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用意

第532章 用意

劉景走後,太史妻再也忍耐不住,抱住年僅數歲,一臉懵懂的幼子,喜極而泣。太史母表面看似鎮定,可微微顫抖的雙手,卻是出賣了她此刻激動的心情。

姑、媳二人做夢也沒想到,劉景竟會無條件放她們離開。儘管懷疑劉景此舉別有用心,亦難掩即將與太史慈團聚的喜悅。

姑、媳二人當天匆匆收拾好行囊,次日即向劉景辭行。

劉景早知她們急於離開的心情,提前就備好了車輿,又遣數十步騎護送她們前往艾、西。

卻說太史慈自廬山大敗,西奔艾、西二縣,一邊聚集敗卒,重整旗鼓,一邊整合艾、西二縣,耐心等待江東大舉反攻。

然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太史慈等來的無一例外全是壞消息,尤其當得知老巢海昏失陷,老母、妻兒生死不知,以太史慈的強韌精神,也險些被擊垮。

好在隨後周瑜率軍抵達豫章,又讓太史慈稍稍振作起來。

只是太史慈心志過人,尚能振作,他麾下的部衆就不行了,他們聽說家眷被荊州軍俘虜,一時間人心大亂,士卒爭相逃亡,連太史慈左右親信亦不例外。

太史慈對此束手無策,旬日之間,其麾下八百餘海昏舊部,亡走者十之六七,加上從艾、西二縣強徵來的六百餘吏民,可供驅使者已不足千人,可堪一戰者更是少之又少,就算想要出兵呼應周瑜,亦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周瑜駐軍彭澤,毫無作爲,坐視劉景吞併廬陵,讓太史慈隱隱意識到,江東短時間內恐怕已無力奪回豫章、廬陵。同時他對自己的未來也越發悲觀。

太史慈當年北海單騎救孔融,神亭嶺下戰孫策,節介氣勇,膽烈過人,名傳天下,絕非坐以待斃之輩。就在他準備不顧一切,與荊州軍殊死一戰,拼個魚死網破,以全名節之時,忽聞下面來報,劉景派人將其老母、妻兒送回來了,太史慈一時間怔在原地,一臉難以置信。

這個消息實在太過虛幻,太史慈許久纔回過神來,當他得知老母、妻兒車輿已至西安東郊,當即心急火燎的躍上愛馬,疾馳出城,迎接老母、妻兒。

太史慈一路行來,滿懷忐忑,直到看到老母、妻兒從車中鑽出,一顆心才真正落回肚中。

太史慈勒馬下鞍,三步並作兩步撲倒在母親的面前,連連叩首,口中泣道:“兒子無能,以致連累母親身陷敵手。若母親有個三長兩短,叫兒子還有什麼面目立身於天地間?!”

“人各有命,吾兒不必自責。”太史母眼含熱淚,拉起兒子,徐徐說道:“吾兒心有士謨,希慕馮異,常言:‘大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吾兒有此宏志,吾不幸落入敵手,若劉安南以勢相逼,吾亦願效法王陵母,自裁以明志。”

太史慈自然知道王陵母的故事,西漢開國功臣王陵當初與高祖劉邦俱起於沛縣,楚、漢相爭之際,王陵母被項羽所獲,因不願兒子受到項羽的要挾,王陵母當着兒子使者的面自殺,如此棄身立義之舉,爲後世所嘆。

太史慈心頭苦笑,要不怎麼說是母子呢,連想法都極其相似。如果劉景大兵壓境,以母親、妻兒作爲人質,逼其出城投降,以太史慈剛烈信義的性子,絕對不會乖乖就範,定會和趙苞一樣,死戰到底,大不了與母親、妻兒共赴黃泉。大丈夫行事,終不能以私廢公。

但劉景不僅沒有這麼做,反而放回母親、妻兒……

太史母隨後話鋒一轉道:“然劉安南實乃仁義君子也,非項羽可比,自被俘以來,劉安南從無相逼,反而屢以晚輩之禮登門拜見,放還僕婢童屬,賜予衣物器具,生活擬於海昏舊居。今又奉旨罷兵,放吾等離開,如此心胸氣度,委實令人欽佩……”

太史慈從母親口中得知事情始末,不禁陷入沉默,久久不作聲。

孫氏據有豫章、廬陵二郡已有三載,至今山野深險之地仍未盡服,眼下劉景看似氣勢如虹,連奪豫章、廬陵二郡,實則隱患不小,正好藉着天子、曹公使者到來,止戈爲武,消化戰果。

讓太史慈想不通的是,劉景竟會無條件送回母親、妻兒,所謂的仁義可說服不了他。如果劉景以爲這麼做就能使他不戰而降,那就太看輕他太史慈了。

但當太史慈無意間瞥見左右向他一家投來複雜難明的眼神,太史慈心下一沉,有所明悟。

劉景此舉乃攻心之計,不但針對他,也針對他的海昏舊部。

母親、妻兒安全歸來,令太史慈死鬥之心消散大半,而此時他若執意與劉景對抗到底,必然會大失部衆之心,畢竟太史慈家人回來了,他們的家眷還尚在劉景手中,這麼做豈能讓人信服?

太史慈察覺到劉景的用意後,心情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甚至沖淡了家人團聚的喜意。

果然,正如太史慈擔心的那樣,返回西安不久,其母親、妻兒歸來的消息便轟傳全城,其麾下將領蜂擁而至縣寺,打着恭喜太史慈的幌子,實則逼其表態。

太史慈素有威望,衆將言語不敢太過露骨,但他們的態度,卻清楚無誤的傳達給了太史慈。

太史慈心知不止眼前的衆將,底下的士卒亦多有投降之意。太史慈心中並無憤怒,將士們之前遭逢大敗,未曾棄他而去,家眷落入劉景之手,仍未棄他而去,將士們不曾負他,反而是他有負將士,現在他還有什麼理由阻止麾下將士離開?

太史慈對衆將嘆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乃是人臣的本分。我受討逆(孫策)、討虜(孫權)厚恩,當盡忠職守,諸君則不必如此,自可離去。”

衆將聞言無不愧慚,皆俯首於地,表示願與太史慈同生共死。

太史慈自然不許,示意左右親衛,將衆將趕出縣寺。之後又遣散親衛,身邊僅留數人。

(本章完)

第114章 襄陽第244章 生子第227章 火攻第540章 國士第384章 招攬第168章 募兵第382章 西進第215章 南下第4章 賴慈第18章 劉蟠第526章 薄行第195章 韓廣第388章 突破第154章 縣舍第312章 心意第147章 衡山第18章 劉蟠第33章 示衆第250章 說服第339章 出戰第361章 巨樓第406章 打擊第21章 未婚妻第426章 拔箭第345章 騎兵第280章 投靠第320章 來投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358章 戰略第453章 攔路第345章 騎兵第225章 勇悍第540章 國士第50章 寶珠第211章 計劃第366章 歎服第427章 身當第37章 邀請第540章 國士第373章 盟約第448章 下馬威第225章 勇悍第456章 房陵第76章 新左史第373章 盟約第8章 腫足第242章 三爵第433章 堅韌第12章 質書救鄰第369章 出使第415章 龐統第439章 文聘第337章 同符第278章 射中第235章 軍市第204章 曲轅第151章 全殲第448章 下馬威第273章 攻城(上)第398章 攻城(2)第231章 勸降第395章 悲涼第225章 勇悍第362章 臨衝第307章 談判第432章 獻計 (2)第327章 西鄂第435章 裴司第308章 遺願第351章 班底第406章 打擊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477章 要求第408章 試探第478章 黃鐘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354章 屯田第185章 許願第199章 撤離第300章 召集第451章 水鏡第85章 囚徒第30章 陶觀第374章 圍攻第524章 馬尾第473章 迴歸第68章 俠客行第476章 冬至第154章 縣舍第400章 大雨第306章 遣使第198章 招降第101章 招撫第31章 蔡升第526章 薄行第72章 偷長第114章 襄陽第353章第422章 出陣第165章 猛將
第114章 襄陽第244章 生子第227章 火攻第540章 國士第384章 招攬第168章 募兵第382章 西進第215章 南下第4章 賴慈第18章 劉蟠第526章 薄行第195章 韓廣第388章 突破第154章 縣舍第312章 心意第147章 衡山第18章 劉蟠第33章 示衆第250章 說服第339章 出戰第361章 巨樓第406章 打擊第21章 未婚妻第426章 拔箭第345章 騎兵第280章 投靠第320章 來投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358章 戰略第453章 攔路第345章 騎兵第225章 勇悍第540章 國士第50章 寶珠第211章 計劃第366章 歎服第427章 身當第37章 邀請第540章 國士第373章 盟約第448章 下馬威第225章 勇悍第456章 房陵第76章 新左史第373章 盟約第8章 腫足第242章 三爵第433章 堅韌第12章 質書救鄰第369章 出使第415章 龐統第439章 文聘第337章 同符第278章 射中第235章 軍市第204章 曲轅第151章 全殲第448章 下馬威第273章 攻城(上)第398章 攻城(2)第231章 勸降第395章 悲涼第225章 勇悍第362章 臨衝第307章 談判第432章 獻計 (2)第327章 西鄂第435章 裴司第308章 遺願第351章 班底第406章 打擊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477章 要求第408章 試探第478章 黃鐘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354章 屯田第185章 許願第199章 撤離第300章 召集第451章 水鏡第85章 囚徒第30章 陶觀第374章 圍攻第524章 馬尾第473章 迴歸第68章 俠客行第476章 冬至第154章 縣舍第400章 大雨第306章 遣使第198章 招降第101章 招撫第31章 蔡升第526章 薄行第72章 偷長第114章 襄陽第353章第422章 出陣第165章 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