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育社會主義法治信仰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法國思想家盧梭指出:“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法治信仰是法律實施的重要前提,是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載體,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成果,是社會主義法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領導幹部提高法治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
知識鏈接
讓法治成爲信仰
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核心是法治信仰。不是任何精神、任何文化都可以、都能夠成爲信仰,但現代社會的公民信仰應該包括法治信仰。法治精神、法治內涵具有豐富、具體的內涵,核心的內容是把法治作爲信仰、讓法治成爲信仰。
法治信仰是人們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虔誠遵循,是法治環境的基礎,是法治建設的追求。我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法治信仰,如:湊齊一撥人就過馬路,信訪不信法、信鬧不信法,臺上反腐、臺下腐敗,等等,都是缺乏法治信仰的表現。當前,應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要求,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法治教育,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成爲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使全體人民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信仰,引導其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進而促進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高。
第一,增強法律認同。康德說,“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二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律。”這是對法律的認同。法律認同是樹立社會主義法治信仰的前提。一些公民特別是領導幹部缺乏法治信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對法律的認同。要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要求,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堅持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爲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爲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開展法律教育。要加強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普法工作的領導,發揮宣傳、文化、教育部門和人民團體在
普法教育中職能作用,明確各部門、各行業、各單位主要領導的普法責任,健全普法教育考覈激勵機制,堅持普法與法律服務相結合,以普法爲人民羣衆提供法律服務,以爲人民羣衆提供關於發展、矛盾調解、就業失業、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務,普及法律知識。要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以案例宣傳普及法律。要嚴格執法,讓遵紀守法的人獲益,讓違法犯罪的人受到追究,增加違法成本。通過這些努力,增強全民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法律認同,奠定社會主義法治信仰的認識基礎。
第二,增強法律的科學性。這是樹立社會主義法治信仰的關鍵。一些人之所以缺乏法治信仰,是因爲法律法規缺乏科學性,經常變動不居,使其無所適從,進而導致對法律的不信和不尊。應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羣衆,深入調查研究,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個領域的發展規律,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規律,認識和把握人民羣衆的願望和需求,並遵循這些規律,把人民羣衆的意志上升爲法律法規,使社會主義法律成爲體現規律的法律,增強法律的科學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法律的可信性,增強對法律的定力,奠定社會主義法治信仰的基石。
第三,營造法治氛圍。英國最年輕的首相威廉·皮特說,“即使是最窮的人,在他的小屋裡也敢於對抗國王的權威。屋子可能很破舊,屋頂可能搖搖欲墜;但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他的千軍萬馬也不敢跨過這間破房子的門檻。”這不僅說出了財產權的神聖性,也映射出了法治氛圍。法治氛圍是樹立社會主義法治信仰的條件。有了良好的法治氛圍,纔有可能樹立堅定的法治信仰。
一是利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3.22”世界水日、“4.22”世界地球日、“4.25”稅法宣傳日、“6.5”世界環境日、“6.26”國際禁毒日、“7.11”世界人口日、“12.4”憲法宣傳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法律諮詢,發放宣傳資料,推進法律進學校、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單位,建立相應的法治學校、法治鄉村、法治社區、法治企業、法治單位,形成法治的小環境。
二是健
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建立和完善網站、手機報、微博、微信等法治平臺,傳播法律知識,營造學習傳播法律的網絡氛圍。
三是營造法治的文化環境,創作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小說、電視、電影、戲曲、漫畫等法制文學藝術作品,如佳木斯市搞了快板《說法》、京東大鼓《情與法》、小品《小站》、三句半《法治樺南換新顏》等演出,使人民羣衆在欣賞文學藝術作品的同時,學到了法律知識。又如,據鄭弋報道,江蘇泗陽縣蔣思忠用漫畫形式講述法理,先後創作了學習《憲法》的漫畫作品《磁》、宣傳《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漫畫作品《武松打虎新編》、宣傳保護少年兒童權益的漫畫作品《少年不宜》、保護國土資源的漫畫作品《挖出一個大土蠶》及反映法與情的漫畫作品《失衡》等2000多幅法制宣傳漫畫,起到了較好的法制宣傳效果。
四是營造法治的文明環境,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建設,把法制教育作爲精神文明考覈的重要指標,以精神文明考覈促進法律普及;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爲懲戒機制,使尊法守法成爲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
五是營造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的濃厚氛圍,開展法治人物評選活動,學習宣傳其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典型事蹟,傳播法治新風尚,凝聚法治正能量。
六是營造法治的休閒環境,把法律融入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如據陳曉莉報道,珠江陳村鎮西廣場法治公園,廣場法治文化牆收錄有憲法、國家領導人法治語句,圓形廣場有18塊道德格言、法治名言的花崗岩石雕,20多個草地牌以漫畫、簡單的語句等形式宣傳法律知識,LED文化屏會播放《法治陳村》及轉播其他法制節目,這就營造了良好的法治休閒環境,起到了在休閒中潛移默化地獲得法律知識、增加法律意識的作用。
總之,我們應通過增強法律認同、增強法律的科學性、營造法治氛圍等途徑,培育全民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法治信仰,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陶冶領導幹部的法治素養,增強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能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