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

將要介紹的這股政治勢力,大家心裡其實都很清楚——外戚。

從古至今,“外戚”一直都是朝廷中最爲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無論哪一朝,都難以擺脫。再牛逼的皇帝,都難免會受其牽制,只不過影響不同罷了。

呂雉在世時,外戚勢力曾達到了巔峰,還差一點把漢王朝的姓給改了。可呂雉一死,呂家沒出幾個像樣的人才,最終被羣臣誅了全族。也就是說,劉恆繼位前,外戚這支勢力基本上被消滅遺盡。

雖然呂家敗落了,可不代表“外戚”這支勢力就會徹底消亡。只要是個人,無論是皇帝還是乞丐,都有老孃,至少曾經有過;況且,身心正常的男人,成了年後通常還會討老婆。無論是老孃還是老婆,其孃家那些七姑姑八姨姨都會和你攀扯上關係,這些關係也漸漸會形成複雜的圈子,把你圍在其中。

對皇家來說,我們通常會把這個圈子稱之爲“外戚”。

劉恆是皇帝,並且是個正常人,既有老孃還有老婆,“外戚”自然也少不了。

就目前而言,漢朝最大的外戚莫過於薄家,代表人物——薄姬、薄昭。一個是劉恆的親孃,另外一個是劉恆的親舅。

更重要的是,薄昭現在的身份很特殊——大將軍。

漢朝大部分時期都設立有太尉一職,這是和平年代的三軍總司令。至於“大將軍”,打仗時期很威風,但在和平年代也就是待在家裡喝喝茶、聊聊天,並沒有多少實權。然而,薄昭這個“大將軍”卻並非如此。

前邊介紹過,劉恆繼位後,爲能掌控軍權,把周勃趕出了朝堂,改灌嬰爲丞相,而取消了太尉一職。這一職務安排,讓劉恆將軍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軍隊裡邊的事情還得有人去辦,劉恆不可能也精力對所有事情親力親爲,因此需要一個代言人。當然,這個代言人必須是極其靠得住的。

但誰纔是能夠真正信任的人呢?對劉恆來說,是一道選擇題。

那些這些兄弟子侄們,比如劉長、劉襄等人肯定不行,因爲這些人正卯着勁和自己爭皇位。說白了,這些人是他當時最大的敵人。

擁立自己的大臣也肯定不行,這些人的實力本身就很強,如果再掌握了軍權,自己就等着挨宰吧。劉恆可不願意步那兩個“少帝”的後塵。

經過不太費勁的思索之後,劉恆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親舅舅,即是當事人,還不會打皇位的主意,這個人簡直太合適了。那就是他吧。就這樣,薄昭當上了車騎將軍,很快又被晉升爲大將軍。

實際上,劉恆做出的這個答案,基本上是歷代皇帝剛即位時都採用過的方法,這也是“外戚”能夠成爲朝廷中最主要的一支政治力量的根本原因。說白了,外戚不可能消亡,因爲其根源就在於皇帝本身。

這十幾年來,薄昭緊緊地守護在劉恆的身邊,成了劉恆剷除異己的一把利刃。他的表現,完全滿足劉恆的要求。

一個人存在的價值,並不在於自己,而更多的是取決於對手。一旦沒有了對手,是否有繼續存在的必要就該重新討論了。

在以往,羣臣不聽話,諸侯不老實,這些傢伙們讓劉恆很不放心,從而顯示了薄昭的重要性。可直到有一天,那些傢伙紛紛繳械,劉恆在愜意之餘暮然回首,突然發現身後這把“利刃”,成了自己最大的威脅。

薄昭的好日子到頭了。

我在前邊提到過薄昭,但沒做詳細介紹。雖然在史料裡他亮相的機會不多,但在劉恆繼位的初期,卻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薄昭這個人長的很普通,能力也很一般,腦子轉圈還不快,混到人羣里根本不容易被發現,實實在在一個普通人,如果他不是劉恆的親舅舅,肯定連名字都不會被留下。

既然是普通人,那就容易犯一個毛病——不夠自信。具體表現有多種,薄昭在這方面的表現也很突出:對上謹小慎微、卑躬屈膝,對下目空一切、囂張跋扈。兩種完全相反的行爲方式,就這麼糅合在他的身上。

薄昭十幾年來的表現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早些年前,他逢人示好,不笑不說話,完全一個好好先生;而當上大將軍後,權傾朝野,就開始表現他另外一面,還適時演繹了一場“老虎屁股摸不得”的精彩劇情,並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

更重要的是,這個人還有一個最大的軟肋——貪財。無論是誰,只要你送,他都敢收,也不管人家拜求的什麼事,更不考慮能不能辦成,反正照單全收了再說。實際上,正因爲他這個軟肋,讓劉恆很早以前就開始對他不滿。

我前邊講“周勃受辱”那件事時,曾提到過這一點。周勃被關進小黑屋後,他兒子基本上把全部家產送給了薄昭,讓他幫忙求情。

薄昭很清楚自己沒那麼大的面子,可禮已經收了,還不願意退回去。沒辦法,只好進宮求老姐出來說話。薄姬一直在長樂宮納閒,根本不知道朝廷發生了什麼事,可經薄昭一挑唆,讓老太太火冒三丈,立馬把劉恆叫過來臭罵一頓。

最終,周勃被放了出來。

當然,經此一事後,劉恆開始對自己的親舅舅暗存不滿,有事沒事搬老太太出來壓我,閒的找抽的吧你?可劉恆並沒有找他的麻煩,因爲劉恆忙着折騰羣臣和諸侯,正用得着薄昭呢。

不過話說回來,薄昭畢竟救了周勃一命,無疑是一件善事,可對他本人來說卻並不算是個好事。

經過這件事情後,很多人得出了一個結論:薄昭能力超強,只要捨得送禮,沒有他辦不成的事情。就這樣,薄昭的身份開始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變化。

成名後,薄昭的家門口整日裡車水馬龍,有的爲了當官,有的爲了免災……薄昭和廉潔有仇,毫不客氣地照單全收,能不能辦成先應承下來再說。當然,薄昭也是講究信譽的,爲了不斷自己的財路,還是爲這些人出了不少力。漸漸地,整個朝堂遍佈他的羽翼。

這個情況,劉恆並不是不曉得,一則薄昭是自己的親孃舅;二則羣臣、諸侯還很不老實,正需要壯大薄昭的實力,好穩定朝局。

就這樣,在劉恆的扶持下,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峰。

至此,薄昭權傾天下。

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一節天才隕落(五)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九節審食其的尷尬四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一節走上前臺(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12章 覆滅—第十六節 呂氏敗亡(九)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20章 拔刺——第二節 廢太子的結局(二)第12章 覆滅—第十二節 呂氏敗亡(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節 改正朔(七)第20章 拔刺——第一節 廢太子的結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8章 紅霞萬里—(十九)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八節最後的日子三第3章 亂世紛爭—(九)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節 國喪(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8章 紅霞萬里—(十)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一節天才隕落(五)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2章 大澤鄉起義—(六)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五節 早立太子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八節 劉濞收場(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4章 軍挺咸陽—(六)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一節走上前臺(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九)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4章 軍挺咸陽—(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節 密謀(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四節 抓人(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四節戲弄佞幸(一)第9章 日落長河—(二)第9章 日落長河—(二)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六節最後的日子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一節蕭規曹隨(二)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三節天才隕落(七)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四節薄昭的結局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七節竇漪房的身世(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4章 軍挺咸陽—(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四節薄昭的結局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九節審食其的尷尬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五)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七節 樑王請罪(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
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一節天才隕落(五)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九節審食其的尷尬四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一節走上前臺(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12章 覆滅—第十六節 呂氏敗亡(九)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20章 拔刺——第二節 廢太子的結局(二)第12章 覆滅—第十二節 呂氏敗亡(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節 改正朔(七)第20章 拔刺——第一節 廢太子的結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8章 紅霞萬里—(十九)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八節最後的日子三第3章 亂世紛爭—(九)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節 國喪(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8章 紅霞萬里—(十)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一節天才隕落(五)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2章 大澤鄉起義—(六)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五節 早立太子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八節 劉濞收場(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4章 軍挺咸陽—(六)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一節走上前臺(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九)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4章 軍挺咸陽—(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節 密謀(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四節 抓人(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四節戲弄佞幸(一)第9章 日落長河—(二)第9章 日落長河—(二)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六節最後的日子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一節蕭規曹隨(二)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三節天才隕落(七)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四節薄昭的結局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七節竇漪房的身世(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4章 軍挺咸陽—(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四節薄昭的結局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九節審食其的尷尬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五)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七節 樑王請罪(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