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節 袁世凱的解脫

接到王士珍的信閱畢,袁世凱心情極度複雜,氣憤,焦慮,羞愧,恐懼,痛惜,諸多情緒交織於一起,唯獨沒有喜悅。

信很長,既講了他兵敗被俘的大致過程,也講了在蒙山軍的所聞所見,最後一部分算是重點,即提出了招安蒙山軍的建議。

王士珍指出,蒙山軍絕非土匪!這是一支戰力強大,訓練精良,有着完善的軍規軍紀的武裝,其最高指揮官在美利堅國長大,受過良好的教育,仰慕中華故國而歸國,在遊歷山東時意外被蒙山賊裹挾,如今已將蒙山賊改造成了軍隊。其人思慕報效祖國,其情可憫,其罪可恕。如果招安其部,對於大人之事業,憑空增添一大助力。

之前袁世凱最爲擔心的是王士珍的安全,因爲王士珍是他主要的臂膀,不僅在於軍事。但現在讀了他的親筆信發現,這廝竟有替那夥土匪開脫之意,期間究竟是受到了匪徒的脅迫還是其本意,無論哪條,都減弱了袁世凱對他的擔憂,餘下的就是氣憤了。

袁世凱認爲,軍人應當由軍人的氣節。他沒有在日本念過軍校,但在朝鮮與日本人交過手,他認爲日軍之所以自明治維新以來建設成了亞洲第一軍事強國,其大力提倡的武士道精神功不可沒。德國人的確很強,其軍事理念確實了不起,戰略戰術,部隊執行命令的堅決性都相當好,在小站練兵就充分領教了。但論到捨身報國的勇決,德國人絕比不上身材矮小的日本人。

王聘卿被俘,就算事出無奈,但也不該寫這樣的東西啊,萬一落於朝廷之手,聘卿的前程豈不全毀了?

袁世凱的焦慮與恐懼在於朝廷的反應。派去活動京師高層的徐世昌至今未歸,算來也有一個月了,不知那邊的情況究竟如何。

魯南剿匪一敗再敗,部隊損失嚴重,連王士珍都成爲了龍謙匪幫的俘虜,地方上不會替他隱瞞,應該早有密報上達朝廷了,這點他深信不疑。初來山東,各府道尚未真正歸心,豈會爲自己隱瞞?至今未接到朝廷的申飭,大概是徐世昌活動的效果了。但元莊之敗實在是太慘了,就算李總管爲其在太后面前說項,怕是也難逃一頓斥責了,搞不好還會罰俸。

斥責好辦,袁世凱自認朝廷未必會因此罷免自己。一是因爲此時的滿清朝廷,猶如一艘在汪洋中遭遇風暴的破船,自己好歹也算是一個不錯的水手,哪能有一點過錯就辭退呢?其次倒是根本,還在於這支由自己一手訓練完全聽命於自己的新軍,這纔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啊。想到這裡,袁世凱的情緒就剩下了痛惜了。自征剿蒙山,新軍與龍謙部的交戰中折損總數超過了三千人,其中至少一半是小站練出的精銳,那支曾讓朝廷爲之激動的精銳,已經有四分之一折損於這支名不見經傳的響馬手中了。

而令袁世凱倍感羞愧的是,這支本來根本沒有放在心上的響馬隊伍,卻在於新軍的對抗中越戰越強了,王聘卿信中講的與自己核心謀士們估計的差不多,龍謙部已經擁有不少於一千五百人的武裝,裝備了與新軍差不多的火器,尤其令他羞愧的是,這些火器基本來自於自己一手打造的新軍。真如龍謙放言,新軍不過是他們的運輸隊?

令袁世凱深感憂慮的不僅是龍謙擁有一支不容小覷的精兵,而且擁有一塊很大的地盤了,費縣大半的領土在龍謙的實際控制下,兗州也有好幾個村莊處於蒙山軍的實際控制下。這廝近於反跡的所謂土地改革,吸引了大批愚民的追隨,袁世凱相信王士珍所說,只要龍謙願意,他立即便可以組織起一支超過萬人的大軍!

這還了得!難道洪楊之亂復現于山東?

堂堂新軍爲什麼打不過這幫響馬呢?這是袁世凱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曹州鎮守使曹錕征剿蒙山算是第一仗,後來總算搞清了,其實曹錕對上的就是龍謙所部,結果是曹錕部傷亡四百餘人,最終還讓龍謙的一小股土匪逸出了包圍圈。那次應當是最好的機會了,直差一點就可以將龍謙兜在網中。但是自己沉湎於將孫氏兄弟生擒的捷報中,完全沒有意識到逃逸掉的殘匪纔是真正的勁敵。

報應馬上來了,毛陽鎮上龍謙立即給了曹錕一記響亮的耳光。可恨曹仲珊這廝隱瞞了損失,直到半年後自己才得知真實的情況,而龍謙所部已經潛回蒙山老巢休養生息了半年已久了。意識到殘匪的危害性,尚來不及部署征剿,龍謙已經主動出擊,南下打開了鄭家莊,招兵買馬,公開造反了。

然後就是一系列的征剿,換來的是一系列的失敗。這些失敗刺痛着袁世凱,承認曹錕李純之流絕非龍謙敵手後,派出了自己手下頭號大將王士珍、馮國璋主持清剿,結果呢,元莊一戰,王士珍全軍盡墨,連自己也當了人家的俘虜。

元莊一戰,袁世凱總算意識到了龍謙匪幫已是一支不容輕侮的力量,其部剽悍善戰,來去如風,不僅詭譎難防,而且裝備精良,甚至連炮隊都有了。

難道只剩了招安一途?袁世凱覺得自己就是在上演現代版的水滸故事,朝廷的軍隊打不贏,只好招安。

但是爲什麼就打不贏這幫響馬呢?思緒轉了一圈,這個問題還是沒有答案。自小站軍成,袁世凱的自信心就不是一般的強,但這個信心在元莊之戰後徹底崩潰了。

招安不是不可以,袁世凱甚至想到了招安後的後續手段,對那些沒見過世面的土匪,他有一百種對付的辦法。對於匪首龍謙,一旦將其調離了部隊,就是一匹夫耳,再也不足爲慮了。

或許,招安是解決目前困局的辦法。雖然有損於他的聲譽,但總比局勢徹底糜爛好的多。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至四月初,焦慮不安中的袁世凱終於等回了救星徐世昌。

當屬下報告徐世昌求見時,袁世凱顧不上換衣服,直接跑到門外迎接,“哎呀我的卞五(徐世昌字)大哥,一去二十天,究竟怎麼樣嘛。我都要急死了。”袁世凱一把抓住了徐世昌的手。

“一言難盡。咱們屋裡說吧。”徐世昌面色凝重,讓袁世凱的心沉到了肚裡。

等下人爲徐世昌上了茶,袁世凱揮手將下人趕出去,“誰也不見。”他叮囑一句。

“你倒是來句痛快的啊。”

“慰亭,京師亂了!大變在即。”徐世昌面色更加凝重。

“是義和團嗎?”最近接到的信中,袁世凱大致瞭解京師發生的情況。這種變化對他袁某人是有利的,最大限度沖淡了他在山東失敗帶來的影響。

“是。現在中樞分成了兩派,”徐世昌端起茶杯,又放下了,“剛毅,啓秀是堅決支持廢帝另立的,他們跟隨端王成了義和團的支持者。而趙舒翹趙大人則明確反對義和團。禮親王和王文韶一如既往地保持沉默﹍﹍端王兄弟們鬧得很兇,端王府都成了義和團的老窩了﹍﹍”

這些袁世凱是知道的,最近趙舒翹的信裡提到過。

“榮祿是什麼態度?”袁世凱有一項常人不及的本事,他總能抓住事物的核心。

“見到榮大人了,雖然費了很大的周折。他最近總在天津,我去了天津,他又回了京師。我只好再回京師,總算見到了,銀票也收下了(其實不是銀票,而是從琉璃廠花十萬兩白銀買的一對元代的膽瓶,這是京師流行的送禮模式)榮大人問了山東的局勢,很不高興。讓你儘快解決山東之亂。”

“老佛爺知道嗎?”

“他說還不知道。當下,這邊的事已經不重要了。”

這倒是個好消息,如果朝廷太平無事,自己就麻煩了﹍﹍

“榮祿問大人是否與兩湖,兩江有聯繫。”

“你怎麼說?”

“自然是否認了。”

袁世凱比起張之洞和劉坤一,資歷聲望差得遠,更不要說遠在天南還有一個剛上任不久的李鴻章。

“看來情況不壞嘛。”袁世凱靜下心來。既然榮祿收下了他的重禮,自己差不多就可以無憂了,最多就是申飭而已,“慶王那邊,去了吧?”

“那是自然。慶王之貪婪,簡直到了無所顧忌的地步,偏偏太后越來越信任他。朝廷的事,總要壞在此人手裡。”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只要咱們緩過這口氣就行。”袁世凱徹底放了心,“大哥辛苦了。咱們遠在山東,京師的事,就讓那些肉食者忙乎吧。”他甚至翹起了二郎腿。

徐世昌赴京師活動,袁世凱給他指示了方略,重點攻關的就是奕劻和榮祿,現在這兩人都拿下了,袁世凱的心放到了肚子裡。

“京師動亂,山東近在咫尺,豈容你置身事外?”徐世昌一向佩服袁世凱的精明,他怎麼就看不出來呢?

“那就簡單了。咱們隨機應變則是。度過這一關,咱們整軍經武,徹底消滅這夥無法無天的蒙山軍吧。”袁世凱將心思轉了回來,“來人啊,”他喊進隨從,“吩咐廚房好好整治一桌酒菜,我要陪徐大人喝上幾杯。”

擔心了一個月,現在終於可以輕鬆一下了。

第3節 唐努烏梁海三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20節 波東戰役一第7節 孫娟們二第38節 大勢七第20節 德州之戰二第25節 自治委員會的設想第5章 兩廣風雲第一節楊士驤進京第2節 分歧第3節 立憲之爭第26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三第17節 刺殺第26節 平定第2章 第一節陳嫺第11節 進京一第12節 北京二第19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一第9節 彼得堡五第10節 繁雜的頭緒四第38節 山東提督第31節 錦州之戰第5節 外交第21節 拉帕洛會議第10節 升允第9節 國慶日二第14節 構想第25節 新生活第7節 破莊七第19節 莫理循與陳超第9節 繁雜的頭緒三第13節 俄國戰略第2節 司徒均第10節 戰後總結二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5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四第8節 如願以償第4節 藍辛,北京協定第17節 新兵連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26節 變化二第9節 秘子第26節 紛亂的局勢三第29節 參謀第33節 大勢二第19節 初遇義和團二第24節 貪腐案三第17節 規勸第20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第11節 這一仗五第9節 危機與變局一第23節 伙食問題第7節 要價第9節 英國特使第35節 初會陳超三第26節 平定第5節 太原第9節 整編第3節 要塞三第23節 貪腐案二第7節 聖旨到山東五第3節 春節二第16節 整編前後六第2節 南滿支隊2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7節 孫娟們二第13節 平叛三第8節 南轅北轍第3節 蒙山第32節 出征二第5節 抗洪五第3節 生計與編隊第5節 破莊五第26節 招商會二第7節 這一仗一第8節 膠縣之敗第36節 風起二第14節 楊士驤四第10節 天津四第14節 軍規三第13節 危機與變局五第3節 龍口第27節 風波二第6節 許家第15節 外蒙第10節 繁雜的頭緒四第7節 肘腋之變三第5章 兩廣風雲第一節楊士驤進京第37節 大勢六第2節 抗洪二第7節 新軍第41節 初聞革命黨第18節 再戰李純七第3節 要塞三第9章 俄國內戰第一節焦點第41節 初聞革命黨第26節 風波一第3節 老袁賦閒和陸軍部計劃第20節 中興實業第3章 彰德秋操第一節山東出現了同盟會第4節 練兵之始
第3節 唐努烏梁海三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20節 波東戰役一第7節 孫娟們二第38節 大勢七第20節 德州之戰二第25節 自治委員會的設想第5章 兩廣風雲第一節楊士驤進京第2節 分歧第3節 立憲之爭第26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三第17節 刺殺第26節 平定第2章 第一節陳嫺第11節 進京一第12節 北京二第19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一第9節 彼得堡五第10節 繁雜的頭緒四第38節 山東提督第31節 錦州之戰第5節 外交第21節 拉帕洛會議第10節 升允第9節 國慶日二第14節 構想第25節 新生活第7節 破莊七第19節 莫理循與陳超第9節 繁雜的頭緒三第13節 俄國戰略第2節 司徒均第10節 戰後總結二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5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四第8節 如願以償第4節 藍辛,北京協定第17節 新兵連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26節 變化二第9節 秘子第26節 紛亂的局勢三第29節 參謀第33節 大勢二第19節 初遇義和團二第24節 貪腐案三第17節 規勸第20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第11節 這一仗五第9節 危機與變局一第23節 伙食問題第7節 要價第9節 英國特使第35節 初會陳超三第26節 平定第5節 太原第9節 整編第3節 要塞三第23節 貪腐案二第7節 聖旨到山東五第3節 春節二第16節 整編前後六第2節 南滿支隊2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7節 孫娟們二第13節 平叛三第8節 南轅北轍第3節 蒙山第32節 出征二第5節 抗洪五第3節 生計與編隊第5節 破莊五第26節 招商會二第7節 這一仗一第8節 膠縣之敗第36節 風起二第14節 楊士驤四第10節 天津四第14節 軍規三第13節 危機與變局五第3節 龍口第27節 風波二第6節 許家第15節 外蒙第10節 繁雜的頭緒四第7節 肘腋之變三第5章 兩廣風雲第一節楊士驤進京第37節 大勢六第2節 抗洪二第7節 新軍第41節 初聞革命黨第18節 再戰李純七第3節 要塞三第9章 俄國內戰第一節焦點第41節 初聞革命黨第26節 風波一第3節 老袁賦閒和陸軍部計劃第20節 中興實業第3章 彰德秋操第一節山東出現了同盟會第4節 練兵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