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權力中樞第一節國會一

宣傳局所擬召開首屆國會的方案數易其稿,終於在春節前報軍委會批准,隨即公示全國。方案中明確了各省議員的推舉方法,特別強調了各省所推舉的議員必須的政治條件。年後,各省推舉首屆國會議員及省級議會的組建工作便全面開展起來。

從1909年10月組建軍委會宣傳局至12月底整整三個月幹了這麼一件事情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實際上宣傳局做的工作遠不止於此,比如憲法起草,比如政體設計,都是分量非常重的工作,由於洪粵誠的班底得用的人太少,懂業務的如宋教仁楊度之流又常常自以爲是,根本不按洪粵誠交代的“套路”走。偏偏要交代的龍謙又“剛愎自用”,在諸多大政方針上已有定計,卻不去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體現他的意志,而是讓宣傳局內部用討論的方式統一到他設定的路子上來,所以搞得洪粵誠苦不堪言的同時,效率也極低。

好在政事並不耽擱,一些政府機構已經組建並開始運作,比如國家安全總局、兵工總署、教育部、國防部已經組建,主官已經就位,工業部的組建也即將完成了。一些法令以暫行辦法的形式頒佈下去了,下面已經動起來並且帶來了很大反響。反正在政府正式成立前是軍事管制的模式,管理各省各市各縣的是軍隊,軍委會的命令好使的很。這種局面促使宋教仁等準備用議會政治的方式體現自己治國理念的人很是焦急,他們甚至認爲這是龍謙玩弄的權術了,他就是故意打這個時間差了。等議會和政府正式組建,下面都亂成一鍋粥了。義務教育無所謂,那是善政,但土地革命可不是小事。雖然民黨一直高呼“平均地權”,可是民黨要員往往出自富家子弟,對於土地革命有着極爲複雜的心情,反倒是龍謙手下那些軍區司令們多是泥腿子出身。毫無顧忌。所以。軍委會的步驟越快,讓宣傳局掣肘洪粵誠的勢力越發着急。不得不讓步以便早已開國會“以定大計”了。

但龍謙又反對宣傳局搞出的國會組建辦法。他認爲首屆國會的使命要相對簡單爲好。不可能一步到位。比如要組建參議院和衆議院就沒有必要,不是兩院制沒有道理,而是不適應我們的現狀。首屆國會幹什麼?現將國家大政定下來!甚至連憲法都可以不定嘛。都說憲法重要,你們這麼倉促地搞。以後變不變?如果不停地修訂,嚴肅性何在?這又是一番道理。

按照龍謙的意見,首屆國會的使命有四,第一當然是確定政體、國名、首都等重大事項;其二是推舉國家元首並委託其組建中央政府;其三是建立和完善議會制度;其四是組織制定國家的首部憲法。

宋教仁承認龍謙的想法是正確的,而自己則有些迂腐了。

之所以要“建立和完善議會制度”,是因爲軍委會所批准的首屆國會的組成辦法存在重大缺陷。它的組成體現了事實上的掌權者——蒙山軍軍委會的意志,因爲各省國會議員的名額確定、推舉及批准都是由七大軍區所負責的。首屆國會更像是一個過渡機構而無法承擔共和體制下議會的作用。這有點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這個辦法符合當前的實際,儘管輿論有不同的聲音,但主流上還是肯定這一做法的。

這一方案,從根本上否定了黨派參選的懷疑。

方案確定後。宣傳局的工作終於上了快車道。第一就是確定首屆國會議員的名額分配。這又爭吵了七八天,別看宣傳局是一個臨時機構,但大家都曉得它就是國會的化身,而將來國會並非是聾子的耳朵,議員的多寡直接影響着地方的利益,不能一開始就落了下風。各省都在活動,希望多幾個名額。

軍委會批覆的國會組建方案的附件一就是各省議員的名額分配,具體如下:山東9人,廣東、吉林、廣西、奉天、直隸(含北京)7人,湖北、湖南、雲南、浙江、江蘇、黑龍江5人,其餘各省4人。總計130人。

山東作爲蒙山軍的大本營顯然受到了照顧,而廣東等四省是蒙山軍的二類根據地,北京爲預定首都,名流彙集之所,名額上也受到了優待。接下來的第三類省份是較早“歸順”蒙山軍的省份,也有所優待。

針對各地就名額分配的質疑——保皇黨及民黨的報紙立即指責蒙山軍獨裁。這是無法分辨的事實,因爲將首屆國會議員的決定權交給各大軍區,決定權無疑就在蒙山軍的最高統帥手中,這樣一來,首屆國會必然是蒙山軍一言堂。

爲此,軍委會宣傳局明發了一份文件,解釋了各省議員名額確定的原則——鑑於推翻滿清締造共和的過程中,蒙山軍爲主導的政治派別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對蒙山軍創建及壯大過程中付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的省份及地區應予格外重視。對於議員的最終確定交給軍隊,是因爲國內的現狀尚不具備普選的條件。軍委會承諾,在國會正式組建後,將本着各省一律平等、公民一律平等的原則重新確定國會的組成選舉辦法。

爲此,根據宣傳局的建議,龍謙在2月13日接受了《大公報》記者就召開首屆國會的專訪,通過媒體,再次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傳達了中國徹底破除封建殘餘,實施民主政治的堅定決心及步驟,以及實行現在辦法的必要性。

之所以選擇《大公報》,是因爲該報一直秉承公正的新聞立場。當然,公正是相對的,自蒙山軍起兵反清,《大公報》的所有關於內戰的報道在龍謙看來都是公正的,比如長沙大火,除了蒙山軍所控制的媒體外,幾乎都不辨是非地指責聲討南方軍焚燬名城的滔天罪行。唯有《大公報》認爲蒙山軍部隊救火救災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至於是誰放的火,抑或是炸彈所引或者百姓失火所致。應當詳細調查。該篇報道給龍謙留下了極好的印象,數次在宣傳局關於新聞管制的內部會議上表揚《大公報》並要求《山東新聞》等報紙學習《大公報》的新聞立場。不飾惡,不溢美,客觀公正地報道一切新聞。

《大公報》用兩版篇幅報道了對軍委會主席龍謙將軍的專訪並撰寫了評論。認爲國家事實上的最高權力機構對於實施民主政體是有誠意的。承認在數千年專制統治的基礎上實施民主政治的構建需要一個過程。評論說,前清政府預備立憲搞了若干年也沒有結果。蒙山軍取得政權後不足半年便籌備國會的召開以確定國體及政體是一個偉大的進步。

這篇文章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有力地促進了各省議會的組建及國會議員的推舉工作。幾經反覆最終回到國內暫居上海尚未赴京的梁啓超在《申報》上發表文章,對蒙山軍軍政府(這是梁氏對軍委會的稱呼)召開國會表示支持,但對國會的組建提出了批評。他在文章中又說。萬事開頭難固然不錯,但掛羊頭賣狗肉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蒙山軍軍政府究竟如何做,我們不妨聽其言,觀其行。

於是上海的記者蜂擁去採訪梁啓超,問及一個關鍵的問題,假如先生當選議員——姑且就在江蘇當選吧,會去北京參加國會嗎?梁氏肯定回答會去!但他表示自己當選的可能性爲零。因爲江蘇省作爲全國的政治軍事重鎮。中樞只給了區區5個名額。因?...

此,梁啓超痛批了軍政府國會名額的分配,譏笑龍謙心虛,既然示之以公。最公平的辦法是各省均等,而不是明顯照顧山東、廣東、吉林等蒙山軍“老巢”。

梁啓超沒有想到,他還真的當選了。不過不是在江蘇,而是在浙江!浙江民政長湯壽潛找上了他,希望他代表浙江參選,梁啓超自然樂意,於是佔了浙江一個“指標”,成爲了首屆國會議員。

2月下旬,各省議員的推舉工作正式展開。宣傳局以密電形式致電各大軍區,提出了各省應予保證的人選。這份絕密的名單是蒙山軍的反對者——滿清遺老、民黨、北洋耆宿、晚清立憲派以及保皇黨成員。以龍謙名義簽發的密電要求各大軍區政治部要切實保證名單中的人員當選並護送他們安全抵京。

這份名單中,民黨系黃興、宋教仁、章炳麟,保皇黨梁啓超,北洋系袁世凱、徐世昌,段祺瑞,立憲派張謇,滿清貴胄端方、良弼、善耆赫然在列。

經過一個半月的推舉和審覈,在3月底,各省議員名單陸續上報軍委會宣傳局,其中,兩個省份完全缺席,西藏交通斷絕,蒙山軍勢力尚未進入,外蒙處於戰事之中,上述兩省未能推舉議員出席首屆國會。其餘省份,在七大軍區(含首都衛戍區)政治部的有效努力下,均按照宣傳局給定的名額上報了名單。

軍委會研究批覆後,考慮了交通問題,確定首屆國會召開的時間爲4月16日。

軍委會秘書處隨即進入了緊張的會議籌備階段,除安全問題由北京警察廳及國安總局負責外,所有的交通、食宿、會場、文件等事項均壓在了秘書處頭上,將鄧清華及歐陽中忙得腳不沾地。

確定的共計124名國會議員中,以民族分,漢族佔了絕大多數,計有113名議員登記民族爲漢族,其餘11人中,蒙族3人,滿族3人,回族5人。

以身份分,軍人代表有39人,佔總代表數的31.4%,政界人士29人,佔23.3%,工商界21人,佔16.9%,社會名流佔18人,14.5%,其餘17人,佔13.4%。

這“其餘”17名代表產生於山東、廣東、青海、甘肅、內蒙。其中農民代表6人,工人代表5人,宗教人士6人。

以性別計,本屆議員中,只有三名女性代表。除秋瑾外,山東、廣東各產生了一名女性議員。

這是破天荒的大事,更是極好的新聞噱頭,立即被媒體抓住不放,“深挖”這三名女性議員的背景,秋瑾本是名人,媒體的焦點更多集中於另外兩名女議員,山東推舉的是一名師範大學女子學院的女教習,廣東則是一名叫符玉竹的女軍醫。符玉竹1908年底加入蒙山軍,此女出身中醫世家,酷愛醫學,但其父囿於傳統,既不願傳授家學,更不準其拋頭露面。無意間得知第五鎮有大批的女兵,特別是在其醫院系統中女兵尤多,十九歲的符玉竹便“私奔”了,事實證明此女的醫術極爲精湛,很快成爲了蒙山軍總醫院中醫方面屈指可數的名醫,年初秋瑾生病,符玉竹一副湯劑便使其痊癒了。以此成爲了秋瑾的朋友。受秋瑾女權主義的影響,符玉竹成爲了《國防報》(原第五鎮通訊)副刊(文藝版)的投稿人,1909年期間累計投稿40餘篇,詩歌小說評論各種體裁均有,即使是隨南方軍北伐期間也不斷稿。而且,她所創制的防暑解熱的“行軍散”成爲了南方軍部隊的必備良藥,爲此獲得一級優異服務勳章。此番推舉議員,出任南方軍司令官的胡宗玉在請示中樞後,推舉了符玉竹,使她一夜之間出了名,既是三名女性議員之一,而且是所有議員中最年輕的一個,只有21歲。

馬君武是廣西議員。他對女性當選國會議員給予極高的評價。馬君武本是女權主義的先鋒,早在1903年便在《新民叢刊》上發表系列文章,鼓吹女權解放,馬君武認爲女權應包括五方面的內容,教育權、婚姻權、經濟權、政治權及公民權。蒙山軍軍政府允許女性進入國會,是對女性政治權和公民權的肯定,有了這兩條,其餘三條也不在話下了。爲此,馬氏大唱了一氣對軍政府的讚歌。

如果給議員們劃線,蒙山軍系統的80人(含效忠蒙山軍的地方名士),原立憲派14人,其餘20餘人出自北洋、民黨及滿清中樞。值得一提的是原滿清陸軍部尚書端方、陸軍部侍郎良弼以及原伊犁將軍志銳均位列124名議員,也是記者們極爲感興趣的人物。因爲對比北洋的整體輸誠,返回北京的滿清貴族總體上拒絕與新朝合作(善耆就拒絕出任議員),更不接受記者的採訪。端方產生於江蘇,良弼產生於直隸,志銳則產生於新疆,成爲了絕大的新聞。正如取代《山東新聞》而成爲軍委會喉舌的《中華報》對於首屆國會系列評論中所說,“端方、良弼及志銳三先生出任國會議員,使得議員的代表性更趨全面,實現了龍謙主席一直所提倡的民族團結。”

而更多的媒體則認爲此三人出任議員標誌着滿清貴族集團的分裂,讓一直傳說中的宗社黨勢力大減。

因爲江蘇當選的黃興和在河南當選的袁世凱因病請假未至,實際參會的議員共122人。黃興和袁氏這兩個曾是敵對陣營的大人物似乎打定注意隱退了。袁世凱雖然其名列軍委會副主席,但自去年龍謙進京,袁氏別說來北京了,一次都沒有公開在報紙上發出過聲音。倒是其長子袁克定在河南當選了,能不能代表昔日的政治強人,媒體普遍不看好袁大公子。而其從不關心政治一副名士派頭的次子袁克文卻在去年定居北京,跟北京文化屆人士打的火熱,甚至還被龍謙邀請至西苑吃過飯。

四月上旬,各省議員陸續由部隊護送抵達北京。龍謙、方聲遠、洪粵誠等人分別探望各省的議員代表團,全國乃至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北京,關注着新中華首屆國會的召開。

第5節 楊度第20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二第8節 膠縣之敗第23節 春節前一第27節 德州的最後一戰第6節 許家第2章 一戰成名天下知第一節方向第36節 風起二第16節 北京六第11節 再會陳超一第23節 德州之戰五第15節 突圍二第4節 見面禮第5節 彼得堡一第4節 無錫二第2節 國會二第16節 北京六第5節 白瑞庭第17節 東北局勢二第10章 新時代第一節陳豪的報告第2節 國會二第6章 逐鹿中原第一節慈禧之死第29節 參謀第35節 社會調查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18節 末日五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9節 彰德秋操五第16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3節 無錫一第3節 重逢第21節 秋瑾二第9節 戰後二第22節 授勳第11節 進京一第1章 京師第一節趙舒翹第6章 出巡第一節濟南第42節 轉機第9節 實力對比第8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二第8節 初識方聲遠二第11節 繁雜的頭緒五第5節 周毅回來了第6節 羅馬尼亞攻略一第11節 這一仗五第3節 破莊三第7節 許思一第16節 整編前後六第11節 大衛,叛逃第18節 東北局勢三第11節 特種作戰第4節 各方第19節 整編前後九第4節 抗洪四第3節 要塞三第36節 風起二第22節 軍旗與軍歌第2章 立憲風雲第一節次子出生第35節 沂州三第40節 周馥二第9節 國慶日二第4節 軍方第26節 娜塔莉亞第2節 光緒與慈禧第27節 德州的最後一戰第23節 韶關會議第3節 生計與編隊第10節 北洋六鎮成立始末第19節 德州之戰一第36節 初會陳超四第3節 無錫一第34節 大勢三第2章 魯南新春第二節周氏父子第30節 文尼察之戰二第15節 大衛和江雲第9節 初識方聲遠三第7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一第17節 再戰李純六第34節 整編一第4節 藍辛,北京協定第18節 十月第20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三第3節 龍口第25節 靈山之戰二第6節 中國成了香餑餑第4節 歐洲滑向戰爭第20節 秋瑾一第22節 袁世凱的心事一第7節 兗州行一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22節 授勳第28節 戰長沙一第9節 整編第14節 楊士驤四第14節 北京四第14節 新局面二第2章 小人物第一節鄭嬋第5節 周毅回來了第5節 普洛耶什蒂二
第5節 楊度第20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二第8節 膠縣之敗第23節 春節前一第27節 德州的最後一戰第6節 許家第2章 一戰成名天下知第一節方向第36節 風起二第16節 北京六第11節 再會陳超一第23節 德州之戰五第15節 突圍二第4節 見面禮第5節 彼得堡一第4節 無錫二第2節 國會二第16節 北京六第5節 白瑞庭第17節 東北局勢二第10章 新時代第一節陳豪的報告第2節 國會二第6章 逐鹿中原第一節慈禧之死第29節 參謀第35節 社會調查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18節 末日五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9節 彰德秋操五第16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3節 無錫一第3節 重逢第21節 秋瑾二第9節 戰後二第22節 授勳第11節 進京一第1章 京師第一節趙舒翹第6章 出巡第一節濟南第42節 轉機第9節 實力對比第8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二第8節 初識方聲遠二第11節 繁雜的頭緒五第5節 周毅回來了第6節 羅馬尼亞攻略一第11節 這一仗五第3節 破莊三第7節 許思一第16節 整編前後六第11節 大衛,叛逃第18節 東北局勢三第11節 特種作戰第4節 各方第19節 整編前後九第4節 抗洪四第3節 要塞三第36節 風起二第22節 軍旗與軍歌第2章 立憲風雲第一節次子出生第35節 沂州三第40節 周馥二第9節 國慶日二第4節 軍方第26節 娜塔莉亞第2節 光緒與慈禧第27節 德州的最後一戰第23節 韶關會議第3節 生計與編隊第10節 北洋六鎮成立始末第19節 德州之戰一第36節 初會陳超四第3節 無錫一第34節 大勢三第2章 魯南新春第二節周氏父子第30節 文尼察之戰二第15節 大衛和江雲第9節 初識方聲遠三第7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一第17節 再戰李純六第34節 整編一第4節 藍辛,北京協定第18節 十月第20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三第3節 龍口第25節 靈山之戰二第6節 中國成了香餑餑第4節 歐洲滑向戰爭第20節 秋瑾一第22節 袁世凱的心事一第7節 兗州行一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22節 授勳第28節 戰長沙一第9節 整編第14節 楊士驤四第14節 北京四第14節 新局面二第2章 小人物第一節鄭嬋第5節 周毅回來了第5節 普洛耶什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