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軍方

10月30日,朱爾典聯合了法俄兩國,一同向中國提出了調停山東戰事的要求。

中國外交部自然一片歡騰。日本被打的主動求和甚至讓受過屈辱的唐外長潸然淚下。只有經歷過屈辱的人才懂得其中的滋味。

外交部以最快的速度上報總理及總統,請求決斷。因戰費問題焦頭爛額的方聲遠自然喜出望外,親自跑到海晏堂面見龍謙,直言用和談結束戰爭是上策。

日本求和是龍謙預料中的事,因此並未展現方聲遠預料的喜悅神態。龍謙的淡然令方聲遠自愧不如,自覺就養氣工夫比這位武夫出身的總統差了很遠。但他不知道,龍謙對日本的瞭解比他這個曾在日本生活過的要深得多。此時的日本尚未形成軍部一家獨大的局面,掣肘軍方的政黨勢力還很強,關鍵是日本已經因財政問題無力打下去了。

“和談是可以的。西園寺上臺,總要給他個面子。如何談,我想更多的要聽一聽軍方的意見,召幾位大區司令來京吧,海軍和航空兵這次都發揮了重大作用,一併參加。”

方聲遠是反對軍人干政的。在他看來,軍人的使命就是打仗,仗打完了,也就輪不到他們說話了,“總統,軍方肯定不願意和談。特別是中央軍區。請他們來合適嗎?”

龍謙明白方聲遠與軍方有些不睦,“沒有關係。決策權不在國防部,更不在總參。沒什麼可擔心的。自古能戰方能言和。今天的局面是成千上萬烈士的生命換來的,當然要聽一聽軍方的意見。更要看看日本人的態度。嘿嘿,打不贏就想和?”

日本人的態度確實轉變了。中央軍區向總參報告,已經登陸的第11師團並未發起進攻,他們接替了第9師團的防禦,態勢完全是防禦性的。而南北兩個包圍圈的日軍除了零星交火外沒有大的動作。總參根據龍謙的指示對中央軍區下發了最新指示,嚴密監視日軍,如日軍不動,我軍亦不動。

跟日本完全不同的是,時間在中國一方。

11月2日。在陰雨霏霏中。龍謙在西苑勤政殿主持了專題會議,研究山東戰役的善後問題。

參加會議的有政府系統在京各部部長以上官員,隸屬總統的強力部門首腦,國會參衆兩院議長副議長及軍方主要將領。

軍方系統除了國防部、總參、聯勤總部等駐京大單位首腦外。各大軍區(含衛戍區)的司令官都參加了。其中主持戰事的封國柱上將未能到會。只派了副參謀長來京。東南軍區葉延冰上將。北方軍區石大壽上將,南方軍區胡宗玉中將,西南軍區藍心治中將。西北軍區吳念中將在接到國防部電令後先後抵京。其中胡宗玉、藍心治及吳念都是乘坐飛機來京的。航空兵有一款雙座戰鬥機,被司令官們當做了他們的專機。因此受到了國防部長王明遠的嚴厲批評。因爲王明遠認爲飛機存在很大的不安全性。

龍謙爲會議定了調子,“我們不是好戰分子,願意用和談的方式結束戰爭,但不是無條件。我知道軍隊系統的同志們是準備打下去的,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必須服從政治的需要。而政治並無神秘,一切以國家利益爲準。和談符合國家利益,那就談吧。”

之前,封國柱與龍謙就戰爭的結果在加密電報裡做了充分的溝通,身處前線的封國柱對戰局走向是最爲了解的,根據他的作戰部估算,徹底殲滅昌邑、高密兩個包圍圈的日軍需要準備付出1.5萬人的傷亡並需準備各型炮彈3~4萬發。這是最保守的估計了。封國柱對於彈藥供給並不是一無所知,濟南庫存的彈藥已全部吃光,現在的情況是濟南軍工廠已經全力生產了,炮彈一下生產線便直接運前線。

另一策就是長困久圍,將日軍被圍的兩個師團徹底困死、餓死。國防軍有完全把握杜絕日軍的突圍,那樣傷亡及彈藥消耗均小於進攻解決方式。但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其他物資的巨大消耗,光是組織起來的支前隊就高達40萬人,人吃馬嚼,對後勤壓力極大。

所以,封國柱代表中央軍區同意用和談解決,但封國柱提出一個要求就是被圍日軍必須無條件投降並保證所部武器的完好,否則仗就白打了。

龍謙做了開場白之後會場靜默,龍謙轉臉去看方聲遠,“方總理,政府系統是什麼章程?”

“這個,當然要提條件。感謝國防軍打出了令人揚眉吐氣的戰果,財政部估算了迄今的戰費,林林總總加起來高達近億華元。這筆錢,當然要努力向日本要回來。”

龍謙有些不高興,“就這些?日本的外匯儲備是多少?他們無力支付怎麼辦?”

“賠款可以從我們向日本的賠款中扣抵。”方聲遠小聲道。他確實失職了,光是陷入巨大的興奮中,竟然沒有組織研究拿出一個代表政府的一攬子意見來。

“各位部長先生們,對總理的意見怎麼看?”龍謙問坐在會議室左側的文官們。

文官們的發言沒有一個令龍謙滿意的,除了于右任的發言涉及到日本在華權益的收回外,其餘大多圍繞着賠款來考慮問題。

龍謙不高興了,“先生們,你們的發言令我很失望。國防軍付出重大犧牲打贏了這場關鍵的戰役,但政府卻沒有做好將勝利轉化爲現實成果的準備!這成何體統?!難不成將士們在前方拼命,政府只是觀戰?而且,考慮問題既要立足現實,又要展望長遠。現實是什麼?歐戰正在激烈進行,除美國和意大利外。世界上所有的強國都捲入這場大戰了!爲什麼英國人如此熱心?一再催促外交部表態?我們清算日本,必須顧及世界局勢。此其一。其二,日本的現今是什麼情況?他的談判底線是什麼?他們能捨棄什麼不能捨棄什麼,都要認真考慮。其三,除了戰爭賠款,我們有沒有別的路可走?南滿鐵路被日本人所控制,旅順大連被日本佔着,臺灣澎湖就更別說了,關內也有日本駐軍,天津、漢口、廣州、杭州、沙市、廈門都有日本的租界。收回這些租界是不是更好?這些因素我們要通盤考慮。還要將列強的態度考慮進去!剛纔我說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我們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吧?要知道戰爭並未結束,幾十萬將士仍在前線浴血奮戰。我們要對得起他們的犧牲!我建議休會吧。由方總理牽頭。外交部爲主研究一個章程出來再討論吧。”

龍謙將軍方將帥及強力部隊首腦留下,揮退了政府系統的官員。但他最後留下了直隸省長兼北京市長鄧清華。

“我就說他不行嘛。”石大壽目視着方聲遠的背影大聲說。自從國慶日方聲遠在魯山問題上失言,一部分將帥就對方聲遠有了意見。

“閉嘴!總理是你可以評價的?”龍謙狠狠瞪了石大壽一眼。“現在我聽你們各軍區的備戰情況!和談是政府的事,打仗是你們的事。從北方軍區開始,按照衛戍區、東南、南方、西南、西北軍區的順序,一個個來!”

捱了訓的石大壽清理了下思路,從遼寧局勢開始彙報北方軍區的備戰情況。

軍區司令官們的彙報基本令龍謙滿意,特別是有可能發生對日戰爭的幾個軍區,都做好了充分的戰爭準備,部隊枕戈待旦,隨時可以開動。

然後是總參做了總體分析,司徒均贊同轉入和談,但要充分保證國家的權益。司徒均建議就此驅逐日本駐直隸境內的所謂駐屯軍,先解決此肘腋之患。根據庚子條約,當年參加對清戰爭的列強在北京、天津至山海關一線都有不同數量的駐軍,新中華成立後,德、奧、英、法、俄的駐軍逐漸撤退,留下的只是象徵性的部隊了,但日本和美國還駐紮了成建制的軍隊,其中美軍有一個加強的海軍陸戰營,駐天津,日本則設立了中國駐屯軍,總兵力約七千人,分佈在自天津至山海關的鐵路沿線。在山東戰役進行期間,這部分日軍受到國防軍第4師、第10師的嚴密監視,沒有蠢動。雙方並未發生實際的衝突。

“我同意司徒的意見。”王明遠發言道,“要讓日本人吐出遼寧是不太可能的,那樣他們日俄戰爭的成果就全吐出來了。但可能收回天津。收回天津比起多要些錢要有利的多。驅逐日本駐屯軍對於改善京畿防務有着重要的意義。而且,這麼一支部隊駐紮在首都跟前,拋開國防安全,面子也丟不起。”

“是的,明遠部長說的是。”警政部長陳超補充道,“自清室遷至承德,越來越多的皇室及前朝貴胄跑到了天津。比如肅親王善耆,就住在天津日租界,跟日本人走動很密切。徹底收回天津是很好的建議。”

“其他租界也應藉此收回。”胡宗玉中將接話,“漢口發生了針對日本僑民的暴力事件,是民衆怨氣的一次爆發。如果不是國柱老哥在山東打的漂亮,日本人早就抓住此事不放了。我建議除了收回天津,將漢口、杭州等日租界全部收回來。”

西南軍區司令官藍心治發言道,“山東大捷的消息令西南諸省民衆極爲振奮,要求參軍的人數比往年多了數倍!同時引發了對其他國家,特別是法國的仇視。張瀾等社會名流託我向司令建言,應徹底收回我國失去的權益。但我考慮,列強多年來的對華政策都是聯動的,我們對日本的動作大了,會引起英法等國的不安。司令剛纔已經談到了底線問題,我們對此應有最壞的估計。”

“藍司令說的很是。”司徒均肯定道。

龍謙微笑着對藍心治說,“心治長進不少啊。能看到這個問題很不錯。關鍵是軍隊,如果我們還能打出幾個山東大捷,我就沒這麼多的顧慮了。可是不行啊,山東一戰,把我們的家底打光了!老宋(宋晉國)給我的報告我壓下了,沒有批轉各位。說實話,這個仗,我們也打不起了。”他轉向了海軍總司令方時俊,“時俊,你的潛艇還剩多少?”

方時俊搖搖頭,沒有說話。戰前成軍的潛艇部隊在收穫了令世界矚目的戰果的同時,也付出了慘重的傷亡,已經戰沉7艘,因故障沉默2艘,因基地被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封鎖,得不到維修補充的潛艇部隊實際上已經失去戰鬥力了。

“海軍打的好!時俊指揮的也好!另外就是航空兵,山東戰役展示了飛機的巨大威力,應該不會再有人反對發展航空了。但空軍也精疲力竭了,情況我基本清楚,航空兵主力調出戰場休整是正確的。”龍謙將目光轉向商鳳春中將,“戰後,我們要大力發展空軍,這是第一位的,陸軍要讓一讓了。”他停了片刻,“這次召你們來,除了討論戰爭的收尾問題,還想就國防戰略進行一次研討。總的想法是抓住歐戰的機會,在發展經濟,增強國家總體實力的大前提下加速發展我們的軍備。我們究竟需要多少個師?如果我們加入歐戰該如何辦?部隊現有的編組方式是否適應現代戰爭?各兵種的比例是否恰當?都要討論。在此之前,我還想讓你們幾位司令官去趟山東,實地考察一下戰場,對你們管軍治軍是有好處的。哦,對了,這次從西南調的第2師,從東南調的18師,從衛戍區調的第1師,都打的不錯。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反映出我們在訓練及裝備使用上的不足。你們去山東後要注意多收集失敗的戰例,大部分時候,失敗纔是真正的財富。提醒你們吧,就火力的密度而言,山東戰役是國防軍成軍以來最強的,但比起歐戰戰場就小巫見大巫了。不要沾沾自喜!好了,剛纔大家提了好些好的建議,我很滿意。蒙山軍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國家最值得信賴的終極力量。難得我們這些老戰友聚在一起,我已經安排歐陽準備晚宴,我們這些老兄弟好好喝一杯,不醉不歸!”

很少與老上司聚會的司令官們興奮起來。

第6節 等待第2節 陛辭第4節 唐努烏梁海四第17節 逆襲二第12節 布爾什維克第6節 嶧縣第17節 平叛七第10節 升允第14節 文尼察第3節 潘亮第1章 京師第一節趙舒翹第21節 曹錕的報告第2節 坦克第5節 抗洪五第2節 國會二第23節 伙食問題第十七 北京七第4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第2節 召見第12節 回國三第13節 機場宣言第3節 立憲之爭第17節 刺殺第43節 莫理循的報告第3節 破莊三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40節 考察第4節 西沽之戰三第4章 關東風雲第一節伏擊第10節 戰後總結二第4節 萊州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10節 戰後總結二第17節 末日四第7節 這一仗一第4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第20節 北京十第3節 端方第8節 終戰協定第26節 陳淑的心事第30節 戰長沙三第3節 抗洪三第6節 讓步第6節 許家第2節 司徒均第8節 膠縣之敗第3節 初戰二第8節 兗州行二第3節 和平堡壘第11節 伍廷芳第7節 武昌二第12節 危機與變局四第7節 意外第5章 和談前後第一節李鴻章出馬第12節 再會陳超二第12節 進京二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19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一第7章 遠征軍第一節局勢第25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二第4節 各方第38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二第6節 李純的進剿五第11節 再會陳超一第26節 招商會二第14節 陳豪第26節 紛亂的局勢三第40節 周馥二第3節 聖旨到山東一第9節 彼得堡五第21節 整編前後十一第3節 黑溝臺一第13節 橡膠危機第24節 春節前二第9節 晉銜與調職第10節 不可能的重逢二第9節 整編第3節 大隈內閣垮臺第5節 黑溝臺三第9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一第23節 北京十三第18節 新華源第16節 平叛六第15節 新局面三第12節 中樞第11節 北京一第11節 大衛,叛逃第30節 戰長沙三第5節 北滿十八鎮第3節 端方第9節 繁雜的頭緒三第2節 小洛克菲勒第9節 英國特使第38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二第22節 王明遠的疑惑第33節 出征三第26節 風波一第5節 海空軍第5節 德國的條件第14節 于右任
第6節 等待第2節 陛辭第4節 唐努烏梁海四第17節 逆襲二第12節 布爾什維克第6節 嶧縣第17節 平叛七第10節 升允第14節 文尼察第3節 潘亮第1章 京師第一節趙舒翹第21節 曹錕的報告第2節 坦克第5節 抗洪五第2節 國會二第23節 伙食問題第十七 北京七第4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第2節 召見第12節 回國三第13節 機場宣言第3節 立憲之爭第17節 刺殺第43節 莫理循的報告第3節 破莊三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40節 考察第4節 西沽之戰三第4章 關東風雲第一節伏擊第10節 戰後總結二第4節 萊州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10節 戰後總結二第17節 末日四第7節 這一仗一第4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第20節 北京十第3節 端方第8節 終戰協定第26節 陳淑的心事第30節 戰長沙三第3節 抗洪三第6節 讓步第6節 許家第2節 司徒均第8節 膠縣之敗第3節 初戰二第8節 兗州行二第3節 和平堡壘第11節 伍廷芳第7節 武昌二第12節 危機與變局四第7節 意外第5章 和談前後第一節李鴻章出馬第12節 再會陳超二第12節 進京二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19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一第7章 遠征軍第一節局勢第25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二第4節 各方第38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二第6節 李純的進剿五第11節 再會陳超一第26節 招商會二第14節 陳豪第26節 紛亂的局勢三第40節 周馥二第3節 聖旨到山東一第9節 彼得堡五第21節 整編前後十一第3節 黑溝臺一第13節 橡膠危機第24節 春節前二第9節 晉銜與調職第10節 不可能的重逢二第9節 整編第3節 大隈內閣垮臺第5節 黑溝臺三第9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一第23節 北京十三第18節 新華源第16節 平叛六第15節 新局面三第12節 中樞第11節 北京一第11節 大衛,叛逃第30節 戰長沙三第5節 北滿十八鎮第3節 端方第9節 繁雜的頭緒三第2節 小洛克菲勒第9節 英國特使第38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二第22節 王明遠的疑惑第33節 出征三第26節 風波一第5節 海空軍第5節 德國的條件第14節 于右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