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

第239章 負債累累

“走過路過別錯過,喝茶吃食一應俱全……”

“爺,都來瞧瞧啊!”

“忙着呢,下次再說。”

正午時分,在陽光的映照下,一座剛剛經過加築的城池熱鬧出現。

城池規模並不小,按理來說應當十分繁華,可細細一瞧,這本該繁華的城池卻在眼下十分冷清,以往不缺生意的店鋪都紛紛派出夥計招攬客人,但來往遊客都急匆匆的走過,誰都不想在這個時候多在外面待着。

“你們當兵的也不能買東西不給錢啊!”

“爺拿你些雞鴨怎麼了?不知道爺要去平叛嗎?”

冷清的街道上,忽的傳出了吵鬧聲。

這樣的吵鬧,不僅吸引了四周店鋪的夥計與掌事,更吸引了剛剛從城外返回城內的一支將領隊伍。

“那邊是怎麼回事?”

將領之中,當耿炳文的聲音響起,跟隨他左右的是安陸侯吳傑,以及擔任中軍都督的寧忠。

衆人順着耿炳文目光看去,只是粗粗一看,卻是穿着明軍甲冑,一臉番人長相的幾名兵丁抱着雞鴨要走,被貨攤的商販攔住。

“你們鬧什麼?!”

寧忠策馬上前,本以爲會喝退這羣兵卒,卻不曾想那兵卒看了看寧忠的甲冑,只是片刻的忌憚便擡着下巴道:“過些日子就要上戰場了,軍中吃的不行,額們弄點肉吃,這商人還與我們要錢。”

“……”寧忠皺眉,他好似聽到了什麼笑話,直接質問:“買東西給錢天經地義,伱們不想給錢還要強搶,軍紀哪去了!”

“額們又不歸將軍你管。”那幾個番兵冷着臉與寧忠對峙,後方的耿炳文等人也黑着臉策馬來到陣前。

“你們是誰的兵馬?”

“額們是楊指揮使與潘指揮使的人!”

那羣番兵面對耿炳文的質問,反倒是態度更強硬了,這樣的態度讓治軍嚴格的耿炳文、寧忠等人心裡沒由來的升出火氣。

“放肆!誰教你們這麼與長興侯說話的!”

隊伍之中衝出一人,惡狠狠的罵出了口,那羣番兵見到這人,也紛紛嚇得將手上雞鴨鬆開,跪在了地上。

“楊指揮使,好好教教你的兵吧。”

耿炳文瞥了一眼走出隊伍的楊松,他皮膚黝黑,臉頰有些高原紅,那是長期在松潘作戰所留下的。

只是作戰驍勇又如何,如此明顯的欺行霸市行爲,只會讓大軍失去民心。

即便事後打勝了仗,也免不了受到言官的彈劾。

“走吧”

吩咐一句後,耿炳文繼續帶人返回了縣衙。

不多時,他們穿過空蕩蕩的街道,最終在一處縣衙門口翻身下馬。

他們走入縣衙之中,而那高懸的牌匾刻着幾個大字……

【真定縣衙】

“四川都司和湖廣都司的兵馬什麼時候能到。”

“大約七月二十五日左右能到。”

走入縣衙之中,耿炳文開始有條不紊的安排人將沙盤擡出來,一個雕刻擺盤的河北、山西及半個大寧、遼東沙盤出現在衆人眼前。

那沙盤上,率領五千騎兵的徐凱此刻正屯兵河間,那裡樹立一面指頭大小的紅色旗子與雕刻的木雕騎兵。

與之相隔三百里外的真定,則是簡單插着十四面旗子,雕刻了十三個步卒木雕和一個騎兵木雕。

在真定南邊,黃河南岸還有四個步卒木雕未過河,代表四川都司與湖廣都司的四萬兵馬。

往西北的山西看去,大同東北部,懷來城西北部則是擺着兩個木雕,插着“房昭”的旗子。

北平、永平、保定三府,則是插着迥異他們的黃色旗子,有一馬六步的七個木雕。

大寧方向,又回到了他們的旗子顏色,插着卜萬的一面旗幟在燕山防線,插着陳亨的旗子在大寧城。

遼西方向,劉嵩、吳升、吳壽安三面旗子插在關外,與之對壘的還有插着一面旗幟的渤海。

這羣人加起來,合計有五個木雕,而渤海有六個木雕。

此刻,木雕的數量代表了雙方的實力情況。

明軍這邊已經就位的有二十三個木雕,算上黃河以南的四個,便是二十七個,即代表二十七萬大軍。

渤海與燕軍那邊則是十三個,代表十三萬大軍。

明軍以二十七萬對十三萬,並且佔據了除居庸關以外的所有地理優勢,不是居高臨下就是關隘險阻。

“眼下已經是七月初十,再過兩個月渤海就會入冬降雪,北平也會變得寒冷,時間不能拖。”

耿炳文觀摩戰場,儘管他手中兵力倍數與渤海與燕軍,可從南邊給出的消息來看,渤海手中火炮犀利,自己不能拖時間。

“等四川都司與湖廣都司的四萬兵馬抵達,我們即刻便出兵北上。”

他給出了出兵的時間,諸將聞言也紛紛記下。

在此細節上,耿炳文又詳細的規劃了二十萬大軍如何渡河,以及眼下十三萬大軍如何佈防。

在他不緊不慢的安排中,吳傑、寧忠、李堅等人紛紛得到了指令。

三人常年練兵,雖然沒有帶兵打過仗,但也積攢了經驗。

這次帶兵北征,一路上吸取了不少經驗,已經不似一個多月前那麼稚嫩了。

只是相較於他們的對手來說,他們的稚嫩依舊存在。

很快,南軍主力抵達真定,並在河間、無極、安平、莫州、雄縣等地駐守。

南軍抵達並駐紮的消息很快在各地僧人的傳信中,向北平城傳去。

朱棣接到消息的時候,已經是七月十四了。

“二十萬大軍,這規模比當年宋國公和穎國公討伐納哈出,比藍玉北上捕魚兒海的規模還要大。”

燕王府承運殿內,張玉、孟善、丘福等人聽到南軍的數量後,紛紛倒吸了一口涼氣。

哪怕是朱棣,此刻也沉默不語。

作爲智謀,也作爲刺探消息的掌事人,姚廣孝此刻卻依舊在盤算他那串佛珠。

在他身旁坐着的,是眼下的燕世子朱高熾。

朱高熾並不懂如何打仗,因此這段時間他一直在學習。

只是他並沒有這種天賦,學了幾個月,依舊沒有太大進展。

“山海關拿下了嗎?”

朱棣沉默許久後終於開口,張玉聞言也作揖:“還沒有,吳壽安麾下的兵馬抵抗頑強,朱能和張武他們佔不到便宜。”

“得先打通遼西,然後加緊拿下大寧,俺們纔能有時間和機會去對付耿炳文。”朱棣說着自己的計劃,可這計劃已經執行二十餘天,山海關沒能拿下,廣寧方面也沒傳來好消息,這讓衆人有些躊躇。

朱高熾看衆人不開口,自己也猜測道:

“高煦那邊已經有半個月沒有報捷了,興許是拿下遼南受了不少損傷,眼下正在重整兵馬。”

“不會。”朱棣搖頭否決了這種可能:“上次老二的人來時沒有說死傷什麼的,並且還要我們快速進攻山海關,也就是說老二那邊沒有什麼大的損傷,眼下他估計在着急拿下廣寧。”

朱棣的目光一直在遼西,沒有跳出大寧。

這並不是他眼界如此,而是眼下廣寧還沒拿下,貿然前往大寧很有可能遭遇截斷。

大寧不比北平,北平雖然也水網密佈,但起碼地勢寬敞。

可大寧不僅水網密佈,而且還多是未被開發的水網,淤泥灘塗極多,難以行軍,很容易遭受伏擊。

況且即便進入了大寧,他又能憑藉什麼來拿下大寧?

反倒是自己,如果自己能找個機會重創卜萬,那說不定能與陳亨將大寧拿下。

朱棣還在籌謀盤算,可他不知道,他認爲不可能的事情,眼下已經成爲了定局。

“駕!”

“駕!!”

“快擡拒馬!我有緊急軍情!!”

燕山之中,當一處關隘北邊傳來馬蹄聲,只見五六名狼狽南下的明軍揮着馬鞭讓關隘城門的人擡開拒馬槍。

城門守軍見狀連忙擡開拒馬槍,而那將領也帶人衝入了關隘之中。

關隘內,近萬兵馬駐守城內,連行商都不曾瞧見,只有來往的兵卒。

將領熟悉地形,連忙帶人衝到了關隘千戶所衙門處。

他火急火燎的出示了腰牌,闖入了衙門之中。

面對他的突然到訪,並且還如此狼狽的模樣,正在中堂商議如何守備燕山防線的卜萬皺了皺眉頭。

“李遠,你不在會州城呆着,來鬆亭關幹嘛?”

卜萬質問狼狽的李遠,李遠聞言卻突然走着走着跪下,帶着哭腔開口道:“將軍,大寧失守,陳都指揮同知被俘,大寧二十二衛已經盡數被渤海庶人所破!”

當李遠說完,中堂內所有人的呼吸都停滯了,雖然明知軍情不可能有假,但此刻他們多麼希望李遠在與他們開玩笑。

“將軍!千真萬確,如今渤海庶人已經帶着大軍南下,距離此地不過三十里了!”

李遠將頭重重磕下,那沉悶聲代表了他沒有說謊,可越是如此,衆人便越是心慌。

鬆亭關有一萬守軍,其餘關隘各有一千,雖然數量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他們的家人都在大寧二十二衛的各處城池中。

卜萬帶他們出來防備燕軍,結果回過頭來家沒了。

這消息若是傳出去,燕山這一萬四千餘人恐怕要全體譁變。

“你是怎麼出來的?”

卜萬扶起李遠,李遠哭着道:“我在會州城駐守,清早便聽到了喊殺聲,那渤海庶人帶兵突襲城下,並將張明、李杭等千戶官的家人從大寧帶到了會州城下。” “那張明等人見狀,乾脆開了城門,以至於末將還未上城牆便連忙騎馬從南門出逃。”

“渤海庶人!”卜萬與諸將聞言紛紛咬牙切齒。

他們的家人,可都還在大寧二十二衛城池之中。

朱高煦用這種辦法對付會州,會不會用這種辦法對付所有關隘?

一時間,衆人都將目光投向了卜萬。

他們雖然氣憤,可誰都不想見到自己家人的屍體。

況且,燕山防線本就北有胡兵,南有燕軍,東面還有渤海軍。

眼下南北被燕軍與渤海軍拿下,他們徹底成了孤軍。

鬆亭關內儘管還有足夠三個月吃的糧草,可這又能堅持多久?

投降的想法在衆人腦中出現,甚至不止是他們,就連卜萬都動搖了起來。

卜萬與吳高不同,他並非出身淮西,也不是什麼大家族,因此與他沾親帶故的只有大寧城中的十幾口人。

現在大寧被拿下,他若是還繼續抵抗,天知道朱高煦會怎麼對付他。

況且,卜萬並不認爲自己能憑手中萬餘人擊敗朱高煦。

“全軍出北關,再給渤海郡王送去消息……”

許久之後,卜萬閉上了眼睛,艱難開口。

“是。”得到了卜萬的回答,衆人反倒鬆了一口氣。

卜萬最終還是投降了,如此一來他們的家人也就可以保全了。

只是就這樣被人擊敗,所有人心裡都不好受。

“嗚嗚嗚……”

不多時,伴隨號角聲響起,鬆亭關內明軍盡數出城,先前逃回的李遠也一臉忐忑的受命前往北邊,將鬆亭關願意投降的消息給帶朱高煦。

北上一個時辰後,他終於看到了那遮天蔽日的紅底黑邊朱雀旗,更看到了在大軍之中被裹挾,乘坐板車前來的許多婦人、少年與孩童。

見狀李遠連忙下馬,解下了自己的佩刀後,摘下頭盔抱着走到己方陣前,以表示自己無意爲敵。

只是一字時,百餘名騎兵便從那隊伍之中衝出,包圍了李遠等人。

“我奉卜都指揮使之命,前來投降,請渤海郡王勿要爲難我們的家人。”

李遠硬着頭皮開口,包圍他們的渤海精騎聞言,很快便將消息帶往了後方。

很快,乘騎黃驃馬的朱高煦便帶着人出現在了李遠面前。

李遠上次北巡時見過朱高煦,至今印象深刻,畢竟像他當時抱摔野馬的場景太令人震撼。

“會州衛指揮使李遠,參見殿下……”

李遠低下頭半跪作揖,卻見朱高煦下馬扶起他:“先前你走了,我還以爲你是瞧不上我,眼下看來,你是來勸卜萬他們了。”

朱高煦自己開口爲李遠解圍,這讓李遠面紅耳赤,半天都說不出話來。

瞧他這模樣,朱高煦也笑道:“你的家人我也帶來了,去與他們團聚吧。”

拍拍李遠後背,朱高煦讓人讓開一條道,示意李遠自便。

李遠見狀也羞愧開口道:“卜都指揮使已經帶全軍出城,等待殿下受降。”

“好,我知道了,此事當記你一功。”朱高煦再拍了拍李遠,李遠見狀也羞愧轉身上馬。

他沒有去看自己的家人,而是往南邊去彙報消息去了。

瞧見這情況,朱高煦也對旁邊的千戶官開口道:“你帶着一千弟兄南下,與他一起去接手大軍。”

“是!”千戶官應下,不假思索的就帶人跟上了李遠,並且派人向後方隊伍繼續招人。

待他們走後,朱高煦也翻身上馬,帶着隊伍不緊不慢的往南邊去。

他並不擔心卜萬會伏擊自己,畢竟李遠已經看到了自己攜帶了諸將家人,除非卜萬敢帶兵把自己部下的親人都殺死,不然就沒有膽子進攻自己。

放下心來,朱高煦開始帶着隊伍繼續往南進軍。

自坑殺了哈剌兀那上千人,斬獲胡兵首級三千餘級後,他沒有貿然再繼續北上追擊兀良哈諸部殘兵,而是南下返回大寧,同時分兵三千給了朱權、趙牧、陳亨三人。

四部兵馬攜帶守將家眷,只是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便招降了大寧二十二衛,如今只要再拿下卜萬這手頭上的一萬四千人,那大寧便只剩下了還不知道消息的陳嵩所部。

只要拿下他,那遼西的南兵便會驟減至一萬二千人。

屆時吳升與吳壽安要麼投降,要麼乘小船出逃,不管怎麼做,他們都難以守住遼西。

橫在燕軍與渤海之間的最大阻礙很快就會消失,屆時自己就可以安心籌備戰船了。

他敢於設想渡海進攻登萊,自然是有絕對把握的。

首先遼東與渤海的漢兵多是江淮、山東一帶調到關外的沿海子弟,他們熟悉大海與江河,只要戰船足夠穩定,火炮足夠強大,南軍的水師根本無法對付他們。

至於渡海南下的路線,這點老朱早就爲朱高煦制定好了。

洪武四年,老朱就派人親自規劃了從山東登州渡海登陸金州的路線,並任命馬雲、葉旺爲指揮使,率一萬明軍從山東登、萊兩地渡海在遼南金州登陸。

既然他們可以,沒道理自己不行。

如今自己只要按照原本的航道走,並在期間拿下金州與登州之間的皇城諸島便可。

不過一百五十里的距離,期間還有皇城諸島可以依靠,建設炮臺,朱高煦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只是他能想到從金州渡海,並且知道路線,這就代表南軍更清楚、更瞭解。

所以他必須加快打造戰船,趁南軍把南邊圍剿倭寇的水師調往北方前,提前拿下皇城諸島,建設炮臺。

如此想着,朱高煦也漸漸看到了在山川河谷之中等待受降的卜萬大軍。

上萬人幾乎站滿了不足一里寬的河谷,而卜萬等人也脫下了甲冑,在陣前等待受降。

朱高煦策馬上前,在與卜萬四目相對時笑道:“卜都指揮使,別來無恙。”

面對朱高煦的問好,卜萬低下了頭,他根本不知道與朱高煦說什麼,難不成厚着臉皮說二人當年北巡的事情?

“爾等家人皆在陣後,所有大軍即可開拔向北,入大寧後便能知道我渤海對大寧政策。”

朱高煦沒有過多去說自己的政策,一來眼下大軍剛剛投降,若是有人慫恿,那一萬大軍很有可能會譁變。

倒不如安排他們北上,等他們回到大寧各衛州所後,自然會知道渤海的政策是什麼。

聞言,卜萬等人帶着大軍在兩千渤海精騎的看管下開始北上,朱高煦也帶着自己的一千人進入了完好無損的鬆亭關內。

在那千戶所的中堂裡還擺放着燕山防線的沙盤,以及《糧冊》、《魚鱗圖冊》、《軍籍冊》等文冊。

朱高煦坐下慢慢翻看,並派人向南邊去通知了防備鬆亭關的燕軍遵化守將。

這些文冊在他手中只是大致一看,他便在腦中構建出瞭如何規劃大寧自給自足的計劃。

首先肯定是要按照原先所規定的一萬五千軍戶及其家人駐守大寧,這算下來,口數差不多是一萬五千人到七萬人左右。

這七萬人需要分佈在大寧二十二衛三所八關,並將當地的二十一萬餘畝耕地均分來自給自足。

算下來,差不多就是每人最少三畝耕地,產出的話大寧比遼東略高,能有每畝七鬥實糧,也就是三畝合計產出實糧二石一斗。

這點糧食,頂多也就能維持當地的人不會被餓死,因此自己必須得要鼓勵他們開荒。

大寧的牲畜情況朱高煦也看過了,有四千餘頭耕牛,六千餘匹挽馬、騾子。

那六千餘匹挽馬和騾子,眼下都被劉嵩帶往了廣寧的義州,屆時拿下劉嵩,可以將這近萬畜力按照戶口分給大寧百姓。

一頭耕牛一家人,只要不收取賦稅,並且還補貼些糧食,那都不用鼓勵,他們自己就會自發開荒。

“一萬五千兵馬……”

朱高煦靠在椅子上盤算着,隨後坐直開始研墨書寫。

算下來,大寧的軍餉是三十萬石軍糧,十二萬貫軍餉,以及棉花、布匹、鹽等東西。

至於大寧百姓的開口,按照每人每日二斤來算,每年是三十四萬石。

二者合計,便是七十四萬石,算上大寧的產出,自己只需要補貼六十萬石就足夠,比起洪武年間二百四十萬石,負擔減輕了太多太多。

不過大寧這邊壓力是減輕了,可遼東那邊壓力就增加了。

從大寧出發前,朱高煦就與趙牧他們大致盤算過,吉林城能自給自足不假,可大寧人口遷移去遼東後,遼東就有人口六十八萬人。

這六十八萬人還只是大部分,遼西那邊還有不少於十二萬人,加起來也就是整個遼東人口八十萬。

這八十萬人每年需要消耗三百五十萬石,而當地只能解決七十萬石,自己還得給遼東找補二百八十萬石。

如果加上裁減後的大寧、遼東戰兵與渤海軍的軍糧與軍餉,除大寧一萬五千守軍外,朱高煦還得再維持七萬五千人的規模,額外的軍糧、軍餉便是一百五十萬石,與六十萬貫。

全部加在一起,渤海的支出就是九萬軍隊,軍糧一百八十萬石,軍餉七十二萬貫。

再加上差不多一百萬百姓那四百八十萬石口糧,合計就是六百六十萬石,軍餉七十二萬貫。

這數額,差不多相當於洪武三十年大明軍屯、戶部財政收入的七分之一。

“這盤子越大,我反倒越貧困了……”

算好了帳,朱高煦反倒生出了一種想死的心。

他倒是充實了遼東人口,並且在這數量的遼東人口下,漢人恐怕能提前五百多年開發東北。

只是他恐怕還沒開始開發東北,這東北這財政擔子就要把他壓死了。

以現在他手上的錢糧,頂多能把這擔子挑到九月,他要是不另想辦法,那他就等着財政崩潰吧。

揉了揉腫脹的太陽穴,朱高煦將目光投向了那沙盤上的北平。

“先從我爹那弄來一百萬石再說吧……”

《渤海紀事本末》:“萬久在邊,又守土爲國之功,甲申,上率兵奄至,萬不願與戰,遂降,俾領其衆”

《明世宗實錄》:“甲申,上率兵至鬆亭,其關有官兵萬餘,然萬素仰上位,遂開城縛身,率兵遂降。”

(本章完)

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148.第148章 悶聲做事第394章 藥石難醫第605章 地府翹首以盼朱高煦第599章 後記永曆(2)207.第207章 子債父償第14章 常鱗凡介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第466章 各懷鬼胎304.第304章 苛捐雜稅第555章 狐假虎威第411章 喜上加喜第29章 二王相猜第453章 棒雞倭狗第514章 南楊北王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第102章 西南欲亂第604章 地府本性純樸燕朱棣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385章 試點江南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304.第304章 苛捐雜稅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第444章 天家無情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549章 形單影隻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97章 龍江船廠第450章 浙江新政第467章 朝鮮特供第561章 浪恬波靜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141.第141章 大破其賊第9章 營中小院第372章 色厲內茬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第478章 洪熙三年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第576章 烈士暮年第577章 夏原吉愛我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483章 恩賞難爲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第585章 後記宣德(4)第544章 各有心思第11章 親親相爭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256.第256章 蒙古來投第107章 會廳議倭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429章 三徵蒙古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90章 燕府三寶第413章 狗咬狗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137章 北亂南治第598章 後記永曆(1)第115章 劍老無芒第50章 漢人皆說胡兒語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第386章 波斯之亂211.第211章 危機四伏第562章 彌天大謊第532章 諸君慢行第509章 判若兩人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第599章 後記永曆(2)第34章 戰亂之苦第52章 街頭鬥嘴第51章 孜孜不倦第429章 三徵蒙古第5章 洪武暮色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597章 後記隆永而終第534章 耕耘海外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73章 平倭論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125章 渡海登萊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第513章 提振民心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37章 一舉一動第342章 開港招撫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575章 永樂無憾第504章 各懷鬼胎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38章 宋國公府第31章 謠言害人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第36章 以利誘之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第386章 波斯之亂第475章 父債子還
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148.第148章 悶聲做事第394章 藥石難醫第605章 地府翹首以盼朱高煦第599章 後記永曆(2)207.第207章 子債父償第14章 常鱗凡介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第466章 各懷鬼胎304.第304章 苛捐雜稅第555章 狐假虎威第411章 喜上加喜第29章 二王相猜第453章 棒雞倭狗第514章 南楊北王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第102章 西南欲亂第604章 地府本性純樸燕朱棣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385章 試點江南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304.第304章 苛捐雜稅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第444章 天家無情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549章 形單影隻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97章 龍江船廠第450章 浙江新政第467章 朝鮮特供第561章 浪恬波靜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141.第141章 大破其賊第9章 營中小院第372章 色厲內茬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第478章 洪熙三年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第576章 烈士暮年第577章 夏原吉愛我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483章 恩賞難爲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第585章 後記宣德(4)第544章 各有心思第11章 親親相爭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256.第256章 蒙古來投第107章 會廳議倭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429章 三徵蒙古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90章 燕府三寶第413章 狗咬狗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137章 北亂南治第598章 後記永曆(1)第115章 劍老無芒第50章 漢人皆說胡兒語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第386章 波斯之亂211.第211章 危機四伏第562章 彌天大謊第532章 諸君慢行第509章 判若兩人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第599章 後記永曆(2)第34章 戰亂之苦第52章 街頭鬥嘴第51章 孜孜不倦第429章 三徵蒙古第5章 洪武暮色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597章 後記隆永而終第534章 耕耘海外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73章 平倭論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125章 渡海登萊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第513章 提振民心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37章 一舉一動第342章 開港招撫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575章 永樂無憾第504章 各懷鬼胎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38章 宋國公府第31章 謠言害人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第36章 以利誘之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第386章 波斯之亂第475章 父債子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