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日落長河—(二)

至此以後,每逢劉邦出差,蕭家父兄子弟都第一時間夾起皮包,屁顛屁顛的跟在身後,老老實實地搞服務工作。

這些人有沒有幹活我不敢下定論,但他們在老大面前的晃盪還是頗有成效的,因爲劉邦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拿蕭何說事。

也許會有人說,老蕭家真是人才匱乏,蕭何那麼牛氣,竟然沒有一個兄弟子侄在戰場上露臉,除了成功地當了段“人質”外,似乎什麼都沒幹。

事實上,沒成績就是最大的“成績”,別說這些人沒敢怎麼表現,縱然想表現劉邦也不會給他們這種機會。

原因很簡單,這些人只是個“保障機制”,如果放他們出去,若那位仁兄一不小心喪了命,就不太好向蕭何交代,也會讓這個保障機制有些褪色。更重要的是,蕭何坐鎮老營,權力已經大的沒邊,如果讓他的家屬們接觸到兵權,那簡直是在玩火。劉邦沒那麼傻。

這種套路,一直持續到劉邦稱帝。大封天下時,這些人都混到了封賞,甚至都有了自己的“食邑”。老蕭家真是成績斐然,讓同時代的很多人羨慕非常。看來常在老大面前晃盪還真是件不錯的事情,最起碼能混了個臉熟,多少都會有些收穫。難怪一些人熱衷於領導的行蹤,生怕跟不上老大的腳步,原來如此。

劉邦稱帝后,幾次出差旅遊,沒再叫這些人來陪。既然沒有了保障機制,就容易讓劉邦犯病。

劉邦的疑心病就又犯了。

漢十一年,陳豨造反,劉邦親率大軍趕去了邯鄲。在這裡,劉邦按照慣例打了一陣連環拳。

就在劉邦勾着腦袋錶演時,韓信的不地道行爲暴露了。最終在蕭何的努力下,韓信成功地交出了性命。當然這些事情我們在前邊是做過介紹的,在這裡就不再複述了。

蕭何計誅韓信後,劉邦及時地向他表達了感謝——拜丞相蕭何爲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甚至還調撥五百護衛隨身保護。

在很多人觀念中,相國和丞相是一回事,事實上兩者之間還是有一些出入的。

“丞相”這是個崗位名稱,簡單說來,這個崗位是百官之首,是個常設職務。整個封建王朝,幾乎一直延續着。直到那個叫朱元璋的狠人橫空出世,硬是組建了“內閣”,廢除了丞相。朱元璋是個勞動模範,他精神好、體力足,皇帝、丞相的活一肩挑,幹得風風火火。可他的後繼者們卻嚐到了苦果。最終明朝的“內閣首輔”就重新承擔起了“丞相”的工作職責。清朝前期,沿襲了明朝官職體系,依然讓“內閣”代替丞相。直到雍正之後,又架空內閣,成立了“軍機處”,統掌軍政大權。這就是丞相的沿革。

至於“相國”,並不是一個常設職務,是個斷斷續續存在的崗位,很多時候代表的是一種“名譽”上的封號。早在戰國時候,稱爲“相邦”,劉邦稱帝后,爲避諱改爲“相國”。這個職務,在戰時的權力要比“丞相”牛氣的多。簡單點說,“丞相”只管全國行政工作,而“相國”則是軍政大權一肩挑。當然,這個職務的權力大小,關鍵還得看是誰坐在那張龍椅上。如果龍椅上的那個人實力不濟,很可能被弄成一個擺設,猶如呂不韋欺負小嬴政時的情景。也就是說,這個職務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行使一些皇帝的職責。

也就是說,劉邦這次爲蕭何安排的崗位,簡直是無與倫比的大,只差沒封王了。

蕭何封邑進爵,聖眷日隆,因此,很多人前來道賀。那場面,真是滿堂春色、喜氣盈庭。

當然,蕭何本人也非常高興,大擺酒席予以慶賀,整個蕭府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而就在此時,一個人披麻戴孝地跑了進來。進門後一頭爬在蕭何的面前嚎啕大哭。這讓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真不知道哪個不長眼的傢伙會在這個時候翹辮子,嗝屁的太不是時候。

就在大家納悶的檔口,只聽爬在地上的那個人唸唸有詞,“蕭丞相,你死的好早啊!”

這一下,蕭府上下可炸了鍋。真沒想到,竟然有人跑到相國家裡砸場子,要麼是神經有問題,要麼是黃湯喝多了,或者是嫌自己活的時間太長了。

因此,有人上來罵,還有人上來打,更有人準備衝過來把他扔出去。

就在大老夥撩胳膊準備幹些實事時,蕭何竟然伸手予以制止。

應該說,這是蕭何的老熟人,他的名字叫召平,原是秦朝的東陵侯,行事不拘一格。要是你度量不夠大,千萬別和他說話,不然能把你氣死。真不明白,他當初是怎麼在胡亥手下混過來的,還保住了腦袋,不能說不是個奇蹟。秦亡後,召平隱居種瓜,味極甘美,時人故號東陵瓜。蕭何入關,聞知賢名,招至幕下,每有行事,便找他計議,獲益匪淺。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蕭何就是個真宰相。他雖然滿肚怒火,但還是想聽聽這個召平能有些什麼說辭。

蕭何不無生氣地問道:“我進位相國,寵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謹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

召平在地上爬了起來,拍了拍衣衫,咧嘴一笑,看看了周圍,不置一詞。

蕭何會意,擺了擺手,示意羣僚迴避。

待閒雜人等離開後,召平一抹嘴,開始說話了,“公禍患至矣。主上南征北伐,親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與戰陣,反得加封食邑,設置衛隊,我揣度主上因韓信剛反,現又疑公。況且,衛隊只爲護公?難道……”

召平的話沒說完,蕭何伸手擋住了他的話頭。召平的一席話,讓他滿腔的怒火消泯於無形,替代的是滿身冷汗。的確,劉邦的性格他蕭何是瞭解的。劉邦每做出一件事,你如果不想明白前因後果,可能連死都不知道是因爲個啥。

的確,召平是對的。

蕭何連忙問道:“該當如何?”

召平又咧嘴笑了笑,“公可辭讓封賞,以傢俬資助軍需,如此,聖上定將釋疑。”

蕭何的冷汗漸漸落了下來。

當天,蕭何遣使趕去了邯鄲,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和誠惶誠恐,辭讓封賞,不敢授命。幾天後,又變賣傢俬,換成軍需,送往劉邦大營。

劉邦笑了,他就要蕭何的這個態度。每次他外出旅遊,眼角的餘光都一直盯着老家的蕭何,這一次他放心了。實際上,蕭何上一次辭讓封賞,得到了劉邦認可,最終只是減去了五千戶食邑的經濟收入,至於“相國”這頂帽子和那五百名護衛還是保留了下來。

蕭何又一次順利過關。

看來人還是謙虛點好,俗話說“當局者迷”,聽聽別人的建議沒什麼壞處。

蕭何是個牛人,可我不想篡改歷史,把他這兩次成功過關,寫成他自己的本事。但這樣一來,讓人覺得蕭何也很一般,並不是智謀超羣、機謀權變。

的確,蕭何也是個普通人,他也有喜怒哀樂,也有自己的視角盲區,但他是個踏實肯幹、一步一個腳印的人。他的智商不算太高,他的權謀不是太深,但他還是憑藉自己的踏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能夠走到現在,猶如金庸筆下的那個郭靖,靠的是自己的勤奮和執着。當然,他也絕不是老實人,這兩次保命措施就很能說明問題。

總的來說,這個人是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

事實上,蕭何的表現是可以理解的。因爲能在劉邦這個權謀高手下,幹這麼多年的丞相,心機絕不能太重,但也不能沒一點心機。否則,腦袋會隨時搬家。

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一節蕭規曹隨(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19章 爭儲——第四節 王娡其人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八節 天才隕落(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七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9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八節 劉濞收場(一)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二節新一輪博弈(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節 晁錯其人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節周勃的短板(二)第12章 覆滅—第五節 陳平的動作(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第12章 覆滅—第六節 陳平的動作(六)第9章 日落長河—二十 劉邦爲何能成功(二)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八節 劉肥避險(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4章 軍挺咸陽—(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19章 爭儲——第十一節 釋疑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七節竇漪房的身世(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六節 樑王請罪(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三節 串謀(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1章 起點——(一)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八節好一根攪屎棍(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六節審食其的尷尬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第19章 爭儲——第十七節 對症下藥(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五節大婚(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4章 軍挺咸陽—(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六節荒唐的謀反(七)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9章 日落長河—(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節 國喪(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八節最後的日子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九節 廷爭(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九節 敗亡(一)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1章 起點——(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2章 覆滅—第四節 陳平的動作(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六)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四節戲弄佞幸(一)第3章 亂世紛爭—(四)
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一節蕭規曹隨(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19章 爭儲——第四節 王娡其人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八節 天才隕落(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七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9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八節 劉濞收場(一)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二節新一輪博弈(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節 晁錯其人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節周勃的短板(二)第12章 覆滅—第五節 陳平的動作(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第12章 覆滅—第六節 陳平的動作(六)第9章 日落長河—二十 劉邦爲何能成功(二)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八節 劉肥避險(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4章 軍挺咸陽—(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19章 爭儲——第十一節 釋疑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七節竇漪房的身世(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六節 樑王請罪(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三節 串謀(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1章 起點——(一)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八節好一根攪屎棍(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六節審食其的尷尬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第19章 爭儲——第十七節 對症下藥(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五節大婚(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4章 軍挺咸陽—(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六節荒唐的謀反(七)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9章 日落長河—(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節 國喪(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八節最後的日子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九節 廷爭(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九節 敗亡(一)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1章 起點——(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2章 覆滅—第四節 陳平的動作(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六)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四節戲弄佞幸(一)第3章 亂世紛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