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廟堂局勢

“罪臣楊升,誤聽他人讒言,竟冒犯天威,今自縛請降,望天軍勿要爲難我播州諸多官員及百姓!”

永樂七年冬月中旬,經過半個多月的奔波,當奏疏經過南京硃批發還,沐春當即便讓人去聯繫了楊升,並將硃批和朝廷的意思告訴了楊升。

誠然,楊升一開始確實十分憤怒,但在這半個月時間裡,沐春已經從綦江調來了更多的火炮。

眼下,他麾下三萬大軍中有火炮三百門,而這三百門火炮早早便在兩軍營盤前矗立,時不時以山體作爲目標訓練,每日炮擊來威懾播州那不斷集結的土司兵馬。

面對明軍的炮擊訓練,播州土司們也沒了一開始叫囂的勇氣,漸漸地都傾向於投降。

不過他們也都知道,投降之後就得接受改土歸流,因此紛紛擔心自己改土歸流後的待遇。

楊升爲了安撫土司,特意在陣前表演了赤膊上身,自縛荊條的戲碼。

如他預料般,沐春派出了沐晟將他攙扶鬆綁,並帶到了沐春面前。

“楊升,之前的錯事我便不提了,交出官印和播州的《黃冊》、《魚鱗圖冊》,我准許你保留播州楊氏府邸,同時也許諾你麾下土官都會得到對應官職品級的散階。”

“楊氏和田氏比不了,田氏傳自隋朝,又是當時黔地刺史,位高權重。”

“東宮的意思是,準備被從山東、四川、遼東這些執行新政有效果的官員中選拔一批官員,拔擢到北直隸三地,以此方便執行新政。”

“四川的新政已經穩定,前些日子東宮來了消息,準備在河南、山西與北直隸一口氣推行新政。”

蹇義搖搖頭,否決了徐碩猜想的同時也解釋道:

在他看來,田氏最多能撐一年就要落敗,而朝廷也將獲得田氏治下土地和人口,極大提升國力。

“下官覺得,留在巴縣,等待被調往貴州纔是下官當下最應該走的路數。”

“你想說什麼?”蹇義眯了眯眼睛,雖然知道徐碩聰明,但沒想到徐碩居然能猜到官位西南的好處。

“先生,看來貴州的叛亂很快就會被鎮壓下去了。”

“相較於北方三地,在貴州推行新政的政績和履歷無疑會更好。”

“不會……”

楊升見狀先掃視了一眼明軍,看着列陣整齊,甲冑鮮明的明軍,又看了一眼不遠處的火炮,最後才嘆氣一聲,躬身作揖:

щшш¸ тtκan¸ ℃ O

“一旦土司叛亂被平,那接下來就是全面的推行新政並改土歸流。”

徐碩畢恭畢敬的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告訴了蹇義,蹇義聽後頷首:“你倒是目光長遠,不像伱那同窗。”

就連蹇義也認爲,徐碩會點頭選擇回到北方,但徐碩卻搖搖頭道:

“北方固然好,但即便做出成績,也只是文治,反倒是留在南邊,下官覺得機會會更多。”

“四川這邊,我選出了三十二個官員,其中有一個就是你。”

“只要你點頭,你明日就可以啓程去南京述職,等待拔擢。”

蹇義沒繼續往下說,只是搖了搖頭,感嘆田氏的底蘊深厚。

蹇義沒有繼續貴州土司叛亂的話題,而是將話題引向了北方。

面對他的詢問,徐碩也不假思索道:“貴州之事,短則半年,長則一年。”

說罷,楊升便被沐晟帶領明軍護衛返回播州城下,並當着沐晟的面,將沐春給出的條件與諸多土司解釋了一遍。

他在衙門內部渡步,緩解腰部和肩部的痠痛,同時知縣徐碩也一直跟在他身後。

沐春坐在馬背上,居高臨下的看着楊升。

直到知縣徐碩詳細解釋過後,他才瞭然的點了點頭,隨後起身走出書房。

“播州之地,我看最多分置兩府,而田氏治下的思州和思南……”

“下官,謝國公恩典……”

“他們所交出的田地,朝廷也會以錢糧、莊田來彌補。”

不過在他們撤離的同時,明軍也分成大小六十支兵馬跟隨他們返回駐地。

“以你在巴縣推行新政的政績,這次應該可以拔擢二級,前往府衙擔任通判。”

至此,播州宣慰司接受改土歸流,播州宣慰使楊升被奪職,與其子楊綱、其孫楊炯平授從三品散階懷遠將軍,從三品武勳輕車都尉,另賜成都府新都莊田五千畝,府邸一座。

並且由於吉林漢人的身份,爲官之後也多有人照顧,不管是和都司的武官商量事情,還是和佈政、按察司的官員商量事情,很少會有人對他們甩臉色。

聞言的播州中小六十餘家土司這才鬆了口氣,乖乖帶領兵馬撤離播州。

雖說顛沛流離一年有餘,但他們也因禍得福,提前山東學子近四年上了官學。

“惟中也中選了嗎?”徐碩詫異,他口中惟中是他兒時玩伴王回,表字惟中。

此刻的他正在重慶府巴縣縣衙之中,得到消息時他還在統籌兵馬錢糧問題,故此當聽說播州宣慰司接受改土歸流的時候,他還有些不相信。

通判主管糧運及農田水利等事務,這倒是徐碩所精通的,何況他本來就是山東遷徙吉林的北方人,即便不能回家鄉,但能調到河南、北平也不錯。

徐碩雖然不知道田氏的底蘊有多深厚,但他知道田氏再厲害也強不過朝廷,更別說田氏內部還有矛盾。

徐碩作爲吉林參與科舉並獲得進士出身的學子,他的關外漢人身份無疑讓他在政治道路上十分平坦,故此沒有細想下去,只覺得播州楊氏都已經臣服,那思州田氏恐怕也鬧不大。

當初渤海軍靖難南下,他們小鎮被遷往遼東,而後又被遷徙至吉林城。

“田氏底蘊確實深厚,不過面對黔國公、鎮遠侯和曹國公的圍剿,恐怕也很難存續下去。”

“相比較下,楊氏不過是個晚唐被派遣抵禦邊患的小刺史,所獲的資源還是人脈都與田氏比不了。”

儘管兵馬還沒鋪開,但當消息傳開的時候,首先得到消息的,就是一直坐鎮重慶府的四川布政使蹇義。

這倒也不奇怪,畢竟吉林城至今不過十六萬口,而朝廷近四成武官都出自吉林城,誰也不知道徐碩他們背後會不會站着一尊公侯伯爵。

“得了消息,他便出發前往南京去了,不過他的政績不如你,估計頂多拔擢一級。”

蹇義說着,同時也讚許的看着徐碩道:“你留在巴縣可惜了,三個月後隨我回成都吧。”

“謝先生提拔!”徐碩畢恭畢敬回禮,蹇義見狀也繼續散步。

見徐碩跟上來後,蹇義纔開口道:“你在西南待着也好,現在江南水渾,還是西南安穩。”

“先生說的是江左和江東、浙西的官員吧?”徐碩開門見山,因爲他敬佩蹇義,加上蹇義也有意培養他爲自己人,所以他可以肆無忌憚。

“那三派不是好相與的,尤其是南北分卷後,三派爭鬥不斷,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波及北卷和中卷,尤其是貴州設立三司後,若是中卷名額要增加,那南卷恐怕也會爭吵着要增加。”

蹇義說罷,緩緩閉嘴看向徐碩:“你如何看待如今的廟堂?”

他帶着幾分考校詢問,徐碩自然能聽出來,故此沉思片刻後才一邊跟着蹇義走動,一邊開口道:

“學生剛剛步入官場不過二載,有些話可能會稚嫩,望先生勿怪。”

深思過後,徐碩這纔開口道:“眼下廟堂的局面,就是由宮廷絕對主導的局面。”

“不管是守舊還是新政等派官員,他們都只能在宮廷制定的底線內進行活動,決不能逾越紅線。”

“只要觸及紅線,即便是新政的官員胥吏,宮廷也是照樣處理。”

“這樣的局面並不多見,即便是唐宋及兩漢時,也不曾有過這樣的局面,而這樣的局面,是自秦以來不斷加重的中央集權。”

“不同的是,秦漢唐宋的集權往往是泛指皇帝及周圍的一羣貴族、士大夫,而如今卻是以皇帝與東宮爲中心的集權。”

“自太祖高皇帝立國以來,但凡想與宮廷討價還價的存在,無不在短暫的猖獗後而消亡,尤其是宰相制被廢除外,皇帝的權力更甚。”

“不過,這樣的政治制度,也更爲倚重皇帝的個人能力。”

“若是皇帝是高皇帝,當今天子,以及未來東宮那樣的人,這自然不會出現什麼問題。”

“可是,萬一日後出了極個別能力平庸的皇帝,那整個廟堂都會跟隨這個皇帝的能力而下降。”

“這樣的情況,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

“皇帝強,則大明壯,皇帝庸,則大明庸。”

徐碩說出了他心中的想法,蹇義聽後微微頜首,沒有做出評價。

過了片刻後,蹇義才緩緩開口道:

“你說的有一番見解,國朝與前朝歷代不同,前朝歷代皇帝但凡平庸,尚且能有宰輔扶持,即便王朝衰弱,也能在賢臣輔佐下挽回,可國朝卻倚重皇帝個人能力。”

“我年紀大了,左右不過就是侍奉三朝罷了,但你不同。”

“你纔是弱冠,未來仕途之路還很漫長。”

“有的時候,要學會審時度勢,不要一味的認死理。”

蹇義在隱晦告訴徐碩,皇帝強則依附皇權,皇帝弱則是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爲了站隊而做事。

“學生受教……” 徐碩聞言自稱學生,蹇義聞言也停下了腳步,因爲他們已經繞着縣衙走了一圈,又重新回到了書房的門前。

駐足片刻,蹇義走進了書房之中,徐碩也跟隨走了進去。

二人的對話不算深奧,完全是徐碩個人的見解加上蹇義的點撥,但即便如此,還是將如今大明廟堂的一角給揭開了。

朱元璋、朱棣與朱高煦,他們爺孫三人無疑是過去一千六百餘年皇帝中,君主制集權的巔峰者之一。

碰見他們三人,算是明初士大夫和武官們倒了血黴了。

這一感觸,此時此刻的解縉、楊士奇等人無疑體會的十分深刻。

歷經四個月的風塵僕僕,他們總算在冬月十七趕回了南京,數百名北征文官,幾乎肉眼可見的瘦了一圈,好似一幫從草原逃難而來的難民。

“你們這速度太慢,俺已經回來這麼久你們纔回來,這麼多政務都讓俺一個辦了,殿閣大學士是幹什麼的?”

武英殿裡,朱棣看着解縉一羣人,臉上帶着幾分怒意,可心裡卻笑得十分高興。

“臣等愧對陛下信賴……”

面對朱棣的“生氣”,解縉等人只能無奈躬身作揖,即便沒錯也要承認自己犯了錯。

北征前他們好不容易養得皮膚白皙,身材勻稱或圓潤。

北征結束後,此刻的他們整個人膚色黢黑,臉頰凹陷,渾身無二兩肉,風大些似乎都能把他們吹着走。

即便被朱棣如此折磨,他們卻不能說什麼,畢竟皇帝都親征吃苦了,他們一羣臣子又能怎麼說?

“下次科舉,將馬術作爲硬性的要求,俺不希望廟堂上是一羣連君子六藝都掌握不好的儒生。”

朱棣依舊在嘲諷他們,可他們還得陪着笑臉。

瞧着這一幕,坐在一旁的朱高煦輕笑着起身,算是救了這羣被說的面紅耳赤的儒生。

“陛下,播州楊氏接受改土歸流,這對朝廷是好事,貴州三司也可以設立了。”

朱高煦一開口,原本還面紅耳赤的解縉不得不擡起頭來,勉強作揖道:

“陛下,中卷範圍憑空多了一省,自然會導致中卷名額擁擠。”

“臣以爲,南北中三卷都應該增加錄用進士名額。”

雖然已經虛弱的說話有氣無力,可解縉依舊在上疏爭奪未來的權力。

“名額無需增加。”

朱棣還未開口,朱高煦便率先說道:“朝廷不過百餘府,百餘州,千四百縣,四百餘衛,三百餘所。”

“增加一省或者減少一省,這些州府衛所都不會發生太大變化,參與科舉的人還是那羣人。”

“若說要增加名額,自然得是人口增加,競爭變大才對。”

“朝廷的每一名官員,那個不是千里挑一選拔出來的,增加名額只會讓一些素質參差不齊的漏網之魚進入罷了。”

朱高煦看上去是在爲百官說話,但實際上卻是在斷絕解縉他們的念頭。

科舉是他們自己要走的路,那他們就老老實實的科舉好了。

現在的情況是,基層的胥吏被新政學子佔據,中高層的科舉還需要面對新政學子的挑戰。

單說學子數量,解縉他們已經在南下過程中瞭解過了,今年畢業的新政學子數量足有二十餘萬。

再給朝廷這麼搞下去,等過個幾十年,恐怕南北卷就不是保護北方和西南學子,而是保護江南學子了。

解縉他們想要維持原來的情況,不過朱高煦卻不同意。

他能給解縉他們的路就兩條,要麼現在主動接受新政,要麼以後被迫接受新政。

現在接受新政,江南還能跟上其它新政地區的腳步,要是以後再接受,那江南就得落後十幾年了。

解縉他們現在是騎虎難下,他們想接受的新政是官學,而抗拒的是官學之外的新政政治和經濟改革。

這要是土地丈量清算,指不定有多少官員要被牽連,這個頭他們可不敢開。

“既然殿下這麼說,那就暫時如此吧。”

解縉沒敢和朱高煦爭辯,主要他也辯不過朱高煦。

倒是瞧他沒能立功,一旁的楊士奇眼內閃過一絲遺憾,隨後繼續僞裝本本分分。

瞧着他們這模樣,朱棣也擺手道:“你們纔回到南京,准許你們告假三日休息,三日後班值。”

“謝陛下恩典,臣等告退……”

解縉等人聞言躬身回禮,隨後低着頭走出了武英殿。

在他們走出的同時,朱棣也笑了出來:“哈哈,老二看到沒,這羣老蠻子也有這醜樣。”

“確實狼狽。”朱高煦輕笑,同時對朱棣作揖道:

“播州楊氏接受改土歸流,那現在就只剩下田家這一個刺頭了。”

“搗滅了田家,宋安兩家多半會接受招撫。”

“現在的情況是,收拾了這四家,基本就收拾了貴州八成以上土司,剩餘的黔南土司不管是武力圍剿還是招撫都可行,總之貴州設三司的問題已經不大,現在的問題是將他們人口遷出,將江南百姓遷入。”

想要改變貴州民族比例,遷移少民,遷入漢民是最直接的辦法。

不同於渤海和安南的是,貴州產糧地區並不多,因此拿下他後的政治和軍事利益大於經濟利益。

遷徙貴州土民前往四川和湖廣,就必須保證他們能活得舒坦,而開荒糧是必不可少的。

“兒臣準備遷出百萬土民安置在四川和湖廣南部,同時從南直隸調糧五百萬石供他們開荒。”

“這五百萬石算上四川、湖廣的定額稅糧,足夠支撐他們開荒兩年。”

“相信兩年之後,貴州的叛亂會變少,同時四川和湖廣的耕地會增加。”

朱高煦說着自己的想法,朱棣聽後卻提出了新的問題:“貴州的口數,僅遷徙百萬走出山區恐怕不行。”

“百萬只是一個大概,具體還是得等改土歸流才能知道,就如眼下的西番一樣。”

朱高煦提到了西番,而朱棣也低頭看向了自己案頭。

在他的案頭擺放着兩本文冊,這是被明軍和木氏土司木瓜兵所改土歸流的朵甘部份地區的《黃冊》、《魚鱗圖冊》。

朵甘都司治下有許多宣慰司、招討司和萬戶府、千戶所,其中距離驛道較近的不少地區土司都被明軍改土歸流,統計出了人口和耕地數量。

不過統計是一回事,治理是一回事,明軍眼下只能在朵甘地區維持這樣的統治,再往上走的烏斯藏都司則是無力干涉,只能維護驛道的修建,守住幾個重要城池。

“兩個宣慰司和萬戶府就能統計出十二萬口百姓,三十餘萬畝耕地,這確實是意外之喜。”

朱棣拿着那本《黃冊》翻閱,但看了看後他又搖頭道:“只是產出太少了。”

由於此刻的環境比近代還要惡劣,即便是後世川西地區,這個時代朵甘地區的畝產也不過百斤左右。

這樣的產量,加上無法開墾的土地,無疑讓朱棣十分頭疼。

“遷徙下高原一萬戶,留一萬戶便可。”朱高煦開口道。

在生產力沒有提高的這個時代,朱高煦想要讓朵甘地區成爲可以供給大軍糧草的地方,就得增加人均耕地面積。

由於耕地難以開墾,所以開墾顯然是不可行的。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遷徙走人口,變相增加人均耕地面積了。

“留下一萬戶在當地耕種這三十餘萬畝耕地,再保障運送糖、油、茶進入當地,變相增加他們的其它食物,這麼一來買糧食就容易許多了。”

朱高煦與朱棣解釋着,朱棣聽後頷首道:

“是個辦法,不過這人要遷走容易,再遷徙回來就困難了。”

朱棣還想着以後遷回人口,但朱高煦可沒這麼想過,就西番的環境,沒進入工業化以前,當地人口對於大明來說就是負擔。

“先維持這些人口,等以後條件合適了再討論回遷。”

朱高煦不準備和朱棣對西番人口問題進行討論,因爲他要把話題引向一個好消息。

“父親,您說,若是江南地區的糧食能增產二成,朝廷的賦稅會增加多少?”

朱棣正要端起茶杯時,朱高煦的突然開口讓他頓住了。

“你說什麼?”朱棣不敢置信的看向朱高煦,朱高煦也起身輕笑:

“兒臣說,兒臣能讓江南的糧食增產二成……”

141.第141章 大破其賊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547章 雞鶩爭食第94章 朝夕禍福323.第323章 討債兄弟273.第273章 勝券在握183.第183章 收復忽喇溫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541章 重登吉林城第552章 各抒己見第418章 明日條約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第123章 北返建功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374章 好事不斷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第5章 洪武暮色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第32章 採生折割第3章 燕府虎兒第451章 繁花似錦259.第259章 兩線作戰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577章 夏原吉愛我第601章 後記共和大明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499章 兄友弟恭第122章 臨出行前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第133章 讓利移民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337章 離經叛道第509章 判若兩人第16章 閒暇日子241.第241章 歷史變動第566章 峽口之戰第542章 以博直名第356章 永樂二徵215.第215章 女真八衛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第389章 日本國變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第416章 琵琶湖之戰第432章 生擒元裔第58章 以鈔抵稅第60章 嶽婿矛盾第58章 以鈔抵稅第39章 敲山震虎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28章 潛龍在淵第582章 後記宣德(1)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第438章 舊人將去第479章 傳統手藝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157.第157章 血色漫天第23章 爺孫較勁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第8章 徐氏治戎215.第215章 女真八衛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6章 陰晴圓缺第67章 大本堂內第15章 武英殿中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551章 父析子荷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434章 皇明宗規第75章 魏國公府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第574章 可汗舞樂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506章 父強子壯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267.第267章 撥亂反正第436章 春風吹又生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558章 和光同塵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第136章 奴母婢也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第354章 伉儷情深第40章 燕府三子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61章 校臺比試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
141.第141章 大破其賊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547章 雞鶩爭食第94章 朝夕禍福323.第323章 討債兄弟273.第273章 勝券在握183.第183章 收復忽喇溫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541章 重登吉林城第552章 各抒己見第418章 明日條約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第123章 北返建功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374章 好事不斷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第5章 洪武暮色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第32章 採生折割第3章 燕府虎兒第451章 繁花似錦259.第259章 兩線作戰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577章 夏原吉愛我第601章 後記共和大明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499章 兄友弟恭第122章 臨出行前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第133章 讓利移民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337章 離經叛道第509章 判若兩人第16章 閒暇日子241.第241章 歷史變動第566章 峽口之戰第542章 以博直名第356章 永樂二徵215.第215章 女真八衛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第389章 日本國變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第416章 琵琶湖之戰第432章 生擒元裔第58章 以鈔抵稅第60章 嶽婿矛盾第58章 以鈔抵稅第39章 敲山震虎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28章 潛龍在淵第582章 後記宣德(1)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第438章 舊人將去第479章 傳統手藝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157.第157章 血色漫天第23章 爺孫較勁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第8章 徐氏治戎215.第215章 女真八衛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6章 陰晴圓缺第67章 大本堂內第15章 武英殿中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551章 父析子荷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434章 皇明宗規第75章 魏國公府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第574章 可汗舞樂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506章 父強子壯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267.第267章 撥亂反正第436章 春風吹又生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558章 和光同塵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第136章 奴母婢也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第354章 伉儷情深第40章 燕府三子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61章 校臺比試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