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

歷史上羣雄討董,最先起兵的是曹操,他於逃亡途中得到了陳留大姓衛氏的鼎力支持,衛氏傾盡家財爲其募兵數千,遂於陳留己吾起兵,是歲中平六年十二月。

在他起兵一月之後,也就是次年的正月,纔有袁術、袁紹等諸侯並起,這其中串聯諸侯的卻並非曹袁兩人,而是東郡太守橋瑁。

橋府君詐做三公文書,傳檄州郡,遍邀天下牧守討董,冀州牧韓馥收到文書後,迫於冀州大族的壓力,選擇了幫助袁紹,加入盟軍。

橋瑁的初衷究竟是由於近在眼前的曹操起兵刺激了他,還是爲了袁本初而奔走,亦或是真的忠心不二想誅除國賊,沒人清楚他的想法。

而十二月六日,正在緊鑼密鼓備戰的盧植看着手中的討賊檄文,氣得鬚髮皆張,口中斥罵道:“國賊!國賊!”

東郡太守橋瑁,轉前大司馬劉虞檄文,移書州郡,相約討袁。

橋瑁出自名門,乃故太尉橋玄族子,更是做過兗州刺史的人物,其號召力自然非同凡響,盧植已經可以預見到,會有多少野心之輩乘勢而起,起兵“勤王”。

至於橋瑁爲何要這般做,盧植倒也能猜出一二,兗州刺史劉岱和橋瑁的鬥爭已經進入白熱化了,雙方已是近乎不死不休的境地。

劉岱終究是名正言順的刺史,這般鬥下去橋瑁的劣勢會越來越明顯,是以橋府君只能行險一搏,做一次“忠臣義士”,而在這個光環的籠罩下,劉岱也會忌憚三分,不好肆意動他。

至於詐做的劉虞文書會不會被識破,且不說劉虞在袁術的掌控之下,闢謠的可信度極低,單說大漢朝的信息流通程度,那真的是造謠容易闢謠難。

更別提這個謠言符合了不少人的需求,反正發檄文的是橋瑁,就算明知是假,還不如將錯就錯,一起拼上一把。

有些時候,缺的就是一個藉口。

對這一切洞若觀火的盧植此時直感覺一陣無力,他可以壓制冀州人起兵勤王,因爲韓馥本就沒有起兵的心思,他又第一時間控制住了這位冀州刺史。

但其他地方自行起兵,他卻是沒有絲毫辦法。除非是站在袁術一邊,斥責這些人圖謀犯上,否則只能捏着鼻子認了。

一般的郡守國相,他還不用太過擔心,畢竟影響力不足,無法號召天下牧守。但橋瑁這種膽大包天的行爲,配上其特殊的身份,足以讓許多人響應號召,揭竿而起了。

偏偏造成這一局面的推手還是盧植自己,若非盧植緊鑼密鼓的備戰,已經表明了他的態度,橋瑁也不會這般行險。

便如歷史上一般,先有曹操袁紹開始動兵,橋瑁才傳檄州郡,結盟諸侯。

想到這裡,盧植也只能是一聲嘆息,唯有寄希望於速戰速決,然後順利解除牧守兵權。

……

“橋元偉事做的挺大,氣魄卻是忒小!討袁便是討袁,卻還要借大司馬之名,屬實小人之舉!”

濟陰郡冤句縣,曹孟德看着手中的檄文,言語中盡是對橋瑁的不屑。

與他對坐的中年官員撫須笑道:“孟德太過苛責橋元偉了,劉刺史終究是刺史,這些日子壓得橋元偉也是心中惶惶,迫不得已之下只能行此險招。他如今只是太守,要想讓天下人響應,那隻能是搬出說話更有分量的人。”

曹操嘆息一聲,滿飲杯中之酒,嘆道:“孟卓兄此言有理,只是眼見故人族中無後繼之秀,難免心中感傷。橋太尉何等樣人?可惜再難見此風采。”

此人姓張名邈字孟卓,現任陳留太守,張邈搖頭道:“橋太尉何等人物?橋氏若真是代代能出這般人才,那完全稱得上天命所歸了。”

曹操伸手虛擋,告饒道:“罷了罷了,操不再指責他便是,早聽說你與橋元偉關係尚佳,看來傳言不虛。”

“還是賴你的顏面,橋元偉對我也算是不錯,其人才幹也有中人之姿,但野心太大。”

“不提他了,無趣。倒不如說說,孟卓兄你對這檄文是何看法?”曹操揚了揚手中檄文笑道。

“盧中郎將若真需要天下牧守援兵,何必等到這時候才讓橋元偉傳檄州郡?其心意早已明瞭,無非是不想大動干戈罷了。橋元偉這般行徑,雖然可以緩解方伯帶來的壓力,但卻是大大的惡了盧中郎將,無異於飲鴆止渴啊。”

張邈面有唏噓之色,顯然很是不看好橋瑁的未來。

曹操嗤笑道:“誰管他橋元偉會如何?孟卓兄,你可有起兵之意?”

“盧中郎將……”

“盧子幹太過謹小慎微了,他盡心竭力的希望維持住大漢的骨架,不願讓大漢承受哪怕一丁點的風浪。

殊不知這猶如萬丈深淵上的獨木,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的下場。就憑他手上那一萬多人,也想攻破雒陽八關?

他若兵敗,要麼是開啓袁家掌權的時代,之後在某一天改天換日,或是再現桓帝故事。要麼是天下羣起討袁,徹底開啓亂世。”

“我想只會是後面那種可能吧。”張邈目含深意的瞥了曹操一眼。

曹操若無其事的抿了口酒,淡淡的道:“讓操坐視袁氏弄權,那是斷無可能的!操絕不會做袁氏的走狗,但也不想像那些黨錮的名士一般泛舟海外,所以只有一種選擇。”

“呵!”張邈搖搖頭,指了指東方,笑道:“若要起兵,山陽郡那兩位的意思可是很重要的。”

曹操微微沉默,放下手中酒杯,肅然道:“袁伯業非是奸惡小人,不會做背後捅刀子的事,去信一封問清楚便是。倒是劉公山……”

說着說着,曹操忽的一笑,灑然道:“他別無選擇,哪怕再恨橋元偉,這時候也唯有舉兵,之後纔有機會啊。”

張邈默默的點了點頭,神情卻忽的有些黯然。

曹操瞥了他一眼,嘆道:“本初兄非是從賊之人,何況以他之能,若是盡心襄助袁公路,這次廢立的舉動不會這般惹人發笑,也不會留下這麼多把柄。”

“然而袁公路此舉乃是大逆,若他兵敗,本初兄恐怕……”

張邈神情黯淡的搖了搖頭,他與曹操還有袁紹,三人自年輕時便相交莫逆,乃是故友,此時卻不得不刀兵相見,難免有所感傷。

曹操也是沉默良久,淡然道:“人各有志,亦各有命,本初兄是天下一等一的人物,無需憂心太多,且看着吧。”

張邈默默的輕輕頷首,神情頗爲複雜。

第二十三章 君明何須慮王莽(起名無能了)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八十三章 贈劍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五百一十章 皇權和士人第一百八十三章 河朔巨寇第五十五章 泄密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五百七十六章 崔琰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三百零二章 戰後雜事(中)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與臣(上)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二十三章 君明何須慮王莽(起名無能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七章 袁府第二百二十二章 宮變(中)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勝之書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戰端(上)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四百零四章 爭論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各方反應(下)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三百四十章 青州之治(上)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三百八十四章 邊市(下)第二百一十二章 豪傑之論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戰(八)第四百七十三章 議罰?議賞?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三百八十九章 勸學(上)第一百零五章 劍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三百八十二章 幽州牧劉表(下)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四百三十章 少年天子(四)第一百六十六章 雒陽終局(下)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狀第七十五章 賞功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戰(上)第一百二十章 趙瑾第一百零五章 劍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二百二十四章 兄弟(上)第三百一十一章 風水輪流轉(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一百三十六章 速斷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十六章 整理收穫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三百零九章 風水輪流轉(上)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七十五章 賞功第二百七十一章 地域之爭(上)第一百零四章 尋劍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
第二十三章 君明何須慮王莽(起名無能了)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八十三章 贈劍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五百一十章 皇權和士人第一百八十三章 河朔巨寇第五十五章 泄密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五百七十六章 崔琰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三百零二章 戰後雜事(中)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與臣(上)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二十三章 君明何須慮王莽(起名無能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七章 袁府第二百二十二章 宮變(中)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勝之書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戰端(上)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四百零四章 爭論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各方反應(下)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三百四十章 青州之治(上)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三百八十四章 邊市(下)第二百一十二章 豪傑之論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戰(八)第四百七十三章 議罰?議賞?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三百八十九章 勸學(上)第一百零五章 劍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三百八十二章 幽州牧劉表(下)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四百三十章 少年天子(四)第一百六十六章 雒陽終局(下)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狀第七十五章 賞功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戰(上)第一百二十章 趙瑾第一百零五章 劍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二百二十四章 兄弟(上)第三百一十一章 風水輪流轉(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一百三十六章 速斷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十六章 整理收穫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三百零九章 風水輪流轉(上)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七十五章 賞功第二百七十一章 地域之爭(上)第一百零四章 尋劍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