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抉擇

確切的消息通過效率越來越高的情報系統傳到山東,立即引起大譁。

正式的公文或者聖旨還沒有到。但蒙山軍最高層首腦們都知道了這個消息,包括剛從彰德快馬趕回來的周毅。大家迫切要求見龍謙,但都被歐陽中擋了駕——司令不舒服,需要靜養。

服從還是對抗?朝廷可是對蒙山軍下手了!該怎麼辦必須儘快拿個主意!偏偏龍謙病了,連寧時俊、司徒均都見不到龍謙。

似乎有一種不祥的氣氛,司令部後院加強了警衛。未得允許,任何人都過不了警衛營長古小林那一關。

司令究竟是託病對抗還是真的有恙?寧時俊、司徒均及方聲遠極爲焦急,他們問醫務處長齊尚明,齊處長本人就是極爲高明的西醫,但齊尚明也說不清楚,因爲龍謙從未召見過他。於是寧、司徒及方三人只能找陳超,陳超的神態上看不出特別的東西——他確實病了,就是偶感風寒,不要緊,過兩天就好了。

直到王明遠和封國柱從駐地趕來濟南,陳超受龍謙的委託,召集了蒙山軍主要軍官團開會,人員據說都是龍謙指定的,一共十二人:高級參議方聲遠、巡防軍副統制官(代理統制)寧時俊、第五鎮參謀長司徒均、第九協協統王明遠、副協統封國柱、第十協協統周毅、副協統馮侖、情報處長江雲、後勤處長宋晉國、第十九標標統葉延冰、龍謙的副官歐陽中以及受命主持會議的高級參議陳超。

那天是西曆11月1日,飄着幾滴小雨,地點是第五鎮司令部會議室。整個大樓警衛森嚴,無關人員一律不得靠近會場。

除掉陳超一個人留着滿清標誌的辮子,其餘人都剃掉了那個豬尾巴,陳超第一次主持這樣的會議,似乎有些不習慣。

“各位都是司令欽點的大將,今天的會議內容爲絕密。除了歐陽副官負責記錄外,其餘人一律不得記錄。會議第一項。江雲通報從京師獲得的消息。”

距離會議室不到200米的龍謙後宅,龍謙懷裡抱着次子興華,正與妻子陳淑說話。

“你怎麼能這樣?這樣重要的事情卻交給叔父主持?”

“淑兒,我帶兵走了,叔父肯定要留在山東的,連一個會議都開不好,哪怎麼行?”

“你終於決定了?”

“是的。現在不是攤牌的時候。必須繼續忍耐。而且。這未嘗不是一個機會……”

“你認定朝廷不會讓你返回山東了?”

“朝廷那幫人對付外患不行,搞內鬥一個賽一個的好手。連這樣的計策都想不到,怎麼會混到那種地步?”

“部隊走了,山東這一大攤子怎麼辦?”

“這就是我反覆考慮的問題啊。”龍謙目光透過窗子投向院落,“這次你就不要跟我走了。帶着兩個孩子,太辛苦了。沒必要顛簸終日。等我安頓下來,再接你過去。”

“安頓下來?在哪裡安頓?湖南還是江西?”這兩日龍謙在研究地圖,陳淑在旁邊早將湘贛兩省看過不知多少次了。

“或許是兩廣。那裡朝廷最爲擔心。”

“不去真的不成?”

“走到這一步,真是一步也錯不得了……”興華掙扎起來,龍謙將他放在地上。

會議室。會議進入第二項,討論該怎麼辦,衆人開始爭吵。

基本的傾向是不接受調動。朝廷的用心不妨想的更壞一些。調虎離山是無疑的了。蒙山軍主力南下,辛苦打造的山東根據地是否會丟失?數年的基業都在這裡,嚐到了有了自己地盤的蒙山軍諸將,簡直無法想象離開大本營的情景。

兵員、糧草、薪餉、武器、駐地……以及家眷,在山東一切都不成問題。主力南下,還會不會返回山東?不準回來怎麼辦?當時他們尚不知道朝廷的真正決定是用他們平定叛亂後永鎮天南。

周毅、封國柱、馮侖、宋晉國主張武力抗拒。他們認爲,朝廷未必敢用武力逼迫蒙山軍南下。對此,封國柱做了分析。他認爲朝廷若是動武,可以動用的就是北洋四鎮了。如果魯山在關外做必要的配合,北洋四鎮不能全軍而來,必須防範魯山部破關而入,就算他們來三個鎮臺,不過是四萬來人,而山東方面第五鎮加上巡防營。總兵力超過的三萬,如果動員復員回鄉及分配至華源、中興的老兵,人數還可以增加五千人。裝備訓練更不成問題,又是內線作戰。完全可能一戰而平北洋——既然朝廷對我們動手了,那就正面對抗好了。

方聲遠、王明遠、江雲、葉延冰不同意武力決勝負,希望採取另一種辦法迫使朝廷收回成命。比如,製造一場兵變以要挾朝廷。實際情況是,第五鎮官兵幾乎全是山東籍,遠離故土南下湘贛困難重重,官兵們的鄉土觀念極重,一旦挑動,真的可能出現兵變。

王明遠等人的意見受到了周毅等人的反對,兩派於是爭吵成一團。周毅在參加彰德秋操後更是有了發言權,認爲北洋軍並不可畏,完全可以在軍事上擊垮他們。

陳超注意到寧時俊和司徒均都神色凝重不發一言,於是輕咳一聲,揚手製止了衆人的爭論,“時俊有什麼看法?不妨直言。”

陳超雖不管軍隊事務,但他是龍謙正式任命的高級參議,而且他的身份特殊,會場立即安靜下來。

“我很矛盾。大家的憤怒我理解,我也想就此一決勝負。但是,我軍未必能一戰徹底打敗北洋。此其一。其二,還有考慮戰後的問題,自古征戰天下,講究的是師出有名,彎子轉的太快,別說國內其他勢力不支持我軍,就是蒙山軍內部,也不能說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吧?何況,未慮勝,先慮敗。萬一我們與北洋打成膠着,以山東一省而抗全國,備左則右寡,備前則後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只要有一支敵軍深入山東腹地,軍心就會出大問題。茲事體大,還需三思!”

“參謀長所言甚是!我完全贊同。”司徒均一直稱呼寧時俊爲參謀長不改。“但從軍事上講,魯山所部遠在吉林,遠水難濟近渴。而且,魯山所部成分複雜,內部的問題比咱們還大。在這種關鍵的時候,不能依靠關外部隊。而且。北洋動用的兵力不止三個鎮,第一鎮在這種情況下是會發揮作用的,何況,七湊八湊,北洋至少可以動用五萬以上的正規軍,而南洋第九鎮至少可以沿大運河北上攻擊魯南,做戰略上的策應。魯南是我軍工業重地。不容有失。所以,全面開戰風險極大。此外,還需考慮列強的態度。此戰一開,對於朝廷就是滅國危機,他們佔據的外交資源比我們多的多,甚至出現派兵干涉的情況都不意外,比如德軍沿膠濟鐵路攻擊濟南,我軍四面受敵。情況堪憂。再看後勤,雖然我軍已經具備了自己相對完善的後勤供給體系,但彈藥的儲備不足以應對一場全面的戰爭,庫存彈藥用不了十天就耗光了,北洋可以從國外源源不斷地獲得支持,我們不行。最後就是民心,我不認爲山東軍民已經徹底站在了蒙山軍一邊。所以。還是要等待時機,以策萬全。”

“你沒有講透,萬全?怎麼個萬全法?”王明遠問道。

“司令不去,派人代理司令指揮第五鎮主力南下。只要司令留在山東。一切都會過去的。”司徒均說完坐下了。

這正是陳超昨晚的意見,並未與司徒均做任何的溝通,倆人想到一起了。

“好主意。我願帶第九協南下。不就是幾個叛軍嗎?小毛賊,不足爲慮。”王明遠輕鬆下來。

“陳先生,我同意司徒的主意,司令不能離開。”封國柱大聲道,“他留在山東,朝廷就不會派兵進入。”

內宅。

“爲什麼你必須走呢?派王明遠或周毅不行嗎?這次周毅不是連北洋軍都打敗了嗎?有什麼不放心的?”陳淑很是不解。

“換做你是慈禧,會讓我留在山東嗎?”

“我不懂。慈禧老太婆又沒抓到你的把柄。”

“不需要把柄。實力就是把柄。”

“是不是延冰他們在河南打勝仗反而壞了事?”

“那不是主要因素。而且,對部隊的士氣損害極大。山東搞的越好,朝廷越是不放心。其實,我在山東已經太久了……專制朝廷就是這樣,經濟搞的好不好不關事,兵練得好不好也不重要,百姓的日子好不好更是無所謂,但絕不能讓臣子坐大。”

“這樣的朝廷真是混蛋。”

“現在才發現嗎?虧你這些年讀了那麼多的書。”龍謙望着妻子輕笑起來。

會議室。

“諸位以爲朝廷會留司令在山東嗎?這是他們的一石三鳥之計!既平定了叛亂,又將一頭老虎調出了山,最後,還迫使司令與反清勢力翻臉。”說話的是方聲遠,“現在的問題不僅是司令走不走,而且還有一個怎麼打。如果蒙山軍出面血洗湘贛,與同盟會等反清組織就徹底翻臉了。”

“翻臉就翻臉。”馮侖大聲道,“也沒指望幾個書生會成事。推翻滿清,還得靠咱蒙山軍的槍桿子!”

“不是那麼簡單,”司徒均皺眉道,“孫文一黨前赴後繼反清十餘年,已經聚集了很大的人脈。現在人心厭清,司令出面鎮壓反清武裝,對司令的名聲會有很大的損害。”

“就是這個話。所以才說這招棋毒辣,難以化解。”方聲遠對司徒均點點頭,心想這位拒絕加入青軍聯的參謀長還是看的很遠的,而且,他似乎不反對龍謙奪取江山,“不管是司令親自出馬,抑或派遣大將南征,出兵之日,就與同盟會站在對立面了。”

“我倒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王明遠說道,“就算將來與滿清翻臉,咱們幹掉滿清,難道會讓孫文去組建什麼民國?扯淡。”

“明遠大哥說的是。”封國柱大聲道,“咱們辛苦這些年,爲了個啥?將來的天下,只能是姓龍。”

陳超心裡一震,話終於說開了,也是好事。

“我看這樣,”寧時俊站起身,“既然司令交代要我們這些人拿出一個章程。我覺得打或者不打,走或者不走,全憑司令發話便是。我們這些人自蒙山寨跟了司令,一步步走到現在,全是司令的籌謀。蒙山軍的歷史就是這樣一部歷史。”

“時俊說的是。”周毅也站起身,“陳先生,論對天下大勢的把握,我們這些玩槍桿子的加在一起也趕不上司令。您跟司令說,一切憑他做主,我們遵命便是。”

“二位請坐。對於軍事政治,陳某一竅不通。退思要我召集大家計議,實在是勉爲其難。退思的做派你們都是清楚的,他歷來講究集思廣益。如何應付眼下的局勢,一定要拿一個章程出來纔好。”陳超微笑着說。

“還是請司徒參謀長說吧。”王明遠目視司徒均。

“那我說幾條。第一,立即請示司令下令集結部隊,包括巡防軍,不管是打還是走,要將部隊集中起來。第二,後勤處立即做好一切準備,命令華源及中興相關工廠,開足馬力不分晝夜地生產軍火及相關軍用物資。第三,情報處及軍法處全力運作起來,保證部隊的穩定及社會的安定,特別是兵工廠的安全,以防別有用心的勢力藉機生亂。第四,參謀處着手製定相關預案,供司令決策參考。第五,情報處用最快速度通知關外,讓他們有所準備。”司徒均一口氣說了這麼多,“當然,這些決定需要司令認可。”

其實,參謀處在他的主持下已經不分晝夜地工作兩日了,分別制定主力南征及對北洋開戰的方案。

“我看這樣很好,就這樣辦了。”大家認爲司徒均講的五條均好。

“那好。我便按照司徒總結的幾條報告退思。各位將軍注意保密,或許退思一兩日會做出最後的決定。”陳超宣佈散會。

第1章 蒙山賊第一節曹錕進剿第5節 洹上第35節 初會陳超三第6節 聖旨到山東四第32節 情報處二第2節 破莊二第13節 繳獲與獎賞第15節 大衛和江雲第30節 龍謙與秋瑾第16節 末日三第6節 沂州軍議第10節 危機與變局二第18節 再戰李純七第18節 初遇義和團一第5節 楊度第15節 末日二第18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一第3節 西沽之戰二第3節 無錫一第8節 兗州行二第8節 連樹鵬第3節 周毅一第3節 龍口第7節 慈禧在太原的日子第42節 轉機第13節 阻擊六第12節 楊士驤二第6節 戰火重燃第39節 大勢八第3章 唐紹儀第13節 平叛三第4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第23節 行刺第22節 擴軍第18節 王士珍二第3節 西沽之戰二第13節 北京三第10節 不可能的重逢二第37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第14節 王月蟬與鄭嬋第3節 走向戰爭第4節 各方第23節 德州之戰五第37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第8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二第11節 特種作戰第26節 招商會二第31節 名目繁多的條例二第26節 陳淑的心事第18節 山東提督王懷慶第11節 危機與變局三第18節 初遇義和團一第26節 風波一第14節 平叛四第15節 波士頓協定第6節 讓步第2章 小人物第一節鄭嬋第2章 立憲風雲第一節次子出生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7節 要價第33節 出征三第6節 諜戰第18節 東北局勢三第4節 普洛耶什蒂一第26節 俘虜們三第2節 葉五與吳狗子第25節 變化一第23節 整編前後十三第8節 千里進軍一第34節 新廠第25節 招商會一第25節 靈山之戰二第19節 視察第31節 展望第3節 周毅一第19節 楊士驤的困局第14節 根據地的變遷二第28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五第2章 第一節陳嫺第26節 陳淑的心事第6節 就職第15節 整編前後五第18節 東北局勢三第30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22節 義軍第15節 同盟會分裂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13節 重逢第12節 蔡元培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4節 鐵良發難第17節 東北局勢二第7節 政府第13節 橡膠危機第9節 千里進軍二第8節 這一仗二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4節 西沽之戰三第2節 美國特使第2節 軍銜
第1章 蒙山賊第一節曹錕進剿第5節 洹上第35節 初會陳超三第6節 聖旨到山東四第32節 情報處二第2節 破莊二第13節 繳獲與獎賞第15節 大衛和江雲第30節 龍謙與秋瑾第16節 末日三第6節 沂州軍議第10節 危機與變局二第18節 再戰李純七第18節 初遇義和團一第5節 楊度第15節 末日二第18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一第3節 西沽之戰二第3節 無錫一第8節 兗州行二第8節 連樹鵬第3節 周毅一第3節 龍口第7節 慈禧在太原的日子第42節 轉機第13節 阻擊六第12節 楊士驤二第6節 戰火重燃第39節 大勢八第3章 唐紹儀第13節 平叛三第4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第23節 行刺第22節 擴軍第18節 王士珍二第3節 西沽之戰二第13節 北京三第10節 不可能的重逢二第37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第14節 王月蟬與鄭嬋第3節 走向戰爭第4節 各方第23節 德州之戰五第37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第8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二第11節 特種作戰第26節 招商會二第31節 名目繁多的條例二第26節 陳淑的心事第18節 山東提督王懷慶第11節 危機與變局三第18節 初遇義和團一第26節 風波一第14節 平叛四第15節 波士頓協定第6節 讓步第2章 小人物第一節鄭嬋第2章 立憲風雲第一節次子出生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7節 要價第33節 出征三第6節 諜戰第18節 東北局勢三第4節 普洛耶什蒂一第26節 俘虜們三第2節 葉五與吳狗子第25節 變化一第23節 整編前後十三第8節 千里進軍一第34節 新廠第25節 招商會一第25節 靈山之戰二第19節 視察第31節 展望第3節 周毅一第19節 楊士驤的困局第14節 根據地的變遷二第28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五第2章 第一節陳嫺第26節 陳淑的心事第6節 就職第15節 整編前後五第18節 東北局勢三第30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22節 義軍第15節 同盟會分裂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13節 重逢第12節 蔡元培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4節 鐵良發難第17節 東北局勢二第7節 政府第13節 橡膠危機第9節 千里進軍二第8節 這一仗二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4節 西沽之戰三第2節 美國特使第2節 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