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兗州行一

一場大雨,將周馥去兗州視察藥廠的打算給澆滅了。龍謙指出的黃河危機讓周馥揪心起來,武定府一段河道年久失修,早已有報告到省裡,萬一今年再決口子,各方面都不好交代。所以周馥在第二日雨停後,立即帶着他的巡撫衛隊和車輛廠贈他的新式馬車折返濟南了。

走之前,他跟龍謙再次密商了沂州的人事安排,等吏部關於唐紹儀的行文一道,他便任命吳永爲沂州知府。因爲龍謙說了他將去兗州視察第二標組織的一次例行演習,可以先跟張蓮芬和吳永打個招呼。按照慣例,朝廷對於知府一級的官員調動時會與巡撫打招呼的,他估計這個安排不會有問題。

魯南的情況非常好,簡直就是政通人和了。如今,山東其餘州府非常羨慕魯南兩州的實業建設,就稅收而言,商稅可比農稅強了不止一點半點。不管任何朝代,任何一級政府,手裡的稅收多了,日子就好過多了。

周馥已經注意到了全省經濟的平衡問題了。由於魯南經濟的崛起,人口開始朝着魯南流動。連首府濟南都出現了這種情況,這是必須重視的。丁謂濟多次請求周馥干預下魯南的實業佈局,將一些廠子建到濟南來。周馥也認識到了其中的正確因素,畢竟魯南的交通問題阻礙了其經濟的輻射擴張,所以通過正式的渠道和私下場合都向魯南經濟的真正決策者龍謙打過招呼,龍謙很給周馥面子。已經將中興公司旗下的捲菸廠放在了濟南,這是兩利之事,但仍費力說服了兗州方面。菸草的利潤驚人,當地生產的菸絲質量比不得兩湖及雲貴,將來建一個技術先進的捲菸廠,如果從雲貴訂購菸絲,走海路到青島再轉陸路到濟南的成本不比從海路轉大運河到兗州高,而且也安全。這只是原料一方面的考慮,更深的考慮便是用經濟開道,將魯南的影響輻射至全省。爲蒙山軍接管全省做必須的鋪墊。如今。捲菸廠在引進德國設備與技術後已經基本建設完畢,秋季即可投產,所用的紙張由兗州造紙廠提供,但添加的香料等尚需購置德國。也因爲德國人在其間分了一杯羹。所以捲菸廠的建設和原料採購運輸很順利。這次周馥來魯南。又與華源公司商定了將籌建中的火柴廠設在濟南。具體的事項還要雙方進一步商談。所以周馥折返濟南時,周學熙作爲華源實業集團的總裁,也跟着其父一同去了濟南。

周馥極爲讚賞龍謙出動威勝軍右翼抗洪的建議。軍隊抗洪的力量當然強於民間了。而自袁世凱的武衛右軍主力北調京畿後。山東省的軍事力量最強的就是威勝軍右翼了。身爲山東提督的馮國璋手下只有區區三千常備軍,其核心是袁世凱留給他的曹錕部一個營,即原駐紮兗州的馬建勳部,依仗這個營,馮國璋大肆擴軍,如今算起來有四個營的編制,還有少量的炮兵、工兵等特殊兵種。由於軍費艱難,朝廷光是打理京畿駐軍還顧不過來,哪裡有銀子撥付山東?而山東省負擔其日常軍費依然費力,更沒有錢爲之購置武器。馮國璋爲此很是對袁世凱不滿——感到袁世凱似乎拋棄自己了。

馮國璋不過是區區一個提督——名義上的山東省軍區司令,沒有財權,自然不能和當初主政山東並且有朝廷奧援的袁世凱相提並論。周馥不可能不顧一切地扶持自己,袁世凱擴建濟南城留下的半拉子工程周馥總不能不管,而且周馥認爲袁世凱擴建省城的思路是正確的自然將財力都用於了經濟方面,顧不上投入軍備了。

周馥更爲關心實業之興建,而不是窮兵黷武。他跟着李鴻章辦洋務,算是認識到了實業的意義,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哪裡能建一支強兵呢?周馥將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實業興辦上,而辦實業又以魯南爲核心,自然忽略了軍隊的建設。周馥很少過問龍謙的部隊狀況,只是每年給五十萬銀子了事。這次視察,看到華源的情況,連五十萬的約定都想推翻了。那天在迎賓館與龍謙談及此事,龍謙說還是再支持一兩年吧。現在魯南將每一份錢都投入了實業建設,那些正在興建的企業都要大把的投入。建成的企業全面盈利還需時日。周馥答應再支持一年,從明年前,威勝軍右翼的軍費全部取自魯南兩州,省裡再不撥付一分銀子……

按下週馥父子回濟南。龍謙在送走周馥後,連家也沒回便帶人去了兗州。中興藥廠的新藥即將下線還不是龍謙最爲關心的,新藥的推廣還需要一個過程,百姓們對於西藥的認識還不那麼到位,藥廠報來的預定售價也偏高了,這種肯定會成爲千家萬戶必備藥的西藥片真正推廣開來還需要時日。

龍謙這次去兗州主要是鑑定一種武器。編在化工廠內的第一家純軍工廠生產的第一種產品——木柄手榴彈的樣品也問世了,這是他一直期待的單兵武器,據司徒均講,歐洲軍隊,至少德軍尚未裝備這種技術簡單,成本低廉的東西。蒙山軍誕生後的歷次戰鬥,都是靠步槍和刺刀完成的,火力配置嚴重缺項,現在機關槍和火炮倒是有了,但炮彈和子彈全部需要外購,手榴彈誕生,將成爲蒙山軍第一種威力大且完全可以自制的單兵武器,意義重大。

在研製手榴彈的過程中極大地暴露了工業基礎薄弱的問題。當初之所以將蒙山軍第一家兵工廠放在兗州,一是因爲火炸藥廠佈局在中興公司,二是因爲嶧縣有一家服務煤礦的小型機械加工廠。手榴彈的製造工藝並不複雜,主要就是彈體、炸藥、引信三大部件。採用鑄造的辦法造彈體早就完成了,但效果不好。主要是彈體破碎的程度不理想。現在的技術還實現不了預製破片的程度,但雷管的製造卻是在引入瑞士專利後才得以實現,許多的材料還需要外購甚至進口,是手榴彈製造中最費力的部分。不過現在總算一一克服了……帶來的問題是造價過高——一枚木柄手榴彈的成本高達2.3銀元,這個是龍謙無法接受的……這次去兗州,就是安排降低成本的事情,當然,隨着產量的增加,成本自然會降低。龍謙的目標是降至半塊銀元以下,這是最高的價格了。再高。蒙山軍就用不起了。

除此之外,龍謙還將觀摩兩個步兵標之間的營級實兵對抗演習。第一標有關人員,隨營軍校的教官們都會到場。演習預定於六月十二日舉行。

近一年來,部隊的實兵對抗演習大大加強了。幾乎每個月都有一次。規模從連級到營級不等。但團(標)級的對抗尚未舉行過。演習的科目也不盡相同。野戰行軍,築工,實彈射擊到攻防對抗。強度越來越大。參加演習的部隊有同一個標之內的,也有兩個標之間的,也有司令部直屬隊與兩個步兵標之間的。參演單位是參謀處採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定的,具有很大的隨機性。綜合統計,在連級對抗中,第一標獲勝六次,第二標四次,直屬警衛營兩次。營級對抗中,第一標獲勝兩次,第二標一次。直屬隊尚未參加營級對抗,他們更多的是配屬兩個步兵標進行的。

由於第一標的成績壓住了第二標,第二標在不服氣的同時感到了壓力。因爲演習的結果與軍官的升遷掛着鉤,而且每次獲勝單位都有獎勵,物質上的獎勵尚在其次,榮譽上的損失就厲害了。所以第二標憋着一口氣,對司令部批准的本次營級對抗非常在意。

龍謙已命寧時俊組織一次團級的對抗演習,題目是一個完整的步兵標進攻構築了完整陣地的由兩個營(配屬小型火炮)。時間初步確定在三季度,究竟是由第一標充當進攻部隊還是由第二標充當,龍謙還沒有最終確定。一年來的對抗演習表明,第一標在分隊進攻上更具優勢,但第二標的防禦能力要強於第一標。

演習的次數和烈度增加後,銀子花銷是直線上升了。蒙山軍接管兩州後的第二年,演習花費是第一年的二倍有餘。演習出現的傷亡也增加了,炮兵營在春季的演習中將三發炮彈拍入了魯山標一營的進攻散兵線中,造成了二死三傷。引發了步兵隊炮兵的憤怒。但覈查結果,炮兵的失誤還在於操作的熟練上。龍謙壓下了對炮兵的處分,這種代價是鍛造一支強軍所必須承受的,幾乎每支近代化軍隊都付出過類似的代價。

炮兵的加入,使得演習的激烈程度大爲加強了。每次實兵演習後都會由各標參謀科和參謀處組織講評,找出不足,由參演單位制訂改正措施。很繁瑣,也很累人。每次演習都搞得部隊筋疲力盡,說比打仗還累。

演習的方案一般是由上級機關制訂的,但最近兩次就沒有了方案,只有題目了。比如連隊進攻,只告知進攻的目標和完成的時間,不告知對方的防禦兵力,一切都需要自己偵察確定。

這次也是如此,第一標和第二標各抽了一個營,演習的科目是參謀處指定的,是一次遭遇戰。演習的區域已經確定了,就等龍謙到了就開始。

龍謙知道周毅憋了一口氣。連續敗給魯山讓他面上無光,準備在這次營級對抗中扳回一局。龍謙清楚,如果是防禦戰,周毅還算中規中矩,有韌性,懂得節省兵力,機動反擊。但是在沒有章法的遭遇戰中,魯山取勝的希望更大一些。魯山的指揮有靈氣,懂得隨機應變,進攻時善於尋找對手的弱點,尤其善於組織伏擊戰,對地形的利用比周毅強。

龍謙樂於看到部隊這種風格的形成。但又不願意形成單打一的結果。所以利用軍校學習重新分配的機會調整各級軍官,以圖全面。龍謙認爲近期爆發嚴重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極小。據官方的消息和情報處的情報,朝廷已經決定成立中央練兵處了,袁世凱推薦慶親王奕劻主持練兵處,慈禧已經準了。慈禧最信任的榮祿病的奄奄一息,有點才華的滿清權貴太過年輕,資歷和經驗都不足以擔當此重任,也只好用愚蠢貪婪的慶王了。但奕劻簡直掉進了錢眼裡,只要給錢,什麼事都會答應。只要有人給,不管是誰都收。這兩年奕劻從龍謙這裡拿了足足十萬兩了,還拿到了中興公司的乾股。所以,奕劻一隻腳踩在袁世凱船上,另一隻腳去踏上了魯南這艘船。有關朝廷的消息,很多是奕劻傳來的,包括中央練兵處成立後將要展開的整頓新軍的總體規劃。龍謙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是至少佔一個鎮的番號!

實力決定一切,龍謙並不擔心蒙山軍在滿清整軍新潮中的結局,他最爲操心的是東北,如果不乘着日俄狗咬狗的良機,將勢力延伸至東北,他會感到對不起自己的。

派誰去?怎麼去?如何在東北立足?這些問題如山地壓上來。

第8節 阻擊第6節 武昌第16節 提親第14節 突圍一第13節 楊士驤三第9節 兗州行三第3節 李純的進剿二第5節 抗洪五第12節 反擊計劃第8節 許思二第2節 破莊二第5節 失敗的偷襲三第8節 陳家崖第19節 楊士驤的困局第34節 新廠第11節 插曲和演變第3節 抗洪三第28節 神槍隊的成立第2節 齊河第8節 兗州行二第13節 德軍的計劃第4節 各方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22節 貪腐案一第4節 陳超第25節 德州之戰七第2節 要塞二第5節 狄文父子第3章 太原第一節救駕第3節 聖旨到山東一第3節 總統府第4節 聖旨到山東二第3節 抗洪三第6節 政黨之議第17節 平叛七第25節 紛亂的局勢二第7節 這一仗一第7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二第10節 兗州行四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7節 魯山的思考第9節 實力對比第20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三第15節 軍法裁判所第5節 李純的進剿四第36節 初會陳超四第39節 大勢八第24節 縱論二第15節 方時俊第5節 彼得堡一第11節 江雲的愛情三第4節 練兵之始第13節 軍法監督處第15節 根據地的變遷三第6節 諜戰第3節 重逢第16節 雜音第14節 于右任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32節 大勢一第16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4節 李純的進剿三第12節 預備役第4節 初見李鴻章第9章 俄國內戰第一節焦點第11節 故土第23節 行刺第6節 周學熙與宋晉國第10節 天津四第42節 轉機第1章 骰子已經轉起來第一節軍事代表團第3節 和平堡壘第20節 整編前後十第10節 兗州行四第24節 假戲真唱第6章 出巡第一節濟南第38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二第14節 根據地的變遷二第25節 變化一第8節 阻擊第7節 要價第25節 變化一第21節 曹錕的報告第7章 建國之前第三節汀泗二第5章 戰後第一節軍事觀察員的結論第33節 初會陳超一第12節 再戰李純一第5節 黑溝臺三第15節 軍法裁判所第7節 天津一第15節 張作相第15節 演習第14節 北京四第2章 精兵之路第一節誓言第3章 太原第一節救駕第3節 干涉第7節 天津一第23節 袁世凱的心事二第27節 清廷宣戰萬國第6節 最血腥的一夜
第8節 阻擊第6節 武昌第16節 提親第14節 突圍一第13節 楊士驤三第9節 兗州行三第3節 李純的進剿二第5節 抗洪五第12節 反擊計劃第8節 許思二第2節 破莊二第5節 失敗的偷襲三第8節 陳家崖第19節 楊士驤的困局第34節 新廠第11節 插曲和演變第3節 抗洪三第28節 神槍隊的成立第2節 齊河第8節 兗州行二第13節 德軍的計劃第4節 各方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22節 貪腐案一第4節 陳超第25節 德州之戰七第2節 要塞二第5節 狄文父子第3章 太原第一節救駕第3節 聖旨到山東一第3節 總統府第4節 聖旨到山東二第3節 抗洪三第6節 政黨之議第17節 平叛七第25節 紛亂的局勢二第7節 這一仗一第7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二第10節 兗州行四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7節 魯山的思考第9節 實力對比第20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三第15節 軍法裁判所第5節 李純的進剿四第36節 初會陳超四第39節 大勢八第24節 縱論二第15節 方時俊第5節 彼得堡一第11節 江雲的愛情三第4節 練兵之始第13節 軍法監督處第15節 根據地的變遷三第6節 諜戰第3節 重逢第16節 雜音第14節 于右任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32節 大勢一第16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4節 李純的進剿三第12節 預備役第4節 初見李鴻章第9章 俄國內戰第一節焦點第11節 故土第23節 行刺第6節 周學熙與宋晉國第10節 天津四第42節 轉機第1章 骰子已經轉起來第一節軍事代表團第3節 和平堡壘第20節 整編前後十第10節 兗州行四第24節 假戲真唱第6章 出巡第一節濟南第38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二第14節 根據地的變遷二第25節 變化一第8節 阻擊第7節 要價第25節 變化一第21節 曹錕的報告第7章 建國之前第三節汀泗二第5章 戰後第一節軍事觀察員的結論第33節 初會陳超一第12節 再戰李純一第5節 黑溝臺三第15節 軍法裁判所第7節 天津一第15節 張作相第15節 演習第14節 北京四第2章 精兵之路第一節誓言第3章 太原第一節救駕第3節 干涉第7節 天津一第23節 袁世凱的心事二第27節 清廷宣戰萬國第6節 最血腥的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