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

李來亨病情的突然恢復,是連方太師都沒有預料到的事情,太師不得不爲自己的失策苦笑。

好在結果算是各方都能接受,趙王李自敬保有他的爵位,被髮配到了天保府爲太祖太宗守衛陵寢。今後這一支家族,都將在陝北過上富足、安定但又並不過分奢華的半隱逸生活。

而那些在背後唆使趙王府的科道官們,經龍衣衛的細緻調查以後,並沒有重臣元老參與其中。

皇帝沒有殺人,只是輕輕揭過了這一頁。幾個品級不高的官員被流放,天子用這種做法表明了他無意興起大案的想法。

朝廷大臣們的內心都因此鬆了口氣,開國無大案,對這些官員們來說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

只有吏政府的尚書宋企郊惶惶不可終日,因爲前幾天他曾經親自到趙王府的門上去送過禮,目的無非是套套近乎、發展一下關係。

沒成想到事態發展這樣快,宋企郊一下就成爲了衆矢之的。

雖然皇帝並沒有要處理宋企郊的意思,但他思前想後,還是主動提出了致仕還鄉的決定。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較好的結果,天子恩准了宋企郊的榮退,並下令由文諭院總裁謝徵接替了吏政府尚書的位置。

結果一切爭端,便在發生以前煙消雲散了。

許多人預期中的一場血雨腥風並沒有出現,執掌龍衣衛的飛龍使嚴薪頓感失望。此事後不久,嚴薪也被調到了西南軍前效力,改由李遠出面執掌龍衣衛。

關於嚴薪的左遷,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觀點。

但毫無疑問,嚴薪同這樁最終並沒有發生的趙王案可能存在很深的關係。

有人認爲就是嚴薪在幕後推動趙王案的發生,天子的行動、趙王府方面的上躥下跳,都可能同龍衣衛有關。

目的的話,後世有一些史學家便認爲,嚴薪推動趙王案的發生,便是希望天子會依照歷朝歷代開國時期掀起大案的舊則,對朝臣大將進行徹底的清洗。

而在這樣的清洗過程中,龍衣衛這種特務機關的地位必定大大上升,嚴薪作爲飛龍使的權力也會大大增大。

只不過最後李來亨因爲各種各樣的考慮,放棄了發起大案清洗功臣的打算。

一場慘烈的腥風血雨在無聲中消匿,唯有嚴薪左遷的一件事情,在歷史上留下了微不足道的一行痕跡。

這以後順朝的重點就轉移到了徵遼戰爭上了,這年夏天,大順軍終於對遼西走廊發動了總攻。

雖然數年間,清軍已經將大批剃髮的漢人百姓,從遼西走廊和遼東半島,強行遷徙到了遼東邊牆以北和朝鮮半島居住。

但在廣寧各城附近,還住有不少漢人百姓。

當大順的北伐軍開入遼西走廊的時候,清軍又未作抵抗,主動將守軍回縮到遼東半島內地,這些飽受滿洲暴政壓迫的遼人土著百姓,便紛紛揭竿而起,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漢人們紛紛割去辮子,將城中負隅頑抗的綠營兵將或殺死、或繳械,開城迎接大順王師。

劉芳亮的北伐軍進展極爲順利,他自己都感嘆:“這是真正的以順擊逆,無往而不利。”

幾乎沒有經過什麼值得一提的激烈戰鬥,大順軍就已經差不多收復了遼西走廊的全境,在天法四年的夏天結束以前,就將順清兩軍對峙的戰線,推進到了遼河口一線。

順軍在遼河一線停下步伐,只是在等待着秋天的到來。秋天枯水期會改變遼澤的地理形態,更方便順軍收復遼陽等地。

而清軍則加緊其堅壁清野的步伐,妄圖利用東北秋冬之際的嚴寒天氣,逼退順軍。

此外,登萊一線的大順軍渤海道兵團,也開始積極行動了起來。

清軍雖然在擄掠日本的過程中,重建了一些水師部隊,但同當年鼎盛時期的三順王水師戰船相比,如今的清軍水師根本不值一提,也就只能對付對付閉關鎖國的德川幕府了。

順軍渤海道兵團的水師,多數是從寧波和福州調來的。

其中一半爲鄭芝龍的舊部,另一半則是劉希堯當初了爲了對付鄭家而在寧波編練的順軍嫡系水師。

這兩支水師的船隻,都是爲了海戰而專門打造的,戰鬥力遠在清軍水師之上,而且數量上也佔據不小優勢。

張國武有幸跟隨寧波的水師戰船北上登州,他本來的職責,只是負責率領駐防浙江的陸師而已。

現在卻因爲機緣巧合,帶領一部分浙江的順軍駐軍跟隨水師一同北上,補足渤海道兵團兵力上的不足。

“可以從軍恢復遼東,實乃人生一大幸事。”

張國武是姜瓖的舊部,出身於前朝宣大邊軍之中,如今卻以大順軍渤海道兵團一員的身份,登上戰船,乘風破浪,隨同大軍直挺遼東,恢復金州。

這是他原來的人生裡,絕沒想到的。

但是身爲武人,可以參與到這樣恢剿前朝失地、驅逐韃虜夷狄的遠征裡,張國武便分外感到榮幸。

順軍水師爲海戰的需要,都裝備了大量紅夷炮。船隊剛剛靠近遼東半島附近的一些島嶼,便先依靠強大的炮火進行覆蓋性射擊。

不過實際上清軍已經放棄了遼東半島南面的全部離島,直接將兵力都龜縮到遼陽內地一帶。

所以渤海道兵團,兵不血刃,就恢復了東江鎮滅亡以後,明朝喪失的各個遼東離島。

不少人心之念唸的皮島,也是這樣回到了順朝的懷抱之中。

本來大順軍的登陸將士,每個人都還揹負了一大堆建材材料。谷可成考慮的是清軍可能趁着順軍立足不穩,在海岸地區發動猛烈的反擊,所以他制訂了戰兵每人皆揹負一包建材,一旦登陸上岸,一部分精兵在外圍設防,剩下的人則急速在海岸地區修築營盤和工事,抵禦清軍的反攻。

結果金州一帶僅僅駐紮有少量八旗兵,而且都是一觸即潰,僅僅經過少量戰鬥,他們便主動放棄了金州、蓋州一帶,向北方撤去。

谷可成精心設計的登陸作戰方案沒有起到多大用處,順軍很輕鬆地就從金州登上了遼地,隨即大舉北進,恢復了復州、蓋州。

張國武帶着一支約一千多人的步卒部隊,追趕清軍潰退的殘兵,急速前進,反而追趕到了本部騎兵馬隊的前面,最早在海州附近的塔山鋪同劉芳亮麾下遼東道兵團的先頭部隊匯合。

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的首級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二十一章 會師商州(上)第六十一章 進士館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八章 着佃交糧第十七章 無派第一百零三章 馬三寶第四章 闖營一小卒(中)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十七章 無派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四十章 再議老營改革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一百八十四章 愛新覺羅殺無赦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十八章 強攻屏風寨(四)【求收藏和推薦!】第四章 耿應衢的棉布工坊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六十六章 卜人宋獻策第七十九章 殺左良玉啊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維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五十五章 賀鎮精騎(二)第三章 闖營一小卒(上)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五十二章 搜殺第一百一十二章 流賊兵勢,強悍至此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三十二章 滿洲的國運不久了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十二章 廢兩改元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下名將姜瓖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四十三章 姜大將軍第一百五十六章 最後一戰(二)第三十四章 陳可新被捕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第八十二章 三馬少一馬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四十章 再議老營改革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三十二章 滿洲的國運不久了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十五章 身後第四章 於大忠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六十章 刀馬旦(下)第五十一章 猛士許都第一百一十一章 歷史轉動起來了第九十四章 火線解放,豁賤爲良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二)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一百八十七章 獻祭第五十八章 暴斃之憂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厭棄我家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十一章 非晉王不可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豬嶺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六十二章 僕固懷恩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七十一章 與明爭天下,實與流賊角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二十七章 洛陽春光好(四)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一)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媽羅顏清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厭棄我家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四十章 再議老營改革第三十七章 攤丁入畝不是必殺技
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的首級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二十一章 會師商州(上)第六十一章 進士館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八章 着佃交糧第十七章 無派第一百零三章 馬三寶第四章 闖營一小卒(中)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十七章 無派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四十章 再議老營改革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一百八十四章 愛新覺羅殺無赦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十八章 強攻屏風寨(四)【求收藏和推薦!】第四章 耿應衢的棉布工坊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六十六章 卜人宋獻策第七十九章 殺左良玉啊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維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五十五章 賀鎮精騎(二)第三章 闖營一小卒(上)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五十二章 搜殺第一百一十二章 流賊兵勢,強悍至此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三十二章 滿洲的國運不久了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十二章 廢兩改元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下名將姜瓖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四十三章 姜大將軍第一百五十六章 最後一戰(二)第三十四章 陳可新被捕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第八十二章 三馬少一馬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四十章 再議老營改革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三十二章 滿洲的國運不久了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十五章 身後第四章 於大忠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六十章 刀馬旦(下)第五十一章 猛士許都第一百一十一章 歷史轉動起來了第九十四章 火線解放,豁賤爲良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二)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一百八十七章 獻祭第五十八章 暴斃之憂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厭棄我家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十一章 非晉王不可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豬嶺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六十二章 僕固懷恩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七十一章 與明爭天下,實與流賊角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二十七章 洛陽春光好(四)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一)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媽羅顏清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厭棄我家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四十章 再議老營改革第三十七章 攤丁入畝不是必殺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