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

山東的水情對於中樞諸公而言,還算不上什麼一等一的大事。進入癸卯年(1903年),大事一件接一件,直有令人目不暇接之感。濟陽決口似乎就算不上什麼特別重要的大事了。朝廷在接到山東省的報告後,只是發了道上諭,表彰卓有勞績的威勝軍右翼官兵,賞銀一萬兩以示褒獎。對於山東地方及駐山東北洋軍,上諭連提都沒有提。

朝廷的事情確實多且煩。

如果講這兩年的主要特點,無疑是新政唱着主角。從前年冬算起,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朝廷迅猛地奔跑——新政的力度遠遠超過了戊戌年康梁的那些主張。

新政的主要主要方面有三個:第一是提倡和獎勵私人資本辦工業;第二是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堂,第三是改革軍制,建立一支足以抵抗外侮的強軍。

提倡和獎勵私人資本辦工業,做的最好的是江浙和魯南。據統計,資本總額在一萬元的民營企業,1895~1900年僅爲104家,資本總額2300餘萬元。從1901年起,民營資本迅速增加,以魯南爲代表,在短短兩年內,開辦的實業超過了70家,竟然形成了資本總額上千萬的實業集團,不能不令人側目。江浙的經濟實力本來就很強,以狀元郎張謇的大生紗廠爲例,自1901年,廠子也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時期,實力增加了數倍。而陝西、四川、兩廣、兩湖的私營企業都在飛速發展中。目前還沒有詳盡的數據,但據估計。兩年來,私人資本在工業領域至少增長了兩倍有餘。

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堂更是成績斐然。袁世凱創辦山東及直隸大學堂,張之洞創辦兩湖大學堂,四川總督奎俊創辦四川大學堂——各地的督撫們憋着勁兒地辦新式學堂成了一種時尚,好像一省之內不辦一所新式學堂就丟份子似的。

而這些新式學堂的課程設置,是千百年來只知聖賢典籍的國人聞所未聞的:物理學,化學、力學、植物學、農學、工程學、數學、地理學等等。看看京師大學堂的課程設計吧:政治總義,大清會典要義,中國古今歷代法制考。東西各國法制比較。國家財政學,各國行政機關學,各國土地民物統計學,警察監獄學。各國近世外交史。各國理財學術史。教育學,交涉法,法律學原理。各國政治史,各國憲法民法商法刑法,各國刑法總論……

當局注意到了與世界的接軌,卻沒有想到當學生們接觸到這些知識後,會產生何種後果。

ωwш ⊕ⓣⓣⓚⓐⓝ ⊕co

國內的教育如此,派遣學生留洋更是如火如荼。辛丑年後,朝廷鼓勵遊學,著名總督,清流領袖張之洞都將兒子自費送到了美國,連《紐約時報》都做了報道。國內一時間出現了留學熱,以留學日本最爲常見。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有一種令中國人癡迷的清新空氣,留學生以爲看到了新世界,連梁啓超都撰文說,“戊戌亡命日本時,親見一新邦之興起,如呼吸凌晨之曉風,腦清身爽……”瞧瞧吧,保皇黨的領袖在日本是何種感覺?

新式教育辦的轟轟烈烈,幾乎成了新政的代名詞。但清廷沒想到的是新式教育從思想上和組織上給自己找了掘墓人。學潮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在官僚們看來,那幫學生火氣太大,昔日的師道尊嚴被摧毀了,學生們變得桀驁難馴。南洋公學數百學生因爲一件小事竟然集體退學,那件事不過是教習禁止學生閱讀報刊而已。

教育是一方面,輿論的開放也是新政的標誌之一。兩年來,各地的報刊如同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讓大清國的知識分子們不知所措。閱讀報紙成爲極時髦的舉動,無論官方還是民間,似乎達成了這樣一種共識:百姓只要肯讀報紙,民智即可開啓。

報紙上刊登的消息更是五花八門,由鼓吹旅遊的,還有公開徵婚的。這些都不算,更多的報紙涉足了政治,對大清朝充滿了批評,比如鼓勵剪髮易服的,簡直就是造反嘛。

《蘇報》案的審理,爲清廷敲響了警鐘,讓清廷意識到了報紙的威力。當一些別有用心的知識分子(如章炳麟之流)找到了一個用武的平臺——媒體後,作用之大簡直出乎清廷的最壞考慮。

新式大學堂的設立,報紙的興起還算是精神領域的東西,物質領域的變化也蠻大。有線電報的普及,溝通了中樞與各省的聯繫。使得重要的消息馬上便可以傳過來。而各種奇技淫巧的東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帶給人們生活方便的同時也改變着人們的思維,即使是守舊勢力最爲強大的京師,來自魯南兩大實業集團的新鮮玩意兒——從服裝到交通工具,從西藥到電燈,強力衝擊着京師的生活。

最後一點就是軍制改革了。這是新政的核心,也是新政最爲敏感的東西。

慈禧對於軍制改革持慎重的態度,特別是她最爲倚重信任的榮祿病重之後,這項工作事實上進展很慢。

但局勢的變化卻由不得慈禧持重。

問題來自東北。按照協議,借拳匪之亂佔領東北全境的俄軍第二期撤軍期滿,應當撤出奉天北部及吉林全省了。但賴在東北不願意走的老毛子藉口日本人在朝鮮一側放火燒林,援引“無他國牽制”的條款拒絕撤軍。俄國駐華代辦普蘭森向清政府提出七條照會,要求東北境內不得開商埠,各國不得設領事,清廷不能滿足,俄軍就不會撤離。

清廷自然不能答應俄國人蠻橫無理的要求,即使清廷想屈服,英、日、德等國也不會答應。所以,俄國人就死皮賴臉地賴在東北不走。他們算是看清了,僅靠清廷的那點武力,拿自己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俄國人獨霸東北的野心昭然若揭,也昭示着李鴻章當初以俄製夷的外交路線徹底失敗。事實證明,近五十年來,大清朝對外吃虧最大的不是日本人,更不是英法,而是自己的北部鄰居。如果老毛子賴着不走,祖宗的陵寢之地該如何自處?割讓整個東北給俄國嗎?

1903年上半年,朝廷外交上最大的難題就是東北。由此引發了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的深刻變化。

先說政治。東北因爲地地理和政治的特殊性。與關內的治理有着很大的不同。不設督撫而是靠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將軍管理的。文治不修也就罷了。武備鬆弛到難以忍受的程度。東北地處國防一線,滿清所謂的國防武力,別說對付入侵的俄軍,便是滿地的鬍子也沒什麼好辦法了。這種情況下。提出在東北改革祖制。設立督撫的呼聲日高。其出發點是先理民政,後辦軍事。將東北的財賦打理順當了,整頓武備就有了條件。

袁世凱指使自己的老朋友徐世昌上書朝廷。指出保衛我大清龍興之地,非得足食強兵不可。而施行新政是唯一的途徑。久歷官場的徐世昌當然沒忘藉機大拍了一氣慈禧的馬屁,將皇太后主導的新政成績大大地誇讚了一番。徐世昌列舉了關內辦新政的成績,認爲東北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只要用心去做,一定可以做出成績來。所以,徐世昌提出了在關外實施新政的一攬子計劃,儼然以主政關外的面貌出現。

可徐世昌的摺子被留中,慈禧未置可否。

初夏,纏綿病榻的榮祿終於去世。滿洲權貴又少了一位頂樑柱。榮祿的去世是一個信號,標誌着中樞老一代政治家的凋零。袁世凱等新生代政治勢力徹底走上前臺,成爲了滿清中樞最具活力的力量。

徐世昌盯住了關外,建議朝廷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的主張立即傳遍朝廷。其改革官制的建議遭到盛京將軍趙爾巽等舊派官僚的反對——怕分權出去。吵吵嚷嚷了幾個月,終經慈禧聖裁,決意在東北改革官制了。最高當局做出了決策,下面開始爲增設的督撫崗位鬥爭。位子就那麼幾個,各派都盯的死死的,都想借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山東的水患比起這件事來就微不足道了。

七月,醞釀已久的商部成立,以滿清貴族載振爲尚書,工礦業額鐵路均歸該部。重農輕商數千年的中國終於懂得了商業的重要性了,但以農業爲基礎的傳統文化,遂行崩解,這卻是朝廷未曾想到的。

東北局勢危急,也給力主改革軍制統一編練陸軍的袁世凱以最好的藉口。袁世凱上奏慈禧,分析了國防形勢,認爲最爲緊要的是西北和東北。邊防吃緊,現有兵力卻嚴重不敷分配,於是附帶拿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全國範圍內編練新軍的計劃,總數竟高達三十六個鎮(師),認爲如將三十六鎮編成,國防無虞矣。

編練三十六鎮新式陸軍對於當下的滿清朝廷而言不啻是天方夜譚。儘管袁世凱那個雄心勃勃的建軍計劃打動了慈禧。錢從哪兒來,軍官從哪兒來?都不是一句話的事。袁世凱立即拿出分步實施的意見,第一期先建六鎮陸軍,以拱衛京畿。這個方案就比較靠譜了。於是,大家又盯住了北洋六鎮,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

慈禧很重視新軍的編練工作。其中的核心是滿族武裝的建立。兩年前組建威勝軍是榮祿的主意,目的在於打造一支絕對忠於朝廷的新軍。先期編組右翼是無奈之舉,既爲酬功,也爲牽制一家獨大的武衛右軍。所以榮祿才建議將威勝軍右翼派回山東。

等辛丑條約簽訂,聯軍逐步撤出京師,威勝軍左翼的編組也就提上了議事日程。按照慈禧與榮祿商定的計劃,威勝軍左翼完全招募旗丁,是一支純粹的滿洲武裝。但寄予無限希望的旗人武裝的組建卻不順利,由於榮祿的病重,這支部隊直到去年秋天纔算編組完成,戰鬥力就不要提了。好在袁世凱乖巧,知道太后的心病,出面組建了四個營的“京旗常備軍”,這樣旗人的武裝超過了十個營,看上去有點意思了。在袁世凱的方案中,將第一鎮的番號留給了旗兵,以示對國朝武裝的尊重。

實際要爭奪的,是剩餘的五個鎮。其中最爲核心的,就是威勝軍右翼的問題,是將其拆散打入別的鎮臺,還是以其爲核心單獨組建一個鎮臺?這個問題,成爲了1903年夏秋最讓朝廷關注的問題。

第3節 老袁賦閒和陸軍部計劃第8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三第28節 唐紹儀來了鄭家莊第9節 阻擊二第4節 各方第11節 進京一第14節 于右任第34節 沂州二第5章 戰後第一節軍事觀察員的結論第9章 俄國內戰第一節焦點第9節 阻擊二第8節 初識方聲遠二第5節 太原第15節 再戰李純四第3節 西沽之戰二第29節 文尼察之戰一第7節 武昌二第21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六第5節 普洛耶什蒂二第19節 袁世凱的盤算第14節 再戰李純三第7節 聖旨到山東五第6節 軍餉第16節 王明遠第14節 王月蟬與鄭嬋第41節 初聞革命黨第12節 進京二第6節 中國成了香餑餑第3節 司徒均二第7節 魯山的思考第25節 德州之戰七第28節 神槍隊的成立第2節 唐努烏梁海二第4節 歐洲滑向戰爭第3節 重逢第10節 危機與變局二第10節 唐紹儀第7節 羅姆內戰役一第11節 回國二第12節 反擊計劃第35節 大勢四第2章 小人物第一節鄭嬋第25節 寧時俊二第2節 懷來第13節 楊士驤三第4節 普洛耶什蒂一第13節 阻擊六第6節 軍餉第17節 犧牲一第11節 封國柱第18節 北洋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15節 王月蟬與鄭嬋二第8節 國慶日一第22節 德州戰役四第10節 戰後總結二第32節 出征二第22節 義軍第2節 春節一第11節 阻擊四第35節 風起一第8節 奉天第16節 逆襲一第7節 外交沙龍第4節 見面禮第28節 戰長沙一第13節 陳超和葉延冰第42節 轉機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36節 初會陳超四第36節 大勢五第7節 兗州行一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6節 西沽之戰五第12節 預備役第15節 軍法裁判所第5節 北滿十八鎮第6節 軍餉第9節 彰德秋操五第8章 俄國,俄國第一節北京一第13節 陳超和葉延冰第3節 周毅一第15節 外蒙第6節 張孝準與蔣方震第5節 失敗的偷襲三第2節 光緒與慈禧第7節 肘腋之變三第1章 黑溝臺會戰第一節南滿支隊一第5節 破莊五第6節 周學熙與宋晉國第9節 千里進軍二第32節 驚變第8節 南轅北轍第6章 出巡第一節濟南第3節 走向戰爭第24節 風箏第19節 袁世凱的盤算第35節 風起一第18節 山東提督王懷慶
第3節 老袁賦閒和陸軍部計劃第8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三第28節 唐紹儀來了鄭家莊第9節 阻擊二第4節 各方第11節 進京一第14節 于右任第34節 沂州二第5章 戰後第一節軍事觀察員的結論第9章 俄國內戰第一節焦點第9節 阻擊二第8節 初識方聲遠二第5節 太原第15節 再戰李純四第3節 西沽之戰二第29節 文尼察之戰一第7節 武昌二第21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六第5節 普洛耶什蒂二第19節 袁世凱的盤算第14節 再戰李純三第7節 聖旨到山東五第6節 軍餉第16節 王明遠第14節 王月蟬與鄭嬋第41節 初聞革命黨第12節 進京二第6節 中國成了香餑餑第3節 司徒均二第7節 魯山的思考第25節 德州之戰七第28節 神槍隊的成立第2節 唐努烏梁海二第4節 歐洲滑向戰爭第3節 重逢第10節 危機與變局二第10節 唐紹儀第7節 羅姆內戰役一第11節 回國二第12節 反擊計劃第35節 大勢四第2章 小人物第一節鄭嬋第25節 寧時俊二第2節 懷來第13節 楊士驤三第4節 普洛耶什蒂一第13節 阻擊六第6節 軍餉第17節 犧牲一第11節 封國柱第18節 北洋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15節 王月蟬與鄭嬋二第8節 國慶日一第22節 德州戰役四第10節 戰後總結二第32節 出征二第22節 義軍第2節 春節一第11節 阻擊四第35節 風起一第8節 奉天第16節 逆襲一第7節 外交沙龍第4節 見面禮第28節 戰長沙一第13節 陳超和葉延冰第42節 轉機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36節 初會陳超四第36節 大勢五第7節 兗州行一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6節 西沽之戰五第12節 預備役第15節 軍法裁判所第5節 北滿十八鎮第6節 軍餉第9節 彰德秋操五第8章 俄國,俄國第一節北京一第13節 陳超和葉延冰第3節 周毅一第15節 外蒙第6節 張孝準與蔣方震第5節 失敗的偷襲三第2節 光緒與慈禧第7節 肘腋之變三第1章 黑溝臺會戰第一節南滿支隊一第5節 破莊五第6節 周學熙與宋晉國第9節 千里進軍二第32節 驚變第8節 南轅北轍第6章 出巡第一節濟南第3節 走向戰爭第24節 風箏第19節 袁世凱的盤算第35節 風起一第18節 山東提督王懷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