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

劉長的辦法很簡單——抵賴。

在朝廷的緝捕隊員面前,劉長眼角一沉,說了一句:“不認識這個人。”

劉長這種死不認賬的招數,令緝捕人員無可奈何。朝廷派他們來的目的是逮開章,沒讓他們找劉長的麻煩,畢竟這位老兄是淮南王,總不至於給這位老兄立個“妨礙公務”的罪名把抓起來。

劉長這種辦法,看似很有效,其實很扯淡。因爲緝捕人員既然千里迢迢跑來問他要人,自然很清楚開章的行蹤。劉長信口開河地胡扯,自然糊弄不了這些人。

因此,這些人規規矩矩地退了出去,但並沒離開淮南,而在劉長的家門口租了間房子,住了下來。兄弟,我們有的是時間,和你耗上了,看你能把開章藏多久。

緝捕人員擺出的架勢讓劉長很頭疼。把開章交出去吧,怕這傢伙胡說八道;可不交出去的話,外邊住的那些人也不好對付。

也許有人會問,劉長不準備造反嗎?甩開膀子鬧一陣不就完事了?

事實上,劉長也這樣想過,但最終又放棄了這個念頭,因爲到目前爲止,還沒爲造反事業做什麼準備。連他自己都清楚,前段時間搞的那點小動作,嚇唬嚇唬旁人倒還可以,真要造反,也許自己剛吼一聲,朝廷的大軍就能開到家門口。

這種局面讓劉長很無奈。

有什麼辦法,既能支走緝捕人員,還能讓開章不說話?出於對自己的安全考慮,劉長找來一個叫蕳忌親信,飛速地運轉着兩顆並不太好使的腦袋。

功夫不負有心人,辦法還真讓他們給想到了。不過這個辦法實施後,劉長的造反事業也就臨近流產。

他們的辦法其實很簡單——殺人滅口,不過操作起來還挺複雜。

劉長是急性子,說幹就幹,派了幾個人,神不知鬼不覺地要了開章的命。死人是不會說話的,既然開章已死,那劉長自然會安全很多。

按常規套路出牌的話,此事也就到此爲止了。開章一死,那劉長就可以無視家門口住的那些緝捕隊員,該幹嘛幹嘛。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劉長不知道抽的是哪門子筋,竟然別有創意地在開章身上做起了文章。

劉長可能對開章有愧,悄悄地爲他舉辦了個葬禮。棺材、壽衣、包被等等所有該準備的東西,劉長一應俱全地爲開章備下了。隨後,秘密將開章屍首葬於肥陵邑。

辦完這一切工作後,劉長專門跑去告訴朝廷的緝捕隊員:“不知道開章在哪裡”。

不得不說,劉長這是沒事找事。前幾天你說不認識開章,現在卻說不知道在哪,明顯是在瞎胡扯。

這句話,連他自己都糊弄不了,更別指望去糊弄朝廷的緝捕人員了。這些人根本沒搭理劉長,不但不走,反而住的越發安穩。

要說該乾的事幹了,該說的話也說了,就別再搞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事情了。然而劉長偏不,他是下定決心要把無厘頭的劇情進行到底。

緝捕隊員在劉長的家門口晃盪了幾天,讓劉長有些發暈,他靈機一動,有想到了個辦法。

劉長派人,在不遠處推了個土堆,僞造了個假墳,還生怕別人找不到,別有創意地在墳頭上樹立個牌子,牌子上寫了這麼六個字:“開章死,葬此下。”

我真想不明白劉長的腦袋是咋長的,做假也做的這麼明顯,在牌子上寫“開章之墓”也比那六個字好一些。

然而,這種事千真萬確地發生在劉長的身上。就他這點智商,還準備造反,真是無知者無畏。

更爲誇張的是,劉長造完假以後,迫不及待地想讓緝捕人員知道,因此,心急火燎地派人通知緝捕隊員:“開章找到了。”然後把這些人領到了土堆跟前。

然而,這些人並沒有扭頭就走,而非得“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因此,二話不說就開始刨。這些人把土堆刨成了個大坑,別說開章的屍首,連張棺材板也沒見到。

如此一來,緝捕隊員們不願意了。劉兄弟你搞的也太扯淡了吧,不交人就罷了,忽悠我們當苦力,有意思沒有?因此,這些人連夜想朝廷送了一封密奏,狠狠地告了劉長一狀:淮南王行事乖張,缺有反心。

劉長完全是在搬石頭砸自己腳,不但沒把門口的那些瘟神送走,反而惹了一身騷。不得不說,他有些犯賤。

然而,京城的劉恆依然沒有動作。他對劉長的一舉一動都瞭若指掌,但依然沒有動靜。

事實上,並不是劉恆不願意去找劉長的晦氣,而是時機不夠成熟。我前邊介紹過劉恆,這位仁兄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人。對付敵人,要麼不動,要麼一棒子打死。劉長雖然在作死,但畢竟沒鬧到人神共憤的地步。既然如此,那就悠着點,多給他些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自己蹦出來,最好能讓他自己跳上絞刑架。

劉恆是搞政治的高手,既然想讓劉長表演,就需要爲他搭建個平臺,營造些氛圍。因此,劉恆下令,召回緝捕隊員。

但並不代表不在開章身上說事了。緝捕隊員返京時,專程跑到劉長面前宣讀了聖諭:開章謀反,着淮南王儘快抓捕,一經捕獲,即刻送京。

這句話,讓劉長心中一涼。前段時間抓捕開章的理由是“逃犯”,現在突然變成了“謀反”。一詞之變,性質就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難道朝廷已經知道了我們的密謀?然而,皇帝又令我抓捕,看來我還是安全的。

想到這一層後,劉長又暗自鬆了一口氣。規規矩矩地唱了聲“喏”,滿臉堆笑地送走了這些瘟神。

不得不承認,劉長和劉恆比起來,差的不是一兩個層級,就他的智商只配替別人數錢,還不一定能數明白。

如果此時的劉長能認清自我,及時收手,老老實實地當他的王爺,或許還不會把自己逼上絕路。然而,經此一事後,這個人徹底迷失了自我,其隨後的經歷,完全可以用“犯賤”兩個字來形容。

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八)第12章 覆滅—第三節陳平的動作(三)第9章 日落長河—(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3章 亂世紛爭—(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節荒唐的謀反(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六節最後的日子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節 晁錯其人第1章 起點——(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七節審食其的尷尬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一節好一根攪屎棍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九)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一節天才隕落(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八節 改正朔(五)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9章 日落長河—(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九)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九節 廷爭(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七節 樑王請罪(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12章 覆滅—第三節陳平的動作(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節 密謀(三)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八節 無雙國士(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三節 劉盈收場(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12章 覆滅—第八節 呂氏敗亡(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七節劉興居的抉擇(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二節好一根攪屎棍八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五)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六節 諸呂封王(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一節走上前臺(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七節 樑王請罪(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四)第12章 覆滅—第一節陳平的動作(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一)
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八)第12章 覆滅—第三節陳平的動作(三)第9章 日落長河—(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3章 亂世紛爭—(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節荒唐的謀反(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六節最後的日子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節 晁錯其人第1章 起點——(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七節審食其的尷尬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一節好一根攪屎棍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九)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一節天才隕落(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八節 改正朔(五)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9章 日落長河—(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九)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九節 廷爭(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七節 樑王請罪(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12章 覆滅—第三節陳平的動作(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節 密謀(三)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八節 無雙國士(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三節 劉盈收場(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12章 覆滅—第八節 呂氏敗亡(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七節劉興居的抉擇(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二節好一根攪屎棍八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五)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六節 諸呂封王(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一節走上前臺(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七節 樑王請罪(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四)第12章 覆滅—第一節陳平的動作(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