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文化是衆多學者從衆多領域思考研究的課題,據有的學者統計,其概念就有160多個。如英國人類學家馬凌諾斯基認爲,“文化,文化,言之固易,要正確地加以定義及完備地加以敘述,則並不是容易的事。”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認爲,“文化,就其在民族誌中的廣義而言,是個複合的整體,它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個人作爲社會成員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習慣。”通常認爲,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知識鏈接
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基礎。文化是一種人文環境、社會氛圍,是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爲方式。所謂法治文化,最爲重要的是培育社會成員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環境。要使社會成員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爲規範。
法治離不開文化,文化是法治的支撐,因此便有了法治文化的範疇。在這個問題上,劉作翔認爲,法治文化則是一種蘊涵人類正價值概念的文化類型,它不管從制度到觀念,都必須是包含和反映了人類的基本價值,即應該是反映人類進步的、先進的、優秀的價值理念和制度構造。具體而言,法治文化應該是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律文化類型。法治文化由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組成。表層結構包括法律規範、法律制度、法律組織機構、法律設施,這些都是可以看得見的。這個表層結構我們用一個詞來表達就是“制度性文化”。深層結構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識、法律思想體系。法治文化建設就是制度性文化建設和觀念性文化建設的結合和互動。我們既應該高度重視法律制度的建設,也要高度重視對公民觀念的塑造和提高。李德順認爲,“法治文化”,顧名思義是指實現了法治的國家和社會所具有或應具有的文化。法治文化是以市場經濟爲基礎、以法治爲核心、以民主爲實質的社會文化體系。
法治文化不同於人治文化。對此,李亦園作出瞭如下分析:人治的文化,並非說我們完全沒有法律,主要是欠缺內在守法精神。要說明人治文化與法治文化的差別,最好是採用比較說明的辦法,從西方法治社會的根源說起。西方法治社會的源與他們的“原罪”宗教觀念密切關聯。西方人因爲假定人是有原罪的,因此是不能完美的,所以是必須要約束、規範的。人的道德倫理必須靠“神”的誓約來規定,人生活在社會中要靠“法律”,人與人之間要靠“合同”,人與公司之間要靠“契約”,而國與國之間更要靠“條約”來維持合理的關係,他們在內心裡認定這些規矩是非常必要的,從心裡尊重法律,即使犯了罪也服從法律的判決,這就是所謂“法治的文化”。而中國的宇宙觀,把人看作是可以完美的,也就是一種“原善”的觀念,因而不需要什麼誓約、律法等外在形式的東西來約束人的行爲,強調用內心修持的方法而使人的行爲循規蹈矩;我們注重內在修持,我們教人民學習聖人的典範,所以我們的文化一向以“內聖外王”來描繪和期望爲政的人,這就是我們的社會屬於“人治社會”的根源。我們不是不要法律,而是因爲認定人是可以自我完美的,所以認爲要靠外在法律、契約的力量來約束人,實在看低了人的本質了。這種對一般法治文化與人治文化區別的分析,是很有見底的。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與人治文化的區別遠不至於此。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法
治思想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今時代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制度性法律文化和思想性法律文化的有機統一。特別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體現人民利益、由人民創造、爲人民服務的文化,這與代表少數統治者利益、爲少數統治者服務的人治文化有根本的不同。
法治文化是法治精神的基礎,是法治信仰的依託,是法治環境的要素。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可以達到以法化人的良效,培育遵守法律的公民特別是領導幹部。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法治文化思想指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指導,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於法治建設的重要論述,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道路,創造日益豐富的法治文化成果,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法治文化需要。
第二,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法治文化精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這其中儘管人治文化佔據統治地位,但絕不意味着沒有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可以繼承的優秀成果。張晉藩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說,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其中不乏超越時空的內容,主要是:重理性思考、不受宗教干預,強調因時立法、因勢立法,主張明德慎罰,強調以德來主宰用刑;重教化、輕刑責,“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重誠信、惡詐僞,法是作爲“大信”公佈於天下的,法立之後不得以私幹法,欺詐行爲、販賣虛假器物均要依法制裁;重和諧、息爭訟,和爲貴,漢朝起就建立了調解制度至清代調解制度已經趨於規範化。這些文化,往往與糟粕交織在一起,如既有“奉法者強則國強”,“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等觀點,也有“刑不上大夫”等思想,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古爲今用的原則,採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進行科學分析,棄其糟粕,取其精華,以豐富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第三,建立完善制度性法律文化。制度性法律文化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們制定法律242部,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實現了制度性法律文化建設的重大飛躍,但仍然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今後一段時期,應該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部署,堅持立法先行,恪守以民爲本、立法爲民理念,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建立由全國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部門參與起草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衆參與政府立法機制,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健全向下級人大徵詢立法意見機制,建立基層立法聯繫點制度,健全法律法
規規章起草徵求人大代表意見制度,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衆溝通機制,探索建立有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專家學者等對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調整論證諮詢機制,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和公衆意見採納情況反饋機制,完善法律草案表決程序,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健全以公平爲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創新適應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的產權保護制度,完善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編纂民法典,制定和完善發展規劃、投資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和礦產資源、農業、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法律法規,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建設,完善和發展基層民主制度,完善國家機構組織法,完善選舉制度和工作機制,加快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完善懲治貪污賄賂犯罪法律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制定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完善網絡信息服務、網絡安全保護、網絡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完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食品安全、扶貧、慈善、社會救助和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強社會組織立法,制定社區矯正法,抓緊出臺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加快建立有效約束開發行爲和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產權法律制度,完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態補償和土壤、水、大氣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建立健全與改革相關的法律法規,等等,以提升制度性文化建設的質量。
第四,培育思想性法律文化。思想性法律文化,主要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思想,是法律文化的思想觀念系統,是法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法律心理是法律意識的低級階段,是對法律現象的感性認識,是對法律現象表面、直觀、粗糙的認識、情緒和要求。法律思想是法律意識的高級階段,是對法律現象的系統化、理論化的思想觀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律理論研究不斷深入,公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但法律理論研究滯後的問題依然存在,法律意識淡薄仍然較爲突出,如商業秘密法律意識淡薄,泄密問題屢屢發生。程序意識缺失,如據李明志的介紹,湖南開展電視問政,面對衡陽縣西渡木材檢查站站長和副站長的違規經銷木材、涉嫌無證運輸問題,衡陽市市長周海兵當場決定衡陽縣西渡木材檢查站站長和副站長停職,程序意識就不強。契約意識淡薄,如舒懷介紹,深圳農村12戶租客,租房合同到期,業主不願續簽,租期過了20個月,租客不僅不搬離而且還不交租金。人權意識淡薄,亂作爲,如河南新鄭市龍湖鎮,一對夫妻因不願搬遷,被撬門入室,**綁架,扔到墓地,半夜強拆。遵守法律意識淡薄,如以法律規定的節假日工資標準爲例,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等單位對2054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35.7%的受訪者表示“從來拿不到”,35.0%的受訪者表示“有時能拿到”,僅23.7%的受訪者表示“每次都能拿到”,還有5.6%的受訪者不確定,等等。這些要求我們,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從娃娃、公務員和領導幹部羣體抓起,認真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確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公民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法律意識;調動法律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解放思想,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開展法律理論研究,不斷提高法律服務人民的能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