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 拉帕洛會議

1917年11月19日,協約國政治和軍事領袖們在意大利拉帕洛召開會議,創立了一個有着宏大名字的機構——協約國最高戰爭指導委員會。這個機構的成立被歷史證明是有意義的,比之前協約國召開的任何會議都更有實際的意義——它不僅在俄國問題上取得了一致,而且對於戰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這次會議的發起國是法國,但實際的主持人卻成了美國。起因當然是俄國事變,協約國感到了巨大的威脅,會議的地點最初選擇在英國,但意大利在10月份的戰爭中遭到了嚴重的失敗,德奧聯軍(一共只有四個半師的德軍)突破了意軍的防線,意大利軍隊被俘失蹤和陣亡超過了25萬人,內閣就此下臺。爲了給搖搖欲墜的意大利打氣,美國總統威爾遜建議將會議設在意大利,獲得了協約國領袖們的一致同意,威爾遜總統致電北京,強烈要求龍謙親自赴會,以最終解決俄國問題。經過慎重考慮,龍謙答應了威爾遜的要求,帶了國防部長封國柱和外交部長唐紹儀,乘坐購買自美國的巡洋艦“青島號”去了意大利,這是他就任總統以來的第二次出訪,前一次是訪問美國。

自布黨發出停戰呼籲後,俄國戰線的較大規模交戰已經停止了,包括中國遠征軍負責的那段戰線,10月份,遠征軍上報的傷亡總數只有區區109人。其中還有21人是在後方與烏克蘭武裝分子的交戰中傷亡的,對於一支數十萬之衆又處於戰爭狀態下的大軍,這點傷亡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就在龍謙的乘坐的軍艦尚行駛在紅海的時候。11月9日,布黨中央新任命的總參謀長基裡連科將軍派出的3名俄軍舉着白旗走向德軍最北端的庫爾蘭防線,他們向德軍傳遞了俄國新政府提出與德國舉行停戰談判的請求。雙方商定在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舉行高級別的談判。一週後,雙方代表齊聚談判地點,俄方全權代表是托洛茨基,而德方代表是外交大臣庫爾曼及東線總參謀長霍夫曼將軍。

按照俄方的要求,雙方對佈列斯特會談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

但秘密正是爲了傳播的。龍謙抵達意大利後。將有關德俄會談的消息帶給了協約國領袖們,他們雖然在細節上不如中國人清楚。但佈列斯特會談已經得到了證實。對於龍謙所講的俄國將爲了騰出手解決內部問題以鞏固新政權,不惜大幅割讓其西部領土的消息感到憤怒。爲此,會議根據法英兩國的提議驅逐了俄國代表—俄國駐意大利大使,算是正式將俄國人“開除”出協約國了。

由駐意使節出席如此重要的會議本身就是應付。俄國退出戰爭的決心昭然若揭,或許布黨仍希望從協約國撈取些好處,但他們的行爲已經踏過了紅線,協約國絕對不再忍受了。

拉帕洛會議立即以協約國的名義致電彼得堡,質問俄國揹着盟國與德國進行談判,要求俄國就此作出澄清。兩天後,彼得堡回電承認了部分事實,所有的解釋已經不重要了,俄國新政權顯然已經做好了一切的準備。

會議決定立即終止對俄國的所有援助。接下來就是研究更進一步的對策了。英法最希望的就是蹲在烏克蘭及波蘭的中國遠征軍進行直接的軍事幹涉。向莫斯科及彼得堡進軍以消滅布黨。但被中國斷然拒絕。且不說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光談軍事就存在巨大的困難。封國柱元帥在一次專題會議上向協約國領袖們做了秘密報告,協約事領袖們大都聽說過擊敗日本的封國柱元帥。他的名氣在中國將領中是最大的,甚至超過了王明遠和葉延冰。封國柱儘管很想在俄國進行軍事冒險,但還是按照在國內定的調子向協約國的軍事領袖們闡述了遠征軍面臨的困難和對俄開戰可能產生的嚴重後果,中國的對俄政策是:與其直接進行軍事幹涉,還不如扶持布黨的反對者呢。至於中國的遠征軍,既然俄軍已在謀求和平。軍無戰意,遠征軍目前的兵力和處境都不允許它繼續存在下去了。不得不逐步退回中國。封國柱強調,這絕不是對盟國的背叛,而是不得已而爲。

英法立即表示反對遠征軍撤退,特別是克里蒙梭,當他聽到中國決定撤退遠征軍時有一種大難臨頭的感覺。從現在起到美軍主力在西歐完成集結,差不多要三四個月,對於德國人是至關重要的一段時間。假如德軍悍然置東線不顧而轉兵西線,他們最多要一個半到兩個月就可以完成部署,在西線目前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德方加上80~100萬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軍隊會是什麼樣子?克里蒙梭簡直不敢想象!他甚至立即想到一副可怕的圖景,巴黎被佔,法國敗亡,英軍被趕回三島,美軍因西歐無立足之地只能與德國和談結束戰爭!

傾全國之力血戰三年有餘,傷亡了200餘萬法國官兵,財產的損毀更是不計其數,明明已經佔據了上風,勝利的曙光已經顯現,卻在最後的關頭功虧一簣!性格剛毅的克里蒙梭決不容許出現這個結果,“尊敬的總統先生!您那支偉大的軍隊絕不能撤離戰線!決不能!哪怕不進行進攻,只要他們呆在戰線後面,就會牽制住大批的德國佬,東線的德國佬決不能任憑其調到西線來!決不能!”克里蒙梭用兩根“決不能”來表示決心。

龍謙冷冷地對法國老頭說,“我的國防部長已經講清楚了我的軍隊面臨的處境,我決不能置我的軍隊於絕境!決不能對不起我七十萬爲了協約國利益而浴血奮戰的子弟兵!上帝可以證明他們已經盡到了責任。無論是在羅馬尼亞還是在波蘭!”

“請冷靜,兩位尊敬的領導者,”威爾遜急忙出來制止龍謙與克里蒙梭的交鋒。沒人可以指責中國遠征軍的表現,雖然他們入俄不過一年,但表現無可挑剔。正因如此,法國人才將牽制德軍的希望寄託在中國人身上,“一切爲了我們神聖的事業,特別是已經看見勝利女神身影的時候!時間,只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威爾遜顯然已經與克里蒙梭進行過溝通。將屁股坐到了法國人那邊,“尊敬的總統先生。我完全理解您在軍事上的擔心,儘管我不如您精通軍事。我認爲,只要您的軍隊呆在原來的陣地上,對德國人就是一種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人會不會傾東線之全力來進攻您的軍隊內?我在來這裡的路上徵詢了潘興將軍的看法,他是我選定的赴俄美軍司令官,他的看法是,德國絕不會傾其全力去攻擊華軍!因爲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他們必須將東線主力調至西線!親愛的總統先生,您認爲呢?”

威爾遜的分析是靠譜的,龍謙的軍事助手們也認爲德軍主動攻擊的可能性不大,但變數在俄軍,“尊敬的威爾遜先生。我同意您對德軍的分析,但俄國人卻是不可琢磨的,布黨亟需控制國內局勢。纔不得不採取主動求和德國的態度,我軍已然成爲實現其目標的障礙……總統先生,只要看一眼地圖就明白了,我們的後勤供應線有多長,潘興將軍就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嗎?”

潘興起立回答,“我完全理解中國將軍們對供給線的擔心。但現在出現了有利於我們的情況,那就是在貴軍幫助下逃到西伯利亞的前沙皇陛下。另外。在南俄,公開反對布黨的武裝派別也出現了,只要控制好這些力量,中國遠征軍不需要投入很大兵力就可以保證其後路的安靖。這是一個政治問題,我想,龍大總統一定充分考慮過了。”

都說絕大多數美國將軍其實都是合格的政治家,至少這位潘興將軍是。難怪威爾遜選擇他出任美軍總司令,“看來潘興將軍是對俄國局勢下了一番苦功的。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說易行難’,理論上可以成立的東西實際上不一定走得通,在軍事上更是如此!我們對尼古拉和科爾尼洛夫等先生的瞭解恐怕比你深,親愛的潘興將軍。”龍謙緩緩講道。

“至少這是一種值得考慮的方案,是不是?”英國首相喬治勞合站起身,“我完全贊成法國朋友的意見,無論如何,不能任憑德國人調走他們的東線主力。只要實現這個目的,我們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都值得。是不是?”他意味深長地望了眼威爾遜。

“是的。”威爾遜總統明白英國人的意思,但滿足中國人胃口卻主要依靠自己,“龍先生,我們不妨就這個問題展開詳細的討論,我想,爲了我們共同的利益和一致的目標,我們是可以找到共同點的。”

“我同意總統先生的看法,可以研究。”龍謙定了調子。

拉帕洛會議重點研究了對中國的援助。前提是中國不減少遠征軍一線兵力並承擔牽制當面德軍的任務,假如德軍以主力攻擊華軍,華軍可以採取靈活的姿態應對攻擊。但如果德軍撤退,華軍則需要以有力的行動牽制之,不使其調往西線。反過來,中國被“授權”在俄國採取一切行動,在有利於牽制德軍以爭取時間的前提下,一切的行動都是可以的。這等於將俄國“劃”給了中國。

協約國承諾從1917年12月起,每月向中國提供1000萬美元的無償戰費,其比例由美、英、法三國承擔。所有已經啓運的援俄物資全部轉交中國。另外,北京會議上中國提出的技術援助方案(含大筆的專利授權)也獲得了通過,其中美國承擔了絕大部分。

這是中國參加協約國陣營以來獲得了第二筆好處,其意義是巨大的,龍謙一直重視技術和能力掌握勝於經濟援助。隨着工業建設的飛速進展,技術壁壘越來越明顯地橫亙在中國面前,如果沒有歐戰,中國要獲得這批至關重要的技術是不可能的。

龍謙代表中國在會議秘密協定上籤了字。

拉帕洛會議還通過了龍謙的一項建議,即在戰後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協調機構以制止大規模戰爭的發生。美國人完全贊同這項建議。但英法意加等國則不太熱心,但也沒有反對。

第14節 軍規三第7章 遠征軍第一節局勢第34節 整編一第25節 新生活第7節 意外第5節 膠州灣第4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第12節 中樞第33節 大勢二第13節 俄國戰略第20節 北京十第2章 一戰成名天下知第一節方向第22節 袁世凱的心事一第5節 白瑞庭第30節 文尼察之戰二第27節 清廷宣戰萬國第14節 再戰李純三第5節 德國的條件第19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一第10節 千里進軍三第25節 紛亂的局勢二第5節 大衛的使命第13節 整編前後三第11節 故土第14節 再戰李純三第2節 中國的應對第18節 北京八第40節 誓師出山第28節 神槍隊的成立第3節 干涉第33節 初會陳超一第8節 終戰協定第8節 南轅北轍第29節 文尼察之戰一第25節 紛亂的局勢二第19節 楊士驤的困局第2章 小人物第一節鄭嬋第1章 京師第一節趙舒翹第5節 周毅回來了第23節 韶關會議第2節 中國的應對第34節 整編一第16節 整編第15節 外蒙第10節 彰德秋操六第31節 出征一第9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一第4節 聖旨到山東二第6節 破莊六第21節 外交第4節 藍辛,北京協定第4節 各方第36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第5節 狄文父子第10節 唐紹儀第27節 變化三第8節 阻擊第15節 平叛五第7節 要價第15節 方時俊第15節 演習第5節 彰德秋操一第2節 初戰一第23節 行刺第16節 軍餉制度的建立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6節 軍餉第3節 吳永第10節 阻擊三第37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9節 危機與變局一第3節 李純的進剿二第11節 整編前後一第5節 李純的進剿四第5節 普洛耶什蒂二第29節 戰長沙二第8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三第21節 外交第13節 軍規二第20節 初遇義和團三第12節 軍規一第38節 大勢七第15節 新局面三第9節 千里進軍二第4節 練兵之始第10節 唐紹儀第23節 北京十三第22節 軍旗與軍歌第4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三第2節 坦克第20節 袁世凱的解脫第14節 根據地的變遷二第2節 葉五與吳狗子第11節 北京一第11節 江雲的愛情三第17節 犧牲一第9節 這一仗三第12節 整編前後二第24節 風箏
第14節 軍規三第7章 遠征軍第一節局勢第34節 整編一第25節 新生活第7節 意外第5節 膠州灣第4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第12節 中樞第33節 大勢二第13節 俄國戰略第20節 北京十第2章 一戰成名天下知第一節方向第22節 袁世凱的心事一第5節 白瑞庭第30節 文尼察之戰二第27節 清廷宣戰萬國第14節 再戰李純三第5節 德國的條件第19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一第10節 千里進軍三第25節 紛亂的局勢二第5節 大衛的使命第13節 整編前後三第11節 故土第14節 再戰李純三第2節 中國的應對第18節 北京八第40節 誓師出山第28節 神槍隊的成立第3節 干涉第33節 初會陳超一第8節 終戰協定第8節 南轅北轍第29節 文尼察之戰一第25節 紛亂的局勢二第19節 楊士驤的困局第2章 小人物第一節鄭嬋第1章 京師第一節趙舒翹第5節 周毅回來了第23節 韶關會議第2節 中國的應對第34節 整編一第16節 整編第15節 外蒙第10節 彰德秋操六第31節 出征一第9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一第4節 聖旨到山東二第6節 破莊六第21節 外交第4節 藍辛,北京協定第4節 各方第36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第5節 狄文父子第10節 唐紹儀第27節 變化三第8節 阻擊第15節 平叛五第7節 要價第15節 方時俊第15節 演習第5節 彰德秋操一第2節 初戰一第23節 行刺第16節 軍餉制度的建立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6節 軍餉第3節 吳永第10節 阻擊三第37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9節 危機與變局一第3節 李純的進剿二第11節 整編前後一第5節 李純的進剿四第5節 普洛耶什蒂二第29節 戰長沙二第8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三第21節 外交第13節 軍規二第20節 初遇義和團三第12節 軍規一第38節 大勢七第15節 新局面三第9節 千里進軍二第4節 練兵之始第10節 唐紹儀第23節 北京十三第22節 軍旗與軍歌第4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三第2節 坦克第20節 袁世凱的解脫第14節 根據地的變遷二第2節 葉五與吳狗子第11節 北京一第11節 江雲的愛情三第17節 犧牲一第9節 這一仗三第12節 整編前後二第24節 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