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

在劉岱與黃巾作戰之時,李澈也見到了鄭玄。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對於後世而言,劉備、荀彧、關張這些帝王將相是時代的英雄,而鄭玄這種人,卻是以學者的身份爲後世所傳唱。

若要類比,大約是董仲舒與漢武帝、衛青等人的區別。

且不論後世如何批判儒學思想,至少此時的鄭玄,是當世儒學最頂尖的人物,在幾十年後,華歆華子魚便毫不避忌的將他稱爲“爲世儒宗”。

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自古文人相輕,能讓一朝重臣冠以“儒宗”之名,鄭玄名望之顯赫也可見一斑。

然而在李澈看來,這就是一個很普普通通的老頭子,身形微微佝僂,發須蒼白如雪,臉上皺紋不少,彷彿溝壑一般,若是換上一身衣着,或許會被人當成老農。

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那就是身上始終有一種書卷氣,言談舉止雖然很和藹可親,卻總有一種爲人師的氣度。

“靈壽侯大名,老朽聞名已久。你我雖然素昧平生,但也算有所交集,自冀州刺史事後,老朽便總想與劉牧伯還有靈壽侯見上一面,當日之語多有妄言,還是鄭重致歉爲好。”

說罷,鄭玄避席而起,深深一揖以示歉意。

李澈連忙一個箭步衝上前去扶住了鄭玄,讓一個六十好幾、德高望重的老人行這種大禮,且不說傳出去影響太惡劣,單說自己心裡的坎都過不去。

“鄭公言重了,當日之事鄭公遠在東萊,自然不甚清楚內情,又無利益關聯,發聲也只是爲了正禮法綱紀,所謂對事不對人,又有何可致歉之處?”

鄭玄搖搖頭,肅然道:“未見分曉便大肆批判,此非治學之道,老朽之所歉,也非對人,乃是歉妄言耳。”

李澈扯了扯嘴角,三言兩語,看似鄭玄放低了姿態,主動權卻被他捏到了手裡,倒顯得李澈頗爲被動。

然而這種手段卻並不令人反感,年逾花甲卻不倚老賣老,德高望重卻不清高自恃,一舉一動雖是謙卑之舉,卻盡是宗師風範,當真是一代儒宗。

兩人僵持之際,剛剛踏入堂中的陳羣悠悠開口道:“鄭公於事有歉,僅於此致歉恐怕誠意不足。冀州刺史更迭,靈壽侯並非其中關鍵,鄭公若真要致歉,不如隨我等一道往鄴城一行?牧伯必掃榻以迎。”

鄭玄微微一愣,望着陳羣,皺眉問道:“閣下是?”

“晚輩冀州治中從事,潁川陳羣,字長文,見過鄭公。”陳羣深深一禮,縱然是潁川望族嫡傳,面對當世儒宗也不敢有絲毫怠慢。

鄭玄恍然道:“原來是文範先生之孫,故人之後,不必如此多禮。”

文範先生,便是陳羣祖父,潁川四長之一的陳寔陳仲躬,乃是與神君荀淑並稱的士林領袖。

“家祖常言鄭公學問精深爲當世之冠,羣心慕之。今日得見,實乃三生有幸。”

鄭玄搖搖頭,謙虛道:“此言過於擡舉了,文範先生道德高隆,學問精深,且有濟世安民之願,老朽遠不能及。今日見長文這般模樣,可謂青出於藍,不愧是被文舉一力誇讚的潁川陳長文。”

“羣班門弄斧,還望鄭公見諒。只是我家將軍對鄭公甚是仰慕,此番請鄭公前來也是有要事相商,鄭公緣何要這般強勢試探?”

見陳羣突然變得嚴肅起來,鄭玄喟然道:“老朽不過是想看看靈壽侯是何種人物罷了。如今看來,靈壽侯並非強勢之人,倒是不知冀州之事究竟有何內情,長文可能爲老朽解惑?”

陳羣昂然道:“冀州刺史讓賢之事,羣可謂全程旁觀。劉牧伯與李將軍決然沒有使用過任何陰私之法,一舉一動皆是堂堂正正。只是韓馥無能,戀棧權位,打壓忠良,以至於衆叛親離。

爲勤王之事,牧伯不得不暫代冀州刺史,此乃權宜之計,絕非藐視禮法綱紀。其後剿除國賊,朝廷也並未追究牧伯之行,還加封爲冀州牧,足見其中並無齷齪詭計。

鄭公通曉今古經文,想必也知道,退位讓賢,古人所貴。韓馥自知德行淺薄,請我家牧伯暫代刺史,又有何不妥之處?”

看着陳羣義正辭嚴的模樣,李澈險些笑出聲來。鄭玄卻皺眉思索了一番,點點頭道:“如當日子幹信中所言,看來靈壽侯與劉牧伯確實是不得已而爲之。那韓馥當真如此跋扈?以至於同爲潁川俊秀的長文竟然不願意幫他?”

陳羣肅然道:“韓文節無才而居高位,無能而有野心,爲一州刺史,卻因爲膽小怕事而不願剿匪;不勤王向雒,卻將手中精銳對準州中國相;因私人怨憤,便違背盟誓,對勤王大事陽奉陰違。這種小人,有何資格監察一州軍政?”

鄭玄輕輕點頭,閉目沉思了半晌,喟然道:“如此,便與當日子乾的書信盡數對上了,不過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罷了,老朽不明就裡,失言矣。”

陳羣笑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是往事不可追,來事猶可以之爲鑑,鄭公對青州的焦使君看法如何?”

“長文此言何意?”鄭玄輕撫白鬚,有些訝異的問道。

李澈重重拍了拍手,大聲道:“把那裝神弄鬼的妖人帶上來!”

兩名士卒拖着如同死狗一般的大巫祝走上堂來,李澈指着大巫祝道:“鄭公,此人本是一沒落士族之後,懂一些讖緯之言,又隨黃巾周旋,學到了不少鬼神之說與糊弄百姓的戲法。

後來心生邪念,假稱可與蒼天溝通,欺騙焦使君爲他所用,以至臨菑城內軍政盡數爲一羣裝神弄鬼之輩把持。

更是鬧出了天大的笑話,焦和強行令一千士卒接受此獠‘請神’,自以爲刀槍不入,以血肉之軀衝擊黃巾軍陣,盡數戰死沙場。這等可笑之事,竟然發生在齊國臨菑,曾經的稷下學宮左近,當真是令天下人笑話!”

鄭玄霍然色變,波瀾不驚的神情第一次大變,怒道:“此話當真?”

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四百六十五章 當以義告,以道誅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第五百二十二章 插旗第八十二章 不忘初心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四百七十七章 陪都(下)第二百四十四章 興兵爲國,安問袁盧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戰(上)第三百一十九章 末路(上)第三百五十五章 謀算第五百七十一章 王府夜談(上)第四百五十六章 師出有名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執第一百六十七章 襄國長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六十二章 賊寇習性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戰爭第四百二十章 琅琊王(上)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五百二十六章 朱雀闕上(上)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四百二十四章 東海糜氏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宮爭執(下)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親(中)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戰(三)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戰(五)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冀州刺史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四百三十八章 開端第三百八十四章 邊市(下)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三百一十二章 謀劃(上)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間地獄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一百零三章 送別第三章 抉擇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三百九十九章 諜中諜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四百零二章 關靖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五章 黨人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五百零七章 許靖第三百四十章 青州之治(上)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第五百四十八章 韓遂之敗(上)第三百七十九章 虎之殤(下)第四十六章 進諫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一百四十六章 斷其一臂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五百一十七章 談心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五十五章 泄密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關中(五)第二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三百九十三章 殘酷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三十章 三荀第二十一章 呂韻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三百九十一章 怒火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第一百三十四章 權柄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戰(三)第四百一十七章 未來
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四百六十五章 當以義告,以道誅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第五百二十二章 插旗第八十二章 不忘初心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四百七十七章 陪都(下)第二百四十四章 興兵爲國,安問袁盧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戰(上)第三百一十九章 末路(上)第三百五十五章 謀算第五百七十一章 王府夜談(上)第四百五十六章 師出有名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執第一百六十七章 襄國長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六十二章 賊寇習性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戰爭第四百二十章 琅琊王(上)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五百二十六章 朱雀闕上(上)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四百二十四章 東海糜氏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宮爭執(下)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親(中)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戰(三)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戰(五)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冀州刺史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四百三十八章 開端第三百八十四章 邊市(下)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三百一十二章 謀劃(上)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間地獄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一百零三章 送別第三章 抉擇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三百九十九章 諜中諜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四百零二章 關靖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五章 黨人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五百零七章 許靖第三百四十章 青州之治(上)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第五百四十八章 韓遂之敗(上)第三百七十九章 虎之殤(下)第四十六章 進諫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一百四十六章 斷其一臂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五百一十七章 談心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五十五章 泄密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關中(五)第二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三百九十三章 殘酷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三十章 三荀第二十一章 呂韻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三百九十一章 怒火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第一百三十四章 權柄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戰(三)第四百一十七章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