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

三萬大軍安營紮寨,遙遙望去當真是蔽日遮天,黑壓壓一片,令人望而生畏。

臧霸等人遙遙看着青徐聯軍當面紮營,連上前搦戰的底氣都沒了。若只論人數,泰山衆那是半點不少,甚至還猶有過之。

然而自曹操進攻徐州以來,泰山衆已經連戰數月,可謂是身心俱疲,士氣早已不在。縱然臧霸有心想要殺一殺對面的威風,卻也不得不認清現實。

如今泰山衆士氣低迷,厭戰情緒強烈,再加上新近歸附曹操,歸屬感也不怎麼強,全軍上下沒多少人願意爲曹操死戰到底。打打平叛的順風仗還行,與青徐聯軍硬碰硬純屬以卵擊石。

再加上二五仔昌豨又犯病了,整日在軍中散佈投降言論,這更是加劇了泰山衆內部的分化。很多人都對此頗有微詞,畢竟是臧霸頂着壓力求曹操放過昌豨這個禍害,可惜昌豨顯然沒有懸崖勒馬的意識。

若是再拖延幾日,不需李澈揮軍掩殺,泰山衆恐怕會不戰自潰。

然而就在這個關頭,曹操親引兗州主力兩萬精銳進駐蛇丘縣,頓時穩住了人心,單從紙面數據來看,此時的兗州軍對青徐聯軍無疑是有着相當大的兵力優勢。

顯然,曹操準備先破一路,而他選中的目標正是在他看來不擅兵事的李澈。

……

“昌將軍派我轉告衛將軍,實在是曹賊兇惡,那程仲德如今也擋住了關將軍,昌將軍實在不便舉事,還請衛將軍諒解。”

獐頭鼠目的小校正是昌豨的密使,昌豨在泰山衆內拱火造謠,自然是因爲李澈的授意。李澈深知昌豨此人的反覆無常和唯利是圖,早早便將他定爲反間的目標,可惜曹操決斷的太快,以至於功敗垂成。

此時李澈也只能好言安撫道:“不妨事,若是因爲舉事害了昌將軍性命,那纔是得不償失。曹賊來了也好,待本侯敗他一陣,軍心大亂,昌將軍再裡應外合舉起義旗,屆時功勞亦是非小。”

“若衛將軍真能擊敗曹賊,昌將軍自然願意棄暗投明。只是……”小校故作爲難的樣子惹得帳中諸將一陣冷笑。

李澈笑道:“本侯自會上稟天子與魏王,具陳昌將軍之功,封侯拜將,封妻廕子,只在朝夕。”

“如此甚好!昌將軍願爲魏王效犬馬之勞!”

送走了昌豨的使者,李澈揉着額頭嘆道:“嘖,失敗了,本以爲能夠省些事,可如今還是得面對五萬餘大軍,有些棘手了。”

陳羣笑了笑,胸有成竹的道:“這倒是在屬下意料之中,君侯過於依賴自己對人的洞察和對局勢的先機預判,這一點相信曹孟德也能看出來。他自然不放心泰山衆獨自面對君侯,勢必會以君侯爲首要目標。因爲他也有自信,只要他在,君侯的手段就不會奏效。”

“這算他贏了一局,接下來就看你們的了。”

李澈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楚,最大的優勢便是依靠先知先覺玩盤外招,真的到了正面戰場作戰,自己這個主將也就是吉祥物的功用,最好不要隨便插手指揮。

爲將者不識軍略卻又愛微操的後果早有前人展示過。

陳羣拱手道:“君侯儘可以放心,趙將軍便是此時的曹操最不想面對的對手,有趙將軍在,曹操的打算只能是一場空。”

趙雲反倒是有些慚愧,抱拳道:“陳長史過譽了,雲只是會些拳腳功夫,粗通些戰陣之法,當不得如此稱讚。”

“趙將軍還是沒有認識到自己最大的優勢。”陳羣不知從哪翻出一把扇子,在這秋涼之時扇了起來,搖頭晃腦的道:“趙將軍用兵之要便在於一個‘穩’字。或難以奇兵以少勝多,但卻能以少敵多,有趙將軍在,縱然曹操兵力佔優,也絕難在短時間內擊敗我軍。

如今曹操最缺的便是時間!征戰半年,兗州糧草可還充沛?三面迎擊,夏侯元讓與程仲德可能擋住關張二位將軍?每拖一天時間,兗州的局勢便越危險,曹操拖不起。”

“糧草……”李澈敲了敲案几,皺眉道:“恐怕程昱那邊不需要糧草。”

陳羣一愣,反問道:“君侯莫不是糊塗了?程仲德麾下難道不是人?行軍打仗豈有不需糧草之理?”

“不,本侯是說程仲德不需要曹操供給糧草,他恐怕會就地取糧……”

陳羣面色一變,蹙眉道:“若真如君侯所言,此人當真是不擇手段,這可是在他們的地盤上作戰啊,他還敢劫掠百姓?”

李澈默然,恐怕不止是劫掠百姓,按照《魏晉世語》所載,程昱功高勳著卻畢生難至三公之位,原因在於他曾經因爲缺糧而劫掠家鄉百姓,甚至以人肉充作軍糧。

這種行爲無疑不符合儒家的“仁”道,這偌大的污點在那,程昱自然難拜三公。

“還是要提醒雲長小心,這程仲德並非等閒之人,最好是公達或是公仁去前線輔佐雲長,否則易中奸計。”以陳壽之評價,程昱、董昭等人比起荀攸差的並非智謀才能,而是德行操守,這種老陰人作爲守方,恐怕手段不少,關羽那極具特色的缺陷性格實在容易被利用。

陳羣提醒道:“君侯切記注意語氣,關將軍的脾氣……他恐怕會認爲君侯不信任他。”

“那最好還是公達去,他素來服膺公達,想來不至於在公達面前擺臉色。”李澈聳聳肩,關張確實是熊虎之將,當世難尋,然而這問題兒童一樣的性格也只有劉備能忍得了。

陳羣點點頭,又道:“既然君侯這般推崇程仲德,看來關將軍短時間內是難以突破封鎖,君侯恐怕得再從後方調派兵力了……”

李澈攤攤手,無所謂的道:“馬上是秋收時節,軍屯若再調兵,勢必會影響秋收,影響民生。不妨事,能贏就打,打不贏就撤,本就沒想過一戰功成。”

“……君侯此番合計調動了十萬大軍,糧草輜重不計其數,若是無功而返……恐怕魏王面前又有人要非議了。”

“誰說本侯無功而返了?”李澈眼睛一瞪,罵道:“泰山不是地?奪回偌大一個泰山郡、半個東郡,半個濟北國,怎麼就叫沒有功績了?不過是一羣只會嚼舌根的廢物罷了,若有人覺得本侯不行,那本侯便上奏魏王,予他十萬大軍,看看他能不能從曹操手上奪下一郡之地來!”

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四百八十四章 暗流涌動(五)第一百五十一章 驚變(下)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與撫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二百二十二章 宮變(中)第四百四十二章 託付第八十章 宗室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盟(中)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二百七十六章 選擇(下)第五百二十五章 衛覬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四百八十章 暗流涌動(一)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二百七十一章 地域之爭(上)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五百二十一章 平衡(下)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駕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關於劇情推進第二百三十章 終局(四)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第七十八章 七星龍淵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官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六十五章 忠義無雙十常侍第五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一百一十一章 趙女第二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三百一十三章 謀劃(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戰(五)第三百四十六章 讖緯與神鬼(上)第一百五十章 驚變(中)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一百七十六章 漫天起價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玄(下)第五百零四章 議功善後(下)第三百四十四章 法術勢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十六章 整理收穫第十五章 英雄第二十七章 醒轉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二百三十三章 終變(七)第五百四十七章 平定關中(十二)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敵必救(下)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定關中(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謂賢名(上)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一百六十一章 動亂(下)第四百一十六章 血書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與臣(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淵第八十四章 孫慎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賞(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二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八十四章 孫慎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官第五百六十五章 漢土第七十四章 罰罪第二百八十一章 辦學(下)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煙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淵第五百二十五章 衛覬第二百八十三章 用意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豪族與朝廷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三百七十七章 歷陽之戰(下)第二百零二章 火併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
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四百八十四章 暗流涌動(五)第一百五十一章 驚變(下)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與撫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二百二十二章 宮變(中)第四百四十二章 託付第八十章 宗室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盟(中)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二百七十六章 選擇(下)第五百二十五章 衛覬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四百八十章 暗流涌動(一)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二百七十一章 地域之爭(上)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五百二十一章 平衡(下)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駕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關於劇情推進第二百三十章 終局(四)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第七十八章 七星龍淵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官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六十五章 忠義無雙十常侍第五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一百一十一章 趙女第二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三百一十三章 謀劃(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戰(五)第三百四十六章 讖緯與神鬼(上)第一百五十章 驚變(中)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一百七十六章 漫天起價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玄(下)第五百零四章 議功善後(下)第三百四十四章 法術勢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十六章 整理收穫第十五章 英雄第二十七章 醒轉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二百三十三章 終變(七)第五百四十七章 平定關中(十二)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敵必救(下)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定關中(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謂賢名(上)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一百六十一章 動亂(下)第四百一十六章 血書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與臣(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淵第八十四章 孫慎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賞(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二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八十四章 孫慎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官第五百六十五章 漢土第七十四章 罰罪第二百八十一章 辦學(下)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煙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淵第五百二十五章 衛覬第二百八十三章 用意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豪族與朝廷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三百七十七章 歷陽之戰(下)第二百零二章 火併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