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北洋水師

慈禧太后問道:“如何分批來建水師?”

奕?朗聲答道:“大清海疆,有萬里之廣。若建水師,起碼要在廣東建一支水師,以保粵、桂等南海各省;還當在福建省建一支水師,以保蘇、浙、閩等東海各省,最後還當在渤海之內建一支水師,保奉、直、魯三省。

因爲朝廷手中無銀,所以奴才建議先組建渤海水師,以衛北洋。北洋若是穩定,則洋人之軍艦休想再入渤海,洋艦入不得渤海,則京師穩固,社稷安矣!等到朝廷銀子充裕之時,可再建福建和廣東水師。”

慈禧聽了奕?之言,也有些動搖,嘴裡默默的唸叨着:“水師……水師……”

曾國藩也是主張洋務的官員,他看到奕?先提出了這個問題,連忙跟着鼓動道:“啓稟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聖上。

臣在江南剿長毛的時候就看到過洋人軍艦,洋人的軍艦真是厲害,其火炮之威力,遠勝於我大清之火炮。。其艦船之速度,之堅固,之規模,都非大清水師艦船可比。

英吉利人的軍艦縱橫長江,那長毛也不敢反抗,在洋人軍艦面前,無論是長毛的水師艦船還是咱們大清的水師艦船,都如舢板一般。

若是他日華洋再度開戰,大清水師必定會沒有還手之力,還會讓英吉利、法蘭西等洋人如履平地一般的在各個港口登陸,甚至包括大沽口,也無法阻攔英法軍艦!若是不籌建新的水師,大清實在是無法自強!臣附議恭親王的奏摺。”

江蘇巡撫李鴻章也出班附和道:“恭親王和曾中堂所言極是,臣在南方也見過洋人軍艦,果是犀利無比。大清要自強,就必須建水師,衛海疆!臣也贊同恭親王的提議。”

慈禧聽了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言論,心中也有些贊同建立水師的意見,但是她還是將目光望向了李明峰,她想聽聽老李的意見。。

李明峰看到慈禧望着自己,也知道該是到自己表態的時候了,老李連忙離席,快步跑上前去,跪到大殿之上,高聲道:“啓稟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聖上,海防與塞防同樣重要,領土不可失,領海也同樣不可失。大清要想不讓洋人再度攻陷京師,要想不再割地賠款,不但要練新軍,還要建水師。”

此言一出,很多人臉上都有些掛不住了。英法聯軍攻破北京,這是大清立國以來的頭一個奇恥大辱。無論是哪朝哪代,首都丟了那都是極大的恥辱,幾乎與亡國無異。現在李明峰卻在這個滿朝文武上千人一同參加喜宴的時候,當着文武百官的面,再度提起了這樁事。

老李的話中甚至還說明了,若是不建水師,將來割地、賠款、丟首都的事情還會發生。。這話雖然難聽,但是卻是事實。今日的大清和幾年前的大清想比,在軍力上沒有本質的提升,若是不進行變革,恐怕二十年後,大清也還是老樣子。

當初英法聯軍攻來的時候,清朝方面又沒有極大的戰略戰術失誤,也就是說,清朝當時的戰敗,並未敗在指揮失誤上,那是敗在軍力過弱上。

若是從真正的力量對比上講,一旦華洋再度開戰,那戰爭的結果還是不會有變化,首都也會再次丟失。這點李明峰知道,曾國藩、李鴻章和奕?等了解洋人力量的人也知道,甚至連慈禧都知道。只不過,除了李明峰之外,沒人敢這麼直接的說出來。

慈禧聽了衆人的分析,此時基本上已經堅定了建立現代水師的信念,只不過爲了照顧清流派的官員,慈禧仍然對着坐在前排的三大太傅問道:“幾位老師有什麼看法?”

周祖培、祁雋藻、翁心存三人對望一眼,隨後都暗暗的點了點頭,翁心存出班說道:“練兵強國總是沒錯,正所謂居安思危,朝廷軍力越強,洋人越不敢小視我等。。”

他們雖然都是保守派,但是保守二字代表的是他們更習慣使用中國本土的舊有思想治國,他們排斥外來的思想和事務。但是,在強軍一說之上,無論是保守派還是洋務派,都是一致的。

三大太傅也支持建立強大的水師,只不過他們不想使用西方的軍艦,但是剛纔看到了倭仁的窘態,三大太傅也不敢多說什麼了。而且此時慈禧太后的意思,也很明顯了,翁心存等三大太傅可不敢違背慈禧的意思。

慈禧看到朝廷衆臣難得的意見統一了一次,也滿意的點了點頭,追問道:“那北洋水師需要多少銀子?”

奕?答道:“據奴才計算,要想建立一支足夠縱橫渤海、黃海的海軍,最初五年,每年起碼需要四百萬兩銀子,等過了初期之後每年需兩百萬兩銀子。。”

慈禧輕輕的搖了搖頭,語氣有些不悅的道:“朝廷拿不出這麼多銀子,六王爺,朝廷最多每年拿出兩百萬兩銀子建水師。”

慈禧有些不高興,因爲奕?現在還管理着戶部,朝廷有多少銀子,奕?可比慈禧還要了解。奕?明知道朝廷沒錢,竟然還敢獅子大開口,在慈禧看來,奕?這是藉機給她難看。

奕?爭辯道:“太后,四百萬兩已經不多了,我找洋人算過,他們一艘巡洋艦的造價,應在八十萬兩左右,一艘鐵甲艦的造價在一百五十萬兩左右,即便是一艘炮艦,也要十幾萬二十萬兩白銀。

要組建一支艦隊,起碼要有幾艘主戰的軍艦,再配以十數艘,甚至數十艘其他軍艦才能形成真正的戰鬥力。。否則弄個大船小船三五搜,連輪班輪修都不夠,又怎麼保衛領海。太后若是能擠出這些銀子,奴才保證,五年之後,大清水師就能在黃海、渤海稱雄!”

慈禧聽了奕?的報價,不禁抱怨道:“一艘船就要上百萬兩銀子?太貴了!”

李明峰聽了這句抱怨,語氣有些欠揍的說道:“不算貴了,四年前一役,不算圓明園被洋人劫走的財物,不算割讓的土地的價值,單單賠的銀子就有一千六百萬兩。當時咱們要有一支強大的艦隊,起碼這一千六百萬兩就省下了。”

看到慈禧、倭仁等人臉上有些不好看,李明峰知道自己又揭朝廷短了,連忙跳過這個話題,轉而說道:“過去的事情就不提了,但是如果咱們再不建立水師,將來賠的就不是一千六百萬兩這麼簡單了,也許下次洋人開口就是一萬萬兩!”

一億兩白銀!即便是這些當朝一品大員,聽了這個數字也是感覺一陣迷糊。。一萬萬兩,那是多少?那是朝廷攢幾十年才能攢下來的!而且幾十年內,還必須保證沒有任何天災人禍發生,朝廷才能積攢下這些銀子。自從大清立國以來,最高的時候,也就是康熙末年,國庫也才積攢了七千萬兩白銀。

剛剛受到別人嘲笑的倭仁此時再也忍不住了,出言諷刺道:“一萬萬兩?太師大人,你是喝多了吧?你知道那是多少銀子嗎?”

李明峰不屑的說道:“我還沒喝多呢,只要洋人把京師再一次打下來,倭中堂你看咱們不會會答應賠給他們一萬萬兩?咱這大清社稷可值得一萬萬兩白銀?”

李明峰話說到這,凡是理智的官員,面色都是一變。李明峰所言,正是點到了他們的死穴上。。就說咸豐十年的時候,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勒索了一千六百萬兩白銀,朝廷照付了。但是如果當時英法聯軍勒索一億兩呢?衆臣心中都知道答案——朝廷也會照付!

因爲對朝廷來說,北京的價值那是不能用黃金、白銀來衡量的。

倭仁此時有些惱羞成怒的呵斥道:“你好大的膽子!李明峰,你以前給洋人賣命本官也不多說什麼了,但是到了今日,你做着朝廷的一品大員,吃着朝廷的俸祿,竟然還敢爲洋人說話,替洋人張目,到底是何居心?”

李明峰絲毫不退後的反駁道:“中堂大人問我是何居心,那我也要問問中堂大人是何居心?

道光二十二年,英吉利大軍佔領了鎮江,包圍了南京,南京城旦夕之間就要被攻破。道光爺無奈簽訂城下之盟,割地賠款。

咸豐六年,英吉利、法蘭西攻陷廣州,威脅要吞掉整個廣東,逼得朝廷再度道歉、開口岸、賠款。。

咸豐十年,英吉利、法蘭西更是攻陷京師,並且一把火燒了圓明園!當時洋人若是稍起異心,則大清社稷頃刻間就要坍塌。

自從咸豐十年起,沙皇俄國在東北黑龍江沿岸、西北新疆,屢屢蠶食我國土地,短短三四年間,我國所失之領土,已經超過五個福建了!東北乃是我大清龍興之地,難道倭中堂連這塊土地都不想要了嗎?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難道還沒有打醒中堂大人嗎?難道要再敗十次,難道要讓大清只剩一城的時候,中堂大人才認爲是我大清自強的時候?”

李明峰這套慷慨陳詞一出,衆人臉色都十分難看。李明峰把最近二十年,朝廷的那些醜事都抖露了出來。最近二十年,朝廷數次和洋人發生的戰爭,大清那是屢戰屢敗,而且敗的還毫無懸念。。

不過李明峰所說的話,卻深含至理。這幫官僚的最大缺點就是不肯承認大清是失敗者,要知道,只有承認自己失敗了,落後了,才能進步!

和中國對比最明顯的就是日本,洋人到中國的時間要比到日本的時間早,但是日本略微一吃虧之後,就立刻明白了自己是弱者。於是立刻向西方列強學習,短短二三十年後,日本就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發展到了先進的工業國家。

日本之所以只用了三四十年的時間,就從一個小國、弱國,發展到了亞洲的第一強國,就是因爲日本肯自己承認自己的缺點,自己落後的地方,而中國的官僚們,恰恰就缺乏這種品質。

直到李明峰現在把話給點明瞭,指出他們的弱點的時候,這幫官僚中也只有一少部分開明的在深思,另外大部分的官僚都要惱羞成怒的意思。

慈禧看到局面有演變成當堂爭吵的架勢,連忙出言道:“行了,不要爭執了!籌備水師的事情,哀家已經同意了。哀家也讓一步,每年撥款兩百五十萬銀子。再多,朝廷也沒辦法了。”

慈禧太后既然說話了,事情也算是定下了,隨後衆人就開始討論水師的名稱和軍港修建地點,和隸屬級別的問題了。

名稱沒什麼爭執的,既然是在北洋,那肯定就是叫北洋水師了。但是在軍港的修建地上,衆人就產生了矛盾,不,準確的應該說是李明峰和奕?產生了矛盾。

奕?面色通紅的爭辯道:“山東威海衛劉公島,這個地點是英吉利、法蘭西等各國海軍將領都稱讚的軍港修建地。而且經過咱大清的水師將領們看了,也說此處極好,適合修建軍港。

而且此處面臨黃海,還緊挨着渤海,只要水師建成,東進,可以進抵日本、朝鮮,南下可以護衛蘇、浙,後退則可守衛渤海,保護京師。這就是天賜良港!”

李明峰當然知道山東威海衛這裡是良港,而且戰略位置也很重要,但是北洋水師若是建在這裡,老李可就會失去掌握這支水師的機會了。

北洋水師,負責北洋防務,那駐所肯定是要建在直隸總督所管轄的土地之上。按理說,這北洋水師很可能就要劃歸直隸總督管轄,但是現在李明峰和朝中很多大員關係不是很好,所以北洋水師歸朝廷直轄的可能性也很大。

所以老李才希望北洋水師的基地能和常勝軍的駐所近一些,這樣即便朝廷不給他管轄權,老李也能逐漸滲透進北洋水師。

李明峰微笑着說道:“我還是建議北洋水師的軍港修在奉天旅順!”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 ,都會成爲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爲作者加油吧!

第261章 再見慈禧第192章 意料之外第150章 得罪一批人第267章 來去自由第249章 遇刺第261章 再見慈禧第341章 三大神器第212章 商議出征第210章 新的發展第16章 林家父子第31章 初會二相(下)第266章 內部矛盾第250章 聖庫第187章 老李親征第31章 初會二相(下)第80章 探監第58章 浮樑城第349章 幕府內鬥(上)第267章 來去自由第66章 翻臉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214章 保甲連坐 清鄉運動第249章 遇刺第179章 妥善安排第238章 決戰前夕(上)第126章 慈禧太后第289章 輸血第325章 內亂第118章 朝會第335章 日本帝國第13章 再遇敲詐第228章 韋志俊的勸說第250章 聖庫第281章 再戰第73章 抵達歐洲第21章 再遇秦誠第341章 三大神器第355章 江戶戰亂第155章 保定第106章 經略壽春第146章 圍攻崇文門第258章 忠義軍第181章 初戰(上)第189章 誅殺第180章 蘇天福第20章 啓程第252章 擒獲第309章 朝堂暗鬥(上)第317章 政治掛帥第34章 約成第16章 林家父子第310章 朝堂暗鬥(下)第237章 密會第261章 太師府第78章 北上第337章 抵達神戶第256章 李昭壽和李秀成第220章 單方面屠殺第107章 攻打廬州第184章 營破第340章 黃金之國第292章 埃米爾第191章 再遇故人第187章 老李親征第303章 新疆行省第102章 上海紀事第241章 太平門第88章 北巡木蘭第240章 決戰前夕(下)第8章 貧寒的廣東巡撫第54章 夜談(下)第91章 激辯第297章 反叛第63章 景德鎮之戰(五)第286章 回王家族第248章 洪氏諸王第230章 意外第313章 再遇弗蘭克第193章 返回保定第101章 恭王府議沙俄第142章 入宮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116章 充滿變數的未來第104章 廬州戰役(二)第137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261章 再見慈禧第314章 貝爾蒙多第207章 繼續追殺第126章 慈禧太后第211章 剿捻重任第180章 蘇天福第173章 大清洗(上)第264章 東北開禁第105章 廬州戰役(三)第7章 洋人的肥羊第361章 東山密談第191章 再遇故人第167章 隱秘第362章 來使第267章 來去自由
第261章 再見慈禧第192章 意料之外第150章 得罪一批人第267章 來去自由第249章 遇刺第261章 再見慈禧第341章 三大神器第212章 商議出征第210章 新的發展第16章 林家父子第31章 初會二相(下)第266章 內部矛盾第250章 聖庫第187章 老李親征第31章 初會二相(下)第80章 探監第58章 浮樑城第349章 幕府內鬥(上)第267章 來去自由第66章 翻臉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214章 保甲連坐 清鄉運動第249章 遇刺第179章 妥善安排第238章 決戰前夕(上)第126章 慈禧太后第289章 輸血第325章 內亂第118章 朝會第335章 日本帝國第13章 再遇敲詐第228章 韋志俊的勸說第250章 聖庫第281章 再戰第73章 抵達歐洲第21章 再遇秦誠第341章 三大神器第355章 江戶戰亂第155章 保定第106章 經略壽春第146章 圍攻崇文門第258章 忠義軍第181章 初戰(上)第189章 誅殺第180章 蘇天福第20章 啓程第252章 擒獲第309章 朝堂暗鬥(上)第317章 政治掛帥第34章 約成第16章 林家父子第310章 朝堂暗鬥(下)第237章 密會第261章 太師府第78章 北上第337章 抵達神戶第256章 李昭壽和李秀成第220章 單方面屠殺第107章 攻打廬州第184章 營破第340章 黃金之國第292章 埃米爾第191章 再遇故人第187章 老李親征第303章 新疆行省第102章 上海紀事第241章 太平門第88章 北巡木蘭第240章 決戰前夕(下)第8章 貧寒的廣東巡撫第54章 夜談(下)第91章 激辯第297章 反叛第63章 景德鎮之戰(五)第286章 回王家族第248章 洪氏諸王第230章 意外第313章 再遇弗蘭克第193章 返回保定第101章 恭王府議沙俄第142章 入宮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116章 充滿變數的未來第104章 廬州戰役(二)第137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261章 再見慈禧第314章 貝爾蒙多第207章 繼續追殺第126章 慈禧太后第211章 剿捻重任第180章 蘇天福第173章 大清洗(上)第264章 東北開禁第105章 廬州戰役(三)第7章 洋人的肥羊第361章 東山密談第191章 再遇故人第167章 隱秘第362章 來使第267章 來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