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春節二

“弟兄們,過年好啊。”

“司令過年好。”正在吃午飯的軍官們呼啦啦站起來,向龍謙敬禮。

“讓我瞧瞧伙食如何?喔,不錯嘛,還有臘肉呢。”龍謙看了看桌上幾個盆裡的菜餚,笑着說。

“司令沒吃飯吧?是不是就在這裡吃?俺們好久沒跟司令一起吃飯了。”第十九標三營長程建國笑着說。

“好啊,不知有沒有我們幾個的份?哈哈,我飯量可大着呢。”龍謙招呼跟隨他的韓子英和蔡鍔一同落座。

這一桌全是營部的軍官,除了程建國外,其餘的都有些緊張,又帶着興奮。他們想不到最高統帥在春節跟他們一同用午餐。

“建國,給我介紹下嘛。我瞧着都面熟,就是叫不上名字了。”

“哦,他是軍法官馬福生,這個,通信排長曲寶維……副營長王會去了八連。”

“弟兄們辛苦了。”龍謙與營部幾個軍官一一握手,“都是咱山東子弟,想不想家啊?”

“不想。”馬福生大聲道。

“馬福生,嗯,我在沂州見過你,當時在輜重營,對吧?過年了,怎麼能不想家?不是真話。”

馬福生嘿嘿笑了。

“軍人也是人啊。一樣有父母妻兒,想家想老婆都是正常的。但軍人又不是一般的人,拋妻別子是常有的事。誰讓我們穿了這身軍裝呢?我說的對不對?來,我敬大家一杯酒。”龍謙用勤務兵端上的空碗倒了點酒,“敬大家,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裡諸事順遂,建功立業。”

“不敢不敢。俺們敬司令。”七嘴八舌,軍官們站起來,酒杯酒碗碰的叮噹作響。

“過年了,可以喝點酒,但要限量。不許有人喝醉了。”

“放心,每個班一瓶酒,就發下來那麼多。再多也沒有了。”程建國嘿嘿笑道。

“這就好。這位是欽差蔡大人,你們應當敬蔡參謀一杯。”龍謙指指坐在身邊的蔡鍔,“蔡參謀很快就回京了,也好讓他替咱們美言幾句嘛。”

又是一通敬酒。蔡鍔明顯感到軍官們看向自己的眼神裡帶着冷漠和敵意。

“建國,給家裡去信了?”

“去了,去過一封。”程建國給龍謙斟上酒。

“兒行千里母擔憂。要常去信。”

“是。”

“聽說你爹給你說了一房媳婦?你是營長了,可以辦家屬隨軍,也可以進咱蒙山軍的廠子了。”

“我不願意。”

“爲什麼?”

“哪有時間娶老婆呀。再說,咱們還不知道啥時候回山東呢。司令。弟兄們總問,咱們啥時候回去?”

龍謙板下臉,“這纔出來幾天?這麼沒出息?”

“仗打完了。窩在這裡幹什麼?每頓都是紅米飯……”程建國因爲父親的關係,和龍謙比較熟,兩次進軍校,受到龍謙的特別關注,幾年裡從北上勤王時的一個小兵升到了營長。對龍謙有的是親近,卻沒有別的軍官那種敬畏。

“紅米飯?紅米飯怎麼了?建國,你小子有些忘本了。記得當初我第一次去你家,滿屋子找不出十斤糧,還是我派人給你家裡送了一袋面。便是當地的百姓,有多少填不飽肚子的?另外,軍歌是怎麼唱的,‘向着祖國的邊疆’,這纔是江西,在中國的腹地呢。如果派你去新疆,去西藏,你去不去?”

“當然去!”

“軍歌不是唱着玩的,更不是爲了熱鬧。應當將它刻在心裡。軍人嘛,就是要上級指向哪裡。咱們就殺向哪裡。是不是啊?”

“是!”

因爲是大年初一,龍謙不願意多做批評。但部隊普遍存在的思鄉情結必須注意了,便是高級軍官,對部隊停留在江西不進不退也頗有怨言。

“這就對了嘛。吃菜,邊吃邊聊。軍法官,”龍謙笑眯眯地看着馬福生,“三營紀律如何?有沒有嚴重違紀的?”

“沒有。”馬福生站起來,龍謙擺手讓他坐下,馬福生看了一眼標統韓子英,“三營紀律執行良好,沒有違紀案例。”

“這就好。紀律是軍隊的生命,沒有嚴格的紀律,就是一羣土匪!甚至連土匪都不如了。是不是啊?軍法官是根據軍律執行軍法的,你們要自覺接受軍法官的監督,不得有對抗情緒。馬福生,工作有沒有困難?程建國配不配合?”

“營長自身執行紀律就是模範。我在三營一切順利。”

“嗯,你的任務不是給他們唱喜歌,就是挑刺的!沒有監督,程建國一樣會變壞的。”龍謙的語氣嚴厲起來。

氣氛陡然變冷,韓子英站起來說,“請司令放心,我標一定嚴格執行紀律條令,保持發揚我軍的榮譽。”

“對,榮譽!榮譽是軍人的第二生命!要用具體的行動體現蒙山軍是什麼樣的軍隊,要讓百姓愛戴我們這支軍隊。要讓大姑娘們都以嫁蒙山軍軍官爲榮。哈哈。”

“一定按照司令的要求辦,保持發揚蒙山軍的榮譽!”幾個軍官齊聲回答。

“好,好。眼下要做的就是做好士兵們的思想工作,丟掉馬上回家的念頭,認真完成好參謀處下發的山地戰訓練科目,等待我的命令。”

“是。”

蔡鍔漫不經心地用筷子扒拉着盆裡的已經涼了的肉菜,卻很少送進嘴巴。看起來他在認真聽龍謙的“訓話”,實際上思緒早就飛揚到不知道何處了。第五鎮的伙食出奇的好,過節就更不一般了。但是他的心思不在伙食上,第五鎮軍官們不斷冒出的“蒙山軍”三個字刺激着他的神經,提醒着他這是一支獨立性極強的軍隊,跟北洋軍沒有一丁點的關係。

兩個月來,他對這支軍隊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儘管第五鎮勢如霹靂地鎮壓了起義,但蔡鍔卻很難痛恨這支軍隊。因爲它不是朝廷的鷹犬,而是一支相當另類的軍隊。

蔡鍔在第五鎮身上看到了日軍的影子,比如內務條例,比如訓練科目,比如部隊的戰術素養。蔡鍔認爲他所瞭解的第五鎮精銳部隊。不如封國柱兼任標統的第十七標,已經不次於日軍了,而且有許多地方超越了日軍,比如小分隊戰術以及新式武器派生出來的戰術訓練。但又有更多不同的地方,比如真心地愛護百姓,比如戰功評比。比如獎勵與處罰,比如別開生面的愛國精神與獻身精神的教育。

隱約聽說劉道一等人並未並槍決,而是被秘密關押了。蔡鍔曾私下詢問過龍謙。他有這個機會,幾乎每天都能見到這位年輕的統制官,他有比第五鎮高級軍官們更多的機會與龍謙接觸。

龍謙沒有承認劉道一蔡紹南被秘密關押了,而是反問他對於湘贛邊界起義的看法。“這樣的舉事會不會成功?它對於你們革命黨的意義在哪裡?爲什麼那些領袖們躲在日本不敢回國深入百姓去做艱苦的工作?難道他們連馮雲山蕭朝貴都不如?而是像僱傭打手一樣做無謂的犧牲?這場鬧劇中死掉的那些人,有幾個明白他們在做什麼事?他們的父母妻兒,會不會爲他們的死而驕傲?”

蔡鍔無言以對。他承認即使沒有第五鎮的出現,這場“轟轟烈烈”涉及兩省數州的起義不會成功。蔡鍔是軍人,懂得將一夥毫無紀律毫無戰術素養的農民訓練成令行禁止的軍人的難度。更不要說身負更大責任的將領了。巡防營雖然腐敗,比起一幫以江湖義氣爲紐帶連結的會黨戰鬥力強。關鍵是,所謂的革命軍並未得到百姓的衷心擁護。在江西及湖南兩省的會剿下注定會失敗。即使第八鎮及第五鎮不來,一樣的結果。

龍謙說的那句‘不願深入百姓做艱苦的工作’震撼了他。因爲他親身參與了第五鎮的民衆工作。戰鬥結束後,第五鎮各部一方面組織了以連排爲單位的分隊搜山剿匪,另一方面則組織了所謂的羣衆工作隊搞了些訪貧問苦的工作,醫療隊深入鄉村爲百姓免費診治,處置了臨江等三府六戶魚肉鄉里的豪強,搞了類似歷史上起義軍的開倉放糧,籌措軍餉救助赤貧的農戶,在當地鄉村公開招募新兵……這一切,都受到了贛西百姓的熱烈歡迎。現在。光是從袁州、臨江、吉安三府招募的新兵便編了兩個新兵團,分屬第九協和第十協,展開了極爲嚴格的訓練。其中,大約有一半是參加過這次暴動的民軍。

第五鎮在臨江、袁州、吉安三府駐紮的各種行爲,並不受到當地官府的歡迎。除掉剿匪,其餘的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抵制。特別是對六戶豪強地主的嚴厲鎮壓。蔡鍔見證了這個行動,曾擔心龍謙不好收場。豪強之所以稱爲豪強,一般與官府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中一戶的親戚據說是江西按察使這樣的高官。但第五鎮的理由很充分——勾結叛匪!要證據,好吧,證據多的是,認證物證俱有。蔡鍔算是領教了龍謙手下那個叫王之峰的情報官的厲害,誰都看得出是由於他們的豪奢與不配合導致了殺身之禍,但偏偏就能拿出他們“通匪”的證據來!第五鎮既拿到了他們需要的糧食和住所,又嚴厲打擊了豪強的氣焰。還刁買了人心。看着官府拿這支山東軍毫無辦法,三府之地所有的士紳誰還敢對抗軍隊?

如果革命黨有第五鎮這樣的軍隊該多好。蔡鍔不止一次這樣想。既然龍謙知道自己的身份而不在意,蔡鍔自然沒有放過“策反”龍謙的機會。他說了幾句便被龍謙打斷了,“你不要講那些大道理了。在我看來,根本就不是道理。百姓厭清是因爲滿清朝廷沒有治理好這個國家,假如滿清將中國搞的和美國一樣,百姓也會厭清?種族之說只能欺騙沒有頭腦的愚民,騙不了有思想的人。革命不只是一個口號,關鍵是革命會給百姓帶來什麼,如果只爲改朝換代,革命就是一場讓百姓流血受罪的災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沒聽說過?只有實實在在地爲百姓謀福利,百姓纔會擁護革命。你說說,你那些革命黨給百姓帶來了什麼?你憑什麼說民國建立百姓就會過上好日子?憑什麼說民國就比滿清強?”

蔡鍔還是無言以對。說實話,即便如他自己,也沒有想過深入百姓做艱苦的工作。龍謙提到了馮雲山和蕭朝貴這兩個首義五王的兩位,他隱約聽說,太平天國部隊的老底子就是這兩位打下的。

“司令,你承認民心厭清了?”不自覺間,蔡鍔也跟着別人一樣叫龍謙司令了。

“百姓並不知道朝廷對或者錯。但他們懂得他們的日子好了還是差了!假如百姓在滿清的統治下衣食無憂,日子一年比一年強,他們會不會厭清?”

那是一次很深入的談話。之後,蔡鍔參與了第五鎮的評功會,讓他大開眼界,所有的功勞或者過錯都一清二楚,從山東出發,那支部隊發揮了主動性,那支部隊繳獲多少,俘敵多少,那支部隊違反了軍紀,那支部隊延期了,都記得一清二楚。獎罰自然無話可說……朝廷對於第五鎮及龍謙本人的打賞尚未下來,蔡鍔自然也就不知道龍謙會將自己那份全部捐了出來用於部隊對有功官兵打賞和伙食改善。

“我想加入你們,可以嗎?”又一次談話中,蔡鍔提出了要求。

“唔,這說明蔡參謀看得起龍某啊,榮幸,真是榮幸之至。”龍謙哈哈大笑,“爲什麼?可以告訴我真正的原因嗎?難道是想做一個高級臥底?”

“我喜歡你的軍隊。”

“蔡鍔,你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也是一個有理想的人。這很難得。與其貿然加入蒙山軍,還不如回北洋去!或者到全國走走,看看中國將來會走到哪個方向?我不要你表示忠誠。忠誠是建立在理想之上的,我希望蒙山軍會成爲國防軍,它不再是朝廷鎮壓內部的工具,而是抵禦外侮,恢復祖先榮光的偉大的國防軍。”

“司令……”

“好了,你不要說了。過完年,你就回北京。我們之間的話永遠爛在肚子裡吧。留着有用之身,爲我們這個國家做更多的事。回北京後,你該如何向袁世凱報告,你自己斟酌。北京有我的人,他們會在適當的時候聯繫你,你有什麼困難,也可以給他們提出來。鬆坡,日子還長,如果你覺得蒙山軍真正是一支值得你參加併爲之效忠的軍隊,咱們總會走到一起的。是不是?”龍謙臉上帶着莫測高深的笑容,“另外,劉道一還活着。但現在他還不能亮相。”

第25節 寧時俊二第40節 誓師出山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38節 初會陳超六第19節 西南與西北第21節 秋瑾二第43節 陳淑第16節 平叛六第3章 困難的抉擇第一節日本的要求第16節 平叛六第17節 整編前後七第3節 立憲之爭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5節 失敗的偷襲三第2節 光緒與慈禧第13節 軍規二第9節 秘子第22節 整編前後十二第6節 讓步第3節 黑溝臺一第4章 再戰新軍第一節鄭家父子第11節 特種作戰第19節 莫理循與陳超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4節 陸軍整編第5節 要塞五第5節 白瑞庭第17節 股份第18節 平叛之後第34節 新廠第9節 王士珍第17節 犧牲一第24節 德州之戰六第4節 軍方第21節 德州之戰三第11節 整編前後一第4節 去哪兒?第19節 視察第15節 突圍二第8節 如願以償第19節 對策第20節 初遇義和團三第2節 唐努烏梁海二第11節 動員 動員第16節 整編第32節 出征二第15節 同盟會分裂第16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24節 俘虜們一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4節 周毅二第10節 阻擊三第4節 上海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2章 小人物第一節鄭嬋第33節 變化九第8節 終戰協定第16節 末日三第6節 最血腥的一夜第15節 七月第29節 戰長沙二第6節 彼得堡二第6節 袁世凱第5節 德國的條件第31節 名目繁多的條例二第3節 司徒均二第16節 軍餉制度的建立第32節 驚變第19節 西南與西北第41節 勳章獎章紀念章第8節 阻擊第15節 末日二第3節 立憲上了議事日程第3章 唐紹儀第4節 要塞四第5節 國會五第33節 初會陳超一第19節 袁世凱的盤算第8節 國慶日一第7節 孫娟們二第28節 階級第15節 平叛五第22節 北京十二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3節 立憲之爭第25節 招商會一第1章 大人物第一節王月蟬第16節 新局面四第10節 沈旦堡二第9節 戰後二第12節 軍規一第13節 新局面一第3節 和平堡壘第8節 兗州行二第22節 王明遠的疑惑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5節 國會五
第25節 寧時俊二第40節 誓師出山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38節 初會陳超六第19節 西南與西北第21節 秋瑾二第43節 陳淑第16節 平叛六第3章 困難的抉擇第一節日本的要求第16節 平叛六第17節 整編前後七第3節 立憲之爭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5節 失敗的偷襲三第2節 光緒與慈禧第13節 軍規二第9節 秘子第22節 整編前後十二第6節 讓步第3節 黑溝臺一第4章 再戰新軍第一節鄭家父子第11節 特種作戰第19節 莫理循與陳超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4節 陸軍整編第5節 要塞五第5節 白瑞庭第17節 股份第18節 平叛之後第34節 新廠第9節 王士珍第17節 犧牲一第24節 德州之戰六第4節 軍方第21節 德州之戰三第11節 整編前後一第4節 去哪兒?第19節 視察第15節 突圍二第8節 如願以償第19節 對策第20節 初遇義和團三第2節 唐努烏梁海二第11節 動員 動員第16節 整編第32節 出征二第15節 同盟會分裂第16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24節 俘虜們一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4節 周毅二第10節 阻擊三第4節 上海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2章 小人物第一節鄭嬋第33節 變化九第8節 終戰協定第16節 末日三第6節 最血腥的一夜第15節 七月第29節 戰長沙二第6節 彼得堡二第6節 袁世凱第5節 德國的條件第31節 名目繁多的條例二第3節 司徒均二第16節 軍餉制度的建立第32節 驚變第19節 西南與西北第41節 勳章獎章紀念章第8節 阻擊第15節 末日二第3節 立憲上了議事日程第3章 唐紹儀第4節 要塞四第5節 國會五第33節 初會陳超一第19節 袁世凱的盤算第8節 國慶日一第7節 孫娟們二第28節 階級第15節 平叛五第22節 北京十二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3節 立憲之爭第25節 招商會一第1章 大人物第一節王月蟬第16節 新局面四第10節 沈旦堡二第9節 戰後二第12節 軍規一第13節 新局面一第3節 和平堡壘第8節 兗州行二第22節 王明遠的疑惑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5節 國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