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三年

bookmark

第188章 三年

馬周“哎”了一聲,袍鎧絕對是當今天下最爲精良的鎧甲,哪個從軍的大丈夫不想擁有一具呢?袍鎧剛一做出來,就被他惦記上了。

劉景沉吟一聲道:“以現有人手,一年到頭也做不出多少襦鎧,對我們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子謹,你儘快再多招些人手。不必吝嗇錢財,人比錢更重要。”

馬周不由笑道:“有劉君這句話,事情就簡單多了,耒陽什麼都不多,就是打鐵的多,只要劉君不吝錢財,必能誘來大批鐵匠。”

劉景頷首道:“此事就交給你了。”

“諾。”

隨後,劉景目光落向袍鎧旁邊的兵器架上,上面分別擺着刀、劍、斧、手戟、長戟、長矛、鉤鑲。

劉景走到近前,取出兵器架最上端的環首刀,此刀長四尺上下,刀刃狹長平直,刀脊上有錯金隸書銘文:“建安二年四月造卅湅大刀吉羊。”

吉羊,即吉祥,而卅湅,也就是三十煉,說明該刀在打造時,經過反覆摺疊鍛打三十次方成。

這把刀自然不及劉景、馬周的佩刀,但亦是頗爲精良。

劉景如今已經不再佩戴故去兄長劉遠送他的寶劍,他現在腰上懸掛的是一柄長四尺餘,裝飾精美、外觀華麗的百鍊鋼刀。

劉景簡單詢問馬周兩句,便將環首刀放回架上,之後逐一把玩兵器架上的各種兵器,最後纔拿起頗爲沉重的大戟。

或許和華夏一直以來的傳統有關,漢代人對戟有一種出奇的偏愛。

戟固然可刺可砍可勾,但它砍的力量很小,且不好掌握;穿盔甲作戰時,小支也沒多大作用。況且,戟頭要比矛頭重約一倍,舞動起來比矛費力多了。歷史也證明了,它遠不如矛實用,因此被矛淘汰毫不奇怪。

聽到劉景吩咐“少造戟、多造矛”,馬周心裡覺得這個提議有些奇怪,卻也沒有多想。

由於南方諸蠻夷善用長矛,因此荊州人也有使用長矛的傳統,不像中原地區的人,長兵以長戟爲主。

劉景在冶坊待了大半日,才心滿意足的離開。

…………

八月不僅是秋收的季節,也是“算人”的時節。

《漢書·高帝紀》載:四年“八月,初爲算賦。”這一年,大漢朝首次向百姓正式徵收算賦,此後遂爲定製。

漢朝每年八月,縣、鄉將會進行戶口調查,稱作“案比”,即徵收算賦,因此稱爲“八月算人。”

鍾水、平陽二鄉的百姓剛剛結束忙碌的秋收,還來不及喘息一口氣,便要攜家帶口,趕往鄉寺,接受鄉吏的逐一“案驗”“閱視”。

“閱視”,也就是當面檢查,實是計算稅收程序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是以鄉寺上下,從鄉嗇夫到小吏都格外重視,特別是縣君劉景目前就在鄉中,他們更要認真對待。

而等到鍾水、平陽二鄉結束閱視案比,劉景也已經在這裡停留半月有餘,是到了該離開的時候了。

這次回酃縣後,他短期內應該不會再來了。不過有馬周在這裡鎮守,他還是比較放心的。

來接他回去的正是褚方,這半個多月來,他率領兵船在湘、鍾二水間斬殺了幾個不開眼的賊寇,此後水上便再無波瀾,一派平和。

劉景歸來時,酃縣這邊四鄉也完成了案比,他一頭鑽進便坐,翻看起案牘。

得益於今年在鍾水、平陽二鄉新近編戶齊民三千餘戶,酃縣的總戶數一躍突破了萬戶大關,達到了近一萬兩千戶。

如果天下沒有陷入動亂,僅憑這一點,就足以摘掉劉景頭上的“試守”,轉爲“真”縣長。

甚至,因爲酃縣戶數破萬,改縣長爲縣令,也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秋收結束了,算人也結束了,酃縣上下一時無事,頗爲清閒,劉景藉機下令搬遷縣治。

縣治遷往臨蒸鄉邑的消息,很早就傳出來了,隨着劉景派遣囚徒前往臨蒸鄉邑修建官舍,更是基本坐定了傳言,所以對於劉景的命令,酃縣吏民並未表現得太過驚訝。

最高興的莫過於鄧瑗、賴慈,二人這段時間每日往來於縣舍、慈幼居,僅花在路上的時間,就超過了一個時辰,縣治搬到臨蒸鄉邑,終於不用再承受奔波之苦了。

倒是繼母張氏,顯得不是很情願,她對如今居住的地方很滿意,而搬到面積甚狹的臨蒸鄉邑,居住環境肯定遠遠不如現在。

可是不搬又不行,不說賴慈,就連劉和、劉饒,都嚷着要跟阿兄走,她難道還能獨自留下來不成?

說來說去,還是劉景喜歡瞎折騰,好好的搬什麼縣治……

縣治搬遷,絕非一件輕鬆的差事,不說別的,僅搬運縣寺的案牘文書,就花了三四天的時間,直到十天後,纔算基本完成搬遷工作。

此後,酃縣再度恢復平靜,只有囚徒,還在不停的增築臨蒸鄉邑。不對,現在應該改稱爲酃縣縣治。

時間飛速流逝,轉眼便已近年關。

漢代有上計制度,每年“秋冬歲盡,各計縣戶口、墾田、錢穀入出,盜賊多少,上其計薄。”

縣要向郡上“計書”,而郡則負責奏報朝廷。朝廷對郡縣的政績考覈,也主要依據這份計書。

是以,即使轄區內民不聊生,賊寇蜂起,到了計書上,照樣是百姓安樂、五穀豐登。

縣欺其郡,郡欺朝廷,堪爲世間一大“奇觀”,因此民間諺曰:“力戰鬥,不如巧爲奏。”

劉景上任酃縣還不滿一年,但他卻做了其他人數年都未必能夠做到的事情,他這份切實的政績,怕是比旁縣胡編亂造還要出彩得多。

建安二年臘月的最後幾日,長沙治下十四縣上計吏悉數抵達郡府,彙報各縣一年來的成果。

而酃縣,果然蓋壓羣縣,課表第一,着實出了一個大風頭。要知道,過去酃縣不是倒是第一,就是倒數第二,歷來是長沙諸縣笑話的對象。

“劉仲達真乃世間奇才,我不如也。”樑冠黑袍,面頰多髯的桓階,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劉景這手段,就算是虞詡復生,恐怕也不會比他做得更好了。

劉蟠不住撫着濃密精緻的長鬚,笑意盈盈道:“酃縣乃是‘劇縣’,可謂積弊已久,仲達剛毅有謀,又素有決斷,所以纔不到一年時間,就做出令人矚目的成績。不過這樣的手段只能使用一次,明年再想在長沙諸縣中獨佔鰲頭,就絕非易事了。”

張羨笑着說道:“仆倒是認爲,仲達明年還會有大作爲。”

桓階頷首附和道:“這一點,下吏和府君所見略同。”

“府君、伯緒言之過矣……”劉蟠嘴上謙虛,可笑容卻掩飾不住。

今年難得風調雨順,不獨劉景的酃縣,長沙治下諸縣,都取得了不錯的政績,令張羨很是滿意。

他當然不會只看計書,長沙郡共有東、南、西、北、中五部督郵,長沙十四縣,皆在他們的監督之下,張羨依靠五部督郵,不敢說對治下諸縣瞭若指掌,但大概情況還是能夠了解的。

長沙,乃至零陵、桂陽,今年皆迎來了豐收,張羨內心無比喜悅,而每每想到北方的劉表,此刻正一副焦頭爛額的樣子,張羨便笑得合不攏嘴。

今年從正月開始,一直到現在,將近一年的時間,劉表一直在南陽,和曹操打得不可開交。

目前的形勢是,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可以預見,未來一兩年來內,劉表、曹操都難以分出勝負。

而這無疑是張羨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劉表被曹操牽制在北方,自然就沒有精力南下找他的麻煩。

張羨並不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能夠割據荊南,就已經心滿意足了。中原局勢混亂,他就安心在荊南做自己的土皇帝,中原局勢明朗,他亦可效法竇融歸漢的故事,不失富貴,或許子孫也能受惠。

幾日後,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如期來臨。

這個正旦,張羨過得很舒心,劉表則過得很糟心,本來他已經計劃去年進伐荊南張羨,一統荊州。沒想到,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後,放着南邊的袁術、東邊的呂布兩大仇敵不去攻打,反而殺進南陽。

劉表氣得幾乎吐血,兩人昔日多有合作,可以算是盟友,曹操這種行爲,豈非令親者痛仇者快?

曹操此時實則已是騎虎難下,天子在握,令他有些小覷天下英雄,最初以爲張繡只是個隨手可滅的無名小卒,沒想到一時得意忘形,狠狠栽了一個大跟頭。不管於公於私,他都要硬着頭皮打下去,直到徹底分出勝負爲止。

去年,曹操曾兩次親征南陽,都鬧得灰頭土臉,今年三月,他第三次親征南陽,圍張繡於穰縣。然而張繡據城堅守,士卒用命,曹軍圍攻兩個月,遲遲無法攻克穰縣。

五月,劉表再次派兵北上,援助張繡,繞襲曹軍背後,斷曹軍糧道的同時,也準備截斷曹軍退路。

就在這時,有河北袁紹之兵來降,向曹操彙報袁紹、田豐準備趁曹操在外,陰襲許都,迎接天子。

曹操心中大駭,此時前有張繡據城而守,後有劉表大軍斷其歸路,袁紹也在暗處圖謀不軌,可謂是腹背受敵,處境兇險,稍有大意,便會折戟於南陽。

曹操到底是用兵大家,於撤退時夜鑿地道,使輜重先撤,然後將精兵埋伏在後,從而大破劉表、張繡的追軍,安全退回許都。

至此,紛紛擾擾了一年多,幾乎無日不戰的南陽,終於恢復了安寧。

可惜戰亂雖然結束了,可南陽百姓的苦難並未就此結束,正所謂大戰之後,必生大疫,從去年開春後,南陽宛縣一帶就爆發了大疫。

這種令人“腹寒”的疫病非常可怕,傳染性極強,患者六七日間皆暴斃而死,倖存者寥寥無幾。

經過一年的傳播,以宛縣爲中心,方圓數百里皆難以倖免。

新野,亦在波及範圍內。

疫病襲擊的對象,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管是大姓,抑或小民,皆一視同仁。甚至,聚族而居的大姓,反而比小民更加危險。

新野鄧氏,就遭到了傷寒的襲擊,不過十數日間,族中三四百人,死者七八十人,死亡人數佔整個族羣的兩成,一時間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鄧氏族人大駭之下,各自離散,偌大個新野鄧氏,轉瞬間便衰敗下來。

鄧攸府邸依舊屋宇徘徊連屬,重堂高閣林立,望之奢侈華美,氣派萬千。然而往日熱鬧無比,今時卻冷清得嚇人,久久不見一人。

鄧攸躺在一間充滿刺鼻藥味的屋舍牀榻上,臉頰泛着怪異的潮紅,精美的鬍鬚亦變得乾枯無比,渾濁不堪的雙眼無神地望着門外。

“父親……”

“主人……”

鄧攸次子鄧朗,監奴鄭當神情惶恐的站在屋室階下,淚如雨下。

鄧家最開始是鄧攸的長子鄧衝染上傷寒,鄧攸愛子心切,不幸也被傳染,其繼妻也沒能逃過一劫。如今鄧衝、鄧攸繼妻皆已死去,鄧攸自己也已自感時日無多。

鄧攸用盡全部力氣,開口道:“仲暢,我死以後,你就帶着家人、資貨,南下長沙,投奔你的妹夫劉仲達。”

鄧朗知父親將死,陷入悲傷之中,痛哭流涕,不能抑止,一時間沒有回答鄧攸的話。

鄧攸忽然發怒,幾乎坐起,大喊道:“答我!難道你要讓我死不瞑目嗎?!”

“父親……”鄧朗頓時止住哭泣,回道:“兒子、兒子遵命。”

鄧攸聞言似有安心,或者力氣用盡,重新跌回牀榻,又對鄭當道:“鄭當,你曾數次前往長沙,熟悉路途,我將家人全部託付給你了,一定要將他們安全帶到長沙。”

“諾。”鄭當邊泣邊應道。他從小作爲鄧攸的小史,兩人的關係,遠非普通主人和奴僕的關係。

鄧攸心事一了,氣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衰敗下來。

“少君……”

彌留之際,鄧攸不禁呢喃起女兒的名字。

(本章完)

第463章 三郡第462章 郊迎第102章 劉修第179章 到來第439章 文聘第73章 送別第224章 潰敗第238章 求援第338章 烏滸第52章 歸家第398章 攻城(2)第263章 水戰(下)第504章 進兵第152章 改名第512章 伏兵第324章 膝席第266章 兵臨第305章 內附第28章 暢談第172章 出兵第5章 虎頭第481章 團圓第431章 獻計第339章 出戰第293章 奇策第13章 張羨第328章 許都第199章 撤離第239章 嚴法第325章 泉陵第72章 偷長第87章 請醫第159章 退讓第174章 滅族第106章 調離第286章 軍令第194章 羌笛第195章 韓廣第457章 飛矢第250章 說服第268章 填塹第102章 劉修第205章 失望第347章 鬱林第461章 守節第488章 柴桑第460章 趙戩第71章 洗手第120章 茂才391.第391章 大敗第129章 雙戟第87章 請醫第419章 猛將第347章 鬱林第505章 周鳳第532章 用意第14章 市井第537章 茂才第392章 落幕第224章 潰敗第82章 圍攻第443章 韓暨第530章 仁義第355章 立春第278章 射中第533章 勸止第3章 後母第509章 設計第67章 掌權第510章 計成第360章 獻計第394章 夜襲第198章 招降第366章 歎服第368章 江東第457章 飛矢第53章 道歉第147章 衡山第223章 習珍第298章 歸來第65章 後續第504章 進兵第67章 掌權第325章 泉陵第253章 戰死第473章 迴歸第496章 鐵壁第447章 高義第365章 劉備第244章 生子第104章 軍法第322章 馬鞍第522章 變故第527章 有君第498章 城破第455章 投降第416章 暢談第53章 道歉第530章 仁義第101章 招撫
第463章 三郡第462章 郊迎第102章 劉修第179章 到來第439章 文聘第73章 送別第224章 潰敗第238章 求援第338章 烏滸第52章 歸家第398章 攻城(2)第263章 水戰(下)第504章 進兵第152章 改名第512章 伏兵第324章 膝席第266章 兵臨第305章 內附第28章 暢談第172章 出兵第5章 虎頭第481章 團圓第431章 獻計第339章 出戰第293章 奇策第13章 張羨第328章 許都第199章 撤離第239章 嚴法第325章 泉陵第72章 偷長第87章 請醫第159章 退讓第174章 滅族第106章 調離第286章 軍令第194章 羌笛第195章 韓廣第457章 飛矢第250章 說服第268章 填塹第102章 劉修第205章 失望第347章 鬱林第461章 守節第488章 柴桑第460章 趙戩第71章 洗手第120章 茂才391.第391章 大敗第129章 雙戟第87章 請醫第419章 猛將第347章 鬱林第505章 周鳳第532章 用意第14章 市井第537章 茂才第392章 落幕第224章 潰敗第82章 圍攻第443章 韓暨第530章 仁義第355章 立春第278章 射中第533章 勸止第3章 後母第509章 設計第67章 掌權第510章 計成第360章 獻計第394章 夜襲第198章 招降第366章 歎服第368章 江東第457章 飛矢第53章 道歉第147章 衡山第223章 習珍第298章 歸來第65章 後續第504章 進兵第67章 掌權第325章 泉陵第253章 戰死第473章 迴歸第496章 鐵壁第447章 高義第365章 劉備第244章 生子第104章 軍法第322章 馬鞍第522章 變故第527章 有君第498章 城破第455章 投降第416章 暢談第53章 道歉第530章 仁義第101章 招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