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小子野望

第18章 小子野望

“國朝此前十一次北伐,早已重創北虜,使北虜不敢輕易靠近邊塞,只能在大寧、開平一帶騷擾。”

四月初十,伴隨着朱高煦的聲音在書房內響起,此時的朱高煦正在書房內帶着王瑄和楊展對沙盤展開分析。

朱高煦用一根樹枝指着沙盤北部,由北向南的自我分析,而楊展和王瑄則是一個聽課,一個對朱高煦所說的話做記錄。

經過十天的分析,加上走訪詢問豹韜衛、河州衛千戶、指揮使處得來的消息,朱高煦大概得出了朱元璋對北方和地方的軍事態度。

“國朝以亦集乃(額濟納旗)、寧夏、東勝(呼和浩特南)、開平(多倫縣)、大寧(赤峰)等處重鎮佔據河西、漠南,並派出塘騎不斷巡邊,借地利屯田牧馬助軍資,減輕關內壓力,保護關內百姓。”

“具體來說,國朝北部的第一道防線主要中心位置在東勝,東勝東聯開平、獨石、大寧、開元等處,西聯賀蘭山、甘肅北山,通爲一邊。”

“第一道防線的特點是‘地勢直,則近而易守’,缺點是地廣人稀,長久屯兵而耗費國力。”

朱高煦一邊說,一邊用樹枝一點點的指點北部各城。

楊展手中筆墨飛快,將他所說的話一一記下。

“國朝的第二道防線,是在‘尊王攘夷’基礎上制定的鎮守邊塞,擴土開疆的藩王體系。”

“這套體系西起肅州、東至遼東,延邊塞王莫不敷險隘,均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

“塞王體系,進可肅清沙漠,守可壘帳相望,一旦北虜強大,第一道防線難以壓制,便可令塞王出邊巡狩。”

“雖名爲巡狩,但主要是爲了圍剿北虜殘部,削弱北虜兵馬數量,不至讓北虜舉重兵南下。”

朱高煦說話間,時不時會沉默片刻,這是他在思考朱元璋爲什麼這麼安排。

不過他的思緒很快,往往只需要幾個呼吸就能想通,並隨後講起了第三道防線:

“國朝的第三道防線,則是以秦、周、魯、齊等藩依託渭水黃河、背靠秦嶺淮河而形成的防線。”

“四藩王護衛雖少,但背後依靠第四道防線的蜀、楚、湘三藩及南直隸,可以相互支援。”

“同時,第四道防線由於身處長江上游,因此可以隨時依託水利來轉進支援南京城。”

“不過,這也代表南京城極易受到三藩威脅,尤其是其中封國在荊州、武昌二府,身旁便是長江水道的湘藩、楚藩,因此荊州、武昌這兩個位置極爲重要。”

“總體來說,整套佈置是依託國朝的南北縱深,進行層次防禦,並在中線佈置了諸如晉、周、楚、湘等藩,隨時準備向東線和西線進行支援。”

“不過,這套體系存在着巨大缺陷,那就是地緣縱深太長,雖然適合防禦,卻不適合進攻。”

“各地邊軍太過分散,集結用時過長,一旦防線主力出塞,防線便會立馬虛弱,極易被北虜繞後襲擊。”

“因此,朝廷必須另外再集結一支兵馬來,以此在大軍出塞後,用來替補邊軍防禦的任務。”

“這支兵馬,便是御前豹韜衛及河州衛……”

朱高煦將朱元璋的意圖盡數講了出來,這讓記錄的楊展和聽課的王瑄口乾舌燥。

不過,朱高煦並沒有關注他們的狀態,而是雙手撐在沙盤上,眉頭緊鎖。

他弄清了老朱的佈置,但同時也知道了老朱面臨的困難。

御前豹韜衛和御前河州衛算是明軍精銳中的精銳,他們也確實有能力承擔替補邊軍主力出塞後的防禦工作。

可問題在於,他們的人數太少,馬匹太少。

因此,如果北虜攻擊一地受挫,繼而轉進,那兩衛騎兵是萬萬追不上北虜主力的,這就是朱元璋着急購馬的原因。

一支精銳的騎兵,最少要有一匹乘馬,一匹馱馬和一匹軍馬,這樣才能保持這支部隊的高機動性。

由於是防禦戰,因此明軍不用擔心補給問題,他們要做的是在北虜繞道南下後出兵監視北虜主力,讓北虜主力不敢輕易劫掠內地。 但根據朱高煦這些天從豹韜衛和河州衛打探的消息看來,豹韜衛和河州衛僅有一匹乘馬一匹軍馬,沒有馱馬。

至於大明,整個天下亦不過只有四萬餘匹馬。

在保持北方有一定數量騎兵的同時,還要維持七千人的兩衛騎兵。

可以說,朱元璋已經盡力來解決未來北虜南下的問題,而大明也達到了它目前的極限。

從軍事角度來講,朱元璋已經做到了極致,朱高煦根本沒有半點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我那便宜老爹是怎麼解決這問題的……”

朱高煦望着沙盤,百思不得其解。

這種時候,即便他想寫信詢問自家便宜老爹的思路也沒有時間了。

“看來,從軍事來看,我是難以出彩了。”

朱高煦忽然泄了氣,他雖然進步很快,但那僅限理論上。

他自認爲自己不是軍事天才,自然也沒有辦法以眼下大明的資源來破解北虜南侵的局面。

一旁的王瑄看朱高煦沉默不語,也知道是他想不出如何更進一步的辦法,因此王瑄看了看楊展,然後硬着頭皮作揖道:

“殿下,咱們在防守上無法再進一步,那何不轉向進攻?”

王瑄的話一經說出,不等朱高煦開口,楊展便搖頭道:“進攻太難……”

“北伐北虜的問題不是我軍將士無法擊敗對方,而是國朝北方支撐不起太多兵馬北伐。”

楊展說出了不能進攻的原因,朱高煦見狀也微微頜首,隨後用手中樹枝指向了遼東、北平及山西、陝西等地。

“國朝北方地廣人稀,其中遼東盡爲衛所軍戶,軍戶及其親眷,以去年清查結果來看,口數尚不足四十萬。”

“北平不足二百萬,山西四百一十萬,陝西及甘肅等地僅有二百餘萬口,其中大半還都是色目、西番及北虜歸化民。”

“以上諸省口數哪怕折四成,男丁數亦不過三百餘萬。”

“眼下北虜居漠北者不下五十萬,男丁近二十萬。”

“即便我漢兒以一敵二,亦要出兵十萬。”

說到這裡,朱高煦不由感嘆:“十萬兵馬,依照路程來看,恐怕要出男丁五十萬作爲民夫,才能支撐大軍逼近忽蘭忽失溫。”

“若是北虜逃遁,大軍無功而返,那所造成的損失,寡則百萬,多則數百,不管是國朝還是百姓都難以承受……”

談話間,朱高煦已經放棄勸朱元璋北伐了,因爲這樣打一次,北方諸省最少要休養好幾年才能恢復元氣。

這麼看來,朱元璋層層防禦的戰略佈置確實無可挑剔,至少在眼下是這樣的。

這一刻,朱高煦瞭解了自己和朱元璋,以及朱棣的差距。

不過,他並沒有認爲自己就會永遠的落後。

人都會成長,只要有平臺,他朱高煦不相信他會一直在原地踏步。

總有一天,他會轉變大明的戰略戰術,將層次防禦,轉變爲點狀分佈,重點防禦。

(本章完)

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19章 衛所尚足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350章 朝日孝子259.第259章 兩線作戰第17章 興亡百姓苦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第52章 街頭鬥嘴第94章 朝夕禍福第456章 衣錦還鄉第459章 闔家團圓第116章 末路盡忠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61章 校臺比試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489章 倉攢吏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145.第145章 關外之王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229.第229章 破軍如牧羊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41章 兄仁侄狠第79章 中元祭日第490章 擔子難挑第44章 爲天子筆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517章 國有疑難可問誰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444章 天家無情170.第170章 野人來投第459章 闔家團圓第93章 謹言慎行第518章 顏李案262.第262章 京師震動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第389章 日本國變第86章 施以恩惠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第71章 燕府勢大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359章 自由貿易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第18章 小子野望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401章 再議北征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119章 心態轉變第358章 改書爲史第486章 爲人三思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第120章 各有難處第342章 開港招撫第445章 解縉案第437章 江左恥辱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92章 鳥盡弓藏第346章 永樂五年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第373章 廟堂局勢第441章 父慈子孝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第97章 龍江船廠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444章 天家無情第52章 街頭鬥嘴第355章 忘恩負義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157.第157章 血色漫天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第456章 衣錦還鄉第431章 硬頂上第506章 父強子壯第356章 永樂二徵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331.第331章 高麗者魚鱉也第102章 西南欲亂第66章 宮中密談第137章 北亂南治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第347章 鄭和回國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第463章 永樂十七年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256.第256章 蒙古來投
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19章 衛所尚足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350章 朝日孝子259.第259章 兩線作戰第17章 興亡百姓苦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第52章 街頭鬥嘴第94章 朝夕禍福第456章 衣錦還鄉第459章 闔家團圓第116章 末路盡忠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61章 校臺比試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489章 倉攢吏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145.第145章 關外之王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229.第229章 破軍如牧羊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41章 兄仁侄狠第79章 中元祭日第490章 擔子難挑第44章 爲天子筆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517章 國有疑難可問誰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444章 天家無情170.第170章 野人來投第459章 闔家團圓第93章 謹言慎行第518章 顏李案262.第262章 京師震動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第389章 日本國變第86章 施以恩惠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第71章 燕府勢大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359章 自由貿易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第18章 小子野望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401章 再議北征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119章 心態轉變第358章 改書爲史第486章 爲人三思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第120章 各有難處第342章 開港招撫第445章 解縉案第437章 江左恥辱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92章 鳥盡弓藏第346章 永樂五年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第373章 廟堂局勢第441章 父慈子孝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第97章 龍江船廠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444章 天家無情第52章 街頭鬥嘴第355章 忘恩負義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157.第157章 血色漫天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第456章 衣錦還鄉第431章 硬頂上第506章 父強子壯第356章 永樂二徵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331.第331章 高麗者魚鱉也第102章 西南欲亂第66章 宮中密談第137章 北亂南治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第347章 鄭和回國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第463章 永樂十七年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256.第256章 蒙古來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