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遊說(中)

“使君,冀州乃天下之重資,河朔之要衝。如今非比平日,於此戰亂之時,守一州之要,非常人可爲。

使君出身潁川文華世家,飽讀經書,於經典一道可謂勝過常人遠矣,然使君自度,縱然盡心盡力,可能保證大軍供應,大局不失?”

若是平時,韓馥自然是硬着頭皮說自己沒問題,然而這般時候確實不敢逞能。他深知自己把冀州大姓幾乎得罪了個遍,只要這些人稍稍不配合,便要出大亂子。

內心深處他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無力掌控冀州。若是正常刺史上任,巡訪各郡國,怎麼也能拉來一二盟友。然而他這個刺史被戰亂困在冀南,導致如今對冀州的掌控力度非常薄弱。

就算比起南邊的那位境遇相仿的同僚,韓使君也要慘上幾分,畢竟劉使君境內沒有一支足以掀翻他的軍事力量。

但韓馥仍然有些不甘心,外放一州刺史,對於他來說是仕途的重要一步。在此之前他是三獨坐之一的御史中丞,若能在刺史任上有所政績,入朝位列九卿當是沒有問題,這是無數官僚畢生的夢想。

即便三公九卿的權力越發虛化,這十二個位置仍然讓士人們趨之若鶩,這代表着仕途的頂峰。

況且身邊站着兩名同郡的後輩俊秀,讓沮授這麼一通勸,倒是頗爲丟臉,是以韓使君心中亦是隱隱有些不快。

種種因素交織之下,韓馥陷入了沉默。

陳羣與荀諶對視一眼,笑道:“我等初來乍到,倒是不甚瞭解冀州情形,也不便插言,便先行告退,請二位慢敘。”

韓馥恍然驚醒,頓時聽出了陳羣的意思,既是避嫌以免韓馥難堪,亦是不想插手冀州事務。

失去潁川鄉友的幫助,就算在士林清議中,韓馥也難以獲得優勢了。

沮授有些疑惑地看了二人一眼,開口道:“在下該說的基本也說完了,只剩一句肺腑之言,若冀州無盧中郎將,即便使君這般失位,在下也會力主與劉相君一戰。這既是維護禮法綱要,亦是爲冀州安定着想。

但盧中郎將的駐軍就在那,即便他很可能不會參與到冀州事務中,但冀州的大姓們會猶疑,會忌憚,他們的立場也會產生偏移,這般爭鬥下去,只會是內耗。而使君與劉將軍相比,確實有所差距。忠言逆耳,望使君細思。”

說完,沮授深深一禮拜別,轉身便走,韓馥下意識的擡了擡手,最終還是嚥下了挽留的話語。

陳羣快步跟上道:“使君驟逢大變,難免有所神亂,且讓羣代使君送先生一程。”

“授榮幸之至。”

二人並肩走了出去,沮授輕聲道:“不知陳君先前之語何意?”

陳羣笑道:“在下只是訪友而來,有些日子沒有見過荀公達了,頗爲想念,並不想牽扯進冀州的渾水中。”

“陳君倒是好生快活,隨心自在啊。”

“在下未曾出仕,比不得各位憂國憂民。”

“李府君曾有一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以在下觀之,陳長文又豈是放蕩狷狂之狂生?”

陳羣一怔,笑道:“李明遠此言在下也有所耳聞,憂國憂民憂天下,話說的漂亮,倒是不知道人又如何?”

“在下與李府君相交不深,但劉相君對李府君甚是倚重;鉅鹿田元皓,才能遠勝在下,素以剛而犯上聞名,卻能甘心投入其帳下,其人必有不凡之處。”

陳羣摸着下巴道:“唔,能容忍剛而犯上之人,不管才幹如何,單隻一條容人之量,便非常人可比,確實可入俊秀之列。

此前何大將軍爲其造勢,多言稱其剛直不阿,不畏權宦,在下本以爲其只是外戚走狗,看來是小覷了此人。”

“……”沮授略一沉默,無奈道:“陳君這般說話,也太過容易得罪人了。”

陳羣一臉無所謂的道:“沮公與河朔名士,又豈會如婦人一般亂嚼舌根?在下點評人物慣了,倒是沾了孔文舉不少習氣,還請先生見諒。”

陳羣一口鍋扣到了遠在北海的孔融身上,沮授頓時哭笑不得,這位自出生時便站在士林頂峰的世家嫡脈,倒也確實有狂傲的本錢,陳寔這位士林領袖親自評價:“此兒必興吾宗”,讓陳羣自幼便籠罩在一片光環之中。

不過細細再品,沮授搖頭道:“陳君卻是想借在下來試探李府君?若想評論人物,還是當面見過爲上,不必假意狷狂,刻意刺激。須知人非聖賢,縱是性情易怒又如何?

識人當憑己之慧眼,若無識人之明,也不必品評人物了,在下一點愚見,陳君見諒。”

陳羣怔了下,苦笑道:“在下失禮了,還請先生勿怪。只是這些年來多以此類方法識人,一時恐怕難以扭轉。”

“如荀氏五子?”

陳羣笑道:“哈哈,當時出此狂言,一是想給荀文若找些事做,二是想試探汝穎人物的反應,三則是不忿孔文舉常言夫子故里多賢才,卻不想一言天下皆知,後來讓荀文若好一通埋汰。”

沮授抽了抽嘴角,這種“當今無對”的評價在士林中多是狂言,只是出自陳羣之口,評價的是潁川望族之後,自然又有不同,才引起軒然大波。

卻不想背後的原因竟然還有年輕人賭氣。

“不過此言雖狂,但以羣生平所見,確實沒有幾人能與荀文若相提並論。也是羣見識淺薄,或許這次河朔之行,能從河朔名士中尋訪出一二人物。”

沮授想了想此前與荀攸見面的場景,倒是輕輕點頭。

稍稍回神一看,卻是已到府門,沮授拱手道:“陳君請回吧,還請陳君能對使君曉以利害,天下事急,冀州事繁,不好久拖。”

陳羣輕輕頷首道:“沮先生雖然是站在趙相的立場上勸說韓使君,但一番話語確實有些道理,在下也是有些贊同。但使君之事還是由其自決吧,若是牽連太多,他日有所悔,反倒是容易生亂。”

沮授若有所思的點點頭道:“陳君此言有理,倒是在下有些急切了,既如此,便一切隨緣吧,告辭。”

第四百三十九章 屠刀第十三章 前倨後恭第一百六十五章 雒陽終局(上)第三百七十九章 虎之殤(下)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戰爭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第二百七十八章 各懷心思(上)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二百一十二章 豪傑之論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三百二十二章 接旨(上)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二百三十三章 終變(七)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五百一十九章 思考第二百三十六章 廢立(二)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一百五十八章 亂起(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機關算盡太聰明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三百零七章 任峻(中)第七十二章 夜談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變(上)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關中(十一)第一百六十九章 聯姻第三百三十八章 援兵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五百七十一章 王府夜談(上)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趙女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二百八十二章 清查土地第三百三十三章 青州亂起第四百三十八章 開端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五章 黨人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二百四十八章 羣雄起(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九十章 猛士雲集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三十章 三荀第三十章 三荀第四百五十章 改變(上)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二百五十八章 會盟(下)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七十章 迎駕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亂起(下)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四百二十二章 宴席(上)第二百四十八章 羣雄起(下)第三十六章 興趣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斷(下)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親(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亂起(中)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五百章 演(下)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下)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十八章 禁宮斥宦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
第四百三十九章 屠刀第十三章 前倨後恭第一百六十五章 雒陽終局(上)第三百七十九章 虎之殤(下)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戰爭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第二百七十八章 各懷心思(上)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二百一十二章 豪傑之論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三百二十二章 接旨(上)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二百三十三章 終變(七)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五百一十九章 思考第二百三十六章 廢立(二)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一百五十八章 亂起(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機關算盡太聰明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三百零七章 任峻(中)第七十二章 夜談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變(上)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關中(十一)第一百六十九章 聯姻第三百三十八章 援兵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五百七十一章 王府夜談(上)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趙女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二百八十二章 清查土地第三百三十三章 青州亂起第四百三十八章 開端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五章 黨人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二百四十八章 羣雄起(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九十章 猛士雲集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三十章 三荀第三十章 三荀第四百五十章 改變(上)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二百五十八章 會盟(下)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七十章 迎駕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亂起(下)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四百二十二章 宴席(上)第二百四十八章 羣雄起(下)第三十六章 興趣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斷(下)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親(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亂起(中)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五百章 演(下)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下)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十八章 禁宮斥宦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