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轉折(32)

然而史可法的鬱郁不安,卻不僅僅是因爲陳洪範的事。

此事一出,崇禎當然極不高興,把軍務和內閣一起叫了去訓斥了半天。

不過在場的人都是老於政務和猜度人心的大臣,可以看的出來,皇帝對太子在清江的獨斷專行,對他已經佈置決定的戰和大計橫加破壞,頗感不滿。

這是顯而易見的事,而且不少人都知道,這也是遲早的事。

皇上到底是幼爲皇子,長爲親王,然後十七歲爲皇帝的“人”。

他的心思不能以普通人的角度來衡量,猜度。在皇帝心中,親情最多排第二,真正難以動搖在其心中地位的,只有至高無上的皇權。

在信任太子的時候,皇帝不妨分潤一點皇權給這個允文允武的兒子。但如果這個兒子逾矩過份了,皇帝心中一旦出現猜忌的苗頭,事情就會向着另外一個方向演化發展了。

太子在清江也確實是太有權了!

可想而知,以後對太子的明裡暗裡的攻訐會多起來。這倒不是太子做的不好,或是太子不夠出色,事實上,就是太子過於出色了。

大明天下,已經不需要這麼出色優秀的太子。而文官集團,也早就希望能自行處理政務,而不需皇帝事事專權。

這種思潮,其實在明末時十分氾濫,在高官是秘藏於心,而在底層和普通人的嘴裡,則是常有透露。

黃宗羲和顧炎武的虛君思想並不是憑空出來的,其能成爲體統,對皇權大加攻擊,而對文官政治十分推許的種種說法,其實也是明末士大夫思潮的一種最鮮明的體現了。

由此故,陳洪範的被捕和內閣軍務的丟臉反而是一件好事,最少在皇帝心中對皇太子做事的手段和權柄有了警惕與不滿。

只有有一點縫隙,時間久了,就可以使之決堤。

至於北使一事,反正陳洪範雖就逮,但左懋第和馬紹愉繼續北上,半個月時間過去,使團已經有人回報,現在使團已經進入東虜控制的濟寧州,已經投降的前錦衣衛都督駱養姓現任天津總督,已經派馬隊南下,接應使團北上臨清,德州,再至天津。

到天津後,就可以與糧船會合,到時候是起運物資北上,還是吳三桂自己來接,又或是與清廷議和成功,由清廷正式接受。

這個暫且還茫然沒有頭緒,只能走着看再說。

史可法心事鬱郁,最爲不滿的,反而是自己的東林內部被人分化利用!

從顧杲一去清江之後,到現在半月左右時間,江南士紳已經與清江合作,大量的生鐵礦石,銅、金銀、布匹、糧食、生絲,硫磺、硝石等物,源源不斷的物資送了過去。

事情就是在顧杲去了清江之後發生的變化。

史可法對此心知肚明,顧杲一行,必定就是與太子的清江行營上下有了某種默契。如此這般,江南士紳們把持的礦脈和各般資源纔會源源不斷的向江北送過去。

對這件事,史可法倒不是反對充實淮揚,亦不是想和太子爲難。

國事與黨爭哪個重哪個輕,這一點史可法還是分的清楚的。

這個人,當時人都以君子來形容他,雖然在議和與很多事上他都做的不好,但本身品行是沒有問題的。

史可法所憂心的,只是太子原本就有太過充實而不受中央制約的財稅收入,有大量的白銀在手,又有數萬新軍和徐州淮安揚州數鎮受他節制,萬一在此時少年人心生髮作,悍然揮師北上,與東虜開釁打了起來……那可就真是麻煩大了!

史可法和馬士英在內,也是相當一部份人的看法是一樣的。

大明已經是這個樣子,皇帝抓了十幾年權,處置了多少人,現在弄的國弱民貧,天下人苦不堪言,再撲騰下去也不外如是。倒是認清現實,恐怕還有一二百年的太平曰子可過。

不過東林同志們見利而忘義,只爲了減免了一點厘金就甘爲人所控。

史可法思想起來,自是氣悶無比。

太子現在手頭有的是銀子,厘金和捐納所收入的具體數字不詳,但根據一些蛛絲馬跡來看,最少當有數百萬之譜。

這個數字,已經足夠叫江南朝堂上下所有人動心。

而世族之中,也有相當讀書不成的人。監生可以捐納,等於有了生員身份,出遊,和父母官打交道,都是十分方便。

而況還可以一體會試,有的人鄉試不成,但會試可能邀擊得中,這個可能也是有的。

現在江南一帶已經有強烈的呼聲,連內閣和禮部、戶部都拖不下去了。前幾天內閣會議,江南和閩浙、湖廣、雲貴,一體施行捐納,包括多少個捐納的點,提多少入中央部庫,地方可以留多少,解省至庫的手續如何,火耗是多少,這些細則什麼的已經在商討之中。

內閣會議之時,包括李邦華和王鐸在內,各人都是喜笑顏開,十分高興。

國朝歲入,現在不過是七百萬之譜。太子在淮揚一地就已經遠過此數了。當然,淮揚清江那是特例,別處厘金收入加起來,也不會比淮揚多出太多,至於鹽課收入,淮鹽更是鹽課最一,別處都沒得比。

倒是捐納所入,恐怕能超過淮揚數倍甚至十倍以上。

江南一地,就有多少有銀子的世族大家?其中又有多少子弟願意捐納爲監生?而且,又有多少人在海外貿易上發了財,願意拿大筆白銀出來,捐一個官帽子在身上?

戶部粗略算算,全部加起來,恐怕捐納一樣,就有兩千萬之譜的白銀收入。

有這麼一筆錢在手,改革營制,劃定防區,編連新軍,撫卹流亡,包括農田水利諸事,都可以從容進行了。

而大明前途來說,最少江南半壁能保住了。

未聽說一個朝廷財餉充實,兵員亦是足夠,而世族歸心,武受制於文,政治亦是清明的提前之下,卻被人滅國的。

到了此時,捐納之事所帶來的連鎖反應,也是漸爲人所知道。

當然,衆口一詞誇讚的當然不是內閣或軍務處,而是遠在清江的太子。

一想起來諸事都被皇太子牽着鼻子走,諸事無所獻替,包括中樞制度,軍制,收拾人心,重整綱紀,收拾財政,開源節流。

諸多事情,哪一樣不是太子牽頭,衆人只是跟在後頭?

唯一史可法與馬士英達成共識,一起施爲的議和一事,還被太子找着漏洞,狠狠一擊,弄的顏面大失。

此時思之,再表現豁達,心中的難堪與憤憤難平的心理,又如何能盡然消解?

就在書房中徘徊不安,意氣難平的時候,有一個俊僕悄沒聲息的進來,就地請了個安,然後才小聲道:“老爺,高老爺來拜,見不見?”

這幾天內閣和軍務處都吃了排頭,崇禎大爲光火,下朝之後,各人都是閉門謝客,做出一副謝罪知過的樣子出來。

但高弘圖過來,卻是非見不可的。

當下便是點了點頭,道:“請到這裡來。”

雖不是通家至好,但彼此爲同道同黨,又是內閣成員,相交多年,所以自然是內書房來見面。

沒過一會兒,外間靴聲囊囊,史可法迎上兩步,見家下人掌着燈燭引高弘圖進來,他便向高弘圖點了點頭,道:“硜齋前來,應是爲了捐局的事前來吧?”

高弘圖笑道:“此是頭等大事,明天戶部應該把辦法報給內閣,內閣也應該向上陳奏,否則的話,皇上該怪罪我等尸位素餐了。”

見史可法默然點頭,高弘圖卻又將話鋒一轉,只道:“不過學生此來,還不止是捐局之事,還有一件十分要緊的大事,要向憲之你陳報。”

彼此會議私宅,雖議公務,但就不必要那麼正經其事,這也是私宅會議的好處之一,有什麼說錯了說漏了的,可以從容彌補。

所以史可法愕然道:“公何言?什麼樣的大事,要如此正經其事?”

此時彼此對坐,家人上來奉茶,高弘圖因只笑而不語,等僕人們全部退了下去,他才從懷中掏出一個小包來,對着史可法道:“瞧吧,這又是江北送過來的玩意兒。以你之才,想來一見就知道其中深意,而又是一篇多麼重要的文章在了。”

自厘金一事江南士紳與清江答成妥協,而清江行營又是不停的購買江南士紳手中掌握的礦脈資源後,高弘圖對皇太子的態度就爲之一變。

他這個戶部尚書,原本是沒當一回事,可以隨時求去。

畢竟當官只是一時,爲士紳纔是一世的。很多人不明白明之士紳在鄉里要佔多大的便宜,擁有多大的勢力,並且可以經營成什麼樣的大世家,看不到此點,只是看到當時的官員不把官位看在眼裡,頂撞皇帝,動輒辭官者,其實風骨倒不一定怎麼硬挺。

因爲明朝風氣就是如此,得罪皇帝而保全士大夫者,退職之後,將來起復準有希望。

就算無機會起復,也在鄉間故里過舒服曰子,任何大小事情,士紳都有決定之權,而地方官非仰賴士紳不能安居其位。

(未完待續)

第144章 南京(32)第155章 南京(43)第167章 淮上(5)第201章 餘波(10)第108章 立基(10)第271章 會戰(7)第262章 序幕(8)第155章 南京(43)第111章 立基(13)第164章 淮上(2)第313章 會戰(49)第329章 決勝(4)第164章 淮上(2)第98章 風雲(14)第163章 淮上(1)第223章 轉折(3)第18章 非常第16章 潰敗第93章 風雲(9)第332章 決勝(7)第313章 會戰(49)第211章 收穫(4)第296章 會戰(32)第236章 轉折(16)第299章 會戰(35)第207章 餘波(16)第323章 會戰(58)第274章 會戰(10)第247章 轉折(27)第10章 校閱第331章 決勝(6)第248章 轉折(28)第34 羣英會(4)第231章 轉折(11)第154章 南京(42)第73章 盛京第261章 序幕(7)第168章 淮上(6)第44章 變數第二卷南方第一百一二十章 南京8第105章 立基(7)第180章 變化(6)第227章 轉折(7)第41章 走路第177章 變化(3)第337章 決勝(12)第20章 巧遇第322章 會戰(57)第33章 羣英會(3)第268章 會戰(4)第17章 渭南第68章 熱血(11)第207章 餘波(16)第152章 南京(40)第325章 會戰(60)第331章 決勝(6)第207章 餘波(16)第196章 餘波(4)第68章 熱血(11)第194章 餘波(2)第47章 總兵第213章 收穫(6)第105章 立基(7)第250章 轉折(30)第235章 轉折(15)第347章 決勝(22)第50章 哭廟第139章 南京(27)第289章 會戰(25)第二卷南方第一百一二十一章 南京9第165章 淮上(3)第186章 變亂(3)第179章 變化(5)第320章 會戰(38)第110章 立基(12)第5章 賜刀第329章 決勝(4)第221章 轉折(1)引子第157章 南京(45)第203章 餘波(12)第102章 立基(4)第221章 轉折(1)第211章 收穫(4)第173章 李巖(2)第33章 羣英會(3)第343章 決勝(18)第81章 擇賢第338章 決勝(13)第289章 會戰(25)第331章 決勝(6)第290章 會戰(26)第316章 會戰(52)第75章 告示第159章 南京(47)第201章 餘波(10)第114章 南京(2)第223章 轉折(3)第145章 南京(33)第309章 會戰(45)
第144章 南京(32)第155章 南京(43)第167章 淮上(5)第201章 餘波(10)第108章 立基(10)第271章 會戰(7)第262章 序幕(8)第155章 南京(43)第111章 立基(13)第164章 淮上(2)第313章 會戰(49)第329章 決勝(4)第164章 淮上(2)第98章 風雲(14)第163章 淮上(1)第223章 轉折(3)第18章 非常第16章 潰敗第93章 風雲(9)第332章 決勝(7)第313章 會戰(49)第211章 收穫(4)第296章 會戰(32)第236章 轉折(16)第299章 會戰(35)第207章 餘波(16)第323章 會戰(58)第274章 會戰(10)第247章 轉折(27)第10章 校閱第331章 決勝(6)第248章 轉折(28)第34 羣英會(4)第231章 轉折(11)第154章 南京(42)第73章 盛京第261章 序幕(7)第168章 淮上(6)第44章 變數第二卷南方第一百一二十章 南京8第105章 立基(7)第180章 變化(6)第227章 轉折(7)第41章 走路第177章 變化(3)第337章 決勝(12)第20章 巧遇第322章 會戰(57)第33章 羣英會(3)第268章 會戰(4)第17章 渭南第68章 熱血(11)第207章 餘波(16)第152章 南京(40)第325章 會戰(60)第331章 決勝(6)第207章 餘波(16)第196章 餘波(4)第68章 熱血(11)第194章 餘波(2)第47章 總兵第213章 收穫(6)第105章 立基(7)第250章 轉折(30)第235章 轉折(15)第347章 決勝(22)第50章 哭廟第139章 南京(27)第289章 會戰(25)第二卷南方第一百一二十一章 南京9第165章 淮上(3)第186章 變亂(3)第179章 變化(5)第320章 會戰(38)第110章 立基(12)第5章 賜刀第329章 決勝(4)第221章 轉折(1)引子第157章 南京(45)第203章 餘波(12)第102章 立基(4)第221章 轉折(1)第211章 收穫(4)第173章 李巖(2)第33章 羣英會(3)第343章 決勝(18)第81章 擇賢第338章 決勝(13)第289章 會戰(25)第331章 決勝(6)第290章 會戰(26)第316章 會戰(52)第75章 告示第159章 南京(47)第201章 餘波(10)第114章 南京(2)第223章 轉折(3)第145章 南京(33)第309章 會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