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解鬥

《孟子·滕文公上》曾引陽虎之言有云:爲富不仁矣,爲仁不富矣。

這是成語爲富不仁的原出處,出自陽虎之口與出自孟子引用,其意之重恰好相對,陽虎側重於後一句,孟子則更重前一句。

雖然儒家之中亦有子貢這位輩分極高的“儒商”,即所謂以義經商。但就孟子等儒家激進派的人看來,仁與富是有一定的對立關係的,富者壞仁。

朝廷重農抑商主要原因或許是爲了穩固統治,打壓富可敵國的富商大賈,但儒家思想的影響亦不可無視。

對於漢代而言,從官面上講,行貨殖的商賈地位是特化的,這種特化其實是一種歧視,即商賈政治地位低於一般人。“市井子孫不得仕宦爲吏”,單從這一條上來講,陶謙的行爲其實是違制的。

即便糜家已經轉化成了田連阡陌的大地主,但經商活動亦從未停止,本質上仍是大商賈,陶謙以糜竺爲別駕,若是放在平日裡,恐怕會被鋪天蓋地的彈劾摺子逼得辭官謝罪。

而陶謙此時這般擡舉糜竺,自然是希望將其的身份與子貢聯繫起來,打上“義商”的標籤,以免李澈因爲歧視商賈而動怒。

李澈輕輕一笑道:“糜別駕不必這般謙遜,陶公經年老臣,宦海沉浮多年,可謂是老而彌堅。能讓陶公破格徵辟爲別駕,足見糜別駕之品德才能都是上上之選。吾爲青州牧,不會干預徐州政事,此事與吾無關。”

糜竺與陶謙對視一眼,拱手對李澈道:“下吏只是在徐州略有聲名,蒙父老鄉親信重,才得以被牧伯徵辟,實在不敢當李牧伯如此盛讚。

恰如如今徐州之危局,下吏眼看着牧伯殫精竭慮,卻沒有一謀一策獻上,着實慚愧啊。”

“徐州危局?”李澈挑了挑眉,疑道:“可是據本侯來看,曹兗州已經被擋在了琅琊之外,如此情況,或許他很快便會知難而退,何談危局?”

李澈說完,堂中衆人卻默然無聲,李澈也不着急,只是饒有興致的掃視着在座的徐州高層,不知在想些什麼。

良久,陶謙澀聲開口道:“李侯有所不知,兗州軍如今能被臧宣高擋住,九成原因是曹兗州並未動用全力。而徐州泰半軍力幾乎都指着臧都尉的泰山衆,若是他們敗退,徐州對於曹兗州而言當真是一馬平川了。

老夫年事已高,曹兗州又是天下知名的能臣,既然他認爲老夫治理徐州不力,想要取而代之,老夫也不介意退位讓賢。只是一來這州牧之位畢竟是天子所授,不可私相授受,天子如今之意顯然是不希望曹兗州統領兩州軍政,老夫身爲漢臣,自不能隨意交出疆土。

二來……從泰山郡傳來的消息,曹兗州行事太過酷辣,非仁善之主,若將徐州交給他,老夫實在放不下心啊。”

兗州與徐州的人口和麪積差距並不大,徐州大約三百萬左右。而兗州是四百萬有餘。看似是勢均力敵的兩州,只是兗州處天下之中,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土地資源都要勝過徐州不少。

再加上自曹操統領兗州以來,鐵腕手段整肅州郡,擴充軍力,實力是遠強於徐州的。

最重要的還是徐州內鬥太嚴重,上下不能一心。陶謙直屬的丹陽精兵雖然精銳,但人數太少,就算加上各郡郡卒也不過勉強與泰山衆分庭抗禮,若非臧霸還算恭順,這簡直是幽州情況的翻版。

而兗州如今不管那些士人背地裡有多不爽曹操,至少表面上還是傾力支持,就算是形同獨立的陳留郡,張邈也還是支持曹操這個老朋友的。

見陶謙把情況說的這麼嚴重,李澈也嚴肅起來,沉聲問道:“既然形勢這般嚴峻,爲何不見陶公將丹陽精兵派上前線?趁着曹兗州尚未全力以赴之時將前軍一舉擊潰,豈不是正好能大大削弱其實力?”

陶謙長嘆一聲,無奈的道:“李侯有所不知,徐州有五郡之地,除卻琅琊,東海國亦與兗州接壤。如今丹陽精兵正駐守陰平與蘭陵,以防曹兗州忽施偷襲,畢竟州治尚在東海,若是連州治郯縣都丟了,這仗也不用打了。”

李澈蹙眉道:“主動權在曹兗州手上,這種分兵防禦並非長久之計,尤其是在對方兵力優勢的情況下。一旦曹兗州集結大軍從一點突破,陶公又能如何?”

“是以才盼望李侯能夠進行調解,使曹兗州明白老夫之苦衷啊。皆是漢臣,同室操戈又是爲何?”

“牧伯所言正是我等心中所想啊,徐州如今局面並非牧伯有意造就,曹兗州要肅清賊寇,卻是選錯了目標啊。”

“正是如此,天下本已漸趨安寧,曹兗州再起兵戈實屬無理之舉。”

……

堂中一衆人都附和着陶謙的話語,或指責曹操別有用心,或言稱曹操被人欺騙,總之便是希望李澈能作爲中間人進行溝通。

李澈只是笑着看他們義憤填膺的發言,時不時的點點頭表示“贊同”,待衆人稍稍安靜一些,他雙手虛按,示意他們停下,然後笑道:“諸君所言都甚是有理,本侯奉詔而來,自然是希望能夠道明其中曲折,以解紛爭。

但既然是解鬥,自然不能只聽一面之詞,本侯還希望能夠與曹兗州接觸一下,瞭解他的想法。只是曹兗州似乎未至前線,本侯也不好深入兗州,不知陶公可有法子應對?”

陶謙和糜竺等人對視一眼,肅然道:“老夫這裡確實有法子讓曹兗州與李侯面議,但此事着實太過危險了。兗州不比徐州,必然不會允許李侯攜大軍入境,隨行者恐怕僅能帶上親衛一兩百人,萬一……”

李澈笑呵呵的擺了擺手,悠悠道:“關將軍親提步騎四萬屯軍於甘陵縣,青州趙校尉亦提兩萬人屯於般陽,曹兗州應該還是很希望本侯安全回去的。”

清河國甘陵縣,齊國般陽縣,都是緊鄰泰山郡的地域,合計六萬大軍兵壓泰山,這威脅之意頗爲明顯。曹操此時應該是最希望李澈安全的人了。

徐州衆高層面面相覷,忍不住嚥了口唾沫,這就是冀州的底蘊,即便還要分防,還要監督北方,也能分出四萬人壓制兗州。若是全力發動起來,十萬大軍也不在話下。

相比之下,兗州和徐州實在是太不夠看,能和冀州扳腕子的州部,恐怕只有豫州。

陶謙沉思了許久,長嘆一聲,避席而起深深一躬,喟然道:“如此陷李侯於險地老夫實在慚愧,但徐州已是窮途末路,爲生民計,老夫萬分需要李侯將老夫的善意傳達給曹兗州。待李侯歸來,老夫願負荊請罪,以表歉意。”

第二十五章 刺殺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驚變(上)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四百二十二章 宴席(上)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二百九十章 常山之戰(二)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三百一十九章 末路(上)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主冀州(上)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冀州刺史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三百二十九章 算計(上)第二百八十五章 甄府(上)第三百零三章 戰後雜事(下)第五百六十二章 月下傾訴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財物(第四更,求首訂)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四百四十五章 開陽之戰(上)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與臣(上)第二百八十二章 清查土地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戰(四)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動(三)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起(上)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匈奴(一)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四百五十三章 不變則亡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四十二章 仁義第四百六十八章 肉湯與細作(上)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親(下)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七十章 迎駕第四百六十五章 當以義告,以道誅第一百八十章 送禮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二百六十八章 遊說(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化第一百七十七章 冀州刺史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第一百五十五章 議罪(下)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動(三)第六十四章 北芒山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動(六)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關中(十一)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第五百三十五章 關中動亂(六)第二百三十八章 廢立(四)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二百七十五章 選擇(上)第二百七十章 入主冀州(下)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十三章 前倨後恭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秋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關中(十)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四百八十四章 暗流涌動(五)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二百八十三章 用意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二百六十七章 遊說(中)第三百七十九章 虎之殤(下)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八十八章 招攬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第二百零三章 城門
第二十五章 刺殺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驚變(上)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四百二十二章 宴席(上)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二百九十章 常山之戰(二)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三百一十九章 末路(上)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主冀州(上)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冀州刺史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三百二十九章 算計(上)第二百八十五章 甄府(上)第三百零三章 戰後雜事(下)第五百六十二章 月下傾訴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財物(第四更,求首訂)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四百四十五章 開陽之戰(上)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與臣(上)第二百八十二章 清查土地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戰(四)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動(三)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起(上)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匈奴(一)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四百五十三章 不變則亡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四十二章 仁義第四百六十八章 肉湯與細作(上)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親(下)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七十章 迎駕第四百六十五章 當以義告,以道誅第一百八十章 送禮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二百六十八章 遊說(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化第一百七十七章 冀州刺史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第一百五十五章 議罪(下)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動(三)第六十四章 北芒山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動(六)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關中(十一)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第五百三十五章 關中動亂(六)第二百三十八章 廢立(四)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二百七十五章 選擇(上)第二百七十章 入主冀州(下)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十三章 前倨後恭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秋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關中(十)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四百八十四章 暗流涌動(五)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二百八十三章 用意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二百六十七章 遊說(中)第三百七十九章 虎之殤(下)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八十八章 招攬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第二百零三章 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