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言和嚴嵩這招着實有點歹毒,西南邊陲那是什麼地方,那真是鳥不拉屎的地方,別說是組織大軍打仗了,就連當地老百姓自己吃的糧食都不夠。
楊聰如果想組織人馬討伐安南就必須從湖廣、四川和南直隸等地轉運糧食過去,而西南與這些行省之間都隔着莽莽羣山,運糧食過去簡直是難如登天。
這會兒可沒什麼高速公路直通,更沒有什麼鐵路,要想運糧食到西南,只能靠人力扛過去,甚至馬車都用不了,因爲莽莽羣山之中的開出來的通道,很多地方都是又窄又陡,馬車根本就過不去。
南直隸、湖廣、四川等地距離西南邊陲最少也有上千裡,讓人扛着幾十甚至上百斤的糧食走過去其艱辛可想而知。
如果按這會兒的效率計算,運一石糧到西南,最少要消耗兩石糧,畢竟運送糧食的人也要吃飯不是,人總不可能空着肚子扛着幾十上百斤的糧食在山裡爬上爬下是吧。
也就是說,如果楊聰召集十餘萬大軍,光是糧食的運輸成本和自身成本加起來最少都需要二十餘萬兩一個月,一年下來就是將近三百萬兩。
就這還不包括將士的餉銀呢,如果按西北邊軍的餉銀計算,十餘萬大軍一個月又是二十餘萬兩,一年下來又是將近三百萬兩。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沒有五六百萬兩,根本就別想組織十餘萬大軍去征討安南莫氏,而楊聰如果不徵召十餘萬大軍,便很有可能會吃敗仗,畢竟安南莫氏這會兒就已經有十餘萬大軍在手,而且他們還佔着地利之便。
更爲可怕的是,西南邊陲還有恐怖的毒瘴,劇毒的蛇蟲,瘟疫般的疾病,如果率軍進入莽莽羣山中的原始森林,一不小心就會把命搭裡面。
總之,夏言和嚴嵩都認爲,這根本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有嘉靖這種養在紫禁城的金絲雀纔不知道其中的難度有多大。
他們之所以這麼落力的忽悠嘉靖,把楊聰誆去西南邊陲,可不是光爲了搶佔東南各省的控制權,他們是想讓楊聰直接死在西南,從此永絕後患!
有時候文人歹毒起來纔是最可怕的,不管是嚴嵩還是夏言,他們對待政敵那都是能整死便往死裡整!
那麼,楊聰會上這個惡當嗎?
他不上當不行啊,因爲嘉靖都下聖旨了,他不去那就是抗旨不遵啊!
當然,他也可以裝病推脫,不過這樣一來他的仕途基本上就毀了。
楊聰收到聖旨,氣得差點沒當場破口大罵,他倒不是害怕去安南平叛,因爲他相當清楚,莫登庸是不可能進攻大明的,如果莫登庸真這麼幹了,那麼他就要成爲明史中的大名人了,屬國安南反攻大明,如果歷史上真發生過這事,史書上絕對會大書特書。
問題楊聰在後世壓根就沒聽說過這事,不管是小說、網絡,還是電視上都沒這事,所以,他可以肯定,莫登庸不會進攻大明。
很顯然,這是夏言和嚴嵩爲了將他調離東南而使出來的詭計,也就是說,莫登庸根本就沒有進攻大明的想法,這一切都是夏言和嚴嵩編造出來的謊言,用來欺騙嘉靖的謊言。
既然是謊言,安南之事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了,莫登庸十有八九是不敢跟大明開戰的,這平叛一事很有可能會由武鬥轉爲文鬥。
說到文鬥,楊聰這狀元郎又怕過誰來。
總之,安南之事還算不得什麼大事,他氣的是夏言和嚴嵩絞盡腦汁都要把他調離東南。
要知道這會兒海盜和倭寇都快絕跡了,剿倭大業差不多就要完成了,但是,他這一走,東南估計又會出現海盜和倭寇的蹤跡。
因爲這海盜和倭寇本來就是海商豪門招來的,一旦他離開東南,海商豪門必定會想方設法搶奪東南的控制權和海上貿易的控制權,而豢養海盜和倭寇正是他們的慣用手段。
果然,他這纔剛收到聖旨,還沒安排好交接呢,京城便傳來消息,夏言和嚴嵩推舉工部侍郎趙文華接替他的位置,出任浙直總督。
臥槽尼瑪啊!
楊聰收到消息,直接就忍不住罵開了。
這事果然是夏言和嚴嵩搞的鬼,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借海商豪門之手重新掌控東南。
如此厚顏無恥之徒,能讓他們輕易得逞嗎?
當然不能!
楊聰當即便上奏,舉薦兵部郎中唐順之接任浙直總督,並寫了封密信,教陽明一脈的大佬如此這般應對。
這一下陽明一脈和嚴嵩一黨又鬥起來了,雙方爲了爭奪浙直總督之位那是劍拔弩張,天天有事沒事就相互攻訐,就差動手幹架了。
嘉靖雖然喜歡挑起羣臣內鬥,但是,那也得是可控範圍的暗鬥,像陽明一脈和嚴嵩一黨這樣都擼起袖子準備幹架了可不行,無奈之下,他只能組織廷議了。
這天早朝,奏對環節剛過,嘉靖剛宣佈開始廷議,張邦奇便從班列中站出來,跪在御道中間朗聲道:“皇上,浙直總督身負清剿海盜和倭寇之重任,雖說不一定要像楊聰楊大人那般文采武功都驚才絕豔,最起碼也要通曉兵法吧,趙文華趙大人乃是通政使司右通政出身,任的又是工部侍郎,根本就不懂兵法,讓其出任浙直總督豈不滑天下之大稽。”
嘉靖聞言,眉頭不由一皺,是啊,趙文華根本就沒有一點統兵經驗,派去東南負責清剿海盜和倭寇也太過荒唐了吧?
嚴嵩見狀,連忙從班列跑出來,跪在張邦奇旁邊朗聲道:“皇上,萬萬不可聽信謠言啊,科舉中就有《春秋》一書,其中不大多是兵法嗎,趙大人怎麼可能不通兵法。唐順之唐大人乃是王畿親傳弟子,此事又誰人不知,他們這是想私相授受,獨霸東南啊!”
這!
嘉靖聞言,眉頭又是一皺,這幾天他的確聽說陽明一脈想將東南變成自己的後花園,讓唐順之接替楊聰的位子的確有點不妥啊。
這兩邊都對浙直總督之位勢在必得,廷議場面之熱鬧可想而知,御道中跪的陽明一脈和嚴嵩一黨的官員是越來越多,要不是礙着有皇上在,他們估計都該吵起來了。
嘉靖見狀,着實有點頭疼,最後,他乾脆選擇了和事老毛伯溫的建議,擢趙文華爲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浙直總督,同時擢唐順之爲兵部侍郎,參贊東南軍務。
這意思就是兩個人都上,不過趙文華主民政,唐順之主軍政。
他這明顯是在順着毛伯溫的建議和稀泥呢,不過陽明一脈和嚴嵩一黨也不敢再爭了,因爲他們的目的貌似都達到了,只是大家都吃不成獨食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