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章太子難做

太子就是朝廷之中僅次於皇帝的二號人物,他的地位高於文武百官,高於其他的親王,在歷朝歷代的皇室之中,太子是一個十分關鍵的人物。

當年秦始皇一統六國,丞相王綰、廷尉李斯還有御史大夫馮劫,三人給秦王嬴政上號:“古時有天皇、帝皇、泰皇,泰皇最尊貴。”

贏政一想:“泰皇,太黃,這字眼能行嗎?”怎麼辦呢?他想起《老子》中有句名言:“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然後又想起《韓非子》中“去甚去泰,身乃無害。”於是秦王就開始拽文:“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三皇已經是神,而五帝還是人,嬴政還不敢以神自詡,所以採用帝這個稱號,只不過把皇字冠於帝字之上,這便是中國第一個皇帝。

泰與太相通,泰一也作太一,太字的意思就是大,凡是前面冠上太字,就很牛逼,比如太師、太傅、太保,或者太監,一般人可是做不了太監的,那都是各個部門的一把手。

在秦始皇以前的時候,天子和諸侯的傳人,一般都是長子,也就是大兒子。大就是太,所以就叫太子,等到漢朝的時候,就只有皇帝的繼承人才能稱爲太子。其他的王,繼承人就只能叫做世子了。

太子就是就是僅次於天子之意,又叫做儲君,國家的根本,在大明太子又叫國本,想當年朱由校的老爹爲了跟他的弟弟爭奪皇位,引出了數十年的風波,這就叫做立國本,乃是國家的根本之一。

任何一個皇帝,如果他是沒有太子,沒有繼承人的話,其下場和結果會是非常的慘的。

比如當年的武宗皇帝正德,他在歷史上的名氣如此的敗壞,那也是因爲他沒有兒子有關。

正德皇帝他雖然是做了一些糊塗事,混賬事,但是同時他也是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事情的,但是他卻被這一幫文官們黑的一文不值,黑成了昏君,那是因爲他死了,繼承皇位的是他的堂弟,他的堂弟可不會給他什麼好臉色。

要知道中原的王朝,歷朝歷代以來,他們都以天下正統自居。

大明的正統可以來上溯至三皇五帝時代,代代相傳至今,在其相傳的時候,同時保持了極文化特色。

南洋帝國他比中原皇朝任何一個皇朝都要強大,但是他們卻是沒有任何一箇中原王朝都有的東西,這是他們的短板,這就是正統。

君權神授,受命於天,這才顯得神聖不可侵犯,這纔是君權凌駕於一切之上的根本。

以前米柱他是不相信這一套的,他只相信自己的實力。

他今天的這一切,都是他自己通過雙手,努力爭奪過來的,不是祖宗給他的,不是上天給他的。

但是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以後,又令他的思想有些改變,他也都逐步接受了這一套,即使他接不接受這一套,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必須相信這一套。

君權必須是神授的,必須是上天給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因爲如果沒有這種想法的話,對於皇權和君權就沒有敬畏之心了,每一個擁有實力的人,都會想擁有,更多想着造反,這也是爲什麼當年太祖皇帝他出生這麼貧苦低賤,但是他依然強調君權神授這一套,那就是必須向這些人說明,我的皇位不是我弄來的,而是老天爺給的。

這樣一來,就可以給那些同樣有異心的人以幾分忌諱,那就是你在挑戰我的同時,也是在挑戰老天爺,這可不是一件容易乾的活,自古挑戰老天爺的,又有幾個人可以獲得好下場?又有幾個人有好結果的?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米柱他處在這一個位置上,他自己都不得不對這些事情做出一些安排和預判,他同樣怕別人來奪他的位置,雖然他有着令人望而生畏的國家安全局,爲他剷除了一切的內外之敵,但是這人也不夠,失去江山的方式有千百種,他可不想自己的子孫走上這樣的老路。

所以在以前米柱他認爲當上了皇帝,就可以解決所有的煩惱,但是現在他才明白,即使是皇帝,他也是有煩惱,而且比普通人更多壓力更大。

比如說在以前,他一直就認爲繼承人的問題相當的好處理,但是到了現在,他自己在處理這問題的時候,才發現要完美的處理好這問題,要面面俱到,非常的艱難。

米柱對於自己的兒子還是非常的愛護和信任的,但是他知道也有不少的人,因爲利益的問題在挑戰和離間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一直就有人對在皇帝面前對太子坐傭兵權表示擔心。

也有人在太子面前表示,皇帝分封了這麼多的親王,這些親王之中都擁有兵權,這對以後不好。

更加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質疑南洋帝國的繼承法,只要是不同的利益派別,不同的黨派,他就擁有着不同的想法。

米柱它可以強烈地壓倒這些反對的聲音,但是他卻不能令對方有這些聲音。

可以這麼說,在任何一個地方,有機構就會有權鬥,用***的話來說,那就是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這些政治團體,他們拉幫結派,保護自己的政治利益,這其實不是多麼奇怪的事情。

米柱他對於自己集團內部,正在分裂成了幾大利益團體和黨派,也都是默認的態度,畢竟這是一塊大肥肉,不是米氏皇族一家可以吃得下的,在他米氏皇族吃完大份以後,留一些給別人也是應該和允許的。

米柱他現在比較擔心的,就是關於帝國繼承人的問題,他知道即使換作唐宗宋祖這樣的一代英傑,他都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出了問題。

這些一代雄主,他們可是非常的人物,人中龍鳳,作爲他的敵人都被他打垮了打敗了,但是最終他卻是栽在了自己的繼承人手上,也不算說是栽在繼承人手上,算是選錯了繼承人,讓自己的事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

比如說當年的秦始皇,如果他一直信任太子扶蘇,重用於他,不要派他去守護邊關,估計歷史就會改變了。

這也是歷朝歷代帝王的難處,必須要太子作爲自己延續的保證,同時也擔心太子勢力過於龐大,讓自己地位受到了威脅。

同時又擔心太子做的不好,有朝一日會守不住自己留下來的江山,終是丟給了外姓人,這就是他爲難之處。

米柱他倒是沒有擔心過有外人能夠奪取他打下來的江山,縱觀南洋帝國的周邊國家,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打敗他們,這是軍事武力和科技方面的較量,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打垮他們。

沒有了外敵就會有內患,米柱他也很擔心,他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天下會落入這些功臣的手中。

許多皇帝都有同樣的擔心,所以纔會有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也有明太祖皇帝的誅殺功臣。

因爲這些皇帝可是深深的明白,他這些功臣們的厲害,自己在的時候自然可以鎮得住他們,但是如果自己不在的話,估計這些功臣們就會不安份了,他們一旦不安份,他的子孫們未必就能夠對付這些人,所以纔會有對付功臣的舉動。

但是米柱他有一樣最大的優勢,最大的不同那就是他年輕,年輕就是本錢。

他的大多數功臣都比他年長,比他年老,可以這麼說,這些功臣相繼的老去,米柱都還沒有老,纔到壯年,當初開國的功臣們就已經不是米柱的對手,更不用說他的子孫們了,所以米柱他就成功的避免了一樣十分尷尬的事情,那就是屠殺功臣。

而且米柱他的出生也都決定了他不會屠殺功臣,也不會做出屠殺功臣的舉動,因爲有人暗地裡研究過歷史,屠殺功臣的一般都有兩個特點,比如說屠殺功臣最厲害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他們都是出身於低微,家族勢力非常的小,很容易擔心別人篡奪他的皇位。

秦始皇、唐太宗這些皇帝他沒有屠殺功臣,那是因爲他們本來就是出生於世家大族,家族勢力非常的龐大,一直都凌駕於他的手下之上,所以他沒有這方面的擔心,也沒必要有這樣的擔心。

當然這只是矛盾而已,但是有人還是相信這一套的,畢竟從來就沒有人擔心米柱他會屠殺功臣,因爲米柱他的做法也是如此的,他能夠善待功臣,許多人也都相信這一點。

更多人相信的,還是因爲米柱他年輕,當他所有的開國功臣都老去了,他還非常年輕,還活得好好的,所以他就沒必要有這方面的擔心了,等他老去以後,他的兒子依然對這些功臣的後輩們擁有很大的優勢和影響力。

正因爲這些理由,米柱他纔信心十足,沒有擔心過他的功臣會造他的反,有能力造他的反,當然這些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南洋帝國的體制決定了任何一名將軍想造反註定只有失敗。

南洋軍的軍官,有許多都逐步的是從王輔軍校裡面出來的,王輔軍校出來的軍官,大多數都是效忠於皇室,效忠於憲法,絕對沒有說效忠於將軍的,將軍想把軍隊進行私人化或者是家丁化,估計他纔有這些念頭,他就會被滅了,所以也就沒有了這方面的土壤。

第633章意外決定第988章獻城投降第84章慘烈追殺第972章形勢大好第340章又來了第458章生存不易第774章死訊第1008章大敗而回第1029章第158章營救第951章信德首府第4章自宮第8章計策第830章倒黴的荷蘭人第427章交易第558章招納第66章籌備第1023章南洋皇后第362章財政第980章帝國處境第439章籌備新府第91章大戰將起第851章忽悠第958章不堪一擊第235章不甘屈服第546章大軍困境第95章試探第381章圖謀市舶司第361章新稅法第388章成都被圍第471章蒙古名族下第314章協議第695章裝備第632章展望第902章亡命追殺第852章大宗軍購第532章李代桃僵第349章奴爾幹都司第883章戰略盟友第958章不堪一擊第94章朝廷之上第165章應對策略第502章改變策略第967章和談無望第61章名將歸心第666章文萊加盟第479章謀取第525章怒火第974章形勢有變第783章反擊第385聞風而逃第834章反擊戰略第618章攻打柔佛第327章進攻第847章生活方式第1005章爭奪要地第786章坑死人第428章處置第802章特殊任務第987章政見不同第901章措手不及第335章破城第160章對抗第52章不靠譜第848章地位第855章狡猾第159章以小制大第394章對陣第898章戰後追捕第164章應變第98章官場老手第246章第17章皇帝駕崩第276章調查方向第847章生活方式第536章大戰之前第763章回家第854章激怒第856章善泳者溺第428章處置第934章腰挾第774章死訊第926章隔離對手第783章反擊第798章他鄉故知第343章計中計第439章籌備新府第762章波斯灣風雲第848章地位第612章自強之道第948章致命打擊第732章東窗事發第907章交涉第153章布衣謀臣第410章鑽空子第136章第928章柳暗花明第1006章團結的歐洲第776章懷疑第685章天賜之地
第633章意外決定第988章獻城投降第84章慘烈追殺第972章形勢大好第340章又來了第458章生存不易第774章死訊第1008章大敗而回第1029章第158章營救第951章信德首府第4章自宮第8章計策第830章倒黴的荷蘭人第427章交易第558章招納第66章籌備第1023章南洋皇后第362章財政第980章帝國處境第439章籌備新府第91章大戰將起第851章忽悠第958章不堪一擊第235章不甘屈服第546章大軍困境第95章試探第381章圖謀市舶司第361章新稅法第388章成都被圍第471章蒙古名族下第314章協議第695章裝備第632章展望第902章亡命追殺第852章大宗軍購第532章李代桃僵第349章奴爾幹都司第883章戰略盟友第958章不堪一擊第94章朝廷之上第165章應對策略第502章改變策略第967章和談無望第61章名將歸心第666章文萊加盟第479章謀取第525章怒火第974章形勢有變第783章反擊第385聞風而逃第834章反擊戰略第618章攻打柔佛第327章進攻第847章生活方式第1005章爭奪要地第786章坑死人第428章處置第802章特殊任務第987章政見不同第901章措手不及第335章破城第160章對抗第52章不靠譜第848章地位第855章狡猾第159章以小制大第394章對陣第898章戰後追捕第164章應變第98章官場老手第246章第17章皇帝駕崩第276章調查方向第847章生活方式第536章大戰之前第763章回家第854章激怒第856章善泳者溺第428章處置第934章腰挾第774章死訊第926章隔離對手第783章反擊第798章他鄉故知第343章計中計第439章籌備新府第762章波斯灣風雲第848章地位第612章自強之道第948章致命打擊第732章東窗事發第907章交涉第153章布衣謀臣第410章鑽空子第136章第928章柳暗花明第1006章團結的歐洲第776章懷疑第685章天賜之地