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
病房中,消毒水的味道讓人感到刺鼻,但此時此刻,這裡卻聚集了大量的人。
永曆十二年十月,隨着西南王通響應勤王,西南大批地區淪陷,李政開始整軍準備作戰。
就在大軍出征前,李政於十月二十三日染病臥牀。
一時間,他們父子二人都躺在了病牀上,出征西南人選也落在了其它人手中。
河中戰役揭開了所謂“銳士”的遮羞布,儘管他們能在裝備精良的情況下主動出擊,但唯利是圖的人終究打不了逆風仗。
六萬銳士被擊斃、俘虜後,剩餘十三萬銳士直接潰敗,普通的十六萬官軍更是直接投降。
現在西部勤王軍兵力除去戰損,還有近三十萬兵力,繳獲各類裝備無數。
北方的勤王軍雖然還在內鬥,可一旦分出勝負,南下絕對是必然的。
南下的王通聯合諸多藩王起兵,三十多萬軍隊不日就要拿下四川。
如果真的讓王通成功,那朝廷的局面可以說相當之壞了。
經過深思熟慮,臥病在牀的李政決定派蔣裘南下率軍抵禦王通,自己臥病在牀同時鎮守北方。
冬月初二,王德抵達成都,並率由日本、朝鮮、南洋招募的十萬銳士駐守岷江、長江防線。
由於河中慘敗,官軍武器裝備裝備不足,所以李政調用銀行儲蓄十二億兩,強行讓百姓購買國債來生產裝備。
隨着裝備源源不斷生產並投入戰場,西南防線漸漸穩固。
永曆十三年四月,涼王所率西部勤王軍將朝廷海軍驅逐出西海,備戰向東。
七月,王通擊破敘州,蔣裘兵敗撤往成都,王通重兵拿下廣西、交趾。
得知消息,李政不得已解禁李楙,任命李楙爲川黔巡撫,任命蔣裘任山陝豫三省巡撫,任命宋國公胡驤爲湖廣二省巡撫。
李政特意召見李楙,試探他是否有怨言,李楙故意露出怨言,向李政索要爵位及財富。
李政承諾平定王通後上表他爲蜀國公,李楙這才“釋然”,領命而去。
七月十四,李楙乘坐飛機抵達成都,重新啓用自己舊部,整頓川黔地方軍隊。
彼時不管是官軍還是勤王軍,軍紀問題都不算太好,而軍紀最差的則是從朝鮮、日本、南洋等地招募的勤王軍。
李楙以“銳士軍聞捷而勇,聞敗則怯”爲由,請李政調走銳士軍,調山陝諸省官軍給自己訓練。
李政並不信任山陝諸省的普通官軍,但眼下除了李楙,似乎也沒人能節制川黔,故此批准。
八月,隨着後方陝西、山西、河南、北直隸等省二十二萬官兵進入四川、雲南,李政開始加固防線並用兵。
王通沒有第一時間進攻李楙,原因主要在消化交趾、廣西等地。
此外暹羅、占城、甘孛智三國受李政威脅而出兵南中、老撾和交趾三地。
由於有海軍協助防守,三國進攻肆無忌憚,所以王通需要時間解決三國,才能安心對付李楙。
九月初五,王通以“襲擾邊疆,害我百姓”爲由,對暹羅、占城、甘孛智三國出兵。
十月初二,勤王軍破暹羅國都,生擒暹羅國王鄭楠,王子鄭明逃亡崑崙洲。
十月二十四,勤王軍破占城國都,占城國王自焚火中。
冬月二十四,甘孛智國都被破,國王逃亡崑崙洲。
海軍艦載機在中南半島戰役中損失慘重,不得已返回江南休整補充。
隨着海軍主力撤走,南洋的勃泥、蘇祿、滿剌加、蘇門答臘、爪窪等地區紛紛爆發民族叛亂。
當地官軍與漢人自發武裝起來,與這些民族叛亂軍交戰,南洋局面失控。
臘月初二,日本地區再度爆發叛亂,日本侯足利義哉潛逃回日本,以侯府護衛爲嫡系,暗自發展自己的部隊。
永曆十四年二月初二,由資本扶持起來的平虜伯李政病逝北京,享年七十六歲。
李政病逝後,站在他這一邊的權貴資本們開始傾向於扶持更容易控制的蔣裘爲新代言人。
李樾知情後,藉口商討軍政之事,邀蔣裘進入北京。
二月初五,蔣裘乘坐飛機在翻閱太行山上空時遭遇襲擊,李樾派李家三千子弟兵爲軍官接管銳士軍。
二月初十,李樾爲解決戰場僵局,開始派人親近永曆帝朱仲檢,試圖獲取天家的“天書”。
彼時朱仲檢二十六歲,儘管被軟禁多年,卻強硬拒絕了李樾所派之人。
要求被拒,李樾所派之人控制朱仲檢,搜出了所謂“天書”,並派人將密謀更換自己的權貴資本們緝捕,同時派軍隊接管太學。
得到太學研究與天書後,李樾令朱仲檢擢封自己爲燕國公,令北直隸和山西軍工廠研製新型裝備。
三月,西部勤王軍東征安西,南部勤王軍宣佈北征。
三月十八,李楙突然通電全國,稱川黔撥亂反正,準備北征勤王,並派人與王通接觸。
李楙通電全國後,節制安西、北庭的胡粟立馬通電全國,響應李楙勤王,並奉李楙爲兵部尚書。
同日,宋國公胡驤響應李楙、胡粟,通電全國反正勤王。
消息傳到北京,李樾驚恐並派兵固守秦嶺淮河防線,並重兵固守江南及嶺南地區。
同日,朱仲檢得知李楙反正的消息,高興吟起世宗武皇帝之詩。
其中“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的內容讓李樾勃然大怒,下令殺幹清宮太監,宮女百餘人。
三月二十四日,經過幾日的加急談判,李樾與王通達成合作,共同擁立神宗之孫信王朱伯沐爲監國。
二十八日,王通所部勤王軍與李楙、胡驤所部四十萬勤王軍整合,合軍七十萬發動北伐。
二十九日,李樾親率大軍南下,屯兵秦嶺、長江防線。
四月二十日,勤王軍兵分三路,由李楙攻秦嶺,王通攻湖廣,胡驤攻閩贛。
二十四日,胡粟整軍東征。
五月初二,秦嶺戰役爆發,此戰中李樾以太學最新科技的六百門“輪式車載火箭炮”壓制了李樾所部火炮。
相比較自行火炮,車載火箭炮的威力和機動性大大提高,李樾所部三十萬人進攻困難。
五月十四日,胡粟率兵攻入甘肅,李樾趁機命令空軍空投宣傳海報,而宣傳內容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招降內容,而是講述世武帝治國的一些故事手冊。
這其中,財富分配的故事令人動容。
五月十九日,李楙令三十萬大軍於秦嶺各處高唱《象王行》、《從軍行》等軍樂。
這些由世武帝親自作曲填詞的軍樂,配合宣傳手冊,加上甘肅被攻入的消息,許多官兵陣地開始投降反正。
面對投降的官兵,由李氏子弟兵督軍的銳士軍則是毫不猶豫扣動扳機。
趁着雙方交戰,李楙趁機發動攻勢,讓全軍高唱《象王行》進攻。
適時,李樾正在隴山抵禦胡粟進攻,得知李楙強攻秦嶺,連忙回防。
屋漏偏逢連夜雨,五月二十二日,北軍內部權力爭奪結束,楊舫之子楊庚獲得了大量武官支持。
五月二十四日,楊庚宣佈南下勤王。
五月二十八日,燕山防線岌岌可危,彼時關中百姓紛紛走上街頭抗議,官兵響應勤王部隊接連不斷。
二十九日,李樾下令全軍撤往江南,並令鄭令堯護送永曆帝朱仲檢,將全國金庫黃金運往江南。
六月初一,勤王軍收復陝西。
六月初七,收復湖廣、福建。
六月十二,爲了贏得撤退的時間,李樾在淮河、贛北、閩北地區固防。
七月,北部與西部、南部勤王軍基本匯合,總兵力一百三十七萬,收復北直隸、山西、河南、山東全境。
八月初二,李樾坐鎮江南,命長子李陵率孔深、吳熊及七支艦隊,六萬銳士軍出海,平定日本、南洋各地叛亂,收復日本、南洋、南洲等廣袤地區作爲退路。
八月初九,李樾準備帶領永曆帝朱仲檢退往日本,等待南洋叛亂平定後前往南洋。
八月十七,東海衛武官葉繼光殺衛指揮使汪靖海,響應勤王的同時,向世界通電交代了李樾的計劃。
得知李樾消息,李楙當即與王通、楊庚等人商議,派出北軍手中撥亂反正的六支艦隊聯合東北留守軍隊收復朝鮮。
三方之所以商議的如此之快,也是看出了大明氣數未盡。
當然,這個氣數未盡指的並不是帝制,而是大明這個國家。
帝制是一定要改的,所以他們纔會率先涼王朱伯海一步發難。
朱伯海眼看參與不到東征事宜中,當下已經改變戰略,向山南、波斯、大食地區攻掠而去。
趕在他攻掠這些地方前,李楙他們必須搶先一步解決東邊的事情。
海軍是李政發家的根本,如果他退往南洋,那李楙他們就需要多花費十餘年來訓練海軍,收復南洋。
八月二十日,在勤王軍的指揮下,勤王軍麾下海軍的六支艦隊從旅順南下,勤王軍主力也開始大反攻。
由於有勤王的道義在,中原大地的百姓幾乎都被髮動起來。各種工廠加班加點的生產物資,哪怕李樾已經搬走不少工廠,但大部分工廠依舊能生產出足夠勤王軍所需的物資。
九月初一,東海海戰爆發,東海六支艦隊與南洋等七支艦隊在黃海爆發海戰。
由於海軍力量不足,加上空軍還是以官軍較強,東海六支艦隊暫時被逼退返回旅順。
九月十六,淮海戰役爆發,六十萬勤王軍對戰李樾臨時招募的八十萬東軍。
九月二十四,江西戰役爆發,四十萬勤王軍對戰二十萬東軍。
十月初五,李陵率軍抵達日本並開始鎮壓民族叛亂。
由於民族叛亂的主要劫掠對象是移民漢人,故此大量的日本移民漢人開始支持李陵平叛。
十月十六,李陵與足利義哉交戰桶狹間,三萬日軍被斬首,四萬被俘日軍被俘虜後擊斃。
十月二十日,李楙指揮第二軍團突襲徐州,並攻佔雲梯關,大軍長驅而入,於冬月初五抵達揚州城東部。
這場作戰,幾乎復刻了三百多年前的世武帝入淮之戰。
在李楙主力進攻的同時,胡粟及楊庚等人也各自率領左右大軍分割包抄了強抓壯丁的八十萬東軍。
冬月十五,長江以北廣袤地區被收復,八十萬東軍被俘六十餘萬,投降的六萬銳士軍俘虜被論罪處決。
被俘的六十萬東軍,在投誠以後爆發強大戰力,一改曾經的消極作戰。
李樾眼看日落西斜,當即挾持朱仲檢逃亡日本,並令海軍立即平定南洋叛亂。
臘月二十二日,渡江戰役展開,儘管東軍擁有足夠的軍艦,但勤王軍的六支艦隊經過東海海戰後還存在四支。
這四支艦隊經過短暫修整後,也投入到了這一年的渡江戰役中。
臘月二十五日,隨着一名士兵衝上南京江東門城樓並一腳踹斷“李”字旌旗,一面昔年渤海的朱雀旗時隔三百多年,再度插在了南京城頭。
不同的是,上次率先插上這面旌旗的是麒麟門,而這次是江東門。
同一日,李陵血腥鎮壓江戶二十餘萬民族叛亂軍,屍首漂櫓江戶灣。
次日,李樾挾持朱仲檢在鄭令堯的護送下抵達江戶。
彼時海上密密麻麻都是屍體,朱仲檢爲之駭然,身體不豫生病。
永曆十五年正月初九,勤王軍光復江南,至此中洲大地上再無叛軍。
正月十八日,監國朱伯沐下令犒賞有功之臣,同時令西軍曹顯虎爲西軍都督,令涼王朱伯海等人返回各自封地。
正月二十二日,朱伯海並未遵守朱伯沐的教令,而是率軍佔據蔥嶺以西。
朱伯海等人擁立帝制,而朱伯沐背後的李楙等人則是希望改制。
倘若不是朱仲檢還活着,加上李樾還未被滅,恐怕雙方摩擦已經不斷了。
二月十五日,李陵平定日本,據統計被鎮壓的叛亂軍數量達到四十二萬,此外還有不知數量的民族獨立抗議隊伍被鎮壓。
二十七日,李陵整軍前往南洋平叛。
與此同時,李樾也開始將大批運抵日本的工廠和造船廠機器安裝,並開始培養新的海軍力量。
三月初八,李楙等人花費很短的時間理清了如今朝廷的財政。
按照戰前的人口數據,如今的北京朝廷還有人口五億四千萬,而戰後理清財政約爲一億八千四百餘萬,約佔戰前財政的47%……
經過統計,涼王朱伯海和巴王、雍王、永王所佔據的西部地區,人口爲一億八千六百餘萬,財政約五千七百餘萬,約佔戰前財政的14.7%左右。
此外,若是李樾按照他的計劃,順利拿下南洋和南洲地區,人口約爲一億四千餘萬,財政約三千六百萬,約佔戰前財政的9.3%左右。
北洲、東洲、崑崙洲等獨立地區加在一起,人口約在一億二千萬左右。
不過這些地區在戰前的財政佔比也就20%左右,達不到29%的程度。
這消失的9%財政收入,如果按照收稅反推,那大概就是大明這動亂十五年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而人口損失則暫時無法統計。
經過整理,北京朝廷的軍費支出達到了財政收入的68%比例,軍隊數量也高達二百二十萬。
這樣的軍費支出,佔比無疑過高了,倘若朝廷想要增強海軍力量,那北京朝廷治理下的天下,將不會存在所謂民生經濟。
四月初二,經過李楙的建議,北京朝廷決定精簡軍隊爲一百五十萬。
這一政策實行後,軍費比例降低到了46%,而海軍也得到了一筆建造軍艦的經費。
不過此時的大明朝廷,還因爲李政父子的揮霍無度而先後挪用了百姓在銀行儲蓄的約二十七億兩儲蓄金和十六億的國債,以及印鈔十五億。
這些錢大多數並沒有用到實處,而是都被他們身後的權貴資本以各種手段貪腐。
現在這羣人跟隨李樾前往海外,哪怕回來也得論罪,所以李楙果斷將這羣人的家產充公。
根據調查,包括李樾、鄭令堯、蔣裘等人爲主的十二大家族在整個戰爭期間,攫取了超過三十億的財富。
僅僅從銀行抄取的財富,以及他們留在中洲,未能及時帶走的財富就已經超越了三十六億大明通寶。
除此之外,在過去五十年的時間裡,十二大家族壟斷了國內經濟,大發國難財,前前後後攫取的財富約八十二億大明通寶,相當於大明朝不吃不喝二十一年才能積蓄的財富。
這八十二億財富,僅有不到20%用於國家和後來的戰事,其餘都流進了他們的口袋。
正是因爲太多錢流入了他們的口袋,這才導致國庫空虛,李政不得不大量印鈔,發行各類債券來應對軍費支出。
只可惜這查抄的三十六億財富,大部分都是工廠、商鋪和土地,只有少量現金。
這些工廠和商鋪大部分被變賣,土地則是按照舊制,均分給了受災的百姓。
工廠與商鋪經過大半年的變賣,最後得到了約十二億兩的財富。
這些財富,大部分被用於兌回國債上。
與此同時,李樾之子的李陵率軍平定南洋叛亂,血腥鎮壓大大小小七百二十四支民族獨立軍。
九月十五,李樾在十二支艦隊的護航下,帶着朱仲檢前往南洋爪窪城。
十月初七,在抵達南海永樂羣島的時候,朱仲檢因病駕崩,享年二十七歲。
由於朱伯潛只有朱仲檢一個兒子,而朱仲檢在被軟禁期間沒有生育兒女,所以當朱仲檢駕崩後,朱伯潛這一脈便絕嗣了。
此外,明光宗朱怡鎮的其餘幾個兒子,也基本在這動盪的十餘年時間裡相繼起兵勤王而被平定,死的死,亡的亡。
除了三個公主,朱怡鎮這一脈的男丁基本都絕嗣了。
按照《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的規則,帝位立馬從神宗嫡長朱怡鎮這一脈,轉移到了嫡次子信王朱怡𫓩這一脈。
也就是說,北京的監國,信王朱伯沐成爲了規則之下應該即位的皇帝。
十月初八,李楙通電世界各國,譴責李樾謀害永曆皇帝朱仲檢。
辰時四刻,朱伯沐也通電世界,表達了對永曆皇帝的哀悼,同時追其廟號爲思宗,諡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由於南洋和南洲的藩王基本都在過去被鎮壓,李樾一時間也找不到合適的藩王擁立,而瀛洲的又是朱標一脈,擁立和叛臣無二異。
思想前後,李樾一時間竟然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十月三十日,朱伯沐在李楙等人勸進下即位稱帝,同時通電世界各國,對過往帝制的弊端做了檢討。
帝制管理粗糙,不適應日益複雜而蓬勃的經濟發展。
帝制不是要被消滅,只是不被選擇。
隨後,朱伯沐開始承諾,自他以後開啓虛君制,改明年爲“大明三百九十六年”,以此而後,不設年號。
虛君制下,皇帝擁有提議權和建議權,但沒有決議權。
“政由殿閣,祭則寡人”便是虛君制的主題。
這個主題,基本將皇帝摘除出“專制”的頭銜,百姓日後即便反專制,也反不到朱伯沐頭上了。
殿閣主事者稱首輔,其次爲次輔,再往下爲七位閣臣。
至於曾經的六部,也將專精職責,進而改爲十二部,以此適應更復雜的局勢。
朝廷除了每年撥款二百萬兩大明通寶給天家,天家其餘的事情都不需要由朝廷出資。
此外,曾經屬於天家的許多產業,則是以股份制來交給朝廷管理,天家只領分紅而不參與管理。
在虛君制下,大明皇帝徹底成爲了一個吉祥物,這令許許多多的保皇派感到恐慌,也加劇了東西矛盾。
不過在東西矛盾爆發前,爲了擁有正統的口號,李樾於永曆十五年冬月二十四日於爪窪城稱帝,國號“大燕”。
同日,李樾下令鄭令堯修撰《明史》、《明代通史》等將大明朝蓋棺論定的官方史書,並追諡自己的父親李政爲“燕太祖高皇帝”。
其實按照始受封的說法,李樾應該追封李成樑爲燕太祖。
但李樾自己也知道自家乾的事情不光彩,所以選擇李政來做始受封和始受命之人。
李樾的做法,無疑將自己推上了風口浪尖。
大明三百九十七年二月初七,首輔李楙通電世界……南下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