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來了來了!”
“我看看!”
“這就是【大明報】啊?”
“看看上面寫了什麼?”
幾日時間很快流逝,江寧中學七班之中,隨着朱瞻壑拿着【大明報】、【南京報】出現,班級內的同學們瞬間便圍了上來。
江寧中學內的學子大部分都在十五六歲,年紀在十五歲之下的,基本上都是新政較早的學生。
在這個十五六歲就擔負家庭重任的時代,少年人們最大的興趣愛好自然與家國大事有關。
朱瞻壑分別買了五份報紙,四五人一組翻閱報紙。
他坐下將【大明報】打開,上面每一頁就是一個版塊,其正面兩頁則是朝廷政策方向。
【江西新政推新遭遇豪強富戶阻礙,豪強富戶煽動百姓,造成十四場軍民衝突,波及上萬人……】
“上萬?!”
這興許是朱高煦對軍隊改革以來,新政衝突最大的一場,學子們不免感到吃驚。
“在江西的新政推行和在西番推行的有什麼區別嗎?”
一名皮膚黢黑的西番學子詢問朱瞻壑,朱瞻壑搖頭:“沒什麼區別,對西番是對土司改土歸流,對江西則是對違規操作的富戶豪強查收土地,將土地均分百姓。”
“那我懂了。”西番學子點了點頭,四周人紛紛看向他,他也解釋道:
“當初我父親他們就被土司慫恿去抵抗朝廷的軍隊,說朝廷的軍隊到來後會搶奪我們的土地、牧羣,所以當時很多人都和土司上戰場,並且死了不少。”
“不過等朝廷的軍隊攻破納顏城的時候,他們並沒有食言,不管家中的男人是否去了戰場,土地都是按照人頭劃分。”
“不過由於土地產出不足,所以我家和許多人家都被遷徙到了龍安府。”
“到了龍安府後,朝廷給我們發糧食、耕牛,開墾荒地,還建設小學,所以我們纔有上學的機會。”
西番學子解釋一番,衆多學子這才似懂非懂的將目光放到了這條消息的下方。
就消息來說,朝廷的軍隊和官員已經將新政推行到了南康府和南昌府、繞州府,幾乎三分之一的江西都開始推行新政。
這樣的速度並不快,因爲這只是開始,而九江府也沒有推行結束。
“估計要一年多才能推行結束吧?”
有些人樂觀的想着,朱瞻壑則是繼續向下看去。
在下方,廣西的改土歸流消息格外顯眼,黔國公沐春在大藤峽大破殺叛軍數萬,曹國公李景隆也剿滅了太平府的許多叛亂土司。
就進度來說,廣西改土歸流的進度恐怕要比江西新政更快,畢竟廣西夏秋兩季最難打,反倒是春季和冬季比較好打。
在如此難打的季節都能打出這樣的戰果,等到了冬季自然不用多說。
“收拾完廣西的土司,接下來應該就是雲南的土司了吧?”
“你們看,雲南果然有土司叛亂!”
伴隨着一個同學指點,許多人紛紛看向他指點的位置。
在那裡,報紙上記載了元謀土司和阿迷州土司的叛亂,黔國公的弟弟沐晟率兵二萬平叛阿迷州,都督僉事王瑄率兵從蠻莫班師幹崖。
除了這些,還有關於三宣十慰的事情,例如一些土官的矛盾,但大多都被雲南都司的武官化解。
再往下看,基本就是經濟類的內容,例如哪裡興建水泥場、礦場、鍊鐵場,紡織場,還有就是崑崙洲發現大量金礦,前往當地的淘金者數千上萬,以及交趾、呂宋、舊港、大寧等地的移民政策。
民生一欄,主要就是修路,還有哪裡道路垮塌,河段淤堵將被修復疏通等新聞。
許多人見到自己的家鄉上了報紙,恨不得拿放大鏡一字一句的觀看。
江寧、上元兩所中學學子雖然主要以勳貴、富戶人家爲主,但貧苦的學子也並不少。
家鄉突然得到一項工程,這能解決家鄉數以千計鄉親的生計問題,畢竟不是每個地方都耕地衆多。
【福建布政使司上奏黃冊,戶數六十五萬二千六百七十二口,口數三百二十萬六千四百五十口,連續十三年人口持續下降】
“劉褚,你們福建怎麼回事?下降那麼多人口?”
朱瞻壑看到福建的民生消息,不免皺眉詢問自己身邊的同窗。
“爲了生活都遷徙出去了。”
劉褚是一個比較清瘦的少年人,長相普通,出身福建泉州府晉江縣。
見同學對自己家鄉感興趣,劉褚便解釋道:
“我們那裡不比南直隸和你們北方,說是九山一水都不爲過。”
“我所處的晉江還好,反正生活在內陸的那些是挺慘的,聽我爹他們說,早年的時候,內陸府縣的百姓,一戶七八口人只有兩三畝地,根本不夠吃。”
“朝廷雖然沒有在福建推新新政,但很早就從我們那裡遷徙人口去廣東、廣西、交趾、舊港、呂宋那些地方。”
“反正在我記憶裡,過去十年就連晉江都被遷走了差不多兩三萬人。”
“要說我,最好遷徙出去多些,留二百萬人就足夠了。”
劉褚想法比較激進,但對於他的話,衆人卻沒有太多懷疑,畢竟劉褚的父親是福建布政使司下轄經歷司的經歷,瞭解的情況肯定比他們多。
“我聽說福建只有一千三百多萬畝耕地,是不是真的?”
朱瞻壑詢問劉褚,劉褚詫異道:“郭壑伱連這個都知道?”
“還真是一千三百多萬畝,不過其中有三百多萬畝的坡地,產出很少,只能種點粗糧和蔬菜。”
劉褚和朱瞻壑的話讓四周人唏噓:“那豈不是說,就算沒有豪強富戶,也頂多就是人均四畝耕地?”
“對啊,所以我才說人少點好。”劉褚嘖嘖幾聲:
“如果不是南洋和交趾瘧疾太嚇人,估計福建好多人都要出去外面生活,畢竟那些地方開的移民條件太豐厚了。”
此時大明大部分人還不知道金雞納樹皮的事情,這件事只在廣西和廟堂傳播比較廣,因此瘴氣和瘧疾在他們看來就是患上就會死人的絕症。
“看樣子得回去和爹他們說一聲……”
聽到劉褚的話,朱瞻壑若有所思,而此時上課的鐘聲也響起,衆人戀戀不捨的將目光從《報紙》上挪開,各自回了位置上,等待上課。
與喧囂的七班一樣,各班都有人去買了《報紙》前來討論。
買報紙的人,一般都是家庭比較殷實的人,而他們買報紙來供衆人閱覽評論,就是想通過評論找到一些有政見的人才。
雖然都是同窗,但每個人擅長的不一樣,有的人可能成績不行,但政見卻值得一聽。
郭紹也買了《報紙》,並且與江淮商量着一起看。
看的過程中,江淮並沒有表現出什麼驚人言論,除了提了一嘴他家在距離蠻莫很近的西江鎮,並且提及了蠻莫對大明的重要性外,他便沉默看完了所有。
一節課上完,郭紹找到江淮小聲詢問道:“你覺得朝廷的方向是什麼?”
“方向?”江淮皺了皺眉,隨後才道:“朝廷的方向與天子有着密切關係,當今的天子與東宮傾向與報紙上一樣,接下來幾年應該都是對內推新行政,對西南進行改土歸流。”
“這兩件事做好後,要麼就是開發呂宋的金礦和銅礦,要麼就是開採日本的銀礦,總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增加財政收入。”
“新政之中的教育體系對朝廷的負擔很大,如果沒有足夠的財政來支持,那這個教育體系並不能很好的繼續維持下去,興許幾十年後便會被裁撤。”
江淮說了一下自己的見解,隨後補充道:“當然,我們掌握的信息不足,因此也有可能研究的不透徹,你就當我胡說吧。”
江淮說罷站起來收拾起了書桌,郭紹也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不多時,他們便離開了教室,而與此同時的南京城街頭巷尾,也充斥着討論《大明報》和《南京日報》的百姓。
至永樂十二年,南京城人口達到七十六萬,雖然推新新政較晚,可南京城內識字的人卻不在少數。
男人們站在街頭巷尾,幾人一份討論報紙,而報紙在外售價則是五文一份。
即便價格如此,許多人卻還是購買了兩份來嚐鮮。
相較於適合吹噓的《大明報》,《南京日報》對於南京百姓來說,毫無疑問更有價值一些。
南京報上有官府的各類工程招工消息,例如修建【大報恩寺招募力工三十人,日工價三十文】就是其中代表。
除此之外,還有清理城中排水渠、打掃街道等等工作訊息,工價各不相同,但掌握手藝的工價最高,例如木匠工價就達到了單日一百文的高薪。
當然,給人打工往往收入不是最高的,一些小攤小販也不可小覷。
一個賣油郎,一年下來能存下二十幾貫,而且十分穩定。
“你們看,這上面還說可以打廣告……”
“廣告是什麼?”
“這後面有介紹啊……店鋪商品宣傳,招募信息宣傳等就是廣告。”
“估計不便宜……”
在報紙上,許多人都關注到了廣告一說,雖然早在宋代就有皇家幫大商戶打廣告一說,但這種把廣告弄在報紙上的做法還是第一次見。
一些嗅覺敏銳的商人,很快就通過各地報攤每日售出的報紙數量來判斷廣告價值,隨後前往報社詢問價格。
在得知廣告價格從一貫到十貫不等,許多商人便紛紛打起了退堂鼓,但也有做大生意的人開始打起了廣告。這些消息經過西廠彙總,最後交到了宮城中。
“《大明報》售出一萬七千四百二十七份,《南京日報》售出二萬九千三百五十七份,想在《大明報》打廣告的只有兩家,想在《南京日報》上打廣告的有十七家。”
“大明報社今日報紙獲利一百四十貫三百五十二文,每份報紙盈利三文,廣告收入一百二十四貫。”
站在幹清宮內,亦失哈向飯桌上吃飯的朱高煦、朱棣二人彙報。
朱棣聽後,當即看向朱高煦說道:“你這大明報社有三千多個人當差,每年俸祿差不多六七萬貫吧?”
“這錢都是從你東宮出,日後這報社盈利也是你東宮賺,那朝廷就什麼都賺不了?”
報社的事情,朱高煦並沒有走朝廷,而是走東宮的國營路子。
按照今日的情況來看,大明報社每年應該能賺五六萬貫,刨除員工費用,基本能淨利潤四五萬貫左右。
這筆錢,按照朱高煦的意思是要進入東宮小金庫的。
“這筆錢,如果父親需要,那便交給父親也行。” ▪тTk ān▪C○
“兒臣想了想,皇家修建宮殿和園林,本就不該從國庫之中拿錢。”
“若是效仿古人建設皇莊,則有侵佔土地的嫌疑。”
“既然如此,那不如弄一些屬於皇家的產業,皇家有了產業,也就可以不與國庫爭利了。”
“類似報社的產業,此前沒有,那皇家掌握倒也不算與民爭利。”
“以兒臣估計,等日後各省報社先後建立起來,報社每年收入應該不低於五十萬貫。”
“除了正常十分之一的商稅需要上繳,加上當下七萬多貫的俸祿和三萬貫的馬料支出,皇家每年淨收入三十萬貫左右。”
朱高煦清楚皇帝挪用國庫的後果是什麼,別的不說,單單說晚明的萬曆。
萬曆一朝真的沒錢嗎,也不盡然……
別的不說,單單萬曆的定陵就花費了八百萬兩,皇子冊封更是耗費上千萬兩。
要知道崇禎接手時,九邊積欠也不過九百六十八萬兩,而九邊每年定額滿餉也才五百多萬兩。
也就是說,定陵和皇子冊封所耗費的銀兩,足夠崇禎結清九邊積欠,同時還能再支付九邊兩年滿餉。
除了這兩項,萬曆平常賞賜花銷也不少,而內帑每年收入在二百餘萬兩左右。
如果萬曆老老實實存點內帑,不挪用國庫金銀來滿足個人私慾,減少鋪張浪費,那也不至於到用錢時露出窘迫。
皇帝用國庫金銀過多,肯定會導致百官生怨,因此朱高煦纔想着在他活着的時候,制定好皇帝內帑的各類條例。
“兒臣是這麼想的,日後國庫的錢糧就是國庫的,是朝廷的,即便是天子也不能挪用。”
“至於天家的錢糧則是在工程內修建內庫一座,稱呼爲內帑。”
“朝廷每年定額撥二百萬貫或二百萬兩白銀給內帑,各國朝貢貢物也上交內帑,回贈則是從國庫取,畢竟朝貢貿易也是朝廷賺大頭,不可能天家出。”
“此外,諸如報社和各類天家產業正常繳稅,收入收入內帑之中,皇帝不動用國庫,羣臣不動用內帑。”
朱高煦提出自己的建議,儘管這個建議很容易讓天家在日後成爲全國最大的資本,但皇帝做資本起碼還會在國家存亡時掏錢出來,官商資本想掏錢就困難了。
只要限制好皇帝從國庫中掏錢,內帑完全就可以作爲皇帝收買民心的利器。
“倒是和現在變化不大。”
朱棣捋了捋大鬍子,隨後點頭道:“這件事你安排就行,不過如果按照我的意思,理應把下西洋和海外收益都劃歸內帑之中。”
“那就太多了,而且朝廷沒了利潤,自然也就不會維持海外宣慰司……”
朱高煦露出苦笑,心想老頭子果然和歷史上一樣,恨不得把所有好東西都放在自己的手裡。
正因爲這種想法,才導致了洪熙到弘治年間,羣臣不斷地反對下西洋。
朱棣的下西洋屬於皇帝賺到了錢,百姓賺到了方便,但朝廷的中樞和地方卻沒有什麼便宜可佔。
遇到朱棣這種把內帑敞開的皇帝還好,中樞要用錢也能及時取出。
可如果遇到朱瞻基、朱祁鎮這樣的皇帝就倒黴了。
朱祁鎮在歷史上賑災次數很多也很大,但問題許多災情本就是他處理不當擴大,而後連忙找補,動用內帑的次數並不頻繁。
朱棣估計是覺得內帑有錢,臣子得看皇帝的面子吃飯,但沒考慮到後續君王是否有他這樣的豁達。
海外利潤一定得分給朝廷,只有足夠的利潤,才能維持海外的統治。
至於國內,朱高煦則是準備把蛋糕做大,而做大的部分則是由皇家來霸佔大頭。
想要做大市場,那就得等到蒸汽機進入工業行業才行。
放下這些想法,朱高煦安靜的和朱棣吃了一頓家宴。
吃完飯後,朱棣用泡茶漱了漱口,這纔開口道:“江西的事情如何了?”
“衝突在不斷加劇,但尚在可控範圍以內。”朱高煦解釋道:
“這些參與了衝突的人,我準備藉助這個機會將他們流放到雲南、四川、廣西等地。”
在經略西域以前,朱高煦不準備繼續向北方和西北方向移民,畢竟現在北方的人口,已經足夠明軍隨時出征漠北了。
相比較北方,鞏固西南和海外才是朱高煦在意的。
“按照你這樣的辦法,恐怕牽連會很大……”
朱棣皺了皺眉,他看過江西的奏疏,當下被慫恿而與官軍發生衝突的百姓足有兩萬餘人,這兩萬餘人身後可能是兩萬戶家庭,十幾萬人。
況且,現在新政不過推行了江西四分之一的面積,如果全面推行,並且衝突一直無法下降,那解釋豈不是要懲處幾十萬人?
“要的就是牽連足夠大!”
朱高煦擦了擦嘴,不假思索的回答說道:“四川的潛力還有很大,但一直受限於人口不足。”
“雲南向孟養方向還有許多玉石礦,可滇南地區依舊是土民多,漢民少。”
“這次江西如果能牽扯幾十萬百姓,那將他們盡數遷徙進入四川,毫無疑問能讓四川變得更加繁榮。”
“至於雲南,這次稍微遷徙一些來充實滇東南人口,具體的得等到浙江新政才行。”
“你這心……”朱棣有些無奈:“倒是挺像你爺爺的。”
論起遷徙,沒有人比朱元璋更狠心,明初洪武大遷徙雖然爲漢人鞏固了兩京十三省的基本盤,但爲此遭受苦難的百姓卻並不少。
朱高煦愛民,但他也知道什麼事情必須得做。
幾十萬人口的一時之痛,將會換取四川重振天府之國的繁榮。
浙江牽連的人口,則是會極大充實交趾、呂宋和舊港,雲南,讓這些地方成爲名副其實的漢地。
“早早安排遷徙的舟船和驛站吧。”
朱棣交代一聲,朱高煦也緩緩起身作揖:“父親放心,兒臣有分寸。”
話音落下,朱高煦便走出了幹清宮,在幹清宮門乘坐步輿返回春和殿。
時間一點點過去,江西的新政推行也愈演愈烈,衝突不斷髮生,不斷有人被鎮壓被緝捕。
彈劾的奏疏如雪花飛來,朱高煦卻讓人將內容轉告給了紀綱。
得知消息的紀綱宛若瘋狗,將所有試圖彈劾他的人,不論是官員還是吏員,亦或者只是生員和舉人都不曾放過。
至冬月,江西的衝突才漸漸變少,而此時江西所有監牢幾乎都被關滿,一些軍營甚至改造成了監獄。
時間來到臘月初一時,紀綱已經將江西官場收拾了一遍,整個江西官場幾乎換血,而擺在朱高煦案頭的奏疏數據也讓人瞠目結舌。
“緝捕犯事官員、胥吏二千五百九十人,暴民四萬六千二百四十七人……”
亦失哈嚥了咽口水,將這串數據告訴給了朱高煦。
朱高煦接過奏疏,掃視一眼後滿意道:“讓三司會審論罪,官員胥吏株連九族,暴民牽連全家,把情況統計好上報,開春後將官吏發配雲南,暴民發配四川。”
留下這句話,朱高煦便起身走向了窗臺,而此時窗外也飄落下了細雪。
注視這場細雪,朱高煦輕嘆一口氣:
“瑞雪兆豐年……既然株連足夠多了,那新政的推行也加快速度吧。”
“收拾好了江西,接下來就該輪到浙江了。”
“是……”亦失哈小心翼翼的應下,而此時殿門的班值太監也似乎得到了什麼消息,朝殿內走來同時作揖道:
“殿下,松江府傳來消息,下東洋艦隊已經返回,並抵達松江府崇明島。”
“好!”聽到好消息,朱高煦精神一振:
“教令禮部尚書宋禮,讓他準備好國宴,一如往常!”
《明太宗實錄》:“十二年七月,帝以縉爲才,寵任之。然縉嘗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無人臣禮,結黨成風,官官相護間,各間隱匿田畝佃戶。”
“上聞震怒,遣派紀綱稽查,紀綱奏曰:“江西官官相護之風,舉朝皆然!”
“上聞,遣官吏數千入江西,遇暴民阻礙道路,遣兵馬緝捕貪官污吏有害於良民者二千餘,抗令暴民四餘萬,皆流西南。”
《考江西徙四川錄》:“永樂間江西黨人官官相護,嘗隱匿田畝佃戶,違抗朝廷旨意,朝廷遣派軍隊查出隱匿水田百萬餘畝,金銀數以百萬,田畝均分百姓,金銀歸庫,江西數十萬人遭流配,流四川者八,雲南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