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朝堂暗鬥(上)

李明峰謝恩之後站了起來,這才仔細的打量了一下,看看大殿內到底有誰。看小說我就去這一瞧倒讓老李吃驚萬分,原以爲已經散朝了,應該沒有幾個大臣在殿內了,現在一看,大殿內竟然還有上百人在。

御座上坐的是已經有些少年模樣的同治皇帝,黃簾子後面的人影不用說肯定就是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對政治一點都不感興趣,幾年以來,只是偶爾上朝,今天她還是老樣子,也沒來。

大殿上不但有倭仁、翁心存、周祖培這些朝臣,還有奕?、奕澴、奕山、奕經等皇室宗親。李明峰再一仔細瞧,好傢伙,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袁保慶等人也在。從官服上看,曾、左、李身邊還有很多地方大員,至少三五十人,但是這些人老李一個都不認識。

李明峰和曾國藩、曾國荃、曾國華、左宗棠、袁保慶等熟人對視一眼,互相之間都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不過,李明峰覺得衆人的笑容有些勉強。尤其是曾國荃、曾國華兄弟,他倆臉上根本就是無奈的苦笑。李明峰知道事情有異,立刻謹慎了幾分。

現在不是私人會晤,李明峰不能開口讓人家介紹這都是誰,只能按照程序,將西征的事情大略的稟告了慈禧太后。具體情形,李明峰早在奏摺中說明了,哈密回王伯錫爾和陝甘總督多隆阿恐怕也上了奏摺,將自己知道的事情上奏了。

李明峰現在不過就是走一下形式罷了,爲自己的部下邀邀功。而且也當着衆臣的面子,給朝廷臉上增點光。

聽完李明峰的講述,慈禧太后問道:“恩,劉銘傳等人何在?”

李明峰道:“都在殿外等候!”

這次西征,劉銘傳處處當先鋒,甚至連小命都差點丟掉,而且他還到浩罕國將阿古柏的兒子斬殺,所以他立功最大,慈禧也先念他的名字。

慈禧太后頗具威嚴的下令道:“傳!”

慈禧太后旨意一下,守在外面的太監立刻出了殿門,去傳劉銘傳等人。過了七八分鐘,劉銘傳、蔡宜羣、宋慶、韋志俊、傅禹、丁藻林、鄧鴻陸續進了大殿。七個人給帝后恭恭敬敬的磕頭行禮。

傅禹、丁藻林、鄧鴻本來沒有什麼大功勞,但是李明峰想要提拔這三個親兵掌權,所以在彙報戰況的時候,特別的提了他們三個的名字,還將一些戰功記到了他們仨的頭上。這次他們三人也跟着進來領功了。

看到幾人進來,慈禧太后聞言問道:“哪個是劉銘傳啊?”

老劉連忙出班道:“臣就是劉銘傳!”

慈禧太后故作喜悅的說道:“好啊,果然是個猛將,這次你功勞很大,爲國立了大功,你想要什麼賞賜啊?”

這都是老套路了,來的時候李明峰都教他們該如何說了,現在劉銘傳照着李明峰所教的背誦道:“如果大清能夠國泰民安,永息刀兵,就是對臣最大的獎賞。”

慈禧語氣中略帶驚喜的道:“哎呀呀,你們看看,李太師手下的大將都這麼會說話,瞧瞧你們,誰有這份心?”

衆臣聞言,心中都是苦笑,這套話誰都會說。官場上幾乎都是這種沒營養的表忠心的口號,只不過慈禧太后想要拉攏一下劉銘傳,纔對他這麼親切。要是別人將這話說出來,慈禧全做放屁一般。

慈禧太后微笑着說道:“小李子,宣旨吧!”

李蓮英連忙道:“喳!”

聖旨是早就擬好的,上面的封賞是按照李明峰提出的要求和朝臣的討論最終定下的。蔡宜羣、宋慶、韋志俊四人原本都是總兵,現在已經不能再升職了,每人賞賜一件黃馬褂,賜巴圖魯名號。蔡宜羣和宋慶因爲戰功卓著,特進封爲一等子爵。韋志俊因爲從前是長毛,雖然投降的比較早,但是朝廷還是對他懷有戒心,沒有給他爵位。

劉銘傳功勞最大,這次進封爲提督銜,封爲三等伯爵。傅禹、鄧鴻、丁藻林三人從參將晉升爲副將,並賞帶花翎。

其餘的這次沒能進宮面聖的常勝軍將領,也各有封賞,三品參將以下基本都得到了晉級,參將以上基本也都得到了花翎、黃馬褂之類的賞賜。

常勝軍此戰有大功,收復國土,理當大賞。慈禧太后特意從內務府撥出五十萬兩銀子犒賞。其實這筆錢完全可以從戶部出,但是如果從戶部出,這筆錢就成了朝廷賞賜給常勝軍的了,從內務府出,就是慈禧太后私人賞賜給常勝軍的。請牢記這樣就相當於慈禧太后把這個人情攬了過去。

隨後李明峰就帶着常勝軍衆將磕頭謝恩。慈禧太后一揮手,讓跪着的衆人都起來,然後說道:“李太師,你來的正好,今天曾中堂、左卿家、李卿家、駱卿家等人都在,裁軍的事情正好一同討論討論。”

李明峰聞言,眉頭微微一皺。裁軍,還談裁軍!

現在城防軍、常勝軍、忠義軍加在一起,也不足六萬人馬,李明峰正想徵兵呢,朝廷竟然還想讓老李裁軍!

怪不得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駱秉章等人都在,原來朝廷是想逼迫幾大地方勢力放棄實權啊。剛纔看到衆人都是苦笑,李明峰就知道事情有異,現在一看,原來這次朝廷是想杯酒釋兵權。

李明峰自然不想放棄兵權,但是現在老李不能直接反對,老李還要看看事情到底怎麼回事,於是說道:“哦,臣不知具體情形,還是諸位大人繼續商議吧,臣先聽着。”

慈禧太后點了點頭,說道:“恩,好的,李卿家那你就繼續說吧。”

“喳!”李鴻章出班朗聲說道,“臣認爲,如今天下太平,長毛餘黨也全都覆滅,地方督撫已經沒有必要保持大規模的軍隊了。臣的淮軍,現有一百二十營,六萬人馬,臣請裁其大部,只留兩萬人足矣。”

李明峰見狀,心中暗罵李鴻章無恥,這老賊擺明了是在向朝廷和慈禧太后諂媚。李鴻章此人和李明峰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就是李鴻章和李明峰都很有野心,是野心家;不同之處就是李鴻章的野心侷限於體制內,李明峰的野心則在體制外。

說白了,李鴻章的野心很簡單,他就是想要擠垮李明峰,甚至連他的老師曾國藩也要擠垮。至於倭仁、周祖培,翁心存、甚至是奕?、奕澴也都在李鴻章的打擊目標之內,這老傢伙就是想當大清第一重臣,想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李明峰卻不同,李明峰走到今天,已經把自己和清朝放到對立面了,老李是和朝廷對抗的,李明峰可不想當什麼宰相。

因爲只是想當宰相,不想造反,李鴻章要私家軍也沒有用,他索性放棄私家軍,以圖換的慈禧信任。能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對李鴻章的仕途有極大幫助,起碼現在來看,慈禧給李鴻章的好處確實不少。

李鴻章說完,他身旁的一個官員出班道:“淮軍實無必要再保持如此兵力,臣張樹聲也贊成李鴻章大人所言。”

又有人道:“臣周盛波附議!”

“臣丁汝昌附議!”

“臣潘鼎新附議!”

李明峰見狀,心中也在暗自驚歎,轉眼之間,李鴻章所屬的淮軍勢力竟然如此龐大了。這個張樹聲目前是江蘇布政使,周盛波是記名提督,現在帶兵鎮守大沽口,丁汝昌也是記名提督,現在帶兵鎮守吳淞口,潘鼎新是山東布政使,這幾個人都是一二品的大員,影響力非同小可。

李鴻章一個人不可怕,他只是江蘇巡撫罷了,但是以他爲首的淮軍派系就太可怕了,黃河和長江下游的軍政大權基本都掌握在了他的手中。

同樣,一個曾國藩不可怕,但是整個湘軍勢力卻是恐怖的。相對來說,李明峰的常勝軍勢力反倒和左宗棠、袁保慶一樣,都只控制了不大的範圍,遠不能和湘軍、淮軍想比。

看到李鴻章和他的派系官僚都表態同意大幅削減兵力,慈禧太后十分滿意的點了點頭,然後又問道:“楚軍怎麼說呢?”

左胖子無所謂的說道:“臣倒無妨,手中只有四萬多人,太后說怎麼裁就怎麼裁。”

慈禧聽了左宗棠的話,露出了笑容。但是沒等她繼續問,一個人就出班說道:“淮軍、楚軍可撤,湘軍卻不能輕易撤。湘軍現在有五十萬兵力,要是不給他們足夠的銀兩讓這些老兵回鄉務農的話,恐怕要生變故!”

李明峰一瞧,說話的是曾國荃。曾國藩太特殊,太顯眼,這種直接和人對罵的工作他不適合做,一般這種事情都由曾家的老九,湖廣總督曾國荃負責。

奕?面上掛着似笑非笑的笑容問道:“多少銀兩才能讓老兵們不作亂?”

奕?主管戶部,銀子的事情由他開口問。

曾國荃眼珠子一轉,隨即道:“這些老兵征戰十幾年,年紀都在三四十歲,他們後半生要想無憂,起碼一人得有一千兩白銀吧,五十萬人就是五萬萬兩白銀。”

此言一出,衆臣臉色都是一變,奕?冷笑道:“曾大人倒也能獅子大開口,哼!哼!”

曾國華看到局面有些尷尬,連忙道:“也不見得能用這麼多,這些老兵還有勞動能力,朝廷給每人兩百兩白銀,讓他們回鄉去購置土地,將來務農便可。這樣總數只需一萬萬兩白銀。”

倭仁聞言,最先忍耐不住了,跳出來爭辯道:“一萬萬兩還少啊?你把老夫賣了吧!”

聽了這話,在旁邊的李明峰忍不住調侃道:“倭中堂能值一萬萬兩白銀?”

衆臣聞言,頓時大笑,緊張的氣氛立刻得以緩解。

被李明峰一調侃,奕?的語氣也緩和了下來:“長毛動亂一場,江南人口銳減,很多土地都是沒主的地,朝廷可以把這些土地都劃給湘軍。而且湘軍也不用全都卸甲歸田嗎,朝廷還要依仗湘軍呢,我看十萬人馬還是要留下的。”

說到這,奕?就停了下來。慈禧太后十分默契的接過話頭道:“湖南、湖北、浙江,這三個省之外的湘軍全部減掉,這三個省的總兵力保持十萬便可。”

曾國荃聞言,絲毫不爲所動:“如此雖然能減少開銷,用不了一萬萬兩,但是三五千萬兩也是少不了的。”

倭仁聞言,有些惱羞成怒的道:“曾國荃,你也太黑了!洪秀全的僞王宮和金陵城內的金銀珠寶起碼價值兩千萬兩,戰後你連一個銅錢都沒上繳朝廷,全給貪下了,現在還敢開口要錢?”

曾國荃聽了這話,如同被踩到了尾巴的貓一般,跳腳大罵道:“你血口噴人!曾某對得起天地良心!”

曾氏兄弟之所以不肯放棄兵權,並非是想造反,也是逼不得已。曾氏兄弟和李鴻章不同,李鴻章身上乾淨,不怕放棄兵權,但是曾氏兄弟身上絕不乾淨,根本不敢放棄兵權!

湘軍在江南,也不知犯了多少法,什麼燒殺搶掠、栽贓陷害、賣官鬻爵之類的,簡直就如家常便飯一般。至於虛報戰功、塗改俘虜的口供、私下了長毛聯繫等等違法亂紀的行爲,曾氏兄弟也沒少做。

還有就是倭仁現在提出的,曾氏兄弟的貪污問題。曾國藩、曾國華、曾國荃在整個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也不知貪墨了多少銀兩。

在家業上加以比較,現在的曾家就是比乾隆年間的和珅,恐怕也絲毫不差。曾氏兄弟犯得罪,足夠滿門抄斬的了,爲了保住小命,所以曾氏兄弟才死抱着兵權不放。

而且市井謠言,說曾國藩要當皇帝,雖然沒有真憑實據,但是朝廷總是抱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而且曾氏兄弟也知道,湘軍內部確實有不少人曾經建議過曾國藩這麼做。雖然曾國藩沒有同意造反,但是曾國藩也沒有把提出這個建議的人送交朝廷議罪處死。

這種包庇罪,也夠曾家滅門的了。曾氏兄弟是不敢放棄兵柄,他們害怕朝廷秋後算賬。到時候手中沒有了兵權,朝廷再派人查曾家的老問題,曾氏兄弟就成了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了!

曾經犯罪太多,這是曾氏兄弟的心病,尤其是把南京城裡的上千萬兩白銀的戰利品私自運回湖南老家的事情,罪過最大,也最容易查。畢竟那是動用了上萬人馬,幾千輛大車,經過四五個省給運回湖南的,要說不留下把柄,不留下人證物證,那純粹是開玩笑。

朝廷要想查這事,一查一個準,隨隨便便就能弄到幾十幾百幾千的證人。而且那數不盡的黃金、白銀、珠寶、古玩現在還堆積在湖南曾家呢,證據要多少有多少。

這個事是曾氏兄弟的死穴,所以倭仁一提出這個事情,曾國荃就極爲失態。

沒等曾國荃繼續起誓賭咒,聲明自己的清白。慈禧太后就止住了這個話題:“好了!別和路邊的小商小販一般,還討價還價的。曾家人我都相信,曾中堂說金陵城化成焦土,那金陵就是化成焦土了。今後誰也不可再提這個問題,曾中堂於國有大功,誰找曾中堂的毛病,就是找哀家的毛病!”

慈禧太后一發話,衆人都沒了聲音,但是曾國荃卻仍然對倭仁怒目而視,明顯是沒有消氣。不過,曾國藩、曾國華卻暗暗的鬆了口氣。

慈禧這麼說,就相當於免掉了這個罪名。很顯然,慈禧也知道曾國藩在天京之戰中收颳了不少銀子,但是慈禧太后如今就全做不知道了,只要曾國藩能放棄兵權,貪點銀子就貪點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也威脅不到大清統治。

慈禧太后知道,曾國荃做不了主,和他廢話沒用,直接望着曾國藩說道:“曾中堂,我很敬重您老,您老自己說,應該怎麼解決。總不能朝廷只有四十萬大軍,你們湘軍有五十萬大軍吧。”

慈禧的話,說的簡直太直白了,擺明了告訴曾國藩,你的兵馬已經威脅到中央政權了,必須放棄。否則,就是有叛亂的嫌疑。

曾國藩皺着眉頭思索了半響,然後才道:“就按太后說的辦,湖北、湖南、浙江之外的湘軍全部削減掉,只留十萬人馬便可。至於退伍老兵的安置土地,也按六王爺說的辦,找無主的地。實在不成,江南有很多大戶私通長毛,我就把他們的地給沒收了,分給下面人。”

既然慈禧能免掉他們兄弟從前犯得罪,曾國藩也就沒有抱着兵權不放的理由了。曾國藩也是個儒家士子,受忠君思想影響很深,既然沒有了性命之憂,他還是傾向於服從朝廷命令的。

說到這,曾國藩略微停頓了一下,隨即又道:“朝廷要是不寬裕,也就不用出銀子了。”

慈禧太后故作不悅的道:“那怎麼成,湘軍勞苦功高,那些於國有功的士兵們豈能空手退役?這樣吧,戶部接下來每年撥兩百萬兩銀子給湘軍,連撥五年。”

曾國藩暗自鬆了一口氣,跪了下來,磕頭行禮道:“謝太后聖恩!”

看到曾國藩跪下磕頭謝恩,曾國藩身旁的兩人對望一眼,也跟着跪下行禮:“謝太后聖恩!”

這兩人能站在曾國藩身邊,肯定也是湘軍人物,李明峰剛纔就注意到了,不過卻不認識他們。但是從官服上看,這兩人地位可不低,一個大概有七十歲左右的老頭是一品大員,一個四十五六歲的中年官員是二品大員。

隨後曾國荃、曾國華兄弟也跟着行禮:“謝太后聖恩!”

“那兩人是誰?”李明峰看到這兩人緊跟着曾國藩跪下去,不禁對身旁的宋慶低聲問道。

宋慶在京城住了三四年,對這些官僚比較熟悉。地方官員每過一兩年總要上京述職,宋慶有機會認爲他們。

宋慶答道:“年紀大那個就是四川總督駱秉章,剩下的那個就是廣東巡撫郭嵩燾。”

駱秉章!李明峰心中也是一驚。此人的名號早就在李明峰耳邊響起多少次了。駱秉章和羅澤南、胡林翼、曾國藩四個人並稱,同爲湘軍的締造者。胡林翼和羅澤南已經去世,現在湘軍內部最有實權的除了曾國藩就是駱秉章。

駱秉章鎮守四川十幾年,曾經圍殺石達開,立有大功,手下有精兵七八萬人。但是此人一直以來都在四川作戰,所以李明峰沒有見過他。

至於郭嵩燾,也是湘軍內的一個實權派。他目前是廣東巡撫,手中有四萬湘軍,實力也非同小可。李明峰在江南剿滅長毛的時候,他就已經升任廣東巡撫了,所以兩人也沒有機會見面。

李明峰看着這兩個人,不禁眯起了眼睛,心中暗道,看來慈禧太后這次做了萬全的準備了。湘軍雖然有五十萬大軍,但是曾氏兄弟能調動的,只有不足二十萬人馬。其餘的,則處於駱秉章、郭嵩燾、彭玉麟、鮑超、張運蘭、蕭啓江等湘軍大將管轄之下。

湘軍推舉曾國藩爲領袖,但是並不是曾國藩想做什麼他們都會支持,比如曾國藩想造反的話,他們中的大部分,恐怕立刻就會倒戈相向。

剛纔慈禧太后提出削減湘軍的時候,駱秉章和郭嵩燾都沒有表示反對,而曾國藩表示同意裁軍的時候,駱秉章和郭嵩燾卻最先表示贊同。看來慈禧太后這是早就拉攏好了這兩個人。

李明峰心中暗道:“如此看來,曾國藩今天要是不同意裁軍的話,恐怕湘軍立刻就會內訌,起碼駱秉章、郭嵩燾兩人會投靠朝廷。到時候,曾國藩手中籌碼大減,處境會更加尷尬。也許曾國藩也是看明白了這點,才勉爲其難的接受了慈禧的條件。”

李明峰這邊正在暗自推算今天的局勢,那邊慈禧太后接着又問道:“李太師,你的常勝軍呢?是否也該削減一下員額啊?”

第91章 激辯第354章 江戶城下第13章 再遇敲詐第6章 城破第31章 初會二相(下)第204章 圍殺第272章 再見龔橙第199章 南書房議新軍第3章 身負血海深仇的大清貴族第293章 阿克蘇之戰第202章 末路第53章 夜談(上)第64章 景德鎮之戰(六)第138章 僧格林沁第309章 朝堂暗鬥(上)第234章 朝陽門第162章 後膛槍第100章 簽訂《北京條約》第1章 外國精神病患者第118章 朝會第347章 法國軍事顧問第274章 新疆叛亂第184章 營破第286章 回王家族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132章 獎賞第343章 再見載垣第101章 恭王府議沙俄第164章 勤政殿議洋務(上)第137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173章 大清洗(上)第149章 垂簾之爭第3章 身負血海深仇的大清貴族第272章 再見龔橙第164章 勤政殿議洋務(上)第45章 抵達第82章 長春園第234章 朝陽門第144章 醉仙樓(上)第83章 老熟人第289章 輸血第322章 大院君第218章 廬州城下第129章 逃離第291章 攻佔迪化第357章 各有打算第38章 靠山歸來第90章 北京城下第34章 約成第255章 王爵封濫第174章 大清洗(下)第221章 開城投降第40章 護關洋槍隊第293章 阿克蘇之戰第73章 抵達歐洲第287章 回王的支援第38章 靠山歸來第216章 反覆第6章 城破第287章 回王的支援第208章 戰第92章 巴夏禮來信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256章 李昭壽和李秀成第255章 王爵封濫第340章 黃金之國第59章 景德鎮之戰(一)第218章 廬州城下第71章 故人復東來第233章 應對之策第131章 謀劃第173章 大清洗(上)第217章 安徽戰事第318章 鎮夷堂點將第20章 啓程第66章 翻臉第253章 洪仁玕第15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下)第312章 李氏朝鮮第197章 麻煩第128章 自曝身份第340章 黃金之國第179章 妥善安排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104章 廬州戰役(二)第58章 浮樑城第354章 江戶城下第278章 阿古柏的悲慘童年第349章 幕府內鬥(上)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64章 景德鎮之戰(六)第349章 幕府內鬥(上)第194章 保定大改制第162章 後膛槍第194章 保定大改制第201章 河南戰局第21章 再遇秦誠第113章 再入北京第113章 再入北京第224章 重逢司馬
第91章 激辯第354章 江戶城下第13章 再遇敲詐第6章 城破第31章 初會二相(下)第204章 圍殺第272章 再見龔橙第199章 南書房議新軍第3章 身負血海深仇的大清貴族第293章 阿克蘇之戰第202章 末路第53章 夜談(上)第64章 景德鎮之戰(六)第138章 僧格林沁第309章 朝堂暗鬥(上)第234章 朝陽門第162章 後膛槍第100章 簽訂《北京條約》第1章 外國精神病患者第118章 朝會第347章 法國軍事顧問第274章 新疆叛亂第184章 營破第286章 回王家族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132章 獎賞第343章 再見載垣第101章 恭王府議沙俄第164章 勤政殿議洋務(上)第137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173章 大清洗(上)第149章 垂簾之爭第3章 身負血海深仇的大清貴族第272章 再見龔橙第164章 勤政殿議洋務(上)第45章 抵達第82章 長春園第234章 朝陽門第144章 醉仙樓(上)第83章 老熟人第289章 輸血第322章 大院君第218章 廬州城下第129章 逃離第291章 攻佔迪化第357章 各有打算第38章 靠山歸來第90章 北京城下第34章 約成第255章 王爵封濫第174章 大清洗(下)第221章 開城投降第40章 護關洋槍隊第293章 阿克蘇之戰第73章 抵達歐洲第287章 回王的支援第38章 靠山歸來第216章 反覆第6章 城破第287章 回王的支援第208章 戰第92章 巴夏禮來信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256章 李昭壽和李秀成第255章 王爵封濫第340章 黃金之國第59章 景德鎮之戰(一)第218章 廬州城下第71章 故人復東來第233章 應對之策第131章 謀劃第173章 大清洗(上)第217章 安徽戰事第318章 鎮夷堂點將第20章 啓程第66章 翻臉第253章 洪仁玕第15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下)第312章 李氏朝鮮第197章 麻煩第128章 自曝身份第340章 黃金之國第179章 妥善安排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104章 廬州戰役(二)第58章 浮樑城第354章 江戶城下第278章 阿古柏的悲慘童年第349章 幕府內鬥(上)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64章 景德鎮之戰(六)第349章 幕府內鬥(上)第194章 保定大改制第162章 後膛槍第194章 保定大改制第201章 河南戰局第21章 再遇秦誠第113章 再入北京第113章 再入北京第224章 重逢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