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

第283章 兄友弟恭

“前面的船隻讓讓,官船來了!”

“嗶嗶——”

七月初二,當朱棣率領朱高煦及羣臣、武官們站在南京江東門碼頭上,江東碼頭的繁華讓人不得不感嘆時間是個好東西。

一個半月前還因爲戰爭而冷冷清清的碼頭,此刻千帆林立,數千前來做生意的商賈讓此地變得繁華。

浩浩長江,上百條小舟有序往返於港灣之間,船伕的吆喝聲和船槳拍擊船身的聲音交織在一起,顯得格外嘈雜。

碼頭兩旁高大的木質貨倉,看起來沉重有力,像座堅實的堡壘,鎮守着這座城市的水門。

碼頭外的商販們,一個個拼命叫賣着自家貨物,聲音之大,就連等待迎接的官員們都能聽到。

朱棣倒是沒有下令清場,興許是不想打擾京城那好不容易恢復的民生。

因此,熙熙攘攘的人羣在碼頭左右來來去去,許多船伕小心翼翼的看着這邊。

“嗶嗶——”

遠方傳來了清脆的哨聲,盪漾在清晨的空氣中,讓所有人都感到分外清爽。

站在甲板上,朱高熾與朱高燧眺望前方,那可望而不可及的帝王之城重新出現在了他們眼前。

“真難辦啊……”

瞧着碼頭上百官,以及領頭的那一黃一紅身形,站在甲板上,已經穿着親王蟒袍的朱高熾心裡太苦了。

他都搞不懂老二到底是想要自己死還是想要自己活,想讓自己死吧,他又沒有什麼動作。

想讓自己活吧,他又偏偏給自己一個燕王的稱號。

“太難了……”

朱高熾心裡委屈,相比較京城,他更寧願去偏遠的地方待着。

倒是相比較他,朱高燧就顯得十分激動了。

“總算回到京城了,北平也不繁華,不知道爹爲什麼留戀那邊,還把北平弄爲行在北京。”

朱高燧口無遮攔,若是平常,朱高熾還會勸勸他,可今日朱高熾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哪裡還有心思教育他。

官船緩緩駛來,不多時停入港內。

十三艘官船之中的最裡一艘停靠後,燕府與渤海精騎立馬上前簇擁,待船梯放下,所有人轉身迴避。

徐氏帶着郭琰和張氏出現,朱高熾和朱高燧則是一悲一喜的下船。

大輅、金輅、象輅分別出現,五人各自上了代表身份的車輿。

待他們上車,車輿也行駛到了羣臣面前,朱棣急不可耐的上了大輅,朱高煦則是上了金輅。

後面的象輅中,瞧着朱高煦上了金輅,朱高燧的眼底露出羨慕之色。

不多時,羣臣的車馬跟隨皇家的四輛車輿返回宮城,而上了金輅的朱高煦還未坐下,便見郭琰跪下作揖。

“臣妾在南下前,已經聽說了阿爺的所作所爲,謝殿下寬宏大量。”

“起來吧,我還等着武定侯去大學幫我教導武官子弟呢。”朱高煦擡手示意郭琰起身,郭琰聞言也緩緩起身坐到了朱高煦身旁。

作爲太子,朱高煦身邊並不缺女人,這一個多月處理國事,時有需要發泄的時候。

宮中女官很多,長相也不用多說,從漢人到西番人,再到色目人和朝鮮人……只要朱高煦想,這些女官都會爬上他的牀。

所以對於郭琰的到來,朱高煦並沒有太多肉體上的慾望。

他對於郭琰的到來,更多是希望郭琰做好他和洪武舊臣的橋樑。

李景隆、吳高、郭英、吳傑、徐凱等人,都可以通過郭英一個人來溝通串聯,郭英死了還有郭鏞。

總之這份勢力,朱高煦得好好利用,這纔是他可以原諒郭英的原因。

不然以他的性格,他可不在乎郭琰和郭英的關係,哪怕郭琰在渤海也算深得民心,可要廢妃也不是不可能,畢竟郭琰目前還無所出。

畢竟是枕邊人,郭琰可以清楚感覺到朱高煦這一年的變化,因此說話也變得有些小心翼翼。

“入了東宮,你休息幾日,便回趟侯府省親吧。”

朱高煦低頭對郭琰交代一句,隨後看了一眼左右:“亦失哈來了嗎?”

“來了,在後面的官船上,應該稍許就能追上車輿。”郭琰頷首迴應。

見狀,朱高煦便也不再說場面話,開始與郭琰說起了這一年的家常。

當然,更多的還是詢問瀋陽的恢復情況,以及山東三府百姓遷移的情況。

就郭琰的回答來說,瀋陽的重建已經基本完成,城池比原先都大了一圈,能容納二十幾萬百姓生活。

不止是瀋陽,還有其它城池也是如此。

此外,東邊定遼府的定遼、長海、莊河、東寧等地方也修建起了城池,三十餘萬百姓遷移當地,並且已經開闢出了十餘萬畝耕地。

在南下前,郭琰就知道朱高煦會詢問渤海和遼東的情況,因此她提前記下了這些,給朱高煦交代着。

一年的戰事,遼東從戰前的四十餘萬人口,激增到了眼下的一百二十餘萬人口,並且還在隨着山東移民抵達而不斷增多。

當地的耕地從起先的二百餘萬畝,增加到了如今的四百二十六萬餘畝,全遼開塘堰二千九百八十七處,河道三百九十二處,陂渠堤岸三千一百四十八處,水渠七百六十餘里……

這些水利建設,致使全遼近二百萬畝耕地得到澆灌,不再遭遇海水倒灌的事情。

可以預見的是,最少這二百萬畝耕地的畝產會得到提高,至於剩下新開墾的二百多萬畝耕地,則是還需要時間來完善水利和農業。

“四百二十六萬畝耕地,只要能產出六鬥實糧,那就能滿足全遼一百二十餘萬百姓三個半月的口糧。”

郭琰說完這最後一句話,可以明顯感受到朱高煦的興趣加重。

“亦失哈和孫鋮幹得不錯。”

面對全遼開發第一年的結果,朱高煦表現得十分滿意。

他現在急於面見亦失哈,可徐氏畢竟在前面的大輅中,他還得去幹清宮吃一頓家宴,然後才能返回東宮。

想到這裡,他強壓內心的強烈,熬到了車輿進入宮城,將他們送抵了幹清宮門口。

扶着郭琰下車,很快朱高煦就看到了已經下車的朱高熾和張氏,以及孤身一人的朱高燧,還有扶着徐氏下車,生怕徐氏磕到碰到的朱棣。

“老二這麼高大啊?都和廟裡的金剛菩薩差不多了。”

張氏是第一次瞧見朱高煦,因此不免爲他的外表所吃驚。

“要不我說老二殺我和殺小雞仔一樣呢。”

朱高熾雖然已經慌得不行,但還是故作鎮定,和張氏開着玩笑。

“高煦,你過來一下。”

徐氏的聲音響起,朱高煦聞言也帶着郭琰上前,對徐氏作揖。

徐氏作爲徐達長女,自幼被徐達夫婦悉心教養,不但飽讀詩書,更能參與軍事,披甲守城。

由於才學出衆,因此在淮西之中又被稱爲“女諸生”,可見其本事。

單論相貌,徐氏不算特別出衆,但也是面白柳眉長目的清秀端莊。

“都長這麼高了。”

眼看朱高煦走到面前,徐氏走上前去摸了摸朱高煦的肩膀,心裡有些遺憾自己錯過了朱高煦生長的那麼多年。

“南下打仗,身上有負傷嗎?”

徐氏臉上盡是擔憂,朱高煦見狀也只能勉強擠出笑容:“娘你擔心了,我畢竟是三軍統帥,指揮數萬兵馬,怎麼可能親自上陣殺敵,又怎麼會受傷?”

“那不一定……”徐氏輕搖頭,順帶瞥了一眼旁邊尬笑的朱棣。

顯然,朱棣沒少幹這種事情,不然也不會尷尬陪笑。

“我路上與琰兒聊了許多,已經算是相熟了,倒是對伱幾年不見,心裡想念的緊。”

“今日吃家宴,你與我好好說說那些信裡說不完的東西。”

徐氏是真的很想知道發生在朱高煦身上的事情,因爲她可以感受到朱高煦與走出北平時的不同。

可相對於徐氏,朱高煦卻很不想交談以前的事情。

“那孃親得快點,東宮那邊還有許多事情呢。”

朱高煦笑着迴應,然後跟着徐氏走向幹清宮裡。

她對這裡很熟悉,但這也不奇怪,畢竟她很小就被馬皇后看重,養在了身邊,不然徐達的這顆白菜也不會被朱棣給拱了。

徐氏對於內廷,甚至比呂氏瞭解的還要多。

“呂氏和那小孩子,你是如何安排的?”

剛剛走入幹清宮內,這才坐下,徐氏便詢問起了朱棣。

朱棣聽後,連忙開口道:“俺將她的太后名號去除了,眼下複稱她懿文太子妃,安排她與文奎那小兒居住大哥的陵寢旁。”

“允熥他們三個呢?”徐氏皺眉詢問,朱棣聞言卻面色不太好看道:“廢爲庶人,圈禁鳳陽了。”

“還是留一條性命吧。”徐氏嘆了一口氣:“反正你與高煦在位,他們是鬧不起來的。”

此時此刻,沒人說徐氏說的不對,畢竟如果朱棣真的把朱標一脈弄得絕嗣,那將來史書恐怕要大書特書。

反正現在局勢穩固,而且朱高煦年紀比朱允熥還要小,他們完全沒有必要擔心。

既然如此,倒不如留他們一命,老老實實圈禁鳳陽就好了。

“對了。”徐氏看向了朱高熾,然後目光掃向了朱棣和朱高煦。 “其它的話我本不想說,只是你們父子爭位置,別連帶把高熾也牽扯進來,他禁不住你們嚇。”

“……”聽到這話,朱棣沉默看向朱高煦,目光似乎在說這個鍋他不背。

只是朱高煦瞧見,他更先一步開口道:“大哥的事情,我與父親說過了,不如將大哥改爲漢王,冊封到昆明,年俸三萬石,兩千貫,綢緞布匹各三千,另外領王府護衛一萬二。”

“嗯?”聽到自己的臺詞被朱高煦說完,朱棣瞪大了眼睛,心想你這濃眉大眼的小子也這麼多心眼。

“昆明好…昆明好……”聽到自己被冊封到昆明,朱高熾並不因爲偏遠而難過,反而慶幸。

封地越偏遠,代表他越安全,況且昆明經過沐英、沐春父子開墾,如今好歹也算西南重鎮,不算疾苦地方。

而且就老二的話來看,自己的俸祿還挺高的,還有一萬二的王府護衛,這筆買賣不虧,總比李建成掉了腦袋要好。

“娘,老二對我沒得說,老二,大哥先敬你一杯。”

朱高熾起身舉杯對朱高煦,朱高煦見狀也舉杯與他碰了一杯。

瞧見兩兄弟碰杯,徐氏也算鬆了一口氣。

她自然知道朱高熾安全了,不過她擔心的不止是朱高熾,還有朱高燧。

“老三的封地,你們想好了嗎?”

徐氏知道朱高燧是個不安分的人,特別還十分不自量力,只想他早早就藩出去,別留在京城惹了什麼事端。

“我不去,我纔到京城就讓我走啊?”

果然,徐氏才說完,朱高燧立馬就表示了抗議。

只是他的抗議對於朱高煦來說完全無用,知道朱高燧喜歡搞事的性格後,朱高煦就想到了給他遷徙的地方。

“湖廣西南的洞蠻一直鬧事,爺爺在位時就想在長沙設置藩王,眼下湘王又自焚薨逝,不如冊封老三爲趙王,就藩長沙如何?”

朱高煦一開口,朱高燧立馬就不服了,起身叫囂:“憑什麼把我弄到那種鳥不拉屎的地方?”

“坐下!”朱高煦瞪了他一眼,四周空氣瞬間凝固,朱高燧這纔想起被朱高煦壓制的記憶,不甘的坐回了位置上。

眼見兩兄弟鬧起來,朱棣訕笑道:“長沙也不錯,比昆明還要富裕。”

他這話意思明顯,那就是認可朱高煦的提議,畢竟朱高燧是什麼性格他這個當爹的再瞭解不過。

他可以原諒朱高燧,可朱高燧一旦踩到了朱高煦的紅線,那他不一定能救朱高燧。

就這樣,朱高燧的抗議被朱高煦無情鎮壓,全家沒有一個人爲他撐場子。

朱棣甚至在訕笑過後,定下了朱高燧的待遇。

歲俸兩萬五千石,錢一千五百貫,綢緞布匹兩千五百匹,鹽引茶引各一千,修建趙王府由戶部撥錢糧,造價控制在十萬貫內。

做完這一切,飯菜也上桌了,不過一家人因爲朱高燧的事情,並沒能愉快的吃完這頓飯。

結束後,朱高煦便帶着郭琰離場了,朱高熾也帶着張氏前往此前的燕王府居住,朱高燧則是被安排到曾經的湘王府居住。

儘管還沒有定下就藩時間,但他們都知道自己在京城待不長,因爲現在的京城局勢已經足夠複雜了。

“好好一家子,爭鬥成這樣……”

瞧着離場後的冷清,徐氏嘆了一口氣,朱棣聞言則是一言不發,繼續吃着上桌的飯菜。

其實他也知道,讓朱高熾和朱高燧儘早就藩是對的,但他心裡也有些捨不得兩個兒子。

只是留下他們,他真的不知道這兩個兒子會引發什麼事情。

想到這裡,就連他都希望朱高熾和朱高燧趕緊離開,因此他擡頭看向王彥:“狗兒,讓戶部和工部儘早修建好漢王府和趙王府。”

“奴婢領命……”王彥見狀應下離開,徐氏也沒繼續討論就藩的事情,而是與朱棣說起了這幾個月的瑣事。

相較於他們,朱高煦就顯得有些忙碌了。

帶着郭琰返回春和殿後,他便讓郭琰休息去了,而他自己則是召來了亦失哈、鄭和兩人。

兩人是第一次見面,經過朱高煦介紹後,便都熟絡了起來。

入座後,朱高煦也沒有藏着掖着,而是直奔主題。

“六府二州的六萬匹民馬過兩日就開始遷徙北上了,要養好馬,就得喂好料。”

“山東的軍屯田已經改爲了民田,不過對於當地的田畝種植什麼,朝廷也有要求。”

“當地的均田,七成由分到田的女真百姓和普通百姓自己選擇,剩下三成必須定爲豆田。”

“我算過了,三成田就是四百萬畝,四百萬畝豆田能產出一百五十萬石馬料幹豆。”

“既然如此,朝廷就定下地方,每年在登、萊、青三州購買馬料幹豆運送遼東、渤海,專給馬場。”

朱高煦一開口,便是四百萬畝豆料。

亦失哈聽後,當即開口道:“按照山東豆價,四百萬畝豆田產出約四百五十萬石豆子,如果按照渤海的五賦一,那就是上交九十萬石,存在手中三百六十萬石,以價錢來回收,價格就是一百一十萬貫左右。”

“這四百五十萬石製作成爲馬料幹豆,也就是一百五十萬石,不過關外的馬場需要那麼多豆料嗎?”

亦失哈對關外馬場是否需要那麼多豆料表示質疑,畢竟按照正常的軍馬來說,每日也不過是三斤馬料幹豆,偶爾還得消食,一年頂多七石。

一百五十萬石馬料幹豆,這都能養二十多萬軍馬了,民馬根本吃不了那麼多。

民馬的飼養方式,頂多每天一斤豆料加十斤草料就足夠,一年頂多二石五斗豆料和三十束草。

這麼算來,朱高煦這一百五十萬石馬料幹豆,足夠養活六十萬匹民馬。

“算上這六萬匹民馬,我們在關外有多少民馬和軍馬?”

朱高煦沒有回答問題,而是提出新問題給亦失哈。

“哈剌兀死後,兀良哈每個月都有人南下投靠我們,他們的羊羣我們保留,但牛羣和馬羣都被奴婢收集,按照您交代的放置在了吉林、長春、肇州、韓州等處牧場。”

“眼下,這四地牧場有馬場十五處,有軍馬七千八百餘匹,民馬三萬七千六百餘匹,算上六府二州民馬就是接近十萬匹。”

“除此之外,還牧有牛羣四萬四千餘頭。”

“這些馬羣和牛羣,每年都能增長三成左右,如果按照殿下您這種豆料配給充足的養法,頂多五年,民馬數量不下三十五萬匹,牛羣不下十五萬頭,軍馬不下三萬匹。”

“當然,奴婢說的這種增長速度,是將它們全部放養牧場和馬場之中。”

“如果還要從中挑選挽馬、耕牛去參加開荒和耕種的話,那肯定達不到這麼多。”

相比較朱棣將馬匹交給百姓,把風險交給百姓的養法,朱高煦這種專設機構官營養馬的速度無疑更快,養出的馬匹也更好,不過缺點也很明顯,就是耗費比較多。

“如果算上已經發出去的民馬和耕牛呢?”

朱高煦再次開口,亦失哈聽後則是遲疑:“那樣速度會更快,但這樣做會耽擱開荒速度。”

亦失哈以爲朱高煦要把發出去的耕牛、民馬回收,但朱高煦的意思是把民間的耕牛和民馬馬料也算上。

“算上民間耕牛和民馬的口糧,讓它們產下小牛、馬駒後送給牧場,這樣速度會不會增加,開銷又會增加多少?”

朱高煦說出自己的想法,亦失哈聽後只能從袖中拿出自己隨身攜帶的小算盤一陣敲打。

不多時亦失哈纔開口道:“如果是這樣,那五年後的民馬數量恐怕不低於六十萬匹,牛羣不低於五十萬頭,軍馬應該還是三萬匹左右。”

東北百姓手中耕牛最多,民馬其次,因此如果把民間也算上,那不管是馬羣還是牛羣,數量增長都將十分驚人。

“不過這麼一來,後續的豆料恐怕反而不夠了……”

亦失哈提出了問題,但在朱高煦看來這不是問題,馬匹和牛羣就是生產力,如果東北真有近百萬挽馬、耕牛,那它們所帶來的生產力足夠滿足一千多萬畝耕地的開墾,算上人力就是兩千餘萬畝。

東北要是真有兩千萬畝耕地,那即便畝產實糧六鬥,也完全可以養活五年後的二百餘萬百姓,並且向北平輸送數十萬石漕糧。

何況如果牛羣、馬羣數量能達到百萬,那它們後續增長速度將會更快,這對於北方經濟恢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朱高煦記得不錯的話,歷史上永樂元年軍民馬不足四萬匹,朱棣讓百姓自己承擔風險,結果只花費十九年就突破百萬匹。

現在東北採取的方式是官府承擔主要風險,馬戶承擔次要風險。

按照之前在吉林馬場的養馬效率來看,這樣的效率遠遠高於朱元璋和朱棣的辦法,就是費錢。

不過錢嘛,投入進去日後都可以賺回來。

眼下,他要花十年挑戰歷史上朱棣花十九年才做到的事情。

“不管是一百萬貫還是二百萬貫,只要能讓北地百姓安居樂業,每家每戶都擁有自己的挽馬耕牛,那朝廷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朱高煦面對亦失哈的擔心,毫無負擔的開口,並且對鄭和交代道:

“今日的話,你轉告戶部和吏部,並專設吉林、韓州、長春、肇州四處行太僕寺,專養牧羣。”

“奴婢領教!”鄭和應下,朱高煦也看向亦失哈:“這事情,你讓孫鋮去辦,另外讓他好好培養人,京城也同樣需要他,早日培養出幹才,他才能早日回到京城來助我。”

“奴婢領教。”亦失哈也應下,而後便見朱高煦擺手示意他們退下。

不多時,整個春和殿內只剩下的幾個服侍朱高煦的太監,朱高煦則是自己動手拉開了自己所繪的《天下坤輿圖》。

這幅圖,幾乎就是後世世界地圖的翻版,雖然有瑕疵,但比起朱棣的那幅抽象地圖好上太多了。

朱高煦的目光,從日本到朝鮮,再到渤海、漠東、漠北、西域……

從東向西,從北向南,一直從南邊的南洋到非洲南部,最後回到最東邊的美洲大陸上。

這幅圖,全名又叫《天下四夷賓服總圖》……

《明太宗實錄》:“七月癸卯:帝后領漢王、趙王至京師,上於幹清宮置家宴,然趙王言行輕佻,漢王性弱,上斥趙王,太子急慰,上聞曰‘安我家者,太子也’。”

(本章完)

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323.第323章 討債兄弟第16章 閒暇日子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552章 各抒己見第542章 以博直名第548章 夜郎自大第125章 渡海登萊第358章 改書爲史第366章 此子類父第529章 封王就藩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533章 數據治國第408章 新老更替158.第158章 黑雲壓城第346章 永樂五年第364章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第409章 資本道路211.第211章 危機四伏317.第317章 烏斯藏都指揮使145.第145章 關外之王第487章 草臺內閣第471章 西南事終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第122章 臨出行前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第347章 鄭和回國第498章 萬國來朝第402章 甕捉野豬147.第147章 崽坑爺糧第48章 老當益壯第118章 未雨綢繆第431章 硬頂上第89章 孤家寡人第344章 把船靠過去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555章 狐假虎威第370章 父子合謀第83章 擅寡而長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22章 《削藩論》第28章 潛龍在淵第65章 上架感言第480章 攜老扶幼第615章 地府兄友弟恭朱高熾193.第193章 卻胡兵七百里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第82章 拓土之論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第505章 直掛長帆256.第256章 蒙古來投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534章 耕耘海外244.第244章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521章 西方來敵第122章 臨出行前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第527章 東風入律第133章 讓利移民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第360章 再徵漠北168.第168章 茁壯成長第547章 雞鶩爭食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93章 謹言慎行第527章 東風入律第513章 提振民心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第15章 武英殿中第462章 孤家寡人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第616章 地府始秦終明第81章 孝陵之上第54章 洪武移民第43章 春和不和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第532章 諸君慢行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535章 各懷鬼胎第74章 二子善謀232.第232章 得遼望寧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第107章 會廳議倭第533章 數據治國第118章 未雨綢繆第579章 時光如梭第367章 調停諸國第394章 藥石難醫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第472章 瓦剌西遷第472章 瓦剌西遷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381章 背有靠山第509章 判若兩人
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323.第323章 討債兄弟第16章 閒暇日子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552章 各抒己見第542章 以博直名第548章 夜郎自大第125章 渡海登萊第358章 改書爲史第366章 此子類父第529章 封王就藩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533章 數據治國第408章 新老更替158.第158章 黑雲壓城第346章 永樂五年第364章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第409章 資本道路211.第211章 危機四伏317.第317章 烏斯藏都指揮使145.第145章 關外之王第487章 草臺內閣第471章 西南事終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第122章 臨出行前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第347章 鄭和回國第498章 萬國來朝第402章 甕捉野豬147.第147章 崽坑爺糧第48章 老當益壯第118章 未雨綢繆第431章 硬頂上第89章 孤家寡人第344章 把船靠過去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555章 狐假虎威第370章 父子合謀第83章 擅寡而長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22章 《削藩論》第28章 潛龍在淵第65章 上架感言第480章 攜老扶幼第615章 地府兄友弟恭朱高熾193.第193章 卻胡兵七百里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第82章 拓土之論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第505章 直掛長帆256.第256章 蒙古來投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534章 耕耘海外244.第244章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521章 西方來敵第122章 臨出行前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第527章 東風入律第133章 讓利移民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第360章 再徵漠北168.第168章 茁壯成長第547章 雞鶩爭食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93章 謹言慎行第527章 東風入律第513章 提振民心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第15章 武英殿中第462章 孤家寡人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第616章 地府始秦終明第81章 孝陵之上第54章 洪武移民第43章 春和不和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第532章 諸君慢行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535章 各懷鬼胎第74章 二子善謀232.第232章 得遼望寧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第107章 會廳議倭第533章 數據治國第118章 未雨綢繆第579章 時光如梭第367章 調停諸國第394章 藥石難醫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第472章 瓦剌西遷第472章 瓦剌西遷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381章 背有靠山第509章 判若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