糾纏,可關鍵時刻,又在河南引一股強敵過來。
總之,戰略上是一塌糊塗!
當然,這是後人的看法,在當時來說,中國也實在缺乏真正的人才。象三國,漢唐之際那些能通曉天下大勢,並且做出一番正確判斷的頂尖人物,在明末是一個也沒有。
不管是袁崇煥,孫承宗,又或是洪承疇,孫傳庭。
再或是李定國,鄭成功。
又或是李自成,牛金星,宋獻策。
總之,沒有一個能在大的戰略層面上,對整個大局有清晰的把握,並且一步一步踏實做出來的人物。
把李自成與明太祖一比,更是相差太遠了!
當然,這是後人的看法,對當時的局中人來說,歷史就是一團迷霧,它隱藏在層層疊疊的迷霧之後,叫人看不清,摸不透,根本不知道下一步的走向是如何了。
……
……
“將軍,副軍師來了!”
闖軍主力已經抵達白水至富平一線,再往北邊不遠,渡過洛水,就是一馬平川的陝北平原的洛川。
從洛川再往北不遠,就是延安。
延安與榆林等城是陝北重鎮,如果想從陝北南下關中,延安和榆林就是必爭之地。
當然,也是要有重兵守備,並且對南下軍隊有威脅才行。歷史上阿濟格知道多鐸已經進潼關後才着了急,大軍不顧榆林和延安城中尚且高一功和李過等闖軍主力,直接就南下了,往西安去和多鐸搶功。
而圍延安的,不過是姜鑲等明軍降將降兵。
後來高一功和李過先後突圍,繞道甘南,下漢中,經四川再往湖廣,不過,那時候李自成已經在九宮山死難了。
這一部闖軍和原本李自成部的主力殘餘會合了之後,才組成的忠貞營。
忠貞營仍然有相當強的戰鬥力,不過沒有主心骨後,也就淪爲配角了。
此時的闖軍卻仍然有精氣神,仍然志氣昂揚,原因也很簡單,李自成雖然在北京一路敗的灰頭土臉,但老營猶在,大將們也是一個不少,闖王更是一層油皮也沒有磕破。
李自成已經決心就在陝北和清軍來一場厲害的,所以這段時間拼命練兵,同時也在陝北等地召集民壯入伍。
雖然這些民壯只能幹些輔兵的活計,但白水一帶,連營數十里,兵馬人數號稱五十萬,實則也有二三十萬。
其中精銳有十萬左右,而且不比懷慶那樣的二線部隊,是真正的一線精銳。
這些兵,是當初往北京時沿途放下駐守的,現在全收攏起來,還有劉芳亮帶往河北的幾萬精兵,也全部歸屬回來。
加上老營在一片石後剩下的兵馬,能戰精兵已經不少,步兵在六七萬,馬軍也有兩萬多人。
有這麼一支兵馬,李自成有信心與清軍正面交戰!
而羅虎所部原本就是精銳,在一片石戰後實力尚算完好,李自成對這個心腹愛將也十分倚重,這一次將各營中不少精兵勁卒撥給羅虎,又撥給大量馬匹,打定主意,要羅虎練出一支五六千人規模的精銳騎兵,等和八旗決戰時,用這支兵馬放在決定性的戰場上!
羅虎身負重任,也是戰戰兢兢,不敢怠慢,時間慢慢過去,他所部已經有馬騾一萬七千餘匹,光是戰馬就過萬匹,幾乎每個將士都有雙馬,並且有跟役輔兵幫着餵馬喂料,所以將士們能騰出身來專門練兵,時間雖不久,但兵強馬壯,士氣高昂,就算有千軍萬馬,也是能衝陣而過。
他的營頭,原本就是孩兒兵出身,將士們都是從小孩起就跟着隊伍,也全是苦出身,加上羅虎軍紀嚴,軍紀一直很好,全軍上下平均年紀都在二十左右,論說起來,除了老營直屬之外,還有劉芳亮和李過的騎兵勉強能比一比,放眼整個數十萬人的闖軍,羅虎的騎兵已經是頭一份了。
兵馬漸漸變的精強,但羅虎的心緒並沒有變的輕鬆,在這裡駐軍已經月餘,眼看洛水在望,大軍卻不知道是向北還是往東南去,下頭的將士們可以不管不顧,只顧打熬身子,練騎術劍法箭術,但他現在好歹也是一方重將,每常思索,就是覺得十分的惶恐憂愁。
他若是玩過後世的戰略遊戲,便是知道自己憂心在何處。
眼前一切,猶如在黑沉沉的迷霧之中,看不明白,摸不通透。敵人在哪裡,何時打來,一切都是個迷。
而敵人強大於否,步騎多少,如何配置,也都是說不大清楚。
優秀的將領就是能敏銳的感覺到不對的地方,自己一方薄弱的地方,羅虎雖不能和真正的名將相比,但明顯也是在不停的提升着。
聽說李巖來了,羅虎原本板的鐵青的臉上也露出笑容來。
整個闖營,大約只有副軍師可以談一談眼前的困局!
他看着山谷中正在操練的兵馬,向着自己的副手吩咐一句,叫對方看着兵馬操練,自己則帶着一小隊親兵,向着李巖過來的方向疾馳而去。
“副軍師!”
奔行不過數裡,遠遠就看到穿着一襲錦袍,頭髮束帶,只有在腰間佩一柄寶劍,猶如一個翩翩佳公子般的李巖也是策馬飛奔過來。
李巖雖然沒有自請出外,免了一場殺身大禍,但陝西籍的將領對他猜忌太深,所以李巖索性不大過問軍營的事,把自己的營務都交給李侔和李友等兄弟子侄們打理,他自己每天看看書,到李自成的大營報道,有諮詢就備諮詢,李自成不問他,到了下值時候,他便老老實實的回去看書,喝酒。
這樣韜晦,好歹是把一直留在李自成心中的殺機,漸漸的給打消了去。
只有羅虎知道,眼前這個三十左右的副軍師,有時半夜起來,舞劍至天明。
兩人都是一樣,年歲相差一些,但心中都有一團烈火,等閒熄滅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