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光緒與慈禧

皇帝是帝國理論上的主宰,是帝國最高的統治者。但在當下,皇帝形同囚徒,執掌帝國權柄的是太后葉赫那拉氏。

葉赫那拉是咸豐帝的貴妃,生育了咸豐唯一的成人兒子,即同治皇帝。可能慈禧過於強勢,導致同治與生母的關係一直不好,關係甚至不如嫡母慈安。同治是個短命的皇帝,十九歲就死了,無後。無奈只能選了近支皇親,咸豐的七弟醇親王的兒子爲帝,即現在的光緒帝。四歲即被抱養宮中,算是承繼了咸豐的香火。

光緒之於慈禧,算是血緣很近的晚輩,他是慈禧丈夫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嫡親外甥。光緒的生母,就是慈禧的胞妹。

關於光緒與慈禧的傳說很多,主流傳說就是光緒極爲懼怕慈禧,這個名義上極爲尊貴的孩子童年和少年時期過得很慘,嚴重缺少關愛。甚至將他的師傅翁同和視爲親人,只有被翁同和抱在懷裡,小皇帝才能安然入眠。從同治皇帝到光緒皇帝,可以折射出慈禧的性格,那是個嚴重缺少母性親情的女人。

終於熬到了親政的年齡,在中外輿論的壓力下,慈禧不得不歸政光緒,但最高人事權一直握在手裡——三品以上大員的任免必須慈禧點頭。通過這個,慈禧仍然掌控着朝局。

戊戌變法是光緒與慈禧真實關係的一次大暴露,光緒的確希望通過一次較爲徹底的頂層改革,真正擺脫慈禧的羈絆。所以,康有爲官制改革的方案對他一談,立即打動了他。光緒實在是對慈禧的那些親信煩透了,他急切地想建立自己的班底。但權力的秘訣就在於人,長期的閒置,使得光緒幾乎沒有可用之人,當慈禧在百日維新前免掉了翁同和的職務,光緒更成爲了光桿司令。實際上,所謂的帝黨,根本就是虛構的政治集團,以帝黨首領翁同和爲例,這位老官僚根子上就是一書生,在中樞多年,沒有形成有實力的政治班底,自然不能給他的學生以實際上的支持。所以,光緒纔不得不借重公車上書形成的輿論氛圍,依靠康粱幾個狂生去推動帝國的政治改革﹍﹍

光緒失敗的真正原因在於沒有取得慈禧的支持。他內心太痛恨慈禧了,根本沒有認清形勢。骨子裡將慈禧當作了改革的絆腳石。發動政治改革的理由很冠冕堂皇,就是富國強兵!這一點,其實慈禧是贊同的。甲午之敗,鉅額戰敗賠款和國土的淪喪,已經危及了大清的統治。已經掌握了國家最高權柄的慈禧一樣希望國家強盛,一樣希望延續大清的統治直到永遠。光緒正確的作法是想辦法取得慈禧的支持,但他做不到這點,因爲他在公開的理由下,真實的目的是爲了奪回被太后霸佔的權力,所以才演變成大家看到的結局。維新失敗了,六顆人頭在京城西南的菜市場當衆被砍了下來,而他們的首領康有爲和梁啓超在外國人的全力幫助下逃到了日本,成爲繼孫文之外的另一股反朝廷勢力的源頭。而事件的主人公光緒皇帝,則被慈禧關進了瀛臺,一個天然的監獄之中。

無數披上了華麗外衣的變革其實是權力的角逐。

戊戌事變的真相仍有無數的謎團未解。但事件對於慈禧的刺激是嚴重的。所以,慈禧從“交權”後一直閒居的頤和園突然返回皇宮,斥責光緒忘恩負義——竟然準備策反軍隊危害於我!所以,慈禧罵光緒道:癡兒!沒有我,焉有爾!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光緒是她選定並扶持上位的皇帝,而是說,如果殺了我,你能控制住局面?一樣得完蛋!

慈禧深爲痛心,決定換皇帝了。

戊戌政變後,光緒皇帝被關在形同監獄的瀛臺——西苑三海中南海中的一個孤島,有一座吊橋與岸相連,吊橋拽起,就成爲真正的孤島,別說有人看着,即使沒人管,就光緒帝的那弱不禁風的體格,想游上岸的可能性幾乎爲零。

沒有發現皇帝會水的記錄。

孤寂的歲月裡,光緒學會了修西洋鐘錶,這些鐘錶是西洋人送給皇帝的禮物,琢磨的久了,皇帝竟然掌握了原理,一些鐘錶停了,皇帝竟然能將它修復的走動起來。光緒迷戀上了鐘錶,其中或許有更深的含義,那就是他迷戀上了時間。慈禧是他名義上的母親,也是他嫡親的姨母,年紀比他大的多,他不信自己熬不過那個女人。

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光緒改革的目的是富強國家,理論上自然與勢力深入中國的列強會發生衝突。但實際上,列強卻在支持光緒。就像支持主張革新以富國強兵的康有爲一樣。而站在了革新對立面的慈禧,卻成爲了列強反對的目標。

東城的賢良寺不是一座傳統意義上的寺廟,雖然它的外觀看起來與遍佈全國的佛寺沒什麼不同。但在眼下,這座寺廟卻是大清帝國的一處極爲敏感的所在,它是供外省封疆大吏進京時暫住的旅館,也是家眷在外地但本人在京的大官們長期當作官邸的地方。

賢良寺裡,住着大清重臣李鴻章。

就算是民智未開的滿清,李鴻章的大名在帝國怕是無人不曉。

有關李鴻章的故事,足足可以寫一本大書。這位大清名臣一生的業績大致可以分爲三段,第一段是追隨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建立取代湘軍的淮勇,也就是同光年間大清朝的基本武力——淮軍。第二段是搞洋務,擔當了名副其實的洋務運動領袖,建立了北洋海陸軍和一批現代工業、交通、通訊基礎。這兩段算是李鴻章光彩照人的人生歷程,但如今,這位被罵做“李二先生是漢奸”(李鴻章行二)的重臣,切切實實地進入了舉步維艱的第三段人生。

甲午之戰和次年的馬關條約簽訂,標誌着滿清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爲平息物議,朝廷不得不將主持對日談判的李鴻章免職。但主持朝政的西太后心裡明鏡兒似的,李鴻章不過是代朝廷受過。所以,第二年,慈禧便命李鴻章爲全權大使,以慶賀沙皇登基爲由,出使歐洲諸國,一走就是半年多,在德國,他尤其受到了禮遇,鐵血宰相俾斯麥數度接見,與其合影留念,使得李鴻章成爲了晚清重臣中見識最廣的人。這不,消停了三四年,朝廷終於再次啓用這位功勳卓著的老臣爲兩廣總督。很快,李鴻章就要啓程南下了。兩廣總督雖是封疆大吏,但地位比不上疆臣之首的直隸總督和掌管東南財賦之源的兩江總督,尤其是對於位極人臣的李鴻章來說,這個職務連安慰都算不上。

唯一聊以自慰的是,氣候溫暖的廣州,對於一個年邁多病的老臣,或許是個不錯的所在。

李鴻章站在賢良寺門前,他在等候造訪的英國公使竇納樂。

竇納樂首先祝賀李鴻章被朝廷重新任用,並說自己是特意來爲他送行的。李鴻章對公使大人親自登門表示感謝,他是搞洋務的老手,而竇納樂也來華多年,彼此非常熟悉,寒暄幾句,李鴻章便邀公使大人入席了。

吃飯永遠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一切的事務都可以在酒席上解決。深諳洋人做派的李鴻章知道竇納樂不會僅僅是爲了送別自己,果然,英國公使提起了一件讓李鴻章無法正面回答的問題。

聽說貴國要廢黜光緒皇帝?

李鴻章無法回答。只能用標準的外交辭令回答,公使大人,我想,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事情吧?

竇納樂表明了態度,如果以後有外交上的交涉,關於中國的最高元首,除了光緒皇帝,大英帝國絕不承認其他的任何人。

對於英國公使的警告,深諳洋務的李鴻章面不改色。久歷政治風雨的李鴻章已經修煉成妖,任何消息傳來,他都可以做到不動如山。

但他清楚,在去年秋天通過又一場宮廷政變奪回大權的慈禧,確實在考慮廢除光緒另立新君。人選早已選好,是多羅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

第22節 沂州遇伏二第15節 平叛五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16節 逆襲一第31節 文尼察之戰三低二十九節廣州會議二第17節 犧牲一第11節 進京一第12節 彰德球操八第8節 人才第10節 繁雜的頭緒四第33節 大勢二第19節 袁世凱的盤算第3節 重逢第12節 進京二第20節 範德平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25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二第6節 就職第2節 國會二第2章 第一節陳嫺第3章 唐紹儀第5節 德國的條件第10節 兗州行四第7節 許思一第30節 戰長沙三第8節 初識方聲遠二第9節 戰後二第21節 敗露第16節 整編前後六第13節 軍法監督處第7節 繁雜的頭緒一第7節 太原第3節 國會三第30節 戰長沙三第8節 天津二第2節 初戰一第31節 蔣繼英與橡膠第11節 戰後四第10節 北洋六鎮成立始末第23節 北京十三第16節 北京會議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6節 家事國事第6節 武昌一第18節 初遇義和團一第6節 許家第2節 懷來第30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12節 反擊計劃第40節 誓師出山第3節 大隈內閣垮臺第42節 龍謙的思考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6節 武昌一第3節 國會三第30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8節 彰德秋操四第6節 戰與撤第16節 平叛六第21節 拉帕洛會議第9節 沈旦堡一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20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第17節 股份第24節 俘虜們一第2節 軍銜第34節 整編一第2節 坦克第17節 犧牲一第16節 雜音第28節 唐紹儀來了鄭家莊第6節 周學熙與宋晉國第29節 變化五第9節 實力對比第6節 聖旨到山東四第4節 聖旨到山東二第27節 愛國者聯盟第6節 破莊六第13節 洪粵誠與宋教仁第6節 戰火重燃第9節 沈旦堡一第3節 走向戰爭第4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三第27節 軍械組第28節 變化四第8節 初識方聲遠二第4節 同盟會成立第23節 縱論一第27節 龍謙與周馥第40節 周馥二第3節 動員第5章 和談前後第一節李鴻章出馬第23節 波東戰役四第15節 突圍二第23節 袁世凱的心事二第3節 動員第18節 榮軍農場第4節 各方第5節 狄文父子
第22節 沂州遇伏二第15節 平叛五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16節 逆襲一第31節 文尼察之戰三低二十九節廣州會議二第17節 犧牲一第11節 進京一第12節 彰德球操八第8節 人才第10節 繁雜的頭緒四第33節 大勢二第19節 袁世凱的盤算第3節 重逢第12節 進京二第20節 範德平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25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二第6節 就職第2節 國會二第2章 第一節陳嫺第3章 唐紹儀第5節 德國的條件第10節 兗州行四第7節 許思一第30節 戰長沙三第8節 初識方聲遠二第9節 戰後二第21節 敗露第16節 整編前後六第13節 軍法監督處第7節 繁雜的頭緒一第7節 太原第3節 國會三第30節 戰長沙三第8節 天津二第2節 初戰一第31節 蔣繼英與橡膠第11節 戰後四第10節 北洋六鎮成立始末第23節 北京十三第16節 北京會議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6節 家事國事第6節 武昌一第18節 初遇義和團一第6節 許家第2節 懷來第30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12節 反擊計劃第40節 誓師出山第3節 大隈內閣垮臺第42節 龍謙的思考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6節 武昌一第3節 國會三第30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8節 彰德秋操四第6節 戰與撤第16節 平叛六第21節 拉帕洛會議第9節 沈旦堡一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20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第17節 股份第24節 俘虜們一第2節 軍銜第34節 整編一第2節 坦克第17節 犧牲一第16節 雜音第28節 唐紹儀來了鄭家莊第6節 周學熙與宋晉國第29節 變化五第9節 實力對比第6節 聖旨到山東四第4節 聖旨到山東二第27節 愛國者聯盟第6節 破莊六第13節 洪粵誠與宋教仁第6節 戰火重燃第9節 沈旦堡一第3節 走向戰爭第4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三第27節 軍械組第28節 變化四第8節 初識方聲遠二第4節 同盟會成立第23節 縱論一第27節 龍謙與周馥第40節 周馥二第3節 動員第5章 和談前後第一節李鴻章出馬第23節 波東戰役四第15節 突圍二第23節 袁世凱的心事二第3節 動員第18節 榮軍農場第4節 各方第5節 狄文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