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七節 樑王請罪(二)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劉武莫名其妙地鬧這麼一處,只用一天時間就把整個朝堂搞的沸沸揚揚,頗有點攪屎棍精神。

皇帝得到這個消息,大吃一驚,莫不是被人陰了吧?雖然幾年來對這位親弟弟意見很大,並且天下公知,但還沒到叫他歇菜的地步。因此,劉啓很擔心。

如果只是停留在“擔心”這一層面上似乎還好解釋,關鍵是有個人在此刻說出了一句話。說話的人是竇漪房,泣曰:“帝殺吾子!”

也就是說,若樑王真就不明不白地丟了,劉啓理所當然地背了個“屠弟”的黑鍋。並且想正名還很難,因爲老孃替他定了性。

躺着也能中槍,這讓劉啓很懊惱。因此,派很多人出去找,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當然,最好不是屍體。

如此一來,京城至樑國這條線路徹底躁動了,只要是個房子就衝進去看看,只要是個人都要拉過來驗身,搞的雞飛狗跳,只差挖地三尺。個別不地道的,還順便發了點小財。

大家都很忙,劉啓也沒閒着,一連兩天就待在長樂宮,陪着太后等消息。至於是真心還是假意,只有當事人心裡清楚,不地道的話我不太敢講。

第三天早晨,太監輕輕地走到劉啓身邊,低聲彙報:“樑王進宮了”。

劉啓“騰”的一聲從椅子上彈了起來,“在哪?”

“就在殿外。”

劉啓顧不上講什麼禮節,直接衝了出去。

劉武的確進宮了。就在眼前。還光着膀子跪在自備鐵板上。沒缺什麼零件,生龍活虎的。並且身邊還跪了一個人——劉嫖。

看到這一幕,劉啓暗自鬆了一口氣,上前一把拉住他就往大殿裡去,進門就喊:樑王回來了!樑王回來了!

三人相對而泣。

竇漪房高興了,樑王安全了,劉啓也沒背成黑鍋,可謂皆大歡喜。司馬遷用了三個字形容這個場面——“復如初”。

當然。這只是表面上而已,畢竟前段時間劉武搞的過火,“和好如初”只能隨便說說,絕不能當真。連司馬遷都沒能自圓其說。因爲至此以後,皇帝刻意和樑王拉開了距離,表現的很突出:不同車、不郊遊、愛理不理,甚至不怎麼見他。

樑王雖然容易衝動,但並不傻,明白皇帝心裡在想什麼,因此隨後的幾年裡他一直很規矩。

但規矩。並不見得一定就安全。時也,勢也。畢竟“皇帝”這個崗位就這麼一個,還不能分享,原來不願意做的事情,也許有一天不得不做,大家都很無奈,要怪只能怪自己定錯了位、或者投錯了胎。

六年後的樑王就深有體會。

當然,這六年裡,朝廷裡發生了很多事。按我講故事的方式,一般是按先後順序爲大家展現各個時間點上發生的事件,而對於劉武,我決定一口氣把他搞完。因爲在隨後的六年裡,他的確沒鬧出什麼花樣,根本不值得再另設篇章。

當然,隨後幾年發生的事情會在後邊的篇章中講,但未滿足背景需要,還得先行做個介紹。

在隨後幾年裡,劉啓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爲給兒子的順利繼位掃清障礙,可謂操碎了心、做盡了文章、下透了功夫,挖空心思收拾人,收拾不聽話的人,無論是大臣,還是宗室,只要有丁點“可能”,都需要滅掉。當然,這種事情很多帝王們都幹過,不過大家做的都比較隱晦,只有後世那位叫“雍正”的人乾的比較搶眼、比較直接,也把自己的名聲搞的不是太好。

在這嚴峻的形勢下,劉武的心情極爲複雜,一天到晚謹小慎微、膽顫心驚,唯恐那天被陰。

心情不爽,日子就過的不太舒暢,比較憋屈。在這不良的心裡因素下,活動量小,飯也吃的少,精神的壓抑最終影響了身體健康。也就是說,最近這幾年,他的身體狀況也不是太好。公元前144年冬,樑王再次入朝,並上奏,請求留住京師。

在以往,這根本不算個事,因爲他曾一口氣在京城住過大半年。所以劉武認爲,這只不過是個程序問題。然而結果卻大出所料,皇帝的答覆很乾脆:不準,即刻離京。

皇帝不答應,樑王很無奈,只好收拾行李回去。

據說劉武回去後,強打精神出去打了一次獵,打獵期間有人獻上了一頭牛。要說只是一頭牛,一個腦袋四條腿,沒什麼奇怪的。然而這頭牛有些特別之處,具體說來就是長了五條腿,其中一條長到了背上,兩個字——畸形。這讓劉武很厭惡,很噁心,心神恍惚不定,然後一病不起,幾個月後徹底解脫——死了。

上邊這一段是史料裡記載的東西,然而我一直沒敢不信,也沒敢全信。一頭牛就能把人憋屈死,真開了眼了。

五條腿的牛,應該是真的;有人給劉武送,也應該不假;可劉武是不是真的因爲這頭牛死的,卻很值得推敲。

問題的關鍵在於是誰突發奇想送這麼個東西給劉武的,是出於什麼目的。

也許有人會認爲這是“祥瑞”,漢文帝在世時就經常搞這麼一處。而我看來,五條腿的牛,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和“祥瑞”二字不沾邊。

可劉武還是收到了這麼個東西,並且他心裡很不爽卻依然忍着沒發作,按他一貫以來的表現,這種情況通常會殺人的,而這一次沒有,不但沒殺人,卻把自己憋屈的要了命。

答案也許就在送牛人的身份上。

有句古話相信大家都聽過——兄弟如手足。多長了一條腿,含外之意是什麼,似乎不太難想到。當然,這頭牛是誰送的,也不太難猜到。

不要忘了,我前邊提到過最近幾年的歷史背景——皇帝正在收拾不聽話的人。不幸的是,劉武恰好就在這些“不聽話”的範圍之內。

當然,上邊的內容只是我的猜測,因爲史料裡沒有記載。沒記載,但並不代表就沒丁點依據,因爲有一個人又說了一句話。說話的人還是太后竇漪房——“帝果殺吾子!”

沒辦法,別人不敢說,總會有敢說真話的人。司馬遷老爺子想辦法繞彎子,也真夠不容易了。

不管怎麼說,劉武還是死了,死在老哥之前,死的一了百了,死的很及時,很有歷史意義。因爲如果他要是活着,相信漢朝隨後的歷史走向會更令人難以琢磨。

樑王一死,景帝分樑國爲五國,盡立樑王五子爲王。

據說這個分封結果讓竇漪房很欣慰。但我認爲這基本上是胡扯,因爲早從漢文帝劉恆開始,是這麼對付諸侯王,沒什麼可高興的。再說竇漪房在朝廷立混了這麼多年,沒那麼好糊弄,只不過事已至此,無可奈何而已,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

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九節好一根攪屎棍(五)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八節好一根攪屎棍(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八)第12章 覆滅—第十四節 呂氏敗亡(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8章 紅霞萬里—(十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節 晁錯其人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9章 爭儲——第十三節 腦殘的對答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八節好一根攪屎棍(四)第19章 爭儲——第二節 慄姬的運氣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5章 楚漢爭鋒—(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八節 無雙國士(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二節 敗亡(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第9章 日落長河—(八)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二節天才隕落(六)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節 國喪(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1章 起點——(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二)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二節 掌控朝局(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二節 敗亡(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七節 天才隕落(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9章 日落長河—(十)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12章 覆滅—第十一節 呂氏敗亡(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
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九節好一根攪屎棍(五)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八節好一根攪屎棍(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八)第12章 覆滅—第十四節 呂氏敗亡(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8章 紅霞萬里—(十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節 晁錯其人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9章 爭儲——第十三節 腦殘的對答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八節好一根攪屎棍(四)第19章 爭儲——第二節 慄姬的運氣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5章 楚漢爭鋒—(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八節 無雙國士(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二節 敗亡(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第9章 日落長河—(八)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二節天才隕落(六)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節 國喪(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1章 起點——(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二)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二節 掌控朝局(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二節 敗亡(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七節 天才隕落(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9章 日落長河—(十)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12章 覆滅—第十一節 呂氏敗亡(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