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將計

銅官山原名金牛山,早在春秋時,世人就在這裡發現銅礦,西漢年間在這設立“銅官”專司冶煉,銅官山由此而得名。

銅官山位於銅陵縣城東南方向僅四五里許,東與建鄴府所轄、一馬平川的繁昌、南陵兩縣相接,北面與羅望率荊南軍殘部被圍困的廬江縣隔江相望,可以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節點。

韓圭與史琥找劉隸、劉仁美談妥倚寨築營之事就告辭離開了,午前銅陵縣徵調五百多民伕趕到劉王寨協助修造營寨——劉隸也特意着劉壯飛帶領寨子裡百餘青壯扛着大鋸、鍬鏟,協助砍伐樹木、開挖壕溝。

擔心京襄援軍前鋒有可能吸引虜兵大舉反撲,特別是銅陵、池州以北的江面都還在赤扈水師的絕對控制之下,劉王寨內部的防禦沒敢有絲毫的鬆懈,劉仁美午前在寨牆上巡視,告誡寨勇莫要得意忘形。

劉仁美午時回到父親所居的茅舍,看到父親劉師望站在院子裡,正往東面眺望。劉王寨東南角地勢較高,視野可以越過寨牆,眺望到銅官山東麓修建營寨的情形。

“虜兵似乎並無反應,這是要叫京襄援軍不費吹灰之力,就在銅官山東麓紮下營寨嗎?”

劉仁美雖然不解父親爲何堅持不與京襄接觸,但他內心還是敬重他父親的,這時候心裡有了疑問,也坦然相詢。

劉師望收回遠望的眼神,看着長子還未被歲月刻畫的年輕的臉,問道:“以你之見,渡江虜兵後續會怎麼做?”

“虜兵應該不可能再對建鄴城進行強攻了,隨時都有可能會撤到江北去吧?”劉仁美說道。

“虜兵如果想強攻建鄴,還有機會嗎?”劉師望問道。

“靖勝侯親至牛首山督戰勤王,短短七八日就召集六七千義軍,虜兵哪裡還有機會攻下建鄴?”劉仁美說道,“再說,兩萬宿衛禁軍在京中也不純是擺飾吧?”

“赤扈人自己也知道失去強攻建鄴的機會了,應該也已經放棄一舉攻陷建鄴城的妄想了,那他們集結兵馬,反撲銅官山,或者在繁昌、南陵兩縣,沿青戈江建立攔截防線,又有什麼意義呢?那麼做,不過是將其有限的渡江兵馬分割成首尾難以相顧的三部分,特別是其倉促進駐銅官山以東的兵馬,還隨時有可能遭受到來自牛首山義軍與京襄援軍前鋒精銳的凌厲夾擊,”

劉師望悠悠說道,

“靖勝侯這些年南征北戰,用兵無堅不摧,絕非尋常將帥能及,赤扈人哪裡敢在靖勝侯面前露出這麼大的破綻?接下來虜兵想做的,或者說是他們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將戍守建鄴的宿衛禁軍、附近州縣受靖勝侯感召聚集起來的義軍鄉勇,以及後續從諸路州縣增援而來的勤王兵馬,牽制在南岸,以便他們能獲得更多的時間,逐一攻陷廬江、舒城、壽春等淮西重鎮。抱着這樣的目的,他們完全可以將有限的渡江兵馬集中於草汊河或破崗瀆入江河口附近……”

“父親以爲靖勝侯會如此應對?”劉仁美問道。

“或許這本身就是靖勝侯所希望的吧?要不然他們哪裡需要花氣力在銅官山建營寨了?無非是徐徐圖之罷了!”劉師望輕嘆一口氣,說罷就負手往茅舍之後走去……

…………

…………

“……徐懷恃南朝建繼帝真假難辨之密詔誘誅鄭懷忠、鄭聰父子,助淮王趙觀登位,趁趙觀及淮王府系將吏心緒激盪之餘,徐懷獲得與荊南、荊北制置司共同招討洞庭湖匪的權力,轉頭就奔赴荊北組建南蔡招討司,但實際藉此名義,控制南陽、襄陽等地,迫使南朝不得不割京襄許其自治——而從這一刻起,徐懷不爲人臣之野心可以說是彰顯無遺了……”

破崗瀆河口大營,赤扈渡江主要的將領齊聚一堂,與代表平燕宗王屠哥抵臨建鄴的淄萊兵馬副都總管桂布商議後續在長江以南的應對策略。

這段時間渡江諸將都已經清醒的意識到,或者親眼看到徐懷抵臨建鄴後,對南朝軍民的士氣提振有多恐怖。

即便再驍勇驕傲的赤扈老將,在壽春、廬江等城未下的情況下,也不敢主張進一步從本就因爲戰線拉得太長而捉襟見肘的北岸繼續抽調兵馬渡江。

這時候果斷從建鄴撤出去,趁南朝援師集結還極爲有限之時,重點加強對廬江、舒州、壽春等城的進攻,也就成爲平燕宗王府諸將的主流意見。

仲長卿這時候卻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鎮南宗王府諸將對京襄與南朝朝廷割裂及猜忌,一直都有極其深刻的認識,要不然也不會在兩年對峙作戰無果之後,就直接主張與南朝媾和。

目的其實就是促使南朝朝廷在沒有外部威脅的情況下,加強對京襄的遏制,促使京襄與南朝朝廷的矛盾公開化、激烈化,甚至與他們聯手將京襄扼殺在徹底崛起難制之前。

很可惜鎮南宗王府的主張沒有受到汗廷的重視,甚至平燕宗王府諸將也覺得這樣的主張太過軟弱。

仲長卿這次趕到建鄴後,協助兀赤部署對牛首山及躍龍寨等地的軍事封鎖,也從種種跡象看出京襄很早就對他們突襲建鄴有強烈的預測。

而單純從軍事行動的角度看,京襄援師走長江北岸經黃蘄兩州抵達舒州,威脅他們的側翼,應該是更好的選擇。

因爲走北岸進駐舒州,不需要渡江,推進的速度將會快得多,京襄援師也不用太擔心赤扈水師來自下游江面的威脅。

而以徐懷及京襄諸將的眼力,自然早就能看出赤扈東路大軍這次並沒有一舉拿下建鄴的能力;畢竟南朝建繼帝所打下的基礎,還沒有被新帝及汪、楊等人徹底摧毀。

然而徐懷卻寧可東進增援速度大幅放慢,也要決定從南岸增援建鄴,甚至不惜以身犯險,先趕到建鄴安定人心、提振士氣。

很顯然徐懷及京襄衆人有着很深層次的意圖或者說野心。

這簡直就是昭然若揭的事情。

仲長卿主張將計就計,不主張渡江兵馬過於急切全部從南岸撤走,主張將一部分渡江兵馬,特別是一部分精銳戰力,集中到破崗瀆外河下游沿岸來,繼續釘在建鄴城附近不走。

目的就是要讓徐懷有機會在建鄴附近進一步召集義軍人馬加以控制,就是要讓徐懷繼續在建鄴城外滋長人望。

這樣,他們一方面將能更從容的組織北岸兵馬進攻廬州、舒城及壽春等城,另一方面就是促進徐懷及京襄衆人的野心更徹底的暴露出來,令京襄與南朝朝廷再難相容。

這恰恰是在這次發動東路攻勢之前,鎮南宗王府所極力主張的事情。當然,其中還是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鎮南宗王府之前更期待南朝朝廷還能有效掌握其他區域,集中兩淮、兩江及兩湖的地方力量,對京襄進行壓制、限制,乃至最終進行武力削藩。

然而他們目前不果斷撤出,還要將一部分渡江兵馬拖延在南岸不走,有可能給徐懷一舉控制南朝朝堂的機會,但控制住朝堂,並不意味着京襄就已經徹底控制住了南朝半壁江山,更有可能的是直接促使南朝半壁江山先四分五裂起來。

當然了,騎兵部隊還是要先進行撤離。

畢竟運送戰馬渡江,實在要比運送兵卒困難得多——一艘艨艟戰船,一次可以運載上百將卒渡江,卻未必能裝得下十匹戰馬,因此傳統的戰船艙室都比較低矮,隔艙以及甲板又較爲狹窄。

在這一點上,京襄援師也遇到同樣的困難,因此京襄援師前期僅有千餘騎兵渡江到南岸,其他進入南岸的兵馬以步卒爲主。

這點,赤扈進入長江中游的哨船、斥候都看得一清二楚。

這也是京襄這次別具野心的主要???????????????跡象。

仲長卿的主張,也得到兀赤等大部分渡江將領的支持。

目前平燕宗王府內部,最不願乾脆利落北撤的,恰恰也是他們這些渡江將領了,即便他們要面臨的是即將增援進入建鄴的京襄精銳。

甚至有人主張,先將戰馬都運過河去,將一部分赤扈精銳留在破崗瀆河口大營,加強對南朝援軍的牽制能力。

…………

…………

隨着赤扈渡江兵馬全部收縮到破崗瀆下游數座沿河營寨,甚至將大部分戰馬以及一部分兵力運送到北岸,加強對廬江、舒城等城的圍困,建鄴城總算是恢復了與外界的聯繫,甚至有一部分兵馬從東城及南城的城門出來,恢復對建鄴以東、以南地區的控制。

朱沆也終於得以進入建鄴城、進宮復旨。

“虜兵已料無望攻陷建鄴,纔有此時的大舉收縮,陛下當務之急乃是令宿衛禁軍進攻河口敵營,徹底解建鄴之危。只有這樣,靖勝侯與諸路援師才能專心致志渡江與敵作戰,以解淮西之圍!”

朱沆跪在垂拱殿前,言辭懇切的奏請紹隆帝即刻調派宿衛禁軍出城作戰。

從赤扈水師突襲建鄴已經過去一個月的時間了,但當世消息傳遞以及兵馬集結,效率都極爲低下,像京襄與荊北能有兩三千前鋒兵馬先期抵達銅陵、潛山,都已經算是動作迅速的。

目前徐懷在牛首山召集的義軍,因爲兵械、鎧甲簡陋,又缺乏足夠的軍將武吏進行統領,戰鬥力不是特別強——朱沆知道叫徐懷此時統領前期集結起來的義軍,去強攻敵營太強人所難了;京襄援師主力目前未到,義軍並不應該承擔衝鋒陷阱的重任。

當然,朱沆更清醒的意識到,京中再無動作,而讓徐懷在牛首山藉口建鄴威脅未除,繼續召集義軍,再等到京襄精銳兵馬趕到建鄴會合,到時候就算徐懷沒有取代之意,他下面那些人就沒有這個心思了?

大越高祖皇帝也是半推半就才披上黃袍的啊!

在朱沆看來,唯一能緩解這層危機的辦法,就是宿衛禁軍必須儘快有所作爲,也必須要儘快讓徐懷率部渡江去北岸作戰……

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一百八十九章 解救第一百六十四章 山中第四十二章 老成謀國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十一章 天命第九十五章 大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五路度支使第七章 臘月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儲第一百五十四章 牽涉第九十八章 春風得意幽憤槍第三十章 有備而來第三十章 探路第二十二章 拙計笨策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二百四十八章 高原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七十八章 信使第八十九章 市井殺賊如屠狗第二百零三章 流民派第六十四章 示敵以弱第一百七十七章 出谷第一百四十八章 部署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第一百二十六章 近城第七十章 消息第一百章 當機立斷第二百零九章 變故第六十七章 巧辭善辯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二十二章 拙計笨策第一百二十一章 屠狗輩第一百章 死士第八十三章 當街刀問賊第九十二章 客遠不爲阻第三十八章 殺羊屠狗男兒事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七十一章 其人之道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城(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一百九十六章 淮瀆第一百九十六章 愁事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一百零九章 未雨綢繆時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霧第一百九十四章 濃霧第九十三章 潰逃第三十九章 心機算盡第九十一章 意氣用事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九十章 赴襄陽第十七章 少年逢春第三十五章 安置第一百一十一章 帥旗第五十六章 怯敵第七十二章 舊人相逢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八十七章 用事當用急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四十一章 水力鍛錘第一百四十四章 殺人放火招安事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一百四十四章 殺人放火招安事第二百三十六章 潁水第一百九十一章 洛陽攻略第一百一十五章 置縣之議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九十八章 春風得意幽憤槍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九章 馳援第五十一章 掩藏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十四章 促降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一百六十六章 靖勝侯府第一百八十五章 軍議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軍寨第四十五章 將計第五十二章 大匠師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軍而上第一百二十九章 試射第五十五章 混亂第一百八十章 大婚之日第四十九章 西軍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八十七章 雨中第五十九章 斗轉星移婦人心第八十三章 鐵橋第七十七章 大寇陳子簫
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一百八十九章 解救第一百六十四章 山中第四十二章 老成謀國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十一章 天命第九十五章 大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五路度支使第七章 臘月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儲第一百五十四章 牽涉第九十八章 春風得意幽憤槍第三十章 有備而來第三十章 探路第二十二章 拙計笨策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二百四十八章 高原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七十八章 信使第八十九章 市井殺賊如屠狗第二百零三章 流民派第六十四章 示敵以弱第一百七十七章 出谷第一百四十八章 部署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第一百二十六章 近城第七十章 消息第一百章 當機立斷第二百零九章 變故第六十七章 巧辭善辯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二十二章 拙計笨策第一百二十一章 屠狗輩第一百章 死士第八十三章 當街刀問賊第九十二章 客遠不爲阻第三十八章 殺羊屠狗男兒事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七十一章 其人之道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城(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一百九十六章 淮瀆第一百九十六章 愁事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一百零九章 未雨綢繆時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霧第一百九十四章 濃霧第九十三章 潰逃第三十九章 心機算盡第九十一章 意氣用事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九十章 赴襄陽第十七章 少年逢春第三十五章 安置第一百一十一章 帥旗第五十六章 怯敵第七十二章 舊人相逢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八十七章 用事當用急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四十一章 水力鍛錘第一百四十四章 殺人放火招安事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一百四十四章 殺人放火招安事第二百三十六章 潁水第一百九十一章 洛陽攻略第一百一十五章 置縣之議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九十八章 春風得意幽憤槍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九章 馳援第五十一章 掩藏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十四章 促降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一百六十六章 靖勝侯府第一百八十五章 軍議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軍寨第四十五章 將計第五十二章 大匠師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軍而上第一百二十九章 試射第五十五章 混亂第一百八十章 大婚之日第四十九章 西軍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八十七章 雨中第五十九章 斗轉星移婦人心第八十三章 鐵橋第七十七章 大寇陳子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