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以博直名

“淅瀝瀝……”

雖不是雨季,但吉林城還是在籌備行宴的清晨下了一場毛毛細雨。

雨後天晴,陽光照耀着翠綠的山崗,朱高煦在亦失哈、李失、胡季等人的陪同下,重新登上了當年血戰的哈達嶺。

在這裡,許多當年的城防佈置不定期被人修葺,那一排排厚實的木屋以及長長的壕溝能讓人感受到這裡的血雨腥風。

黑褐色的土地讓人不知道是因爲血液浸透,還是原本就是這副模樣。

登高遠望,朱高煦沒有留下太多言語便走下了哈達嶺,而上下哈達嶺的地方也修建了二丈寬的混凝土臺階。

“我記得當年我爬這座山的時候,許多人因爲急匆匆開路而滾落山去,好在山勢不算陡峭,沒有陣亡什麼弟兄。”

幾聲唏噓,朱高煦都在感嘆現在與以前條件的不同。

不多時,他們走下了哈達嶺,來到了平原上。

在返回吉林城的官道上,朱高煦時而駐步細看路邊田間禾苗生長情況,時而詢問種植作物類型。

對此一切,身爲吉林知府的張成山如數家珍般爲朱高煦介紹着,李失等人也會時不時插幾句嘴。

朱高煦聽了他們的回話後,意味深長地說道:“這種地和育人一樣,馬虎不得半點,一旦馬虎,那就是顆粒無收。”

面對他的這番言語,李失等人訕笑着點頭。

前往吉林城的路上有許多涼亭可以休息,這些大多都是修建來給當地幹活的農戶停下來吃午飯,亦或者是酷暑時休息的。

吉林城已經有了許許多多的公共設施,這種意識朱高煦很滿意,深有感觸地說:“我這次返回吉林,真是彈指一揮間。”

“見到你們把吉林治理的那麼好,我很高興,也很滿意。”

“我希望你們在吉林能做這些事情,修建這些對老百姓好的設施,也希望你們不要特別待遇吉林,而是也將這種精神和做法帶到其它府縣,不論關內外……”

停了片刻,朱高煦將目光射向遠方,潛心思考着,亮出內心的憂慮:

“我時常憂慮,憂慮這天下會不會因爲我們少部分人的兒孫而迅速腐敗。”

“東北的利益是和朝廷綁在一起的,如果沒有朝廷那麼多的資源傾斜,東北是沒有辦法在短短三十幾年時間裡崛起的。”

“我想讓你們知道,我並不是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我只是對那些從老百姓頭上貪墨,對朝廷重要工程貪墨的人深惡痛絕。”

“癸卯案是我心裡最難拔出的一根刺,因爲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北方雖然短暫跟上了南方的腳步,但這種跟上是朝廷扶持的結果。”

“只有朝廷足夠強盛和集權,朝廷才能調動更多的資源來投入北方,將北方的資源和南方的經濟一起整合利用。”

“我一想到當年靖難犧牲了那麼多的袍澤兄弟,我就忍不住擔心未來的大明朝。”

“兩宋皇家與大商賈聯姻撈取大量政治、經濟利益,而本朝也有這種危險。”

“我能看住天家,卻看不住你們,所以只能你們自己看住自己。”

“這次南邊那些人對我試探,你們應該都是知道的。”

“我現在還在,他們還不敢太放肆,可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們的兒孫又不爭氣,幫持不了朝廷,那日後北方的環境甚至會倒退會洪武年間,甚至更加嚴重。”

“在這點上,伱們比我知道得多,但卻總是報喜不報憂。”

“我知道你們的想法,無非就是做官有特權,有政治需要,有人情關係,又抹不開臉面。”

“我相信李赤他們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想要貪腐,他們無一例外都是沾染了這些很容易腐化的習慣而變質的。”

“正因如此,我這次來纔會特意提醒,盯好兒孫,讓他們知道東北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不能因爲一些金銀錢糧就丟棄一些不能丟棄的精神。”

嘆了一聲氣,朱高煦將目光投向了李失:

“我這次來吉林不會待太久,五月初十我就要前往漠北了。”

“你們做些準備,正午後除了我昨日所說的老兄弟們,再找一些工人、農民去軍營。”

“你們不用教他們如何糊弄我,我雖然老了,但心裡卻明鏡。”

朱高煦一席話說完,李失等人紛紛羞愧低下頭。

交代完後,朱高煦便帶着隊伍徒步走向了炮臺山下的軍營。

還沒到午時,聚集在這裡的老兵卒們便已經有二三百人了。

他們激動的與朱高煦打着招呼,朱高煦也微笑迴應他們,一一與他們寒暄,然後招呼他們先去軍營內坐着等待。

若是沒有吃飯,則是讓軍隊庖廚再開火爲大家做飯吃。

對此大家紛紛擺手,說吉林城的行宴已經在收拾了,等開完會回去吉林城後一起吃。

朱高煦聞言笑着點頭,然後與衆人在軍營內的一排涼亭坐下。

清晨的細雨過後,吉林城上空便晴朗得萬里無雲。

隨着時間流逝,軍營內聚集的人也越來越多。

從靖難的老兵,到五徵漠北的青壯,再有上百名各類工人和二百餘名農民,總計一千二百多人來到了這裡。

當酷熱的正午結束,校場上也擺上了一把把椅子,所有人走上校場坐下,而朱高煦也神采奕奕地健步走出涼亭。

“陛下!”

“陛下……”

隨着他露面,校場上立刻沸騰了起來,人們歡聲雷動,沉醉在見到皇帝的驚喜之中。

朱高煦慢慢移動步履朝衆人走去,他從第一排開始會見這些代表,期間走走停停,不斷詢問一些問題。

殘疾軍人的後續補貼是否能到手,犧牲軍人的撫卹是否能落實……

工人的工錢有沒有被剋扣,農民的糧食收取有沒有被衙門壓價……

從生存根本的錢糧開始,朱高煦關切的詢問所有問題,

期間,朱高煦也確實瞭解了一些問題。

自從油燈被髮明後,許多工廠都開始點燃油燈倒夜班。

原本是一班從辰時上到酉時,每日上五個時辰,中途休息一個時辰。

而今現在分兩班,卯時開始工作,每班上四個時辰,中途只能休息半個時辰。

這些事情,朱高煦都讓亦失哈記了下來,讓他告訴當地張成山將這種事情糾正過來。

除此之外,隨着工作崗位缺乏,化肥還是太貴,以及各種各樣的問題先後被提出。

由於時間緊促,朱高煦不能記下所有,所以讓亦失哈將這些記下,準備晚上行宴結束再處理。

時間一點點過去,隨着空氣中開始瀰漫肉香味,朱高煦也將所有退役、傷殘的兵卒和工人、農民接見完畢。

他整理了所有問題後,便對衆人開口道:“行宴也要開始了,大家先回城裡和家裡人一起吃飯吧!”

“陛下,您明日要走嗎?”

“陛下您什麼時候走啊?”

“陛下,您走了還會再回來嗎?”

“陛下……”

問題一個個的接踵而至,朱高煦笑着擺手道:“我暫時還不走,你們如果有問題需要解決,就來以前的王府找我,我已經告訴了他們,讓他們不能攔任何上訪的百姓。”

朱高煦這番話讓衆人緩了一口氣,最終戀戀不捨朝着軍營外走去。

在他們離開後,朱高煦這才帶着衆人乘車往吉林城趕去。

之所以乘車,也是因爲怕引起騷亂。

半個時辰轉瞬而逝,返回王府後,朱高煦趁着還有一點時間,帶着李失等人將王府逛了一圈。

他對這裡的記憶很深,因爲對於他來說,這是他來到這一世界後,第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地方。

閒逛半個時辰,當胡季前來稟告行宴即將開始時,他這才帶着李失等人前往了承運殿。

承運殿的廣場上擺了兩百多桌行宴,有近兩千人坐在位置上。

朱高煦沒有下去吃,而是在承運殿門前的平臺擺了五桌。

當他來到這裡時,率先見到的是一道熟悉的身影。

“草民王回,攜犬子參見陛下,陛下千秋萬歲……”

穿着寬袍大袖的王迴帶着兩名青年,分別是他的長子王彧、次子王鶩。

隨着王回出現,現場氣氛瞬間緊張了起來。

王回的身份特殊,他返回吉林後,勳臣權貴們雖然購買他的字畫與字帖,但私下根本不敢與王回見面。

如今王回出現,衆人紛紛將目光投向了皇帝,畢竟沒有皇帝的准許,王回根本不可能出現在這裡。

“你那幼子呢?”

朱高煦開口詢問,這讓四周人知道了皇帝一直在關心王回的情況。

王回的幼子不過兩歲,如果不特別關心,根本就不知道他有一個幼子。

“幼子尚幼,正是吵鬧的年紀,恐叨擾了陛下,故此將其安置在家中了。”

王回畢恭畢敬的回禮作揖,朱高煦聞言頷首:“你坐主位,倆小子坐旁邊那桌吧。”

“草民領諭謝恩……”王回作揖回禮,而後吩咐長子與次子坐在旁邊一桌。

期間,朱高煦關注着王回的兩個兒子,見他們舉止從容不亂,並不因爲第一次見皇帝而慌亂,瞬間高看了王回幾分。

“倆小子可畢業科舉了?”

入座後,朱高煦詢問王回,王回也回答道:“分別爲中學第三級與第四級,距離畢業分別有一年和兩年。”

“草民準備等他們長大些,再讓他們參加科舉。”見王回如此迴應,朱高煦頷首將目光放在桌上。

東北所產的大米和黑麥面,以及各類豬牛羊肉與飛禽肉食擺在桌上,素菜也是以新作物中的蔬菜爲主。

“東北的大米和黑麥面很香,我在宮裡吃過,很好吃。”

“你們久居吉林,每日都能吃到,這何嘗又不是一種幸福呢?”

朱高煦點評着,隨後繼續說道:

“天朝百姓能吃飽飯,也就是這十幾年的時間。”

“若是百餘年前能做到如此,那君王也應該滿意了,但本朝與歷朝歷代不同,本朝的疆域囊括屬國,所以在本朝治下,還有許許多多的地方和百姓沒能吃飽飯。”

“朝廷還得繼續努力,爭取讓天下所有的大明百姓吃飽飯。”

朱高煦口中天下,顯然是在指整個宗藩體系,而這個體系中的人口已經達到了三億。

想在這個時代讓三億人吃飽飯,這無疑十分困難,但朱高煦之所以會說,是因爲在這桌上的還有得知自己北巡,特意從朝鮮跑來獻媚的一名朝鮮官員。

他將目光投向那名朝鮮官員:“朕每年准許山東和遼東運輸糧食前往朝鮮,現在朝鮮的百姓能吃飽飯嗎?”

那官員聞言,當即獻媚道:“陛下隆恩,朝鮮之民雖然還不能如中原百姓吃得這般豐盛,但比起其它國家也能勉強吃飽了。”

“這樣最好。”朱高煦滿意點頭,並不會覺得朝鮮吃飽對大明朝是壞處。

現在的大明,已經開始從方方面面影響朝鮮。

一旦影響到某種程度,加上生產力得到解放,朝鮮土地可以利用時,大明朝就可以從根本上控制朝鮮,而朝鮮百姓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

這套手段,朱高煦對各個屬國都在使用。

文化認可遠比軍事威懾更管用,但是能保持文化認可,又能保持軍事威懾,這組合拳纔是最完美的。

朱高煦不再說話,而是與衆人推杯換盞,將話題從政務轉爲李失、李赤、李察等人平日的生活趣事。

從天空俯視,整個吉林城的街道都擺滿了桌椅,宛若一條條街道,坐滿了人。

儘管吉林城的百姓不缺牛羊肉食,但這樣舉城同慶的行宴,確確實實很多年未曾有過了。

十萬百姓與君同樂,種下了吉林與天家深厚的情誼。

一個時辰過去,眼看衆人已經吃得差不多了,朱高煦擦了擦嘴,用泡茶清了清嘴巴里的味道後,這才繼續開口。

“我要和你們說一件事。”他一開口,衆人紛紛放下筷子看向他。

“這三十年來,整個天下的變化很大,但未來三十年,朝廷的變化還會更大。”

“這次北上我見到了東北百姓的日子如何,這是令我最滿意的。”

“東北雖然富裕了,但許多地方還很貧窮。”

“遼東鐵路現在已經竣工,我還準備修建一條從松原前往肇州,抵達安東的鐵路。”

“這條鐵路後,東北基本上就不缺鐵路了,所以日後的鐵路資源,得向着南邊靠攏了。”

“只有鐵路修建好,這天下的物資才能流通起來,百姓的日子才能越來越好。”

朱高煦在與他們商量,或者說是通知。

對此衆人面面相覷,並不捨得就此停下鐵路工程。

不過就在此時此刻,朱高煦看向了王回:“王回,你覺得朕說的如何?”

衆人看向王回,王回不緊不慢作揖道:“草民已經是平頭百姓,按理來說本不應該私下議論國事,但陛下詢問,草民便只能回答。”

“草民想詢問陛下,朝廷準備對哪裡修建鐵路?”

王回問出大家最關心的事情,朱高煦則是抿了一口茶道:

“西南鐵路雖然不能修建,但零零散散的一些短程鐵路還是可以修建的。”

“等日後朝廷有了技術,就可以把這些鐵路串聯起來,也省了時間與力氣。”

“除此之外,朝廷已經在緬甸和八百大甸改土歸流,想必你們也都知道。”

“當地的鐵路,還有兩廣的鐵路都得修建,琉球府也得修建一條貫通南北的鐵路。”

“除此之外,還有呂宋、舊港也是一樣。”

朱高煦說出了自己的計劃,但這個計劃只是交通部分,他最大的計劃是降低硫酸制磷肥成本。

一旦這個計劃成功,那大明朝的現有糧食產量能在原基礎上增長最少兩成。

以大明當下的基礎,增長兩成農業產量,可以說是憑空多出一億多畝耕地產出,能養活三千多萬人。

大明現在南北平均畝產是一百八十六斤,如果磷肥能夠普及,畝產將會達到二百二十三斤。

在副食品增加的情況下,大明朝的七億畝耕地能養活最少三億人,這是朱高煦爲大明朝留下的最寶貴財富。

日後海外若是開闢耕地,那即便二百年後的小冰期到來,大明朝也能平安渡過。

哪怕渡過不了,百姓也不會因爲飢餓而死傷太多。

相比較之下,歐洲和中亞、西亞那些地方就不好受了。

對於大明朝來說,這是一次讓漢人成爲世界主體民族的機會。

“如果是這樣,那草民爲西南百姓感激陛下,相信東北百姓也會理解。”

王回作揖行禮,而朱高煦卻擺手道:“理解歸理解,但現在的鐵路工程牽扯着東北十幾萬百姓的生計。”

“這十幾萬百姓背後是十幾萬家庭,上百萬人口。”

“我雖然還沒有去大寧,但我知道大明有足夠多潛力的耕地,此外的安東城東部地區,出了三峽口的地方也有廣袤的沼澤。”

“如果我們能好好帶領這百萬百姓開發這些地方,那即便失去了鐵路工程,東北百姓的生計也能得到保障。”

“對此,我準備在返回北京後就下令從即日起,渤海、大寧、遼東糧食全數用來支持百姓開荒。”

“我知道你們在東北有大量的耕地,這些耕地我希望你們能販賣給官府,讓官府均分給下面的百姓,而你們要起好帶頭作用,派遣子弟前往這些地方開荒。”

朱高煦將他的目標給說了出來,那就是讓擁有足夠多佃戶、家丁的渤海權貴們派人去這些地方開荒。

相比較發動已經安穩的百姓,發動他們不僅能給一些百姓機會,也能加快開墾事業。

他們找官府要開荒糧,也比百姓找官府要開荒糧要容易許多。

儘管這樣做會形成許多大農場主,但這正是朱高煦樂於看見的場景。

對此,李失等人面面相覷,最後只能硬着頭皮答應下來。

“我們的富貴是陛下賜予的,陛下既然還需要我們,那我們也就繼續埋頭幹事了。”

“好!”朱高煦滿意點頭:“朝廷不會讓你們吃虧,每畝田作價八貫由朝廷買回。”

“此外,開荒糧則是每人每年五石,你們可以拿着錢僱傭人手去開荒,糧食不用擔心。”

“朕承諾你們,這些田地開荒出來後,三年不收田賦,只要你們不欺壓麾下佃戶,而是按照朝廷所規矩的六四租佃,那誰也動不了你們。”

朱高煦做出承諾,李失等人只能點頭應下。

“當浮一大白!”

見事情辦妥,朱高煦舉杯與衆人一飲而盡,整場行宴也開始漸漸散去。

行宴散去後,朱高煦留下了王回,而王回也知道皇帝會留下他。

承運殿內,王回孤零零的站在殿上,朱高煦則是坐在主位俯視他。

“四年時間,浮華可曾洗去了?”

朱高煦詢問王回,王回卻木訥着臉作揖道:“草民從未有過浮華焦躁,草民只是爲了百姓和陛下做事罷了。”

“以博直名?”朱高煦反問王回,王回卻搖頭道:“草民爲名,卻並非爲博直名。”

“直名需要君父受蠱惑而臣子直諫纔可獲得,而陛下英武,乃千萬古未有之君王,何須直諫?”

王回這般說,朱高煦卻還是不肯與他交心信任,他皺眉道:“何以博名?”

“以惠利百姓而博名。”王回雙手對外作揖,同時繼續道:

“百姓雖愚鈍,易蠱惑,易煽動,然百姓也最直接。”

“草民惠利百姓,百姓即便不記草民的好,也當對草民敬仰三分。”

“此,便是草民所博之名,也爲歷代清廉賢臣所博之名……”

“清廉賢臣不會承認自己博名!”朱高煦打斷他,王回卻沉默不語。

“無話可說?”朱高煦詢問,王回卻搖頭:

“君父不曾信任草民,草民便是百般解釋,在君父看來亦是狡辯。”

“既然如此,何須解釋……”

王回看出了皇帝爲什麼不信任他,朱高煦也並沒有露出被揭穿後的窘迫,而是靠在椅子上坦然道:

“朕要爲天下負責,爾若是將朕所欺瞞,往後百姓日子恐不如今……”

“若是如此,君父可立即將草民處置!”

王回斬釘截鐵,朱高煦被他說的沉默,最終還是選擇信任一次他。

他起身向後殿走去,燭火隨風忽明忽暗。

在他身影沒入黑暗中時,他的聲音也從那一方傳來。

“初十朕出發漠北,你南下回京待職吧……”

第72章 小鬼難纏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第409章 資本道路第32章 採生折割第79章 中元祭日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422章 新年氣象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584章 後記宣德(3)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165.第165章 偷樑換柱第521章 西方來敵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第492章 衣冠禽獸第468章 漠北事變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第566章 峽口之戰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184.第184章 火繩槍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378章 着手北方第424章 燕臺虎峪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第22章 《削藩論》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第580章 洪熙始終第393章 呂宋開荒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第392章 新年氣象第115章 劍老無芒第567章 甕中之鱉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第421章 壩上江南第516章 自爆第85章 行鈔稅法第37章 一舉一動第605章 地府翹首以盼朱高煦第524章 以一持萬257.第257章 大戰在即第391章 大明孝子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451章 繁花似錦243.第243章 月漾橋之戰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8章 徐氏治戎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第450章 浙江新政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第439章 祖傳畫餅第530章 世界局勢第377章 明滅錫蘭162.第162章 死傷甚重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第448章 遷都北京第606章 地府微末之功朱高煦第15章 武英殿中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423章 殺雞儆猴290.第290章 沿海商幫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567章 甕中之鱉第543章 堯趨舜步第554章 辛亥變法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第483章 恩賞難爲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第582章 後記宣德(1)第559章 洪熙之隆第499章 兄友弟恭266.第266章 衣冠禽獸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552章 各抒己見332.第332章 窮途末路第568章 四面胡歌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第127章 終抵吉林第596章 後記崇弘中衰第71章 燕府勢大第597章 後記隆永而終第499章 兄友弟恭第608章 地府勢單唐宗力孤漢祖第118章 未雨綢繆第99章 閉門思過第127章 終抵吉林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第445章 解縉案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
第72章 小鬼難纏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第409章 資本道路第32章 採生折割第79章 中元祭日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422章 新年氣象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584章 後記宣德(3)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165.第165章 偷樑換柱第521章 西方來敵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第492章 衣冠禽獸第468章 漠北事變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第566章 峽口之戰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184.第184章 火繩槍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378章 着手北方第424章 燕臺虎峪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第22章 《削藩論》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第580章 洪熙始終第393章 呂宋開荒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第392章 新年氣象第115章 劍老無芒第567章 甕中之鱉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第421章 壩上江南第516章 自爆第85章 行鈔稅法第37章 一舉一動第605章 地府翹首以盼朱高煦第524章 以一持萬257.第257章 大戰在即第391章 大明孝子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451章 繁花似錦243.第243章 月漾橋之戰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8章 徐氏治戎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第450章 浙江新政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第439章 祖傳畫餅第530章 世界局勢第377章 明滅錫蘭162.第162章 死傷甚重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第448章 遷都北京第606章 地府微末之功朱高煦第15章 武英殿中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423章 殺雞儆猴290.第290章 沿海商幫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567章 甕中之鱉第543章 堯趨舜步第554章 辛亥變法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第483章 恩賞難爲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第582章 後記宣德(1)第559章 洪熙之隆第499章 兄友弟恭266.第266章 衣冠禽獸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552章 各抒己見332.第332章 窮途末路第568章 四面胡歌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第127章 終抵吉林第596章 後記崇弘中衰第71章 燕府勢大第597章 後記隆永而終第499章 兄友弟恭第608章 地府勢單唐宗力孤漢祖第118章 未雨綢繆第99章 閉門思過第127章 終抵吉林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第445章 解縉案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