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中樞

載洵貝勒的府邸在西單甘石橋,他是已故光緒帝的六弟。

鵝卵石石徑上走來一位年輕的親王,身着領口、肩頭裝飾着的紅綠兩色寶石的奢華禮服,黑色主調,下襬過膝,頭戴裝飾了羽毛的船形帽,臉上無可掩飾地浸潤着憂鬱。

“五哥,您怎麼來了?定了嗎?怎麼定的?”來人是載洵之兄醇親王載灃,如今的大清攝政王。載洵扔下手裡的報紙,迎上前去。

今天中樞召集會議研究突然變化的局勢,載洵是無資格參加的,他沒想到王兄竟然來到了自己的貝勒府。

載灃立住腳,定定地看着自己的六弟。然後俯身撿起腳下的報紙,果然,頭版果然是廣州首義的消息,當然京師的報紙是不會用“首義”字樣的。

“老六,恐怕你還要當一回出使敵國的差事。”

“什麼意思?”

“北洋軍調不動,半個月裡都沒有完成集結,除了第三鎮行動迅速,其餘三鎮……”

“怎樣?”

“徐世昌說,非得請出袁世凱!”

載濤瞬間就明白了!臉色登時就變了,“鐵良怎麼說?”

“鐵良能怎麼說?馮國璋、段祺瑞都在使勁幫腔,”本來載灃對鐵良把持陸軍部有些看法,甚至有過調端方替代鐵良的念頭,但現在看來,鐵良是對的,而且是絕對忠心的,“總不能將幾個鎮的統制都換了,即便換了統制,下面的協統、標統呢?難不成你全部換掉?那還指望得上嗎?”

載洵大怒,“如果熬過這一關!一個個都凌遲了!”他使勁一跺腳,踩在剛纔讀過的報紙上,那份報紙的頭條寫着——繼三藩之亂後的最大危機來臨。

這天是7月29日。蒙山軍發出震驚天下“勘電”的第二天。軍機處召集“擴大會議”。研究急劇變化的形勢。廣東(其實還有廣西)、山東、吉林先後舉起反旗,打懵了本來自認爲兵力對比佔優的陸軍部,之前殘存的一絲絲幻想全部破滅了。

殘存的什麼幻想?鐵良在拿到鄭篤具有戰略價值的情報後,意識到中樞的力量其實並不佔優了。但還是存了一個建立在人性弱點上的希望。那就是龍謙對山東及關東的掌控並沒有那麼強。他已經離開山東三年了。關外他從來就沒去過,算起來至少也五六年了。他那些黨羽們未必會聽他的話,如果爭取時間分化瓦解,尤其是對關外十八鎮,採取懷柔手段。或許能消弭大禍。所以,鐵良與良弼、蔭昌等密議後,認爲先集中北洋主力擊破山東是解決當前危機的正確路徑。所以,中樞在接到鄭篤密報後並未改變對付龍謙的大方略,只是密電唐紹儀、朱家寶等關外大員二十鎮不穩,要他們多加防範。特別指示朱家寶,如果有穩住十八鎮的辦法皆可施行。收買、包括刺殺十八鎮主要將領都可實施。

但是,“勘電”一出,吉林、山東立刻響應,徹底擊碎了中樞的那一絲幻想。而廣西第十鎮斷絕了聯繫,而龍謙出現在廣西的傳說更是令鐵良如坐鍼氈,局勢竟朝着最不利的方向滑了過去!於是,在鐵良的強烈建議下,載灃在奏報了早已驚恐不堪的隆裕太后之後,於29日召集了軍機處會議,鐵良、良弼、蔭昌等滿族軍事人才以及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馮國璋等北洋大將都列席參加了,緊急商討應對之策。

現在去和龍謙和談顯然已是妄想。他要的是皇帝的位子,還有什麼高官顯爵可以打動他?所以,中樞一致決定武力討伐。

定了這個調子就好辦了。第一就是發表討逆檄文,針鋒相對地對“勘電”予以回擊,號召全國一致討逆。這件事好辦,朝廷搖筆桿子的多的是,不愁炮製不出一篇好文章。

第二就是參照當初咸豐故事,允許各省招兵買馬,組建團練或新軍,尤其是湖南、廣西、江西數省,巡撫頭上都戴上了欽辦團練大臣,幻想着再出一批曾左李式的人物,以挽救極端危急的時局。

第三才是最關鍵的,那就是北洋軍的使用。

南方已亂,第八、第九兩鎮當然要用,但關鍵是直隸境內的北洋四鎮,第一鎮不須說,雖然沒問題但戰力堪憂。註定是平叛主力的第二、三、四鎮如何使用是會議的主要議題,是按照事前制定的計劃先攻山東還是先解決關外?這個問題是載灃提出,立即遭到良弼的迎頭打擊。

良弼憤怒地說,“直隸會操的命令下達已經半月,除第三鎮行動還算迅捷,其餘三鎮至今尚未完成集結,這是什麼意思?難道他們也要造反嗎?”

良弼的指責立即遭到了段祺瑞等人的反擊,理由是充分的,困難是明顯的,第二、第四以及第六鎮的行動遲緩有着若干的理由。

載灃立即瞧出了端倪,北洋出問題了!

果然,當世續大聲喝止住衆人的爭吵,徐世昌發聲了,這位曾被任命爲東三省總督未及上任便被取消任命的北洋耆宿沉聲道,“事情危急,須得重臣督率方可濟事。非得請出袁世凱不可。”

言外之意就是,你們毫無理由地罷免了老袁,現在遭報應了吧?北洋有意見!

鐵良大怒,當即痛罵徐世昌居心叵測,“北洋乃朝廷的北洋,非袁世凱之北洋!難道袁世凱不出,北洋兵就不能用嗎?!”

徐世昌毫不示弱,當即請求退席,“臣乃民政部尚書,不關軍事。這個會議本與微臣無關。微臣舉薦袁世凱出山,乃是爲朝廷着想,不意見疑至此,臣請求告退。”說着,竟未得載灃允准,揚長而去。

段祺瑞隨後發言,“微臣以爲徐世昌的意見可。袁世凱深受皇恩,若蒙其領軍平叛,必將激勵將士。克奏全功。”

這又是將軍,言外之意就是,如果袁世凱不出,北洋就沒有“激勵”。沒法子打。鐵良接任陸軍部尚書後着力排擠袁世凱以及其心腹大將。將原帶兵的段祺瑞、馮國璋全部調至陸軍部當了大參謀,極爲戀棧權力並迷信武力的段祺瑞早就對鐵良銜恨在心了。

載灃這個剛乾了九個月的攝政王遇到了最大的挑戰。心裡激憤,額角青筋盡露,卻一句話說不出來。

那桐建議休會。

幾個軍機在列席人員退出後緊急磋商,認爲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候了。若是激反了北洋,大清朝真要顛覆了!在張之洞因重病未得出席的情況下,幾名軍機議定了幾件事,第一,調端方接替陸軍部尚書,鐵良出任兩江總督,來一個對換。以緩和中樞與北洋漢族將領的矛盾。第二,派載洵代表中樞赴彰德請袁世凱出山,職務是軍機大臣兼直隸總督,將袁世凱丟掉的官職還給他。直隸總督現在是虛銜了。袁世凱的任務當然是督率北洋軍撲滅龍謙燃起的漫天大火。第三,由段祺瑞出關督領關外軍事,以斬斷袁世凱最得力的一支臂膀。派良弼爲欽差大臣督辦關東軍事,全面負責關東戰局。第四,強起張之洞使其坐鎮武昌,對付南方更爲巨大的威脅。這件事,卻需要攝政王親自上門,如果那位爲朝廷忠心效勞了數十年的老臣身體實在不成,至少要張之洞給第八鎮諸將一個明確的指示。第八鎮是老張頭一手所建,他的話肯定管用。

這就是飲鴆止渴!但載灃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山東早已秣馬厲兵,這邊再拖延下去,等山東搶先發動,直隸危矣,京師危矣。

休會後再次開會,載灃板着臉宣佈了軍機處議定的四條。這下子,除了鐵良鐵青着臉一言不發,其餘衆人皆稱皇上英明瞭。

皇上還在後宮玩耍,並沒有那個孩子的什麼事,但只能這樣說了。

會後,載灃立即親自到了載洵府邸,交代載洵代自己去一趟河南,“事已至此,祖宗江山社稷爲重,你就替爲兄委屈一遭吧。這件事非你去不可,你不去,只有我去,難道你要讓那個活曹操更加蹬鼻子上臉嗎?”

“五哥,這樣做,咱們可是將命交給了袁某人啊。”

“這一節我想過了。比起龍謙,袁世凱尚有轉圜餘地。而且,這一仗打下來,即便袁世凱打勝了,必然元氣大傷。我們並非沒有機會。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袁世凱可以降龍謙,不失遊怡林泉之機,但我們可是要人頭落地了!”

載洵並不是庸才,想一想也真是這麼回事,當即表示他即可啓程赴河南,但最好有個人同去。

“我知道你說誰,徐世昌與你同去。我這就給他下令。他們不是覺得袁世凱出山就可以扭轉乾坤嗎?那就讓他去扭轉好了。”載灃恨恨地說。

密切關注着中國局勢的外國使節們很快就知道了中樞最後的應對措施。英國公使朱爾典給國內的報告說,“清廷無奈之下請出袁世凱是明智的,現在成爲了袁世凱與龍謙的對決。這一仗將決定清國的最後結局並且深刻影響遠東局勢。我認爲,我們的態度就是堅決支持袁世凱將軍的平叛,聯合可能聯合的國家,在武器和軍費上給予袁將軍最大的支持。若允許我這樣做,我將帶一封私信給仍在彰德觀望局勢的袁世凱將軍。”

清廷總算理出了一個思路。現在就看袁世凱的態度了。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鐵良懷着怨憤交卸陸軍部差事啓程去南京,載洵與徐世昌火速乘火車去往彰德督請袁世凱出山主持大局的同時,而一個小人物——潛伏在北洋中樞要害部門多年,爲蒙山軍獲取了無數絕密情報的軍令司參謀段永清緊急將他獲悉的重要情報交給了北京情報總站的時候,一場重大的金融危機爆發了。

這場危機摧毀了滿清的經濟基礎,給予滿清在另一個重大戰場以極爲沉重甚至是無法挽回的大敗。

第32節 沂州一第12節 這一仗六第23節 德州之戰五第38節 初會陳超六第16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5節 肘腋之變一第20節 初遇義和團三第16節 末日三第5節 李純的進剿四第7節 李純的進剿六第15節 黃興入粵第3節 無錫一第13節 洪粵誠與宋教仁第28節 神槍隊的成立第25節 計劃第4節 要塞四第6節 彼得堡二第37節 起步第4節 練兵之始第22節 擴編與擴張第5節 日俄戰爭的後果第12節 彰德球操八第7節 慈禧在太原的日子第13節 繳獲與獎賞第36節 初會陳超四第24節 德州之戰六第34節 清廷第15節 七月第28節 戰長沙一第16節 北京會議第13節 阻擊六第13節 橡膠危機第5節 事與願違第38節 大勢七第3章 根據地第一節破莊一第11節 彰德秋操七第4節 萊州第2節 陛辭第4章 再戰新軍第一節鄭家父子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4節 上海第18節 再戰李純七第10節 彼得堡六第17節 東北局勢二第14節 晉源票號第2節 分歧第18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三第14節 構想第36節 初會陳超四第3節 生計與編隊第20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二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7節 要價第8節 初識方聲遠二第7節 破莊七第5章 和談前後第一節李鴻章出馬第12節 中樞第13節 重逢第37節 起步第15節 王月蟬與鄭嬋二第42節 轉機第12節 條件第25節 寧時俊二第3節 初戰二第14節 陳豪第37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第5節 德國的條件第10節 阻擊三第13節 軍法監督處第6節 家事國事第29節 慈禧對龍謙的態度第6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一第26節 風波一第24節 貪腐案三第3節 無錫一第5節 要塞五第12節 進京二第12節 反擊計劃第11節 楊士驤一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32節 洪粵誠一第8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三第18節 榮軍農場第18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三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5節 黑溝臺三第2節 國會二第9節 戰後總結一第18節 北洋第4節 唐努烏梁海四第30節 張前村談判二第5節 事與願違第2章 精兵之路第一節誓言第11節 伍廷芳第4節 萊州第18節 犧牲二第11節 故土第2節 唐努烏梁海二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21節 波東戰役二
第32節 沂州一第12節 這一仗六第23節 德州之戰五第38節 初會陳超六第16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5節 肘腋之變一第20節 初遇義和團三第16節 末日三第5節 李純的進剿四第7節 李純的進剿六第15節 黃興入粵第3節 無錫一第13節 洪粵誠與宋教仁第28節 神槍隊的成立第25節 計劃第4節 要塞四第6節 彼得堡二第37節 起步第4節 練兵之始第22節 擴編與擴張第5節 日俄戰爭的後果第12節 彰德球操八第7節 慈禧在太原的日子第13節 繳獲與獎賞第36節 初會陳超四第24節 德州之戰六第34節 清廷第15節 七月第28節 戰長沙一第16節 北京會議第13節 阻擊六第13節 橡膠危機第5節 事與願違第38節 大勢七第3章 根據地第一節破莊一第11節 彰德秋操七第4節 萊州第2節 陛辭第4章 再戰新軍第一節鄭家父子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4節 上海第18節 再戰李純七第10節 彼得堡六第17節 東北局勢二第14節 晉源票號第2節 分歧第18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三第14節 構想第36節 初會陳超四第3節 生計與編隊第20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二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7節 要價第8節 初識方聲遠二第7節 破莊七第5章 和談前後第一節李鴻章出馬第12節 中樞第13節 重逢第37節 起步第15節 王月蟬與鄭嬋二第42節 轉機第12節 條件第25節 寧時俊二第3節 初戰二第14節 陳豪第37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第5節 德國的條件第10節 阻擊三第13節 軍法監督處第6節 家事國事第29節 慈禧對龍謙的態度第6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一第26節 風波一第24節 貪腐案三第3節 無錫一第5節 要塞五第12節 進京二第12節 反擊計劃第11節 楊士驤一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32節 洪粵誠一第8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三第18節 榮軍農場第18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三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5節 黑溝臺三第2節 國會二第9節 戰後總結一第18節 北洋第4節 唐努烏梁海四第30節 張前村談判二第5節 事與願違第2章 精兵之路第一節誓言第11節 伍廷芳第4節 萊州第18節 犧牲二第11節 故土第2節 唐努烏梁海二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21節 波東戰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