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求援

第238章 求援

當初要不是吳巨暗中投敵,荊州軍說不定仍被擋在巴丘外,難以踏上長沙的國土。再不濟,局勢也不會糜爛到如今這個地步。張羨現在自保有餘,但想要趕走荊州軍,卻幾乎毫無可能。

因此張羨心中對吳巨可謂是恨之入骨,縱使傾盡湘、江之水,也難以洗刷。然而張羨心中就是有再多的恨,也無法傷及吳巨半分,氣得張羨常常夜不能寐。

劉景斬殺吳巨,總算令張羨得以一舒胸中惡氣,而且這一戰,表明了荊州軍並不是不可戰勝,讓他隱隱看到了一絲希望,一絲將荊州軍逐出長沙的希望。

所以,張羨經過深思熟慮後,令劉景兼攝長沙南部九縣。有他的委任書,加上劉景自身的名望、才器,必能在短時間內整合九縣,使得實力更上一層樓。

現在就幻想劉景日後率兵北上,救援臨湘,或許有些不切實際,但也並非不可能之事。

退一萬步講,即使劉景整合九縣後按兵不動,對臨湘也有極大幫助。長沙南部存在着這樣一個強大的敵對勢力,在一旁虎視眈眈、伺機而動,荊州軍必然會分心,導致難以全力對付臨湘。

至於劉景勢力大漲,日後或有尾大不掉的危險,張羨目前處境無比險惡,哪裡顧得了許多,只能是兩害相較取其輕。

劉景是他的故吏,爲人又素來愛惜羽毛,看重名聲,只要自己不過分逼迫,終不會反叛。

對於張羨的這個決定,桓階、劉蟠先後表示了贊成,其他郡府大吏自然不會跳出來唱反調。即便是張懌,也沒有提出異議。

桓階又一次出列,說道:“府君,而今北軍雖遭敗績,可實力仍然強大,僅憑我們自己的力量,只能與其僵持,很難擊敗北軍,當設法求援於外。”

張羨一臉平靜地點點頭,問道:“我們該向誰求援呢?”

桓階毫不猶豫道:“我等爲漢臣,自當求於國家。古人有言:‘順道者昌,逆德者亡。’司空曹公不以弱小,仗義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討有罪。法明國治,上下用命,有義必賞,無義必罰,可謂順道矣。

劉景升自以爲宗室,據有荊州,不思爲國家屏障,反而無故興兵長沙,勢雖大,卻盡失江、湘之心,可謂逆德矣。

今曹公南破袁術、西滅李傕、東戮呂布,中原略定。府君何不舉荊南三郡,遣使詣許都,面見天子、曹公,表忠貞之心,告劉景升不德之罪,請求朝廷發兵荊州,以伸正義。”

“善。伯緒之言,深得我心。”張羨聽罷撫掌而嘆道。“僕雖久在荊南,亦心存朝廷,只是昔日天下大亂,道路阻隔,一直沒有機會前往京師,面見天子。如今曹公奉天子以誅暴亂,有振興社稷之心、盪滌天下之志,僕亦當遣使詣許都,表明心跡。”

桓階躬身歸列,其實求助的對象,除了北方的曹操外,江東的孫策也是一個極佳的選擇。

孫策跨江短短數年間,率兵先後攻佔吳郡、丹陽、會稽三郡,大江以東,僅豫章華歆未服。

孫策不僅實力強大,而且與劉表有殺父之仇,如果派人向他求助,成功的把握很大。

只是桓階是孫堅的故吏,身份立場有些尷尬,不便開口。

他不好說,劉蟠則沒有這些顧慮,兩人事先早有溝通,劉蟠繼而出列道:“府君,江東孫伯符亦可爲援。《春秋》之義:‘子不爲父報仇,非子也。’昔年烏程侯因劉景升而死,孫伯符如今據有江東,定有復仇之念。府君告急於孫伯符,必得迴應。”

這次,張羨沒有立刻答應,微微皺起眉頭。

過去孫堅爲長沙太守時,他爲零陵太守,由於孫堅乃是多質少文的武夫,不守國家法令,動輒將兵跨郡,張羨內心惡之。後來孫堅北上討伐董卓,令部下蘇代領長沙太守,結果還不到一年,就被張羨聯合長沙大族所滅。

當然了,這些都是陳年老賬,隨着孫堅的死,早已煙消雲散。張羨沒有考慮多久便同意了。

周圍與荊南地區接壤的勢力,還有交州,不過張羨無意向交州刺史張津求助,雖然兩人都是南陽人,既是同鄉,又是同姓。

兩年前,即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交州刺史朱符爲當地夷賊所殺,朝廷以張津爲新任交州刺史,當時他途經長沙時,張羨非常熱情的招待了他。

至於不向張津求助的原因,是怕驅狼逐虎的計策沒成功,反倒引狼入室,交州緊臨零陵、桂陽二郡,招他北上,二郡必失。

…………

褚方坐在城牆下的塾室,一邊喝着肉羹,一邊啃着糗糒,糗糒即乾糧。糗糒主要以米、麥爲原料,煮熟後再舂磨成粉,製成餅狀物,乃軍中必備之物,一般作爲情況緊急時的軍需食物。

由於臨湘被圍半年,城中糧食漸漸緊張,他吃的糗糒裡面摻雜了大量的麥、豆等粗糲之食。

不過他到底還有肉湯可喝,普通士卒連菜湯都快喝不上了。

褚方身量一般,食量卻極爲驚人,食案前整整一盤的糗糒,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不久之後,就全部送進了肚中,最後他端起陶碗,將肉羹一飲而盡。

酒足飯飽後,褚方戴上兜鍪,走出塾室,重新回到城牆上。

“都尉……”

“都尉……”

士卒見到褚方,無不正容肅拜。

去年秋冬之際,臨湘士卒在他的帶領下,無數次打退荊州軍的進攻,令荊州軍蒙受了巨大損失,不得不做出改變,放棄攻城,轉而採取圍而不攻的策略。

能夠帶領士卒一次次取得勝利的人,又豈能不得軍心?

褚方來到城牆邊,放眼望去,目光所及,一片荒涼之景。

“唉……”

荊州軍圍而不攻,對臨湘來說並非壞事,可褚方是一個壓抑了整整八年的人,他渴望征戰沙場、渴望建功立業,像現在這樣無所事事的日子,實非他所願。

(本章完)

第368章 江東第351章 班底第414章 託孤第489章 太史慈第403章 破城第367章 跛馬第217章 牀弩第377章 再孕第409章 詐降第452章 自白第307章 談判第401章 城塌第263章 水戰(下)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352章 尊卑第273章 攻城(上)第212章 寫信第321章 瀏陽第295章 召見第284章 澤國第467章 射策(中)第462章 郊迎第447章 高義第395章 悲涼第377章 再孕第325章 泉陵第14章 市井第126章 六禮第443章 韓暨第372章 召見第513章 斬當第254章 突圍第250章 說服第38章 諸葛玄第532章 用意第386章 面曹第40章 悲歌第347章 鬱林第410章 中箭第291章 召見第355章 立春第384章 招攬第271章 火攻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131章 嫁妝第64章 擒獲第205章 失望第355章 立春第234章 耀功第24章 郡府第356章 請婚第92章 先賢第199章 撤離第57章 示好第262章 水戰(上)第4章 賴慈第355章 立春第472章 失策第452章 自白第127章 襦鎧第148章 警鼓第487章 盛匡第383章 李嚴第259章 送禮第464章 上書第301章 城破第33章 示衆第310章 親近第263章 水戰(下)第535章 人望第168章 募兵第225章 勇悍第486章 主力第310章 親近第545章 對策第164章 動手第54章 鄧攸第103章 營壘第130章 親迎第294章 輕鬆第393章 破城第341章 衝鋒第264章 突襲第134章 流淚第377章 再孕第114章 襄陽第112章 擔憂第256章 說客第364章 使者第260章第151章 全殲第503章 餓虎第433章 堅韌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213章 女誡第197章 喜事第392章 落幕第22章 交談第104章 軍法
第368章 江東第351章 班底第414章 託孤第489章 太史慈第403章 破城第367章 跛馬第217章 牀弩第377章 再孕第409章 詐降第452章 自白第307章 談判第401章 城塌第263章 水戰(下)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352章 尊卑第273章 攻城(上)第212章 寫信第321章 瀏陽第295章 召見第284章 澤國第467章 射策(中)第462章 郊迎第447章 高義第395章 悲涼第377章 再孕第325章 泉陵第14章 市井第126章 六禮第443章 韓暨第372章 召見第513章 斬當第254章 突圍第250章 說服第38章 諸葛玄第532章 用意第386章 面曹第40章 悲歌第347章 鬱林第410章 中箭第291章 召見第355章 立春第384章 招攬第271章 火攻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131章 嫁妝第64章 擒獲第205章 失望第355章 立春第234章 耀功第24章 郡府第356章 請婚第92章 先賢第199章 撤離第57章 示好第262章 水戰(上)第4章 賴慈第355章 立春第472章 失策第452章 自白第127章 襦鎧第148章 警鼓第487章 盛匡第383章 李嚴第259章 送禮第464章 上書第301章 城破第33章 示衆第310章 親近第263章 水戰(下)第535章 人望第168章 募兵第225章 勇悍第486章 主力第310章 親近第545章 對策第164章 動手第54章 鄧攸第103章 營壘第130章 親迎第294章 輕鬆第393章 破城第341章 衝鋒第264章 突襲第134章 流淚第377章 再孕第114章 襄陽第112章 擔憂第256章 說客第364章 使者第260章第151章 全殲第503章 餓虎第433章 堅韌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213章 女誡第197章 喜事第392章 落幕第22章 交談第104章 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